








摘要:高級別景區是協調區域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 以西南地區 4A 級及以上景區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最鄰近指數、核密度分析、空間自相關和回歸分析等方法,探析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空間分布及鄉村振興響應研究. 結果顯示:1)西藏高級別景區空間分布類型為均勻型,其余各省是集聚型;2)空間密度特征主要呈現核狀分布,以川中成都、渝中為第一級聚集核,貴州-貴陽、涼山和云南-昆明為第二級聚集核,其他地區則為第三級聚集核;3)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空間關聯以正相關為主;4)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空間分布格局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影響顯著,其中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地區經濟、交通水平和民族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其高級別景區空間分布產生影響;5)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與鄉村振興發展存在著顯著相關關系,且其相關鄉村振興指標與高級別景區的響應程度各不相同.
關鍵詞: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空間分布;影響因素;鄉村振興響應
中圖分類號:F592. 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395(2024)03-0346-13
doi:10. 3969 / j. issn. 1001-8395. 2024. 03. 006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要任務”. 鄉村的重要性及其價值是永恒的,對于中華文明記憶,鄉村是寶庫,對于生態綠色建設,鄉村是未來,對于脫貧攻堅和共同富裕,鄉村則是主戰場 [1]. “十四五”期間國家提出加快全面實行鄉村振興戰略,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下的鄉村振興,旅游發展是推進鄉村振興的主要抓手 [2],在西部幫扶 [3]、旅游精準扶貧 [4]、鄉村振興 [5]、民族互嵌式發展 [6]等政策引領下,旅游業成為拉動地方經濟引擎的推手,旅游景區特別是高級別旅游景區的建立,能很好地帶動經濟發展、 優化產業結構,讓當地老百姓通過參與旅游就能實現家門口就業,推動更多外出青年就業者回歸鄉村進行建設,并通過旅游,讓更多“空心村”充滿活力、 脫貧攻堅,最終縮短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旅游景區是開展旅游活動的基本空間場所,是旅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十四五”旅游規劃提出的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穩定經濟發展和促進經濟綠色轉型已成為未來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 [7]. 高級別景區是旅游業中的一批有質量、有代表的景區, 響應了“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的建設一批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 [8],是生態綠色文明的代表, 是現階段完成鄉村脫貧攻堅、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場所 [9-10],具有滿足人民群眾對于高級別旅游生活的需求、傳承中華本土文化、展示國家形象、示范帶動其他旅游景區開發和助力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等諸多作用. 景區空間分布的研究成果已有較多積累,國外學者研究了景區空間隨機變量模型 [11]、空間格局分析 [12]和旅游資源開發 [13]等內容,主要采用網維格數、歸納法等方法. 我國等級評定是景區實現專業優質發展的重要評判標準,而 4A、5A 級景區是所有景區的典型代表和政府重點建設項目, 屬于上等層級旅游景區,往往被稱為高級別景區 [14-16],其建設對于鄉村聚人氣、發展旅游致富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國內學者則聚焦了空間分布類型 [17]、結構特征及演變 [18]、景區經濟效應 [19]、驅動機制 [20]和社區參與 [21]等,主要是運用 GIS 技術 [22-24]和地理空間分析 [25-26]等方法. 在省際層面上研究了江蘇 [27]、浙江 [28]、河南 [29]等東部省份, 在區域層面上聚焦了長株潭 [30]、長江流域 [31]、京津冀城市群 [32]等中東部地區. 由此可見,研究景區空間分布主要集中在東部、中部等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和區域,對于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研究較少, 特別是對整個西南多個省份的高級別景區空間分布及鄉村振興響應研究還存在不足.
西南地區是古代中國與中南半島、南亞次大陸聯系的主要紐帶,在古絲綢之路中占據重要地位 [33],曾多次成為統一全國的重要戰略基地,在抗日戰爭時期發揮過戰略大后方的重大作用 [34],隨著西部大開發以來,特別是“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以后,西南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之一, 實現了從戰略后方向開放前沿地位的根本性轉變 [35],顯示著重要而獨特的區位價值. 綜上所述, 本文以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為研究對象,運用 GIS來分析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空間分布特征,并用SPSS 分析鄉村振興相關指標的響應程度,以期推進西南高級別景區空間格局優化,實現旅游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1 研究區域、方法與數據
1. 1 研究區概況 本文所研究的西南地區范圍是三省一區一市,即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西藏自治區和重慶市,占地約 2. 367 × 10 6 km2,共有 54 個地級市. 西南地區一直以來是中國的“空中之島”, 動植物、水、山地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豐富,不僅如此,而且各種人文資源也十分豐富. 近些年來,國家重點扶持農村旅游、鄉村振興等項目,截至 2020 年底,西南地區一共有 47 個 5A 級景區、731 個 4A 級景區,2020 年西南地區旅游收入共計 26 215. 75 億元,占總 GDP 的 22. 38% ,旅游人數達 167 627. 98萬人,旅游為減少東西部差距做出了重大貢獻.
