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群
摘? 要:將“四史”教育充分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關鍵舉措。通過深入融合“四史”教育,可以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四史”教育與高校思政課程有著緊密的聯系,二者在內容、目標、教學要求等方面都具有統一性。因此,在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時,應以時代發展為旋律,將“四史”教育作為主線貫穿其中,使高校思政課程的開設,能夠真正培育學生擔當民族復興的大任。
關鍵詞:“四史”教育;高校思政課;融入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4-0046-03
作者簡介:董? 群(1998.11—? ),女,漢族,山東省濱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需要從思政課程的內在邏輯入手,深入理解二者融合的時代意蘊。只有這樣,才能從不同維度下進行解讀,使高校思政課程的構建以“四史”教育為主線進行優化調整,從而在三維邏輯下,通過諸多措施的有效落實,使二者的融合能夠找到最佳點。這將有助于提升高校課程開展的實效,同時使二者的雙向互動,能夠真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
(一)全面提升思政課程的質量與效率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通過有效融入“四史”教育,可以深化思政理論課程中的現實問題。這不僅有助于體現歷史觀念,發展學生的思維認知,并且通過實踐可以使學生對其產生深刻的理解?!八氖贰苯逃娜谌氩恢皇菍碚撝R直觀表達,而是將靜態的知識轉化為持續性的實踐,使智慧教學落實到高校思政教育中。這種方式可以改變理論課程的空洞性,通過實踐的支持和真實的案例與既往的歷史,助力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確保學生形成主流價值觀念并樹立正確的三觀[1]。“四史”教育的融入可以提高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學有效性,同時也能顯現思政教育對“四史”教育的融合具有充分的認同感。在“四史”教育的融入下,高校思政課程的理論資源得以進一步豐富,學科教育的研究視野也得到了拓寬,這有助于提升思政教學整體的教學質量和效率。此外,“四史”教育的融入可以通過挖掘“四史”教育本身蘊含的豐富資源,使高校思政課程的開設通過有效滲透,將二者的一致性進行全面顯現。這有助于構建全新的育人格局。比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由理論知識學習轉為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在學科知識學習中,可以實現內生性的發展。這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全新的發展路徑。
(二)使四個自信成為學生的內生動力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培育學生的“四個自信”是至關重要的環節,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肩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八膫€自信”的培育必須以動態發展為基礎,確保學生在不同階段都能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原生態受到了擾亂。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學生經常受到外部信息的干擾,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動力不足。“四史”教育的融入可以規避外部環境帶來的變化,通過重構教育體系,使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四個自信”,并產生深刻的理論認知和認同感。隨著時代的發展,“四史”教育也在不斷創新。在信息如此繁雜的今天,學生可以在“四史”教育的幫助下堅定自己的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不再迷茫、動搖?!八氖贰苯逃梢詭椭咝K颊n程調整對“四個自信”的轉化,將現實案例融入其中,深度解析其所折射的內容,使學生在反思過程中更加明朗。這樣可以將教育的意識形態與實踐充分結合,通過歷史營養的供給,強化新時代思政教育的開展。通過“四史”教育的幫助,學生可以在學習中既把握我國當前的發展形勢,又對世界整體發展的趨勢有清晰的認知。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同時使高校思政課程的滋養作用得到充分顯現。
(三)實現培育新時代人才的關鍵要素
高校思政課程將“四史”教育充分融入,既顯現出了“四史”教育本身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有著共同的特性,也揭示了“四史”教育的育人功能,這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落實有助益。在“四史”教育的滲透下,通過歷史思維的有效激發,可以使高校思政課程的教育潛能得到激活,也可以通過二者的有效聯動,進一步提升育人工作開展的質量。在“四史”教育的融入下,以長期建設為基礎,通過教育體系的優化,可以使高校思政教學的育人能力得到強化,更可以培育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新人才[2]?!八氖贰苯逃邆渲己玫膶蜃饔?,在與思政課程進行融合時,要對歷史經驗進行總結,更要通過有效探尋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并以此為思政教育的深入化提供更多的素材,這樣才能為人才培育提供良好的理論知識支撐和動力支撐。高校思政教育開展的主旋律是培育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人才,在“四史”教育的融入下既能夠以實踐工作的開展深化學生的發展,也能通過理論知識的優化,使理論課程具備著實踐性,構建更為豐富的高校思政活動,使“四史”教育為理想信念的內化提供保障,使學生的行為更加規范。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四史”教育的有效融入,可以使高校思政課程的開展有更多的論證和素材進行支撐,這不僅能強化教學的可信度,也能深化學生在實踐中的情感體驗,更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感、信念感,使學生的價值理念得到有效塑造,并使學生的發展變得更為全面,真正通過思政教育的落實,培育出符合時代要求,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人才。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三重維度
