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會禹 孫又紅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作用如下:其一,指引學生用積極向上的心態學習成長,使之樂于合作、自尊自愛、人格健全;其二,通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增強學生的社會性,助其了解國家制度、民族精神、傳統文化;其三,教師為實現強化學生核心素養的育人目標會加大教改力度,賦予道德與法治課堂可變性,這利于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推動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不斷發展?;诖?,為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探索核心素養下的育人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通過體驗式教學,提高道德和法治教學效果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開放性學科,它面向的是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課堂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擴展到家庭、社區以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因此,教師需要結合該階段小學生的性格特點,逐漸將正確的道德和法律意識概念進行滲透式教學,在活潑的教學氛圍中進行教學。這就對老師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具有較強的責任心以及較高的業務水準,通過將體驗式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德育觀。例如,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課堂互動練習讓學生進行親身體驗來加深學習印象,或者通過帶領學生去真實環境中參觀,讓學生參與其中,加深對課程內容的學習和印象,使學生在探索中逐漸培養努力和友善的良好品性。對于提出疑問或者困惑的學生,要耐心給予指導。此外,教師也可以開展第二課堂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專業人士的講解,使得課堂內容更加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體驗式學習是一種符合課改理念和兒童身心發展的教學方式,它的重要價值在于珍視學生獨有的生活體驗,重視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以形成學生自我發展的原動力,使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和更高的層次上積極主動地自我發展。它關注的是兒童親身的經歷和體驗,強調的是兒童自我的感悟和實踐。
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手機等移動終端已經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流工具。在此背景下,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形式不再局限于教室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多種社交平臺進行交流與學習,創新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模式,使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相比傳統的面對面討論,學生可能更愿意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這種交流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效果。借助多種社交平臺進行學習可以拓展課程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設計一些互動性強、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通過社交平臺向學生傳遞知識和信息。這種形式的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識,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創設情境教學模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情境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該教學模式提倡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動、真實的情境,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從而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例如,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通過帶領學生模擬學習書本上的內容,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通過對角色扮演活動,以及情景劇的表演,使學生對相應的知識觀念有一定的自我認知,并逐漸強化該認知。
綜上所述,小學生處于學習的啟蒙階段,由于該年齡段的學生對世界的認知還處于起始階段,所以道德和法治教育顯得格外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和法治教育時結合新型教學模式,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