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斯賓塞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學家。作為科學教育的代表人物,他尖銳批判了英國傳統的古典教育脫離兒童的實際生活,更是對英國舊社會中采用過度教育的方式深惡痛絕。為此,他強調只有科學的知識才最具價值,因此在英國掀起了一場古典教育與科學教育之間的博弈。在斯賓塞視野中,過度教育主要表現為重復教育、灌輸教育、片面教育三個方面。這會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等方面造成極大的危害。基于此,斯賓塞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之道,分別為自然教育、感覺教育和興趣教育。這些方法帶給我們諸多思考和啟示,不僅能為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還具有彌足珍貴的意蘊價值。
關鍵詞:斯賓塞;過度教育;解決之道;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4-0169-03
作者簡介:程欣儀(1997.11—? ),女,漢族,黑龍江省大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礎教育、西方教育思想史。
引言
赫伯特·斯賓塞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充滿著科學主義的色彩。在理論界中,他的道德教育思想、科學教育思想以及自然教育思想已經研究得較為廣泛,但過度教育思想卻很少有學者進行相關研究。基于此,本文從學理性的角度出發,對斯賓塞時代教育變革的訴求、過度教育的闡釋以及解決過度教育的相關對策等方面進行相關探析。
一、過度教育的消解:斯賓塞時代教育變革的訴求
19世紀末期,英國逐漸由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開始走向壟斷,整個社會正在轉型,社會中也存在著各種矛盾沖突需要解決。“工廠手工業的蓬勃發展和自然科學的發展為機器的生產和工業革命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以大機器生產替代手工生產工廠的出現,以及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使英國社會得到進步和發展。[1]”由掌握科學的內容,采取科學的教育方法已成為當時的必然訴求。斯賓塞作為科學教育的代表人物,在英國掀起了一場古典教育與科學教育之間的博弈。他尖銳地批判了英國傳統教育脫離實際生活,強調只有科學的知識才最具價值。從前死記硬背、強行灌輸的方式現在已日益不受重視,禁欲主義在教育中同在生活中一樣逐漸消失。這些變革的共同之處在于把以往過度學習的方式轉變為科學適度的學習;把早年強迫兒童的違反自然的教育辦法改為在最初幾年訓練兒童的四肢和感覺;把過去死記硬背辦法轉變為講授和實驗等方式;把以往從規則出發變為從原理著手進行研究。即從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遵循兒童心智演化的自然過程。
二、過度教育之闡釋
(一)過度的重復教育抹殺了孩子的興趣
在斯賓塞時代,多數父母都極為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他們常常依據子女在學校所學習的內容來對孩子進行機械的重復教育,希望孩子將來能夠成為父母心中所期待的那樣的人。學校學什么,父母便再次把這些知識教給孩子,久而久之,這種重復教育的現象便流傳開來,甚至是愈演愈烈。為此,斯賓塞強調,“孩子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他有自己的思想和愛好,而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尊重孩子,而不是把他當作一臺機器,命令他做這個,做那個。醫學研究表明,孩子對強制的、否定的環境有天然的厭倦。”換言之,孩子的天性是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也就是說他們本身是熱愛學習的,受教育本來是他們的一種需求。但過度的重復教育限制了孩子們的自由,時間一長,會讓孩子感到不能被理解和尊重,從而失去了對學習的主動性,敗壞了學習的胃口。短時間看,孩子經過不斷重復不斷強化對知識的掌握會更加扎實,但從長遠來看,孩子們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二)過度的灌輸教育扼殺兒童內在潛能
在斯賓塞看來,灌輸教育重在強調教育者以“教”為中心的高頻反復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硬塞知識,即過于注重教師主導的外在行為而忽視了學生具有內在潛能。這種教育所表現出來的特征具有強制性、機械性和呆板性[2]。灌輸式教育忽視的是受教育者的主體價值,試圖以片面的外部灌輸作為促進學生個體發展的根本動因,而從不考慮學生的內在需要,扼殺了兒童的內在精神力量。正如斯賓塞所說:“當外界快速強塞給大量知識時,孩子的心智是無法將這些知識融合的。這些知識可能會保存到考試后,甚至可能在開始前就被忘記了。與此同時,孩子的心理會非常痛苦,對書本知識都充滿厭惡,當必須學習時,孩子就會感到非常緊張與不安,這也導致孩子對自我教育失去了興趣。”實際上,這是一種極為被動的教育方式,學生好似一個容器,承擔著“被壓迫者”的角色,在這樣的教育過程中,學生無權決定自己要做什么,一切由教師來決定。即教師越是往容器里裝得完全徹底就越是好老師;學生越是溫順地讓自己被灌輸,就越是好學生。總之,這種教育無非是把受教育者當作是一個不清楚自己需要并且毫無行動能力的“人”,嚴重違背了個體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扼殺兒童的內在潛能。
