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炳俊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程實踐中,閱讀和寫作是兩個不同的教學板塊,處于一種互不關聯的教學現狀。近年來,隨著新課標理念、素質教育理念的落實,更多的教師認識到了讀寫融合的價值和意義,開始把“隨文練筆”當作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實現閱讀、寫作巧妙化相互滲透,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經驗和技巧,在寫作中系統化溫習課本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實踐能力。本文基于“隨文練筆”視角,探究如何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旨在為優化和創新語文閱讀活動提供相應的幫助。
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隨文練筆”的意義
(一)深度理解文本內容
在小學語文閱讀實踐中,“隨文練筆”能夠在閱讀活動中融入寫作練習,使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通過寫作來深刻領悟、理解文本知識,具備提升其閱讀素養、幫助其深度解析文本的教育價值。
首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落實“隨文練筆”,能夠改變學生被動接受信息的情況,而是學會思考和分析,把自己對文本的感知用文字表達出來,這需要學生細致地探索文本內容,從而在無形中提升學生的文本鑒賞能力、深度思考能力。其次,“隨文練筆”能夠錘煉學生的批判能力、鑒賞能力、認知能力,在“隨文練筆”期間,學生需要結合自身真實觀點去闡述和論證,在反復閱讀和寫作練習中積累更多的素材,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實現讀寫巧妙融合
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活動中,讀寫是相互分離的,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發展,“隨文練筆”則能夠實現讀寫的巧妙化融合,由“讀寫分離”過渡到“讀寫結合”,培育學生良好語文核心素養。
首先,學生在“隨文練筆”期間,能夠把閱讀知識轉化為寫作能力,在接觸、賞析大量的深刻思想、精彩段落、優美句子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的閱讀感悟,這些都可以運用在將來的寫作中,更好地內化和理解文本知識,掌握語言輸入與輸出的技巧。其次,“隨文練筆”能夠實現聽說讀寫的相互促進和關聯,使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清晰地闡述和論證,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表達能力。
(三)培育學生審美情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隨文練筆”活動,既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素養,還能夠激發學生想象意識、創造意識,培育良好的審美情趣。
首先,通過“隨文練筆”活動,學生擁有更多感悟、創作的空間,能夠創作出有價值、個性化的作品,培育積極、正向的審美情趣。其次,在“隨文練筆”活動中,學生可以接觸、閱讀到更多的優秀文學作品,發現其蘊含的豐富的審美元素、德育元素,并在后續的寫作中應用這些元素,提升感悟美、理解美、挖掘美的能力,增強審美意識。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隨文練筆”開展現狀
(一)練筆內容和課本脫節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隨文練筆”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寫作指導學生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因此,選擇合適的練筆內容尤為重要,但是通過實際調查發現,在選擇練筆內容時,存在和課文內容脫節的情況,無法發揮出“隨文練筆”的真正價值。
首先,練筆內容的選擇較為隨意化,難以緊扣課文主題,主要是部分教師缺乏對課本內涵的深刻理解,只是形式化地選擇一個話題作為寫作方向,不利于學生深度解析課文內容,“隨文練筆”成果也不夠理想化。其次,小學“隨文練筆”活動中存在練筆內容標準過高的情況,為了追求練筆的深度和高度,部分教師選擇相對復雜的話題開展寫作練習,不僅無法激發學生寫作動力,還會讓學生產生學習挫敗感。
(二)練筆方法較為單一化
“隨文練筆”是一種寫作練習方式,具備一定的趣味性和實踐性特征,是學生喜愛的學習方式,能夠激發閱讀興趣和寫作興趣。但是在實際落實“隨文練筆”活動時,存在練筆方法單一化的問題,會打擊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首先,學生的練筆方法較為機械、單一,只是簡單模仿課文中的段落、句子進行仿寫,不利于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意識。其次,在“隨文練筆”活動中,部分教師缺乏創設情境的意識,無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寫作靈感,難以使其很快融入讀寫教學氛圍中。因此,教師要重視優化“隨文練筆”開展模式,多形式地開展練筆活動,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三)評價標準不夠清晰化