(一)把握關系維度的核心,使“四史”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實現內在統一
高校思政課程的落實要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顯現出來,也需要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來引領學生,使學生的理想信念得到堅定,使學生可以成為社會發展的可靠接班人。在“四史”教育的融入過程中,通過把握“四史”教育的內涵,可以發現二者有著共通性,即教學目標的一致性。二者都是旨在為國、為黨育人育才,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更好的人才支持。在“四史”教育的融入下,青年大學生可以對民族復興有著更為明確的認知,也可以在不同的歷史主題下,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產生深深的認同感,更可以在“四個自信”的培育下,使學生的發展更健全,并使學生能夠有堅定的決心,肩負起自身的責任。在“四史”教育中,通過鮮明的政治屬性,可以使歷史教育的內涵得到充分顯現,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歷史能力,更能使學生在一系列實踐活動下,形成堅定的唯物歷史觀,這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強化,有著良好的人才保障,也能基于歷史使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得到培育。在“四史”教育下,可以結合過去、未來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在黨的領導下國家當前發展的現狀,同時認清國際形勢,明確國家在發展時所面臨的挑戰。只有真正做好價值引領,并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四史”教育能夠與高校思政課程充分融合,以此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助益。
(二)把握價值維度的內涵,使“四史”教育與思政教育共同發揮育人的價值
在高校思政課程中,“四史”教育的融入對青年大學生歷史素養的提升有著良好的助益。通過導向性作用的發揮,可以使學生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得到樹立,也可以使學生對歷史成就以及挫折有客觀、辯證的認知,這對學生的長期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四史”教育的融入,可以使學生以發展的眼光和歷史思維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并完成相關問題的深入探究,這不僅能鞏固學生的意識形態,也能使學生樹立好共同奮斗的思想。通過“四史”教育的融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使學生明確自身的責任,牢記初心與使命,更可以使學生肩負起自身的責任。在高校思政課程中,可以從不同角度以“四史”教育為主線,對“四史”進行充分闡釋,這能以系統呈現的方式,將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進行展現,并以內在分析將其邏輯和價值進行有效解讀,使大學生領悟出中國精神,并夯實好學生的認知,使學生的使命感更強。除此以外,“四史”教育的融入可以使學生樹立起更為明確的信念,使學生明確信仰的力量,更可以通過豐富的實踐,使學生認清歷史發展的道路,同時使學生有始終拼搏的認知和能力。只有重視“四史”教育的融入,并在高校思政課程中顯現其作用,才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歷史觀、世界觀,使學生能夠對中國共產黨產生深深的認同感,能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歸屬感。
(三)把握實踐維度的依托,使“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更加科學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四史”教育的融入要保證貼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只有確保教學內容可以顯現出歷史的關聯性,才能基于現實使學生對歷史產生濃厚的實踐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科教育可以從具體的事物進行導入,并從具體的事物中找到抽象的理念,再從抽象的理念回歸到具體的事件,使學生產生深刻的認知。想要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既要對歷史事件進行深入挖掘,找到現實問題的根源,也要以問題作為核心完成發散,使學生在歷史事件下進行判斷,以此才能從具體的事物中找到核心理念,并回歸到事物本身,做好價值和事實判斷,完成思維訓練[3]。在教學中,理論課程是育人的核心,只有強化課程教學的理論性和思維性,保證“四史”教育的融入能夠貫穿在教學的始終,才能從整體出發,對教材的應用進行優化,并通過對教學內容的重新整合,使“四史”教育的融入作用得到有效發揮。通過根據實際情況,以校本課程的開發完成“四史”文化資源的有效使用,并結合各地特色構建更為系統的課程,才能通過有效銜接,使教學內容更加完善。此外,在教學策略與手段上,要保證形式的豐富性,以實踐為基礎拓展教學形式,并以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可以在實踐中獲得成長。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三重維度的推進方法