1. 2 研究方法 最鄰近指數、核密度分析和基尼系數等方法能清楚、全面、系統地展示出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的空間分布類型、景區空間分布密度和空間均衡狀態,空間自相關分析可描述出區域高級別景區數量的協同與差異;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將鄉村振興指標與高級別景區進行 SPSS 回歸分析,因此本文選用以上研究方法研究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
1. 2. 1 最鄰近指數 最鄰近指數是被用來判斷各個點要素在地理空間分布的類型 [36],本文將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作為點要素,對其空間結構進行判斷,公式如下:
其中,Ii是莫蘭指數,Xi、Xj為 i、j 空間單元高級別景區的數量,X 為高級別景區數量的平均值,S 2是高級別景區數量的方差,n 表示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總數,Wij表示空間權重矩陣.
1. 2. 5 線性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研究的是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擬合系數越大,越正相關[40].采用 SPSS 對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與國內旅游收入、 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圖書館、博物館、空氣質量優良率、美麗休閑鄉村、城鎮化率進行回歸分析.
1. 3 數據來源 本文收集到的 5A 級景區名單來源于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網站,4A 級景區全部來源于云南、貴州、四川、西藏和重慶的文化和旅游廳官方網站,時間截止至 2020 年底. 景區經緯度經過 Google Earth 拾取,最后導入到 ArcGis 10. 8 中獲取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分布圖. 區域面積、GDP、旅游收入、人口與民族等數據都來源于各區域 2020 年的統計年鑒和統計公報,行政區劃、地形和水系都來自 1∶ 1 000 000 國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
2 高級別景區空間分布特征
2. 1 空間分布類型 運用最鄰近指數來分析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空間分布類型,借助 ArcGis 10. 8 軟件中的“平均最鄰近分析”工具,計算得各區域最鄰近指數(表 1).可以看出重慶、四川、云南和貴州的最鄰近指數分別為 0. 553、0. 567、0. 620 和 0. 815,顯示為集聚型,說明這幾個省級行政區各高級別景區分布較集中,西藏最鄰近指數為 1. 308,最鄰近指數超過 1 屬于均勻型,表明西藏高級別景區在空間上分布較為均勻,全區的高級別景區僅為 19 個,是除寧夏(4 個 5A 級景區)和青海(4 個 5A 級景區)以外全國 5A 級景區分布最少的省份(港澳臺除外). 總體而言,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空間分布類型為集聚型.
2. 2 空間密度特征 西南地區占地面積較大,景區分布卻較為集中,為更深層次研究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空間分布結構,本文用 ArcGis 10. 8 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進行分析,如圖 1 所示,空間分布密度總體呈現由東北向西南減少的趨勢,在各省市集聚狀態也不一樣. 進一步分析可見,核密度分布以川中成都、渝中為第一大集聚帶,形成以此為中心向外核密度逐漸變小的環核狀結構. 這是由于川渝地緣相近、文化同根、經濟發達,有著良好的旅游合作優勢,自“十一五”規劃成渝地區被列入國家四大重點關照經濟區以來,經過“十二五”建設成渝鐵路七射綜合交通網、“十三五”培育成渝城市群,“十四五”持續推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國家改革試驗區”建設等,川渝被打造成區域發展重要增長極,通過區域內的合作,共同打造了以成渝兩城為主城區、以長江中上游城市為輔的旅游圈,建成包含瀘定海螺溝、峨眉山、碧峰峽、仙女山、金佛山等 5A 級景區,高級別景區在此區域分布較為集中. 其次,貴州-貴陽、涼山和云南-昆明為第二級聚集核,核密度值介于 12. 875 ~ 25. 747 之間,較于第一大聚集核景區有所減少. 以貴陽、涼山、云南昆明為核心的第二聚集核,在省級多項重點扶持政策(《貴陽市人民政府關于打造世界旅游名城的實施意見》《涼山州關于促進旅游戰略支柱產業發展的扶持補助》《支持昆明建設大健康產業示范區》)的調控下,旅游業開發較早,布局合理、業態多元、線路互通、協調發展的旅游產業體系,實現旅游產品體系和產業格局全方位升級,打造了青巖古鎮、黔靈山公園、瀘沽湖、會理古城、官渡古鎮、九鄉風景名勝區等高級別景區. 最后,其他地區分布則較為稀疏,密度值處于0 ~ 12. 874 之間,西藏則是高級別景區分布最少的, 全區只有 19 個高級別景區.
