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梅
麗江文化旅游學院財會學院,云南 麗江 674100
2022 年10 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圍繞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聚焦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明確提出要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高校作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發揮著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但對三所高校畢業生就業落實數據的分析得出,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仍存在一定不足。梳理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現狀和困境,探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路徑依然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已逐步成為發展引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亦可謂深入人心。高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也高度重視,但高校在推進該項工作的過程中,并未做到固本培元,特別是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教學并未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目標。雖然大部分的高校將該課程作為提升大學生就業質量和就業率的加持,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創新創業教育”的作用并未真正體現。為了客觀反映學校教育對就業的重要性,現以K 醫科大學、K理工大學和L 優質民辦高校為例加以說明。統計的時間均為2023 年8 月31 日,數據來源于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系統。K 醫科大學2023 屆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78.01%,K 理工大學2023屆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84.4%,L 優質民辦大學2023 屆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84.01%。從畢業去向落實率來看,三所高校并無明顯差距,K 理工大學與L 優質民辦高校基本持平。但對其他數據仔細進行比對,三所高校在畢業去向分布比例的內容上明顯不同。K 醫科大學2023 屆畢業生畢業去向分布為協議和合同就業39.91%,升學21.38%,靈活就業16.65%,自主創業0.07%,暫不就業8.44%,待業13.55%。K 理工大學2023 屆畢業生畢業去向分布為協議和合同就業49%,升學17.8%,靈活就業1.9%,自主創業0.04%,暫不就業15.6%,待業15.66%。L 優質民辦高校2023 屆畢業生畢業去向分布為協議和合同就業76.17%,升學7.8%,靈活就業1.9%,自主創業0.07%,暫不就業14.06%。
在升學方面,K 醫科大學的升學率(21.38%)明顯高于K 理工大學(17.8%),L 優質民辦高校升學率較低,僅為7.8%,這說明L 民辦高校的就業升學率方面的工作有待提升。從升學率來看亦能反映出高校的就業質量和辦學定位。就靈活就業而言,K 醫科大學的靈活就業率為16.65%,明顯高于K 理工大學、L 優質民辦高校的1.9%和2%,這體現出K 醫科大學學生對就業崗位的適應性較強。自主創業方面,K 醫科大學為0.07%,K理工大學為0.04%,L 優質民辦高校為0.07%。可以看出,三所高校在自主創業方面差距不大。由此不難得出,三所高校的2023 屆畢業生的自主創業的意識并不高。
為了研究的客觀性和有效性,我們從畢業生擇業考慮關鍵因素、畢業生就業期望的就業單位類型和畢業生未就業的情況統計三個方面加以研究(數據采用了新錦成研究院2022 大學生就業質量研究報告)。畢業生擇業考慮關鍵因素:工作穩定性16.41%,薪酬福利水平16.25%,專業對口程度13.25%,個人興趣愛好11.59%,工作地點7.23%,可兼顧家庭及親友關系3.21%,單位社會聲譽1.04%,地方人才引進政策0.72%,個人發展空間30.3%。畢業生就業期望的就業單位類型(TOP 5):國有企業22.01%,其他事業單位17.15%,黨政機關15.52%,中初教育單位13.76%,民營企業或個體9.74%,其他21.82%。畢業生未就業的情況統計:準備升學考試35.44%,求職中27.93%,擬參加公招考試14.41%,無就業意愿6.13%,簽約中1.99%,擬應征入伍1.85%,擬創業1.37%,擬出國出境0.88%,其他10%。
擇業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關鍵,在幾個關鍵要素中,個人發展空間為第一位,占到30.3%,其次是工作穩定性,占比為16.43%。從這個數據來看,工作穩定性雖然不是最高,為第二位的因素,但結合畢業生就業期望的前五類就業單位來看,是導致自主創業率低和“慢就業”比例高的主要原因。國有企業就業成為畢業生就業期望最高的行業,占到22.01%,而排在期望值第5 位的是民營企業或個體,占比為9.74%,相差近2倍。由此不難得出畢業生擇業時所考慮的關鍵性因素為職業穩定性。根據新錦成研究院2022 大學生就業質量研究報告,畢業生對工作穩定性的要求與2020 年之前相比,數據顯示,畢業生對擇業的穩定性要求不是減少,相反,畢業生在擇業時對行業的穩定性要求逐漸增強,并會持續相當長時間。這一點我們也能從畢業生未就業的情況統計中看出這種趨勢。排在第一位的是準備升學考試,占比為35.44%,排在第三位的是參加公招考試,占比為14.41%。從這兩項數據來看,占比已高達49.85%。擬應征入伍為1.85%,創業的僅為1.37%。綜合上述三個要素的研究,我們得出畢業生擇業時對行業的穩定性要求依舊成為擇業主導趨勢,對自主創業的意愿依然較低,分析其原因,學生認為畢業后找不到工作才選擇去創業,其實創業是就業的一種形式。有些學生富有創新意識和創造力,比較適合創業,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要考公考編,不愿意去嘗試創業。導致有創業潛力的學生,沒有選擇創業之路。從上述的就業分布情況和學生就業意愿來看,創新創業理念的缺乏是主要的問題。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作為就業的加持課程,對畢業生的就業觀念的引導和教學模式的更新是該門課程需要思考的問題,這或許不失為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的一條有效的途徑,進而實現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實現共同富裕,打贏經濟攻堅戰,進而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增進人民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就業創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1]高等學校作為承擔落實國家創新創業教育政策和具體組織創新創業教育實施的重要組織機構,應進一步轉變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深化創新創業改革。