(三)過度的片面教育影響學生全面均衡地發展
所謂片面教育主要體現為對知識的關懷日趨上升,而人的意志、情感、需要等非理性因素完全被淪為知識教育的附庸。教育目的被嚴重異化,教育者運用以邏輯化、系統化的理論為主,大量的時間來安排知識技能層面的學習,而關于人文層面的內容卻很少提及。成人們喜歡以分數來評判孩子對知識是否掌握熟練,造成了過度的片面教育現象出現,人的“意識”就這樣被逐漸淡化,甚至被當作無生命的“物”來對待,最終便會造成了片面發展。實際上,如果一個人懂得用多方面途徑去調節自己,他們的成長之路才會充滿快樂和自由,這樣一來,他們的身體和心智便有了更多的準備時間。當挑戰再次到來時,他們便會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憑借著堅韌不拔的意志和頑強堅韌的性格取得良好的結果。由此可見,如果只在知識方面對孩子進行過度教育,就會增強孩子的工具理性,而遮蔽了價值理性。這樣一來還會傷害孩子的身體和心智,導致孩子長期處于不健康的狀態之中,對知識充滿厭惡,變得更加痛苦。在這種教育下,多少奇思妙想會消失,多少智慧火花被熄滅,這樣的教育很難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人,還會影響學生全面而均衡地發展。
三、過度教育的解決對策
(一)自然教育
大自然的力量是偉大的,它不僅能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還能教會孩子看到事物變化的本質規律,從而讓孩子變得智慧和敏銳,升華兒童的知性和感覺,它構成了“任何教育的源頭”。為此,斯賓塞強調,可以利用大自然來開啟孩子的悟性。他認為大自然是任何教育無法比擬和替代的。從小讓孩子接受大自然的教育,會讓孩子得到持續一生的益處,不僅能夠開發孩子的悟性,也會給他們留下美好的回憶。同時,孩子們將大量的時間貢獻給了大自然,這樣也能削減一些無用的學校知識教育,摒棄過度教育而走適度教育路線。
另一方面,他認為教育要回歸兒童的自然本性,指向兒童的“內在自然”。也就是說,自然教育不只體現在對知識的獲得上,更重要的是能夠防止過度教育所帶來的危害,使兒童的整個心智得到充分發展。斯賓塞強調:無論在次序上還是在方法上,教育必須適應兒童心智演化的自然過程和規律,不能違背它,也不能干擾它[3]。也體現了斯賓塞對以往過度教育的否定以及對自然教育有著堅定的信念,值得我們當今教育所傳承和借鑒。
(二)感覺教育
感覺教育的過程就是促進自我不斷完善的過程,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快樂感和直觀感,能夠使孩子的心智不斷趨向成熟,以便更好地適應生活。斯賓塞認為,一切的學習都始于觀察。他指出:“觀察力的產生,基于孩子了解外部世界的需要。它是兒童心理發育的一部分,是從小培養和發展起來的一個逐漸累積的過程。”也就是說,在兒童早期感覺階段,觀察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靠的是一沙一石的凝聚和一點一滴的積累。而實物教育便是作為培養兒童觀察能力最為有效的手段。當孩子把自己觀察到事物的特征講給大人聽,在耐心傾聽之后,積極引導孩子在他們已經知道的事物原有的屬性中,再發現一些新的屬性。這樣做不僅豐富他們的知識儲備,而且也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興趣教育
在斯賓塞看來,興趣教育是擺脫過度教育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主要目的是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孩子學會自主學習獲得愉悅感。因此,作為老師或家長,首先要學會“理解”孩子的興趣。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理解每個孩子的興趣有助于我們對其實行更好的、更精準的教育,而不僅僅是按著成人自己的想法,認為在其“有用”的地方進行過度教育。其次,要學會包容兒童“無用”的興趣。斯賓塞認為,有些父母在對“有用”興趣和“無用”興趣的界定是存在誤解和片面的。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都會有著自己獨特的想法,殊不知,那些看似“無用”的興趣更能塑造孩子的品格,同樣具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只要不是違反社會公德和道德規范的興趣,作為老師和家長都可以嘗試去理解、去包容、去肯定,讓孩子在鼓勵贊賞中走進科學的大門,獲得收獲的果實。此外,還要學會引導兒童的興趣發展。學會引導孩子的興趣是進行高效學習的必由之路,這樣的方式要比過度施壓教育的效果更為明顯,孩子的興趣正是在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中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因此,學會保護孩子的興趣并加以引導,無論是對于教者還是學者而言,過度學習則可以休矣,快樂的學習便成為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四、對過度教育及其解決之道思考的當代啟示
(一)觀念的醒悟:遵循孩子成長規律,樹立“發展個性”的教育觀