2. 3 空間分布均衡性特征 西南地區共有 54 個地級市(包含重慶),高級別景區一共有 778 個,其中包含 731 個 4A 級景區和 47 個 5A 級景區(表2),四川、貴州、云南、重慶和西藏各省級行政區高級別景區占整個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數量的43. 44% 、18. 25% 、18. 12% 、17. 74% 和 2. 44% ,其中西藏高級別景區數不及四川高級別景區數的 1 / 10, 而從各個地級市看,主要分布于成都(6. 81% )、阿壩(3. 73% )、甘孜(3. 47% )和遵義(3. 34% )等城市,而阿里、昌都、怒江和山南都分別只有 1 個 5A級景區和 1 個 4A 級景區,那曲市則沒有一個高級別景區. 由此可見,不管是省級行政區層面還是地級市層面,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分布都不均衡.
將西南 5 個省級行政區作為研究單元,利用基尼系數判斷其均衡性,計算得出基尼系數 G =0. 85,景區分布均勻度 D = 0. 15,依據基尼系數越接近于 0 則表示越均衡,反之則非均衡,表明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處于非均衡狀態.
2. 4 空間自相關分析 運用 GeoDa 軟件,基于縣級層面對我國西南地區的高級別景區進行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得出局部莫蘭指數 = 0. 229 > 0,說明為正相關,相似屬性的對象聚集在一起,進一步隨機化 999 次置換處理得出 P 值 = 0. 001 < 0. 05. 如圖2 所示,得到 LISA 聚類圖,可分為 4 種類型.
高-高型代表某一分析對象與周邊分析對象高級別景區都屬于較高水平,這類縣區主要分布在成都大邑、崇州、溫江、都江堰、郫都、錦江,重慶酉陽、 石柱、彭水、豐都、涪陵、渝北、渝中、江津、沙坪壩, 西雙版納勐海,涼山鹽源等地區,因高-高類聚集的擴散效應,形成了多個縣級點要素聚集區,以省會城市成都、重慶的縣區為主,結合優勢資源,向周邊的縣區發揮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景區發展,形成合作共贏、互利互惠的點-面狀分布;高-低類代表某一分析單元高級別景區發展水平高而周邊地區高級別景區發展水平較低,主要分布在楚雄、玉溪新平、保山騰沖、紅河蒙自、玉溪澄江、甘孜道孚、林芝巴宜等地區,空間分布為點狀較為分散,但以云南各少數民族縣區為主,其民俗景區較多,其資源會出現兩極分化,一旦某個景區得到發展,各種優勢資源就會較為集聚在這一個景區,因為資源的有限性,周邊地區景區發展呈現較為緩慢的水平,從而形成高-低類分布;低-高類代表某一分析對象高級別景區發展水平較低,但周邊地區高級別景區發展水平較高,主要分布在涼山德昌、普格、昭覺、喜德,瀘州龍馬潭、合江,重慶南川、巫溪,阿壩松潘, 廣元劍閣等地區,同樣為點狀分散分布,依附在高-高類區域附近,且大部分處于各市、縣交界之處,遠離中心繁華地帶,因資源導向高-高類縣區,導致各種交通、住宿、停車場等基礎設施較為缺乏,高級別景區發展水平有待提高;低-低類代表某一分析對象與周邊地區高級別景區發展水平都處于較低水平,這類分布較為聚集,主要以在西藏各縣區為主, 占比低-低類縣區的 71. 21% ,因地勢復雜,高原、山地較多,高級別景區分布較少,其他如臨滄永德、臨翔、鳳慶、云縣,昭通永善、大關、昭陽、彝良、巧家等地區,這類縣區因地形地勢、河流水系、交通、GDP等各種因素,對建設高級別景區造成了一定阻礙.
3 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空間分布影響因素
不同地域空間下對形成發展高級別景區的各種驅動影響因素各不相同,借助甘暢等[41]的研究成果,以自然和人文因素為基礎,同時結合西南地區獨有的特色,增加民族這一獨特因素對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空間分布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地形地貌、河流水系都是高級別景區構建的基本要素和其景觀獨特性所在,區域經濟和交通促進了景區的發展,為景區穩健發展提供一定的外部條件,而西南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聚集地,民族特性則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景區的發展,為景區的特色打造提供了重要資源.
