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晗
摘? 要:紅色文化是我黨在不同時期所形成的革命文化,依托其豐富思政教育課堂,可將先進文化融入于思政教育中,有利于學習者加強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與認知。了解體驗式教學與思政教育特征,發現二者發展目標基本一致。為此,高校可積極打造情景化教育、實境化教育、生活化教育模式,進而構建沉浸式教學體驗,助力學習者加強對紅色文化及思政教育的科學化認知,促進其成為優秀社會主義接班人。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紅色文化;高校;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122;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4-0004-03
作者簡介:孫? 晗(1990.04—? ),女,漢族,吉林省農安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圖形圖像處理。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計算機基礎課教學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GH22292)。
引言
紅色文化是重要的意識形態教育內容,借助紅色文化打造體驗式課堂,既能助推思政教育回歸生活,又能加強對歷史的還原,增強學習者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思政課本身屬于育人的關鍵課程,將紅色文化和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切實提升思政課堂親和力[1],可更好地服務于新時代學習者,也能進一步增強思政教育價值,強化對學習者的科學化培育。
一、體驗式教學與思政教育特征
(一)自主性以及團隊性有機融合
體驗式教學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有所區別,教師會以課程內容為媒介,鼓勵學習者不斷接受和體驗相關內容。由此可見,體驗式教育以學習者為中心,基于學生訴求加強情景教學安排。高校可借助體驗式教學,打破傳統灌輸式教育模式限制,基于學生發展訴求明確教學目標,優化教學計劃,以增強學生的自主性。學生可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不斷與不同主體溝通和交流,借助團隊合作形式完善知識架構,拓寬學習視野。一般教師不會在學習者自主學習過程中加以干預,會為學生預留相應自主權,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型社會的構建奠定良好基礎[2]。自主性與團隊性有機結合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可在培育學習者道德觀與價值觀同時,使學生在團隊合作中形成良好品質。教師需在均衡理論與實踐教育比例時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并適當參與團隊合作,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科學化理解[3],確保學生在實踐中踐行理論知識,增強育人成效。
(二)感受性以及娛樂性有機融合
體驗式教學屬于一種先進的教學模式,會借助多元活動鼓勵學習者切身參與,并在情境中思考人生。大學生參與多元體驗活動,可在認知文化的基礎上加強反思。為此,教育者在提升情境娛樂性的同時,也需鼓勵學習者深入思考,切實增強情境的感受性。例如,部分教育工作者通常在體驗式教學展開后,鼓勵學習者在最后環節總結或反思,分享感受,以此提升思政教育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完善學習者知識架構,助力學習者完成知識內化過程。集感受性以及娛樂性于一身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切實激發學習者參與熱情,引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加強思考與總結。保障體驗式教學娛樂性,有利于學生提升參與性,可助推其加強對思政內容的感受。感受性和娛樂性相結合的體驗式教育模式,可獲得學生的喜愛。為此,高校需加強對感受性與娛樂性等相關特點的重視和關注,爭取以此增強教育靈活性。
二、體驗式教學促進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原因
(一)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發展目標基本一致
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二者目標具備較強的一致性。一方面,二者都以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標,適當凸顯馬克思主義理論。了解近些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置,可發現思政教育目標和任務相對清晰。而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目標一致,會向新時代青少年全方位闡述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并向大學生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逐步轉化,使學生認知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另一方面,二者都堅持實事求是,不斷揭示馬克思主義理論內涵。我國的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都包含實事求是精髓[4]。學習者會在思政課中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刻認知與理解,并在紅色文化中增強文化自信,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者和發揚者,切實增強學習者思政素養。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發展目標一致,因此二者融合具備較強的可行性,在此基礎上打造體驗式教學模式,能使新時代學習者團結一致,又能借助思政課傳遞我黨重要思想,從而實現紅色資源和思政教育的無障礙銜接,以此提升其影響力與輻射力,更好地為學習者服務,使學習者成為四有人才。
