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婧,胡 可
(貴州大學釀酒與食品工程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食品安全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確保食品的質量與安全尤為重要。近年來,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致力于保障我國食品安全,包括設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強化監管職責,地方建立相應監管機構,建立健全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此外,我國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安全相關的法規和標準,法規體系不斷完善。201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三易其稿,被稱為“史上最嚴”,說明國家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和從嚴治理食品安全亂象的決心。此外,國家衛健委在2022年制定的《食品安全標準與檢測評估“十四五”規劃》也明確提出提高食品安全檢測和評估水平,對從業人員提出更高要求,健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過程中的特色實驗室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1]。這表明政府、企業和社會對食品安全領域的重視程度逐漸提升,對食品質量與安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
在當今全球化的食品市場中,食品標準與法規是研究與食品生產、加工、儲運和銷售等全過程食品質量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食品標簽和食品市場準入的一門綜合性管理學科,是確保食品質量和安全的重要基石。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了解和遵守相關的標準和法規都是至關重要的。食品產業的高速發展對食品安全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食品標準與法規”作為專業核心必修課,應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探索創新的教學改革發展模式,提高學生專業競爭力、拓寬本土人才的國際化視野以及整合跨學科知識等方面更好地培養食品質量與安全領域的專業人才,以適應高速發展的食品產業的需求。
①食品標準和法規更新速度越來越快。隨著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不斷建立健全,相關食品標準和法規的更新和修訂速度加快,但教材的更新相對較慢。因此,授課教師需要及時緊密追蹤相關領域的最新動態,以便更新教學內容,否則可能導致學生接收的信息不及時和不準確。②食品標準和法規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包括法律基礎、食品科學、食品毒理學、食品營養學和食品衛生學等。在該門課程的教學中,如何有效整合這些跨學科的知識,使學生全面理解相關問題對授課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③實踐性不足。該門課程內容中理論性知識較多,內容繁雜,學生容易在課堂上感到疲憊厭倦。此外,針對學生思辨和評判性思維的開放性問題或討論不足,這不利于促進學生對食品標準與法規的深刻理解。④信息技術應用不足。在這樣一門理論性強的傳統課程中,在線資源和虛擬實驗等信息技術手段可能存在應用不足的情況[2]。⑤國際化不足。食品安全是全球食品行業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此外,食品貿易涉及國際貿易法律法規和標準。傳統的“食品標準與法規”教學更側重對中國食品法律法規和標準的學習,對國際層面食品標準與法規尤其是食品行業國際貿易活動的關注較少。食品安全的全球管理體系需要國際合作,只有各國在經驗交流、標準制定和風險評估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建立更加健全和高效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因此需要國際化。⑥教學人才儲備不足。高水平的“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需要具備多學科知識背景尤其是有實踐經驗的教學人才,而這樣的人才可能相對稀缺。此外,該門課程的時效性強,覆蓋面廣,課時長,學生多,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要求比較高。很多高校教師同時還承擔著繁重的科研任務,教學工作被擠壓,進一步加劇了課程教學準備不足,教學模式單一,課后師生互動少的問題。針對以上這些問題,“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通過更強調實踐性和跨學科性的課程設計提高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以適應更加復雜多變的食品行業環境。
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關注的增加,食品標準與法規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食品行業的政策法規不斷更新,提供了及時的教學內容和案例,確保學生接觸到最新的法規要求。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學生需要了解國際標準與法規,為將來進入跨國企業或從事國際貿易打下基礎,這也是該課程國際化發展的機遇。不斷更新的先進教育技術,如虛擬實驗室、在線學習平臺等,使課程更具實踐性和互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3]。隨著食品行業的快速發展,對具備食品標準與法規知識的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為該專業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隨著食品工業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強,未來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需具備更為全面的素養,既能夠適應本國食品行業的法規環境,也能夠勝任跨國企業的需求,為全球食品質量與安全的提升發揮積極作用,他們將成為推動食品行業發展和保障全球公眾健康的中堅力量[4]。為培養素質過硬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食品標準與法規”的教學改革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發展。首先,課程教學需進一步強調實踐性,包括實地考察、模擬法規制訂、行業實習等,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加強與食品行業和研究機構的產學研合作,引入實際案例和項目,提供更多實際經驗,增加學生就業競爭力。此外,聯合相關學科,如食品科學、法學、管理學等,構建跨學科的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加入國際標準與法規的內容,培養學生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增強他們跨文化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在線教育平臺,為學生提供更靈活的學習方式,促進在線資源的共享和交流。最后,需加強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和社會責任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使他們能夠持續關注行業動態和法規更新,保持專業競爭力。強調食品從業者的社會責任,培養學生對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社會責任感。
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可以使教學更具有活力和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從而更好地促進知識的傳授和學科素養的提升,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應對未來挑戰都具有重要意義。針對傳統“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教學中學生參與度不高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教學改革方案,旨在通過引入更多實踐性、互動性的元素,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使他們更主動地參與“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的學習[5]。
增加案例分析和討論。教師應做好充分的課前材料準備,在課堂中引入真實的食品行業案例,無論是典型食品安全案例,還是國際食品貿易中的糾紛,讓學生通過分析和討論來理解和應用食品標準與法規。利用小組討論,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提高他們在課程中的互動。創設模擬法規制定的場景,讓學生扮演法規制定者,從而更好地理解法規的制定過程和影響因素。設計與模擬法規制定相關的任務,例如小組合作起草某項食品標準,增加學生的實際參與度。
安排學生參觀食品生產企業、食品檢測機構等,讓學生親身感受行業實際情況。鼓勵學生進行小規模的食品標準與法規調研項目,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定期舉辦講座和研討會,邀請食品行業專業人士、法律專家等舉辦講座,讓學生接觸行業前沿和實際問題。定期組織學術研討會,鼓勵學生提交研究報告,提高他們的學術參與度。鼓勵學生參加食品標準與法規相關的學科競賽,提高他們的學科應用能力。設計實踐項目,讓學生在團隊合作中運用所學知識,從而加深對食品標準與法規的理解。
利用在線教學平臺的討論區、在線測試等功能,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提供在線學習資源,如教學視頻、模擬實驗軟件。將“食品標準與法規”與其他相關專業進行整合,創建跨學科的教學團隊,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視角。與其他專業的教師合作,開設跨專業的項目,讓學生參與實際問題的解決。設計問題驅動的學習任務,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參與解答,增強他們的主動學習意識。參與度高的課堂通常充滿活力,學生之間更容易展開討論、分享觀點。這促進了團隊合作和交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高參與度的課堂往往更活躍,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加緊密。這種積極的課堂氛圍有助于提高學習興趣,促進知識的傳遞與分享。
隨著全球食品產業的不斷發展和變革,未來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需具備全面深厚的食品科學知識,能夠全方位解決食品質量與安全問題,此外還需具備國際化視野,了解和熟悉全球食品質量與安全的趨勢和標準,能夠在實踐中準確理解和應用,為企業合規經營提供支持,有能力應對國際貿易和合作中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