3. 1 自然因素
3. 1. 1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一個區域獨特的骨架,是支撐起在地面上維持生產生活的重要條件, 而且各具特色的地形地貌不僅可以形成獨立的天然風景,還能與其他氣象、動植物、水體、房屋建筑等元素組合成千姿百態的景象 [42]. 對于旅游景區的開發來講,地形地貌是其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從圖 3 (a)中看出(以各縣平均海拔為點要素),西南地區地勢起伏、落差大,最高海拔超過8 000 m,而最低處則為約 - 400 m,高程海拔越高的地區,高級別景區分布較少,而對于東部、南部較平緩的地區,高級別景區分布較多. 因青藏高原地勢海拔較高,險峻、山路崎嶇,導致西藏其高級別景區數量少,且分布在山脈周圍;云南高級別景區受橫斷山脈走向影響而呈現出南北方向條狀分布;而高級別景區大量集中分布在四川盆地附近,高程小于 200 m,為平原地區,因地勢平緩,交通便利,對于建設高級別景區較為有利. 地形地貌不僅可影響其他自然因素,對人類聚落的生產生活也造成很大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習俗,如貴州地勢西高東低,多為201 ~ 500 m 的丘陵和 501 ~ 1 000 m的山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造就了梵凈山、赤水丹霞、龍宮、貞豐雙玉峰等高級別旅游景區,并且由于貴州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少數民族種類多,其交通閉塞,為傳統村落的保護形成了良好的屏障,使得部分少數民族建筑與風俗習慣得以保存,為瑤山古寨、千戶苗寨、玉屏侗鄉風情園、大方慕俄格古彝文化園等高級別建設提供人文資源.
3. 1. 2 河流水系 水體不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構圖置景的重要因素,小到家中庭院曲水流觴,大到山泉瀑布噴涌直下落九天,以其本身的形、色、 音、溫、態、影等,讓人感覺幽遠寧靜或激昂澎湃,形成豐富的水體旅游資源. 借助 ArcGis 10. 8 軟件,對西南地區河流分布進行分析,建立 15 km 的緩沖區,并和高級別景區進行疊加分析,如圖 3 (b)所示,有 334 個高級別景區落入 15 km 緩沖區范圍內,占總高級別景區的 42. 93% ,由此可見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空間分布與河流水系有著密切聯系. 西南地區流經河流眾多,包括怒江、瀾滄江、金沙江、 烏江、恒河、岷江、嘉陵江、白龍江、雅魯藏布江等, 單沿長江一路就可見巫山小三峽、巫山神女溪、武隆芙蓉江等高級別景區,這些河流的流經與匯集為打造高級別景區提供了天然資源,在此基礎上加以設計開發形成了彭水阿依河、大川河等流水景區;黔江濯水、荔波樟江等大江拍岸景區;黃果樹瀑布、 萬州大瀑布群等瀑布落潭景區;神山圣湖、山水化湖等湖面似鏡高級別旅游景區,為高級別景區的打造提供了活力源泉.
3. 2 人文因素
3. 2. 1 區域經濟 區域經濟對于一個地方發展來講尤為重要,當經濟水平上升,人們可支配收入增加,對旅游需求也相對增加,可以促進餐飲、住宿、 交通等行業的發展,對旅游業的支持力度也會大幅度上升. 如圖 4 (a)所示,研究西南各市 2020 年GDP 分布情況,重慶、成都等地 GDP 高達25 002. 79億元,分別位于 2020 年全國城市 GDP 榜單的第 5和第 7 名,躋身全國十強之列,能夠提供大量資金用于旅游基礎設施、旅游項目開發、品牌宣傳等方向的建設,而對于一些相對落后的地區,如阿里地區、那曲市等地 GDP 年入不過 100 億元,沒有較好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發展旅游業,對于建設高級別景區也產生不少阻礙. 總體東部區域的 GDP 要大于西部區域,并且可以從圖 4(a)中看出 GDP 高的區域高級別景區分布的越多,這就說明了較高的經濟發展為高級別景區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為進一步證實區域經濟與西南高級別景區空間分布是否有相關性,本文利用 SPSS 22. 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利用皮爾遜系數法,得出相關系數為 0. 89,而相關系數在 0. 8 ~ 1. 0 之間,表明兩者之間存在非常強的相關性,說明區域經濟是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空間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
3. 2. 2 交通通達性 旅游者離開自己居住的慣常地,去往另一個目的地,此間發生的位移需要一定媒介完成,因此,交通的便利性是判斷景區開發和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 如圖 4(b)所示,西南地區東部交通比西部較為發達,高速公路和鐵路均有遍布,形成縱橫交錯的網格狀,為人們出行旅游提供了基礎保障,所以交通較發達的區域高級別景區分布的數量較多. 如重慶周邊的高級別景區沿潼武悟高速、渝遂復線高速和大內高速等分布;迪慶、大理 一帶高級別景區沿西麗高速、大麗高速、大臨高速分布;成都、綿陽一帶高級別景區沿京昆高速、銀昆高速和成渝環線高速分布. 雷山西江千戶苗寨、惠水好花紅鄉村、荔波瑤山古寨、鎮寧高蕩千年布依古寨和騰沖清水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這些高級別景區因為交通逐漸便利,能出能進,被打造成了特色村寨景區,以前不為外人知曉現在卻能被外來游客游覽,游客可體驗當地保存的民俗特色,弘揚民族文化. 這些高速公路和鐵路將散落在各地的高級別景區有效銜接,利用交通系統的的輻射帶動效應, 進一步優化高級別景區空間分布格局.