英國舊社會的古典教育嚴重違背了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使人的精神變得困倦和不濟。不可否認,這種違背身心發展規律的做法在我國同樣存在。自“雙減”政策出臺以來,學生的學習負擔問題雖然得到了相應的改善,但是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功利化的教育目標仍然充斥著學生的整個生活,過度教育的現象仍會發生,致使教育減負并未取得根本性的改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意識到,孩子的心智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個孩子在智力水平、學習方式、個性特征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教育并不是要塑造一模一樣的教學成品,而是要實現具有生命活力的獨特的人的培養。斯賓塞認為,“每一個孩子的父母都應該學會欣賞自己的孩子。神奇的造物主給每個孩子不同的天賦,就是為了讓他們發揮各自的強項,將來成為各個領域的人才。”因此,教育過程中,在遵循教育基本規律的同時,也要順應孩子的內在發展秩序,挖掘其特有的潛質,促進其個性的充分的發展。這不僅是實現教育本質追求的需要,也是尊重學生生命主體的應然需求。
(二)主體的彰顯:通過“適度”學習促進全面發展
適度教育即給予學生適度發展的教育,既不強迫學生在某一方面進行拼命學習,又能積極引導其全方面發展,它是一種良好的教育狀態。也就是說,有度是教育行動的美德,一個好的教育者,一個充滿人性關懷的課堂,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是適度的,或者說是能夠保持必要節制的,而不是肆無忌憚地逼迫著學生在學業上取得進展[4]。由此可見,適度教育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保證。特別是當下“雙減”政策的提出,實際上也是給學校和家庭留出更充分的時間去對其進行道德品質、人際交往能力、適應社會能力等方面都進行適度的教育,而不是把重心僅僅停留在文本知識層面。因此,在“雙減”背景下,在尊重學生發展興趣愛好的同時,也不應舍棄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身體體格、藝術審美和人生價值觀的適度教育和引導。“學校還應擔當起在學生進入社會之前培養具備社會生存、生活能力的責任,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知識,還要學會做人,從而讓個體最終能夠完滿而豐富的生活在社會中。[5]”換言之,就是說教育要真正把培養人的本質落實到真正的實踐之中,在彰顯主體價值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才是“雙減”背景下的必然趨勢。
(三)體制的完善:建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的教育評價制度
在斯賓塞時代,一些地方官員為了顯現出自己教育水平的高超,就會強迫孩子在考試中必須取得較高的分數。實際上,這種現象在我國“雙減”政策頒布之前甚至比斯賓塞時代表現得更為嚴重。主要表現出“學習時間過長、學習科目繁多、課程難度偏大、作業量大、簡單機械的重復性訓練過頻;睡眠時間少、文體活動少、德育活動少、自主活動少、創造性活動少”[5]等這樣的狀況。這不僅是教育管理工具主義的外在表現,而且也是導致學生片面發展的重要根源。因此,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不斷完善教育體制,促進學生多元智能、個性豐盈的全面發展。
綜合評價破除了“唯分數論”的狹窄視野,把以“分數”為中心的評價轉向了以品德、人格、文化等核心素養作為評價標準,這不僅促進了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而且也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引導和促進作用。從評價主體來看,長期以來,政府主導教育評價,學校、學生、家長、社會、企業、行業第三方評價等主體沒有主動參與學生發展評價,容易出現評價片面性。由此看來,在教育評價過程中,既需要對教育對象進行系統和全面的把握,又需要多元參與,發揮多元評價的主體作用。因此,在構建綜合評價中,把多方面需求轉化為綜合性客觀評價標準,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健康而又全面地發展。
結語
赫伯特·斯賓塞是一位極富智慧的教育家,他對解決過度教育這一難題有著頗為深刻的見解和主張。當今時代,盡管教育政策正不斷完善與演進,但在利益面前,教育被異化為追求升學率、滿足虛榮心的必備“神器”。教育觀念的樹立、教育體制的構建均應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生命體悟,真正把學生培養成充滿快樂和諧發展的人。因此,應將優化并符合我國教育現狀的斯賓塞的教育思想融入到我們的教育實踐當中,以便更好地為我國的教育實踐服務。
參考文獻:
[1]代懌鑫.斯賓塞“快樂教育思想”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7:7-9.
[2]赫伯特·斯賓塞著,成墨初,李彥芳.譯.斯賓塞的快樂教育[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87-89.
[3]劉黎明.“做一個快樂的教育者”:斯賓塞的教師角色觀論析[J].教師發展研究,2022,6(01):117-124.
[4]唐爽.基礎教育階段過度學習的現狀與問題研究[D].湖北大學:2018.(04):110-112.
[5]喬曉華.國內近二十年關于“減負”問題的研究述論[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S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