2016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在"三全“育人理念背景下,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發揮思政育人功能,以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創新創業。上述三所大學所反饋出的問題為創新創業能力匱乏,高校的思政教育未能切實圍繞學生的就業創業需求及社會的發展進行是其原因之一。這對就業工作者、特別是高校教師來說對學生的就業的思想教育依然是重中之重,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方面的融合是任課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
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關乎從學生出發的理念。創新創業,除了“外力”(學校、政府、社會)等關鍵因素外,最主要的還在于學生主體性的決定性因素。學生主體性因素影響最大的自然是學校教育,尤其是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引導。同時,認真貫徹“互聯網+”創新創業和大學生“雙創”的政策宣傳,實行導師制,組織學生參加創業訓練。可以在微信公眾號、抖音平臺宣傳本校大學生參加全國“互聯網+”大賽獲得獎項的優秀團隊及本校學長學姐及其他高校學生的創業案例,形成人人可創、人人想創、人人能創的良好氛圍,進而更新和改變學生創新創業的觀念和理念。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要見成效,關鍵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多數高校上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師隊伍由行政人員和輔導員構成,創新創業的教學水平自然難以保證。“沒有創業經歷的人教別人創業”,這似乎是個悖論,也制約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持續發展。這些問題的解決,便捷之路為校企聯合,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打造一支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強、結構合理的雙師結構專業教學團隊。努力建立一支校內外雙向交流、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相互補充的高質量“雙師型”教師隊伍。教師可以實施“走出去”的方式來實現創新創業培訓,學校積極鼓勵教師深入企業一線實踐,提升實務技能和項目指導能力,也可以通過掛職、頂崗、兼職等多種方式進入企業,在生產現場接受鍛煉和考驗,掌握先進生產工藝和管理方法。返回學校后,教師可以將更豐富的實踐經驗應用于專業教學、學生創新以及大賽實踐指導,幫助學生提升實際操作能力。這樣的“校企交流計劃”不僅可以拓寬教師的知識視野,也使學生受益,促進了校企在師資隊伍建設上的合作共贏。
創新創業課程的重點是轉變“教師中心、課堂中心”的教學法,建構“學生中心”的線上線下SPOC 教學模式。
1.運用現代化教學方法,多元化教學,提升教學效果,培養創新能力。將傳統的“教什么→怎樣教→學生學習”順序倒轉,構建成效為本的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即“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第一,教師(Teacher)通過交流、研究學生的學習需要,完成學生的分組;第二,每個小組(Team)的課程設計由教師和學生來共同完成(包括理論的探討范圍、話題選擇),小組內完成任務劃分和計劃;第三,教學開展。各個小組對線上線下學習內容助講、匯報,小組成員、學生、教師對匯報內容進行討論(Talk),然后由教師進行總結;第四,教師、學生對匯報內容打分及評點,重視過程性成績。Teacher,Team,Talk,我們稱之為“3T 教學法”,即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的統一。最大程度發揮學生在創新創業課程的作用,從而在教師的引導下實現“知行合一”的目的。
2.線上線下教學實踐深度融合,建構SPOC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為中心教學。靈活采用翻轉課堂等多元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通過情景教學,實現學生能動完成任務的有效學習。第一,建立學生與教學內容的交互,學生與教師的交互,構建線上線下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第二,線上線下教學大綱設計、備課、授課、考核的協同;多元考核,系統評價,推動教學改革。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重視學習過程;第三,線上線下的優質教學資源精品化、微課化,實現教學實踐的深度融合,精準對接并進行教學安排。
3.重視實踐教學,圍繞能力培養,分階段、多層次開展實踐性教學環節。緊扣創新創業核心能力,設置“螺旋上升式”課程體系,探討“知識+ 技能+ 思維”模式。構筑創新實踐平臺,實行創業“計劃、實訓、實踐三位一體”教學模式。[2]加強“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聯合辦學”,建立穩定的創業實訓基地。建立規范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開發設計程序,支持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競賽、創新模擬訓練班等形式,使學生在實踐中接觸更廣泛的創業經驗,開拓創新思路,補充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不足,將人才培養與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建構中,進而實現成效為本的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綜上所述,創新創業課程作為畢業生創新創業的加持課程,承擔落實國家創新創業政策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進而實事求是做出適合自身發展的就業創業之路。通過對三所不同高校畢業生就業落實情況的分析,發現創新創業在畢業生就業中占比較低,說明高校畢業生對創新創業意識欠缺,高校可以發揮創新創業課程的加持作用,更新學生創新創業思想意識和理念,培養“雙師型”教師,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方式來培育或提高學生創新創業思想,實現以成果為導向的教學目標,實現教育現代化,進而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實現高校教育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