3. 2. 3 民族 西南地區一直都是我國少數民族分布較多的地區,尤以云南、貴州、四川居多,常住少數民族就達 30 多個,民族村寨、古城古鎮和特色街道數不勝數,并且大都還保持著“原汁原味”的民族性,共同匯聚成了豐富多彩、源遠流長的特色民俗文化,這定是獲取市場競爭力的一大優勝資源,為現已打造的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注入了文化內涵, 為以后高級別景區的建設提供了豐富旅游資源基礎. 如表 3 所示,各省市區都有多種主要的常住少數民族,并且依據國家 2017 年發布的《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 / T18972—2003)標準,結合景區所依托的主要資源,將各省市區有關于民族性的景區進行分類. 由表 3 可以看出,各省市區都有獨特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當這些文化與旅游融合時,為整個旅游業注入了生命力和創造力,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高級別景區.
4 高級別景區與鄉村振興的相關性
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是關注到民生、農業、村落扶貧等多個方面的重要安排,在二十大中又明確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并且堅持農村農業優先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而旅游已經成為了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也成為了各地脫貧攻堅的主要形式. 相對于我國中部、東部地區來說,西南地區發展與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西南鄉村、民族村落等地,為了探討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對于鄉村振興的影響,借助邵秀英 [43]等的研究成果,并且依據鄉村振興的 5 個總體要求,從生活富裕、風氣文明、環境宜居、產業發展和治理有效等 5 個方面建構鄉村振興的整體指標體系,從而分析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與鄉村振興響應.
采用 SPSS 軟件對整個西南各省級以上行政區2020 年的國內旅游收入、農村可支配收入、圖書館、 博物館、空氣質量優良率、美麗休閑鄉村、城鎮化率等數據與高級別景區進行線性回歸分析(表 5),得出:Sig = 0. 000 < 0. 05(Sig 表示顯著性,Sig < 0. 05可理解為在 95% 的置信水平下方程顯著),說明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與鄉村振興相關指標之間關系顯著,高級別景區與各鄉村振興指標都滿足 R2 >0. 4,說明回歸分析模型有意義. 高級別景區與國內旅游收入、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圖書館、博物館、 美麗休閑鄉村等指標的R2 > 0. 5,表示自變量可以解釋因變量 50% 以上的變異,兩者擬合程度較好, 進一步說明高級別景區的開發對于當地農村經濟收入、文化建設、產業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其中美麗休閑鄉村與高級別景區之間的 R2 值最大為0. 775,說明回歸方程中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程度較高,西南地區特別是鄉村地區應該加強美麗休閑鄉村的建設,利用特有的生態環境、民俗風情的優勢,打造成一批批高級別景區,帶來一定的人流、 關系流、資金流等,實現鄉村振興,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國內旅游收入 R2 為 0. 729,高級別景區與旅游收入之間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關聯,兩者存在較強的正相關,高級別景區分布越多的一些區域,旅游收入則相對較多,例如重慶、成都和昆明等地,這些旅游收入則可以帶動當地經濟、文化、生態等發展,帶來更多可觀的福利;圖書館和博物館 R2 分別是0. 714、0. 713,表示高級別景區的開發有利于文明建設;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鎮化率 R2 分別為0. 570、0. 492,相比較而言相關性較低,表明高級別景區的建設與農村可支配收入、城鎮化率的直接相關性一般,少數民族自治地區高級別景區雖然分布較多,但其農村可支配收入與景區數沒有形成明顯正比,而那些省會城市 GDP 較高的地區,如成都、 貴陽、昆明,農村可支配收入也相對高,所以其對于鄉村生活富裕的有效促進還有待提高. 因此,西南地區尤其是相對偏遠的鄉村地區應當抓住優勢旅游資源,保護住當地村落文化文明,加強建設高級別景區,從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