(一)做好師資隊伍的建設與優化,提高思政教育的質量
想要使“四史”教育的融入可以進一步推進高校思政課程,提升教學質量,則需先通過打造適宜的教師團隊,才能使教學實效得到提高。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教師必須在教學中能夠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使“四史”教育的融入更加自然,更要通過“四史”教育內容的深刻解讀,完成價值塑造,并通過能力培養助力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只有將教師隊伍的建設視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程的基礎,才能通過人才支撐的有效保障,提升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的質量。在培育工作中,要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師能夠對“四史”的內涵有深刻的把握,更要將“四史”教育的精神和核心挖掘出來。教師在對“四史”教育進行解讀時,要從高校思政課程育人的根本目標上進行分析,也要找到內在的邏輯點。在教師的培訓中,也需要依照這一邏輯完成深化。只有教師能夠明確自身的責任,能夠對育人理論的基礎進行不斷夯實,在不斷深化對“四史”理論掌握的同時,能夠找到更適宜的教學方法,這樣通過教師隊伍的有效完善,才能進一步提高思政課程“四史”教育工作開展的水平。
(二)做好“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程的選擇,以高質量規劃提升教學實效
在高校思政課程中,“四史”教育的融入可以堅挺學生的理想信念,但是,在實際落實時,只有明確“四史”的基本內容,并對歷史生成的過程有明確的認知,能夠對“四史”的應用優勢有著充分的解讀,才能切實把握學生發展的規律,使“四史”教育的融入可以基于學生的認知,使思政課程的靈魂得到升華[4]。想要使“四史”教育的融入更加自然,需要以科學的規劃為前提,將“四史”教育與思政理論知識內容的相關性展現出來。同時,在“四史”教育內容體系的打造上,要將高校思政課程的理論內容與之進行匹配,還要將理論教育和實踐進行充分結合,從而深化學生的體驗。比如,對“四史”理論知識的產生進行解讀,將其發展過程做成案例,讓學生進行分析,再以實踐完成系統性的闡釋。這樣不僅能強化學生對“四史”的深刻的了解,也能使學生讀懂史實所蘊含的內在邏輯,更能強化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的質量。通過立體化構建,以實踐基地的打造,將“四史”教育進行充分展現,使理論知識的學習能夠在實踐中進行轉化,可以最大程度地培育學生的三觀,也能使學生的行為更加規范。通過用好當地的“四史”資源,使思政課程教學工作的落實能夠形成校本教材,這樣也能推進教學的深化,更能增強學生的政治定力。
(三)做好制度建設的優化,保證“四史”教育融入思政的制度更加完善
高校思政課程的開展與“四史”教育的融入,需要通過制度體系的構建與完善,以保障二者的結合更加自然。只有基于正確的理念,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學的“四史”融入體系,并提高融入力度和效能。為了進一步推進“四史”教育的融入,需要健全監督體系,使教育融入與成效得到反饋,通過全過程的監督完成對主體的有效監測,這樣才能以協同作用的充分發揮,使監督能夠對融入成果進行保駕護航,解決融入過程中所存在的各種阻礙[5]。同時,在動力機制的打造上,要提高教師對“四史”的掌握程度,強化教師對理論知識的解讀。在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將“四史”教育充分融入高校思政課程中。為此,高校應組織教師進行定期學習,并將教師對理論知識的轉化作為考評的指標之一。這種方法可以使教師的素養得到全面提升,使“四史”教育的融入以常態化的形式出現。此外,“四史”教育的融入是動態的、持續的,只有構建高效交流平臺,以經驗分享為基礎,對“四史”教育融入思政的成果進行分享,才能形成更好的育人合力,進而通過常態化的交流,使教師不斷學習,并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教學體系中。
結語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不僅是高校想要改革創新思政課的需要,也是為了讓大學生更好地認識“兩個大局”,肩負自身時代使命的應然選擇。通過這種融入,可以從“四史”教育中汲取力量,為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開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參考文獻:
[1]葉佩蘭.“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思考[J]. 辦公室業務,2023,(18):175-177.
[2]易小兵.“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邏輯理路[J]. 北京教育(德育),2023,(09):53-59.
[3]余海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理論和實踐邏輯[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31):70-73.
[4]胡穎穎. 大學生“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徑探究[J]. 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04):13-15.
[5]劉世昱,金妍.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三維探析[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24):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