在小學語文閱讀實踐中,“隨文練筆”活動能夠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但是部分教師容易忽視“隨文練筆”評價的價值,存在評價標準不夠清晰的問題。
首先,當前的評價標準比較隨意化,主要是教師結合主觀意愿、喜好來評價學生的練筆作品,缺乏明確、統一的評價標準,這樣既無法保證評價的客觀、公正,還無法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其次,教師對學生的練筆評價缺乏建設性意見,只是簡單指出學生的優點和缺點,沒有提出改進性建議。長久以來,學生會把練筆當作一種枯燥的學習任務,只會敷衍完成練筆任務,無法提高“隨文練筆”活動質量。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隨文練筆”的應用策略
(一)借助課本留白,開展“隨文練筆”
留白在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出現頻率較高,其能夠達到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意境,彰顯出作品的文學價值,讓學生獲得更多自由想象、自由感悟的空間,吸引學生深度閱讀和賞析。留白主要是文本中“沒講”“略講”的內容,具備多種形式,如在文本題目中留白、在文本中留白、在文本結尾部分留白。教師要巧妙應用文本中的留白部分,將此作為開展“隨文練筆”活動的切入點,讓學生關聯留白來想象、思考,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想象能力,融入自己的理解對留白部分進行補充和拓展,提升寫作能力、構思能力。
例如,在《慈母情深》閱讀活動中,文本涉及的留白部分比較多,用省略號來略寫部分內容,如“我的母親的眼睛……”文本中并沒有過多去闡述母親的眼睛到底是什么樣的,教師可以讓學生關聯省略號部分的內容展開遐想。有的學生認為“母親的眼睛布滿血絲,通紅”,還有的學生認為“母親的眼睛非常疲憊”。這種聯想和補全留白,既能夠營造趣味閱讀氛圍,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深化對《慈母情深》文本的認知和理解,提高“隨文練筆”教學活動有效性。
教師可以借助文本插圖開展“隨文練筆”活動。插圖也是一種文本提示、留白,指的是文本中沒有對相關內容進行描述,但是通過觀察插圖內容,能夠了解作者想表達的想法和意圖。因此,教師要發揮出文本插圖的價值,讓學生通過自由想象和構思,讓靜態圖片動態化浮現在腦海中,加深對文本知識的記憶,提升想象能力和閱讀能力。例如,在閱讀《“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文本插圖,讓學生思考插圖中人物關系,觀察插圖中人物的外形、表情、行為,展開豐富的想象,養成關聯生活、積極閱讀的習慣。
(二)展示學生主體,落實“隨文練筆”
新課標重點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主體,一切圍繞學生來布置方案、設定目標、開展活動。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融入,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使其從中真正收獲閱讀和寫作技能。
首先,教師要圍繞文本中的語文要素開展“隨文練筆”活動。在以往的語文閱讀活動中,學生經常無法理解語文要素內容,存在認知偏差,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圍繞語文要素參與閱讀活動,通過范式表達積累更多的言語表達經驗。例如,在《荷花》閱讀活動中,教師要明確“嘗試把觀察到的事物描寫出來”的語文要素,讓學生有順序、有條理去觀察文本中有關荷花的描寫,了解文本中荷花的三種姿態。然后,教師可以設定“我的植物朋友”寫作任務,讓學生關聯《荷花》文本中的語文要素開展寫作練習,在實踐中應用在閱讀中積累的寫作經驗和寫作方法。
其次,在開展“隨文練筆”活動前,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寫作期間存在的問題,把習作問題當作開展“隨文練筆”活動的切入點。通過實際觀察了解到,很多學生在“描寫景物”的練習活動中經常按照游覽順序寫作,但是在寫具體情節、內容時候經常出現“無話可說”的情況。為了在“隨文練筆”中重點解決學生的這一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重點閱讀《頤和園》的第三、第四自然段,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做批注。學生通過閱讀發現,雖然這兩個自然段是按照順序描寫景物的,但是在描寫過程中也會向讀者展示其他地方的景色,如第四自然段并沒有單一描寫山頂景色,而是描繪了俯瞰頤和園內的情境。這些都能夠帶給學生深刻啟發,讓學生多形式地闡述和表達,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結合文本內容,開展仿寫、縮寫練習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想發揮“隨文練筆”的教育價值,教師就要引領學生系統化地剖析文本內容,讓學生擁有清晰的寫作思維、構思方向。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內容,組織學生開展仿寫、縮寫活動,讓學生歸納文本中的主題、中心思想、關鍵內容,提煉文本中的寫作結構、本質內涵,使其寫作語言更加精煉,提升寫作能力。