進一步具體分析各省市區高級別景區與鄉村振興指標關系,如表 5 所示. 重慶高級別景區與博物館、空氣質量優良率的 Sig > 0. 05,表明兩者與高級別景區之間不顯著,以往重慶以“霧都”著稱,相比其他地方空氣質量優良率還有待提高,剩余指標與高級別景區均顯著,尤其是國內旅游收入與高級別景區的 R2 = 0. 704,影響程度較大,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所得的 R2 = 0. 553,與解釋國內旅游收入指標影響程度還是有一定差距;四川高級別景區與空氣質量優良率、美麗休閑鄉村指標不顯著,與其他指標均顯著相關,并且與博物館的 R2 =0. 911,四川共有 257 個博物館,成都占 97 個,是西南地區博物館最多的地區;貴州高級別景區與圖書館、美麗休閑鄉村、城鎮化率不顯著,其中高級別景區的建立只能解釋城鎮化率的 18. 90% ,明顯得出高級別景區的建立,對于鄉鎮發展沒有太大促進作用,應把重心多投入在鄉村地區,真正使當地原始居民參與到景區建設,成為真正的受益方和主體方;云南高級別景區與圖書館、美麗休閑鄉村、城鎮化率也均不顯著,與貴州相關性類似,但云南較貴州而言,城鎮化率更低,且高級別景區與城鎮化率的擬合效果較差,R2 僅為 0. 063,解釋效果不足10% ;西藏高級別景區與空氣質量優良率不顯著, 因為西藏多處地區本身有著豐富的天然植物、動物資源,大量植被林木釋放出高濃度負氧離子筑成天然氧吧,如拉薩、山南、林芝等地空氣質量優良率都達到了 100% ,在全國范圍內空氣質量屬于優良狀態,因此,形成了魯朗、神山圣湖、卡定溝等高級別景區,對西藏的旅游收入、農村可支配收入有著較大的促進作用,更有利于建設圖書館、博物館等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總體而言,高級別景區建設對于重慶、四川、西藏的鄉村振興指標擬合效果較好,貴州與云南還有待結合旅游資源因地制宜并高質量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5 結論與討論
5. 1 結論 以西南地區 778 個高級別景區為研究對象,探析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空間分布格局,同時從自然和人文 2 個角度分析其分布的影響因素, 最后分析其鄉村振興響應,得出以下結論:1)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整體呈現出集聚狀態,西藏呈現均勻型分布,其他三省一市都呈現集聚型. 2)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分布密度具有顯著差異,呈現三級聚核帶,核心區為四川成都、重慶渝中區;第二級為貴州貴陽、涼山、云南昆明,而西藏整體核密度值較小,高級別景區分布相對稀疏. 3)基于縣級層面分析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空間自相關,主要以正相關為主,高-高、低-低類同質分布縣區較多,空間異質性較弱,高-高類主要布在成都都江堰、郫都、錦江, 重慶渝北、渝中、沙坪壩,西雙版納勐海,涼山鹽源等地,這些區域地勢平坦,經濟、旅游發展水平較高;高-低類主要分布在云南楚雄、玉溪新平、保山騰沖、紅河蒙自等少數民族地區;低-高類主要分布在涼山德昌、普格,瀘州龍馬潭、合江,重慶南川、巫溪,阿壩松潘等,依附于高-高類區域附近,且位于市縣交界地帶;低-低類主要以在西藏各縣區為主.4)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影響顯著,其中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是景區基本的構造要素,起著支撐構景作用,而區域經濟、交通和民族則是景區發展的外在推動力,特別地,民族則是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發展的一大特色優勢資源. 5)鄉村振興是脫貧攻堅主抓手,高級別景區建設對于鄉村振興有一定促進作用,但對各種鄉村振興指標促進程度不一,對于旅游收入、圖書館、博物館這類指標相關性較好,而對于農村可支配收入、城鎮化率等直接相關指標而言相關程度較低.