(二)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弘揚內容高度契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關鍵點,不斷鼓勵學習者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以增強學習者的思政素養和守法意識。而紅色文化會引導學習者,了解1921年到1949年的革命精神,也包括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對紅色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概括來講,思政教育和紅色文化中涵蓋的內容都具備較強的育人性,甚至高度重合,依托紅色文化助推思政教育創新和優化,既是思政教育改革的必經之路,又是加強對紅色資源保護的有效手段。為此,高校可借助紅色文化融入契機打造體驗式課堂,使新時代學習者近距離了解和感受革命文化,身體力行地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者,使紅色文化在代際傳承過程中,為華夏民族復興夢的實現積蓄人才力量。高校依托于紅色文化資源打造體驗式課堂,既能提升思政課的靈活性,又能增強思政教育輻射力和影響力,有助于新時代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使思政課堂真正成為高校立德樹人的關鍵所在,使學習者真正做到知行合一[5]。
三、體驗式教學促進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
(一)以情感之:打造情景化教育
構建情境化教育模式,在情景體驗中助推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在提升教學吸引力的基礎上,加強對紅色精神的進一步展現。思政教師需切實轉化教育理念,有目的地在教育中引入相關情境,增強學習者體驗感,以提升思政課的渲染力,使學習者在情感體驗中增強文化認同。
第一,構建敘事情景體驗。紅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是一項長期系統性工程。教育者可借助個人成長經歷加強紅色敘事,以打造體驗式教學,拉近學習者與紅色文化的距離,增強學習者的文化認同感。構建敘事情境時,教育者需重視與學習者的溝通和互動,根據學習者的參與度和不同層次出不同問題,以提升教育公平性和公正性。例如,教師可在教學前做好準備,明確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間的關聯,加強對思政教育的橫向規劃和縱向設計。既要選擇具備較強針對性的教育內容,也應在紅色文化和思政課融合過程中提升語言的藝術性,借助生動語言詮釋紅色歷史,以彰顯紅色文化價值,提升思政教育站位。
第二,構建歷史情境體驗。高校思政課教師可借助情景劇鼓勵學習者模仿與還原相關歷史情景,使大學生在親身體驗中近距離接觸歷史人物,以生成歷史認同感。每一個歷史事件和革命英雄都是我黨的寶貴歷史,展現了共產黨的情懷和擔當。高校思政課教師模擬革命情景,使學習者直觀感受歷史現場,可幫助學習者快速提升辨別能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助力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歷史值得銘記,構建歷史情景,以此打造情景化體驗教學,可使新時代學習者切實成為紅色文化傳承中的一員。
第三,構建網絡化情景體驗。體驗式教學發展過程中,為助推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加強對互聯網的利用,以此凈化網絡生態,助推思政課從課堂走到線上,有效占領網絡教育陣地,進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渲染力[6]。高校善于利用互聯網構造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切實增強紅色文化的時代感。為此,高校可加強對紅色網絡情境的開發,借助互聯網搭建互動平臺,維護不同主體間的互動關系,鼓勵學習者和教育者共同加強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
(二)以境動之:構建實境化教育
第一,強化對紅色景點的關注和利用,借助科學化開發豐富高校思政教育資源。高校在推動思政教育發展過程中,需遵循思政教育發展規律,加強對紅色景點的科學化利用,借助紅色景點拓展思政教育資源,有針對性地為不同層次學生打造沉浸式學習體驗。例如,高校可加強對本土紅色景點的了解和認知,梳理其發展脈絡以及紅色記憶。科學化挖掘區域性紅色景點時,需剖析其擁有的獨特魅力,借助其打造實境化教育模式,爭取使學習者在情感體驗中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者和發揚者。加強區域性紅色文化挖掘,有助于高校節省教育經費,可充分發揮有限資源的最大價值。高校需構建現代化數據庫,加強對紅色景點資源的全方位輸入,爭取在資源開發過程中實現與不同區域景點的科學化合作。一方面,高校需加強對本土化紅色景點的挖掘,挖掘區域性紅色文化。另一方面,高校也需與不同機構和教育部門合作,開發全國紅色景點,助推思政教育的統籌化發展。例如,高校可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加強紅色景點分析與檢索,以把握學情,實現紅色文化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為學習者切實打造體驗式教學模式。
