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紅燕
摘要:相比較于小學階段來說,幼兒園的教育相對簡單,幼兒對教師的依賴性更強。但在進入小學之后,幼兒需要形成獨立的意識,要形成學習的習慣,這種變化可能會讓幼兒難以適應,因此幼小銜接階段就需要教師多多引導,結合幼兒實際情況來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幫助幼兒適應角色的轉換。[1]
關鍵詞:幼小銜接 幼兒教育 優化策略
幼小銜接的核心是要幫助和促進幼兒行為習慣學習能力以及適應能力等多方面的轉變,幫助幼兒順利適應小學生活,本文探索幼小銜接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與優化策略。
一、幼小銜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家長對幼升小的認識不全面
每一個幼兒都備受家庭的重視,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未來,孩子的家長會從不同的方面關心幼兒,想要給幼兒提供最好的成長環境。但是,在幼小銜接方面,家長對于幼升小的意義了解不夠充分,認識不夠全面。在幼小銜接工作的主要任務應該是促進幼兒良好學習品質的形成,提高幼兒的主動性和行為習慣。
(二)幼兒園單方面重視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更多強調的是幼兒園主動作為和小學溝通,這就難免存在一些局限性。幼兒階段開展的教育工作要注意連續性,大班和小學的溝通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局限于幼兒園教師的主動銜接,采取帶領幼兒參觀小學教室和小學教師進幼兒園課堂的方式,幼兒家長的教育引導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就會影響到幼小銜接的效果。
二、幼小銜接工作中的優化策略
(一)幫助幼兒家長適應變化
幼小銜接過程中,家長如何看待和參與直接影響著幼兒身心的發展。幼兒園方面可以積極關心幼升小階段的家長的心理情況,開設幼小銜接心理咨詢以及講座交流會活動,可以給幼兒的家長分享一些幼升小的動態消息,為家長提供入學指導,讓家長多多理解,保持正常的心態,平穩度過幼小銜接時期。可以積極與學校以及社區等各方面進行合作,讓家長認識到要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努力營造一個更加和諧而舒適的家庭環境,真正做好入學準備工作。同時還要讓幼兒嘗試走進小學,讓幼兒理解自己上小學的意義和好處,點燃幼兒對于小學生活的期待之情,為幼兒更平穩地進入小學階段打好基礎。[2]
(二)幼兒園和小學共同重視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不但包括了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也是小學在幼兒教育基礎之上所做的延續,因此幼小銜接應該同時融入幼兒園和小學的師資力量,讓兩者之間緊密交流,看到各自在教學中的一些具體情況及問題,根據幼兒的成長狀態,建立幼兒檔案,建立幼小銜接小組,跟進教學銜接活動,分析和評估學生進入小學之后發生的身心變化情況,讓家校合作進入更平穩的階段,助力幼兒順利實現幼升小。[3]
(三)提高幼兒自理能力
幼兒園階段幼兒接受的是教師和家長無微不至的照顧,在進入小學之后,他們的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完成,因此在幼升小階段就需要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和獨立能力。比如說要提高幼兒的勞動技能,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可以鼓勵幼兒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疊被子、自己扣扣子,進而發展到自己掃地、澆花、整理玩具,這些都是幼兒自理能力提高過程中可以采取的有效方式。幼兒通過不斷實踐獲得的勞動經驗,能深深刻在他們的記憶中,為幼兒更好地進入小學奠定堅實的基礎,提高幼兒的綜合素養。[4]
(四)加強思維能力銜接
幼兒初入小學后讀寫和數學學習方面可能遇到困難,這主要是思維能力培養不夠所致。因此,在幼小銜接期,應在各種活動中培養幼兒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概括和推理等能力,促進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培養孩子們的有意注意,培養幼兒的好奇心,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
(五)做好興趣和情感的準備
入學前的準備重要的是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一方面培養幼兒閱讀圖書的興趣,另一方面培養幼兒讀書認字的興趣,以便為幼兒進入小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可以經常在班中舉行看圖書講故事的活動,鼓勵孩子們帶自己最喜歡的故事書來幼兒園,利用餐前、餐后、離園前等空閑時間進行講故事比賽,或者在“大帶小”活動中,講故事給小、中班的弟弟、妹妹聽。 這樣,幼兒在心理上就會減少對學習的畏難情緒。幼兒對小學生活的態度、看法、情緒狀態等,對他們適應小學生活影響很大。因此,幼兒園階段應注意培養幼兒對小學生活的積極的情感體驗。通過多種教育活動來讓幼兒逐步了解小學,喜歡小學,最后愉快、自信地跨進小學。
結語:幼小銜接是幼兒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銜接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急需解決,本文提出的幼小銜接的解決策略有助于幼兒更好的發展,實現更快速、更平穩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程芳芳,汪慧.精準定位巧妙銜接——例談幼小銜接繪本教學[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23(07):16-17.
[2]張萍萍.探討幼兒園幼小銜接的實施方法與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3(10):1-3.
[3]張帆.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優化幼小銜接教學質量的實踐[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06):164-165.
[4]李芬芬.幼兒園教學中幼小銜接策略探討[J].當代家庭教育,2022(23):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