5. 2 管理啟示 基于本文上述結論,為進一步擴大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對鄉村振興的響應,特提出以下建議:1)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以集聚型為主, 總體高-高類縣區數遠低于低-低類縣區數,對于高-低類縣區應以大帶小,發揮自身優勢帶動周邊地區,且要防止向低-低類轉化;對于低-高類縣區,學會借助周邊資源與搭便車,與周邊高級別景區合作宣傳、組合路線,擴大地區知名度;對于低-低類縣區則要以政府幫扶為主,先打造一個或幾個高級別景區,發展特色旅游,形成高-低類縣區,再轉型過渡到高-高類縣區. 2)西南地區西部地勢復雜崎嶇, 交通道路僅為青藏鐵路、成渝鐵路等幾條跨省路線,應完善交通網絡體系,推動能連接拉薩、昆明、 貴陽、成都和重慶等主要城市的公路和鐵路建設, 合理布局交通網,強化各景區之間的聯系,打斷把西藏或其他交通不便的地區隔斷的局面,形成東西部交通暢通無阻,并且可以讓西南地區西部自然景區與云南、貴州等民俗資源組成一系列精品路線, 從建筑、飲食、語言、民俗、工藝等方面增加游客體驗感,實現西南高級別景區資源、客源、設施共享, 打開更廣闊的市場,實現更大的經濟、社會、生態、 文化效益. 3)高級別景區與鄉村振興各指標有一 定的顯著關系,鄉村旅游在現階段也可以很好實現旅游扶貧,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但可看出高級別景區與農村可支配收入和城鎮化率的擬合度還存在欠缺,相關程度還不夠明顯.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較多,民族村落、鄉村特色各異,卻也有少部分區域是欠發達地區. 成都、重慶、貴陽、昆明等核心旅游城市要發揮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級市縣區的旅游業發展,尤其是各省周邊相對落后的地區. 政府相關部門也應當關注,對于其鄉村旅游應該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切實地評估當地旅游資源,因地制宜合理開發打造更高質量的高級別景區,建立社區參與體系,讓當地居民參權入股,成為直接受益群體,最終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目標.
5. 3 研究不足與未來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基于中觀區域層面,研究了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空間分布特征及鄉村振興響應,和關中平原城市群、長三角地區相比,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分布兩極化明顯, 重慶、成都等地高級別景區聚集較多,而那曲、山南和阿里地區高級別景區則僅為個位數;并且西南地區是少數民族聚集地,民族因素強烈,為其高級別景區分布增添了些許獨特影響因素,但尚未進行充分開發. 整體上卻缺少對各地級市和個別景區進行小尺度細微型觀察分析,并且未從時空演變的角度來具體研究西南地區高級別景區空間格局的動態性變化和特征. 在后續的研究中,將從不同的時間段入手,全方位探析其演化規律和影響因素,并多加分析高級別景區與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是未來重要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申始占,王鵬飛. 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邏輯機理、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22(5):72-81.
[2]武紅霞. 鄉村旅游對鄉村振興的作用分析:評《新鄉建與鄉村旅游: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旅游發展的理念和路徑創新研究》[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3):242.
[3]覃志敏.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基層實踐類型與治理邏輯:以西部 3 個脫貧村產業幫扶為例[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6):23-32.
[4]張穎,汪俠,閆藝涵,等. 基于夜間燈光數據的西南地區縣域旅游多維減貧效應時空變化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 2022,24(8):1541-1557.
[5]方方,李裕瑞. 西部地區鄉村振興難度評價及重點幫扶縣識別[J]. 經濟地理,2022,42(4):8-18.
[6]羅彩娟. 從家族、地域認同到“命運共同體”:傳統村落互嵌式民族關系的構建[J]. 廣西民族研究,2020(1):32-40.
[7]童昀,劉海猛,馬勇,等. 中國旅游經濟對城市綠色發展的影響及空間溢出效應[J]. 地理學報,2021,76(10):2504-2521.
[8]耿樹豐,國安東,楊俊,等. 中國綠色旅游基地適宜性綜合評價[J]. 地理科學,2019,39(9):1507-1515.
[9]李一格,吳上. 鄉村旅游引導鄉村振興的機理闡釋與典型模式比較[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 22(5):82-90.
[10]孫久文,李承璋. 共同富裕目標下推進鄉村振興研究[J].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9(3):12-19.
[11]WILSON A G. A statistical theory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model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1967,1(3):253-269.
[12]GUEDES A S,JIMENEZ M I M. Spatial patterns of cultural tourism in Portugal[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5, 16:107-115.
[13]CANALE R R,E D SIMONE,A D MAIO,et al.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s and tourism attractiveness:the case of italianprovinces[J]. Land Use Policy,2019,85:114-120.
[14]麻學鋒,周華,譚佳欣,等. 旅游地成長與高級別景區形成的耦合路徑與機制:以張家界為例[J]. 經濟地理,2021, 41(6):205-212.
[15]李冬花,張曉瑤,陸林,等. 黃河流域高級別旅游景區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 經濟地理,2020,40(5):70-80.