第二,助推立體化實踐教學發展。新時代高校構建體驗式教學時,可在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創造立體化實踐體驗平臺,打造沉浸式教學模式,以實現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全方位融入,提升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及輻射力。一方面,構建全景式體驗式教學,引導學習者在紅色景點中感受紅色文化歷史,展現著共產黨人的奮斗歲月和革命文化。高校可基于實際教學情況,到紅色景點中實踐教學,鼓勵學習者在親身體驗中感受紅色精神與紅色內涵,確保學習者加強對思政內容的感性認知。紅色景點教學具備較強的實踐性,思政教師在融入紅色文化時需充分尊重歷史,既要充分向學習者展現紅色景點的歷史厚度,也應推動思政教育邁向新的發展高度。另一方面,高校可加強對虛擬現實技術的利用,利用其打造虛擬體驗,進一步向學生展現紅色景點。傳統紅色文化融入時,教師習慣借助文物或視頻、音頻等講解紅色歷史,缺少與學習者的有效互動。借助虛擬現實技術打造數字化VR體驗館,加強對歷史場景的科學化還原,可使學生在可聽、可見中觸摸歷史,繼而增強學習者體驗感,發揮紅色文化及思政教育應有的育人價值。
(三)以實導之:建構生活化教育
體驗式教學在紅色文化教育及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有助于思政教育影響力和輻射力的提升。目前,大學生習慣利用互聯網娛樂和生活,部分西方自由主義觀念借助互聯網映入學習者眼簾,極容易為思政教育造成挑戰。為此,高校可適當回歸生活,確保紅色文化融入學習者生活全過程,打造常態化體驗,助力思政課突破時空和地域限制,使學習者加強對有限內容的科學化認知,從而促進學習者加強知識內化,助推學習者生成愛國意識與責任意識。
第一,構建家庭式體驗。中華人民共和國由無數個家庭組成,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家庭都會對社會以及學習者產生重要影響。構建家庭式體驗教育,可將紅色文化和思政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在匯聚紅色精神的基礎上提升思政教育的連貫性與持續性。與此同時,家庭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和紅色文化,有利于加強對紅色文化的進一步傳承,能提升思政教育親和力。家庭成員可在溝通與互動中分享不同年代的紅色文化與紅色故事,閱讀相關書籍,使紅色精神代際相傳。例如,高校教師或輔導員可借由抖音、微信、QQ等,不斷與學生家長溝通和互動,向其分享相關紅色故事以及紅色書籍。思政教師與學生家長的溝通頻率增加,能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無縫銜接,有利于紅色精神的延續。
第二,構建校園式體驗。高校是立德樹人的主要陣地,大學生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會受校園生活和校園文化的影響。為此,高校需營造和諧校園生活,加強對大學生品格的涵養,助推紅色文化走出思政課堂,走進高校校園。提升紅色文化的滲透性,借助思政教育向學習者全方位展現紅色文化魅力,打造紅色校園,有助于思政教育邁向新的發展臺階。一方面,高校可定期或不定期組織相關紅色文化活動,鼓勵學習者切實參與紅色辯論賽、紅色知識競賽等。借助常態化活動提升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引導學習者在活動中感悟紅色文化,領悟紅色精神,可助推學習者真正成為優秀社會主義接班人。另一方面,鼓勵學習者參與紅色校園文化塑造。例如,高校可鼓勵學生社團參與紅色校史資源挖掘,并由學生社團自發打造紅色文化長廊或主題教育館,以此營造向上文化氛圍。
第三,構建社會式體驗。社會是思政教育的第二課堂,良好社會環境有助于大學生的健康發展,也能使大學生進一步加強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為使紅色文化和思政教育融入社會,利用其拓寬思政教育陣地,助推教育生活化發展,可加強對紅色教育基地的利用。例如,高校可鼓勵學生社團奔赴紅色教育基地。展開理論宣講或尋訪革命遺跡,以此助推新時代大學生踐行革命精神,提升其愛國意識。此外,高校還可切實打造線上實踐平臺,借助互聯網打破時空限制,使大學生不斷借助微信、抖音等進行溝通和互動,以加強對碎片化時間的利用,實現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
結語
綜上所述,體驗式教學在思政教育中的運用有利于思政教育改革,可在傳承紅色文化與紅色基因的同時,增強學習者文化自信,助推意識形態教育邁向新的發展臺階。高校在助推體驗式教學發展征程中,需更好地了解大學生,基于其發展需要加強思政教育內容創新,以滿足學習者多元發展訴求,提升育人實效,爭取以紅色文化為導向,切實提升學習者的愛國意識,進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式,助推高校辦學實力增強。
參考文獻:
[1]范傳濱,宗子傲,陳發欽,等.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一體化課程思政建設探究——以右江民族醫學院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23,9(2):45-48.
[2]楊雪.基于OBE理念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思路——以三維圖形制作課程為例[J].大學,2022(10):104-107.
[3]袁旭紅.微視頻資源在英語課堂中的應用[J].英語畫刊(高中版),2022(32):52-54.
[4]劉曉霞.協同育人背景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研究[J].大學,2022(27):189-192.
[5]侯紅艷,趙靖朝.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優勢與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33):54-57.
[6]徐玉蓮,王麗慧,馬妍林.紅色文化傳承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J].教育學術月刊,2021(12):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