首先,在仿寫練習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重點分析文本中用到的修辭手法。比如,在《火燒云》閱讀活動中,學生要重點分析文中的比喻句,作者把火燒云比喻為不同動物的形態,展開了詳細描寫。在閱讀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仿寫《火燒云》中的比喻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巧妙構思,寫出句式結構完整、內容優質的比喻句,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和仿寫能力,豐富學生的構思、想象素材,為后續寫作奠定穩固的基礎。
其次,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習課文中的寫作手法,還要融入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比如,在《草原》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重點閱讀“那些小丘的線
條……輕輕流入云際”內容,融入真實生活經歷開展模仿活動,凸顯出物體的核心特征,結合自己的真實理解寫出文質優美的內容,增強學生的審美鑒賞意識,提升其寫作能力、認知能力。
(四)圍繞故事情節,實施“隨文練筆”
在小學語文閱讀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隨文練筆”活動,讓學生對原文本內容展開二次創作、藝術加工,融入自己的創意想法進行寫作,提升學生的仿寫能力、想象能力、認知能力。小學生的精神世界、想象空間豐富,對記敘文、故事類文章有著強烈的閱讀欲望,在閱讀活動結束后會產生較多的奇思妙想,教師要肯定、鼓勵學生這種天馬行空的想象,為順利開展“隨文練筆”活動提供契機,培育學生良好的寫作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故事內容有趣、生動,故事情節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圍繞故事情節開展“隨文練筆”活動,讓學生在分析文本故事、內容邏輯、人物性格、重要情節的基礎上,通過情節創造、補白的方式融入更多妙趣橫生的創意點,讓學生的想象、構思流于筆端,增強學生的藝術創造意識、發散思維意識,培育學生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
例如,在講述《窮人》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先組織角色扮演活動、朗讀活動,讓學生在了解故事情節的情況下去詮釋、構思、表演,深化對文本內容的記憶。在文本內容中,漁夫與他的妻子桑娜收養了去世鄰居西蒙的孩子,文本的結尾部分以桑娜把孩子帶回家結束,留給了學生更多遐想的空間。教師可以圍繞結尾部分展開提問:“漁夫和妻子的生活非常窘迫,他們收養了孩子之后的生活該怎么辦?”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可以關聯文本故事情節、自己的設想進行續寫,有的學生寫“桑娜和丈夫對孩子非常好,會把家里最好的食物都留給孩子吃,雖然生活很艱苦,但是他們過得很幸?!?;有的學生寫:“漁夫和妻子的生活非常貧窮,在收養孩子之后,為了避免孩子挨餓,漁夫更加努力地工作,但是也避免不了孩子因為營養不良而生病”……不同的學生展開了不同的構想,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再次感受漁夫夫婦的美好品質,獲得獨特的閱讀體驗和寫作體驗。
(五)精準把握契機,在練筆中豐實、拓展寫作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在“隨文練筆”活動中展示出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和諧統一的定位,精準化把握練筆的契機,借助練筆活動來豐實、拓展教育內容,豐富學生的文學視野,提升其寫作能力。
例如,在《青山處處埋忠骨》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剖析文本中的表達方法,學會如何借助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體現出人物的真實內心,讓學生的寫作更加細膩、真實,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可以圍繞“是否將岸英安葬在朝鮮”問題作為“隨文練筆”的切入點,讓學生分析“作者如何描寫毛主席的神態、語言、動作等細節”,從中了解人物的內心變化,關注“仰起頭”“站起來”“望著天花板”等細節動作,感知作者在人物描寫、表達的精準程度,讓學生獲得獨特的閱讀感悟。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方法伏筆”開展仿寫活動,融入真實情感,產生一種“不吐不快、蓄積于胸”的寫作感受,培育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提高“隨文練筆”活動有效性。另外,教師要善于為學生開辟想象空間,讓學生借助練筆的方式遷移練習、品味借鑒,尋找“隨文練筆”的切入點、著力點,在閱讀中真正走入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中,感知毛主席的偉人情懷、常人情感,通過言行細節描寫,獲得更多的寫作啟發。
四、結語
“隨文練筆”在小學語文閱讀實踐中發揮著核心的價值,在落實“隨文練筆”活動期間,教師要善于挑選最佳的閱讀材料,既要符合學生年齡與認知水平,還要選用一些文學價值和教育意義強的素材,讓學生樂于閱讀和借鑒,突顯出“隨文練筆”的教育優勢。教師要把握技巧和方法,讓學生用心、深層次地剖析閱讀材料,有導向地開展“隨文練筆”活動,提升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理解感知能力,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小學語文讀寫融合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