[16]龔勤林,鄒冬寒,周沂,等. 高級別景區對旅游發展的影響及其空間效應研究[J]. 地理科學進展,2022,41 (8): 1364-1377.
[17]李鵬,虞虎,王英杰. 中國 3A 級以上旅游景區空間集聚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學,2018,38(11):1883-1891.
[18]吳春濤,李隆杰,何小禾,等. 長江經濟帶旅游景區空間格局及演變[J]. 資源科學,2018,40(6):1196-1208.
[19]李環,趙韜,向程. 基于 TCM-CVM 綜合模型的古城旅游景區經濟價值評估:以閬中古城為例[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21,35(3):196-201.
[20]焦珊珊,李明,田逢軍,等. 中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網絡關注度分布格局及驅動機制[J]. 經濟地理,2022,42 (1): 211-220.
[21]王?,鄺家麒. 社區參與何以影響高質量景區創建?基于黃姚古鎮創 5A 田野調查數據的質性分析[J]. 旅游科學, 2022,36(2):86-100.
[22]吳克華,蘇維詞,賈真真,等. 基于 GIS 與地理探測器的旅游地空間分布格局及驅動力分析:以貴州為例[J]. 地理科學, 2022,42(5):841-850.
[23]黃遠水,陳鋼華,伍弦. 福建省旅游景區空間結構研究:基于國家 3A 級以上旅游景區的統計分析[J]. 經濟地理,2010, 30(7):1195-1199.
[24]劉敏,郝煒,張芙蓉. 山西省 A 級景區空間分布與影響因素[J]. 經濟地理,2020,40(8):231-240.
[25]祿樹暉,王昱鑫. 鄉村振興背景下西藏旅游景區空間結構優化研究[J]. 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 42(4):85-91.
[26]寧志中,王婷,楊雪春. 2001 年以來中國旅游景區時空格局演變與景區群形成[J]. 地理研究,2020,39(7):1654-1666.
[27]吳麗敏,黃震方,周瑋,等. 江蘇省 A 級旅游景區時空演變特征及其動力機制[J]. 經濟地理,2013,33(8):158-164.
[28]陳慧霖,李加林,王中義,等. 鄉村振興背景下浙江省 3A 級景區村莊空間結構特征與影響因子分析[J]. 自然資源學報, 2022,37(9):2467-2484.
[29]申懷飛,鄭敬剛,唐風沛,等. 河南省 A 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特征分析[J]. 經濟地理,2013,33(2):179-183.
[30]張九月,胡希軍,朱滿樂,等. 長株潭城市群 3A 級及以上旅游景區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3(9):162-172.
[31]張曉梅,程紹文,孫雅馨. 長江經濟帶高級別旅游資源空間分布及影響因素[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18,37(5):95-99.
[32]唐承財,孫孟瑤,萬紫微. 京津冀城市群高等級景區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 經濟地理,2019,39(10):204-213.
[33]宗會明,杜瑜,黃言. 中國西南地區-東南亞國家陸路交通可達性與城市空間聯系格局[J]. 經濟地理,2020,40(5):90-98.
[34]畢麗芳. 區域旅游經濟與交通業耦合協調發展的時空分異研究:以我國西南地區為例[J]. 資源開發與市場,2017, 33(8):1001-1004.
[35]杜芳娟,周越,莊淑蓉,等. 基于《地理學報》創刊 85 年載文的中國西南地區之地理研究[J]. 地理學報,2019,74(11): 2243-2259.
[36]田磊,孫鳳芝,張淑嫻. 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2,36 (5): 186-192.
[37]王兆峰,劉慶芳. 中國國家級特色小鎮空間分布及影響因素[J]. 地理科學,2020,40(3):419-427.
[38]李江敏,趙青青,陳靜. 長江經濟帶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特征與影響因素[J]. 經濟地理,2020,40(12):191-198.
[39]陳慧靈,徐建斌,楊文越,等. 中國傳統村落與貧困村的空間相關性及其影響因素[J]. 自然資源學報,2021,36(12): 3156-3169.
[40]劉進,冷志明,劉建平. 我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分布特征及旅游響應[J]. 經濟地理,2021,41(12):205-212.
[41]甘暢,王凱. 武陵山片區高質量景區空間分布格局及其影響因素[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1,30(9):2115-2125.
[42]王洪橋,袁家冬,孟祥君. 東北地區 A 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 地理科學,2017,37(36):895-903.
[43]邵秀英,劉亞玲,王向東. 黃河流域傳統村落旅游響應度及影響因素研究[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1,35(6):200-208.
(編輯 周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