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華文化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底蘊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這些優秀的文化流傳至今,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與學習?!八幕弊鳛槎冀咛赜械慕逃Y源,是都江堰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來源之一,開發與之相關的課程有助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學生發展與水相關的文化精神和品格,豐富學生的知識,完善學生的人格。本文就以都江堰傳說中的治水故事為例,探究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將本土文化精神與語文課堂教學有效融合。[1]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本土文化" 治水故事" 滲透融合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融入本土文化的重要意義
(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心理和個性發展的重要時期,并且學生的心理認知還不完善,對于新事物十分好奇。但是,目前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相對單一,忽視了學生的情感訴求,這樣就導致課堂枯燥、乏味,學生不能積極投入到學習中,無法更好地掌握傳統文化、本土文化的內涵,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
(二)本土文化融入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以“走進治水故事,打開神奇大門”為例,我選取的這幾篇傳統的治水故事,既有歷史事實的依據,也有神話故事中的神奇。這些故事是我們都江堰人千百年來口口相傳,流傳至今,都江堰的孩子非常喜歡聽大人講這些故事。故事中蘊含的都江堰歷史和文化,很好地浸潤了學生們的心田;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和精神品質,深深地刻印在學生們的血液中,對學生們的人生有著非常好的激勵作用?;谶@些原因,我們選擇這組都江堰特有的治水故事來進行學習。
認真研讀這幾篇故事后,我們發現故事中都有一個高大的主人公形象和一個兇惡的異獸形象。我首先引導學生讀懂故事中的英雄形象,然后通過對比閱讀故事中體現神奇的句子,讓學生發現故事中夸張的秘密,體會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和征服自然的夢想,最后學習勞動人民運用夸張的手法來塑造英雄,表達意愿。[2]
二、文本分析,聚焦本土文化
《李冰斗蛟》講述了秦漢時期蜀地的故事。那時蜀地出現了蛟龍作怪,洪水泛濫,民不聊生。為了拯救當地百姓,幫助人們脫離苦海,李冰與蛟龍大斗,最終制伏作惡的蛟龍。從那以后,百姓安居樂業,百姓為了紀念李冰,為他修廟鑄牛。這個故事表現了古代都江堰人們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斗爭,敢于征服自然、創造美好生活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二郎擒孽龍》一文中,李冰的兒子李二郎了解到孽龍在當地興風作浪,殘害百姓,決定收服孽龍。二郎利用自己在能力和三尖兩刃刀與孽龍打斗在一起,最終將孽龍牢牢地困在鐵牢之中。至此,蜀地風調雨順,百姓又過上了安穩的生活。故事表現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頑強意志。
《大禹治青城山》講述了大禹為民著想,來到青城山治服泥龍,并幫青城山栽下青竹,使人民又過上了安定生活的故事。這個故事表現了古代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壯志。
閱讀這組群文,學生能發現這些治水故事內容的神奇,人物具有超能力的特點;通過探究,明白治水故事常常運用夸張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讓英雄人物扎根在讀者的心里,從而學習如何把故事寫得生動具體。
三、本土文化滲透于語文課堂的教學實踐
(一)情境創設:創設“都江堰故事”征文活動情境
開課之初,給學生創設“都江堰故事”征文活動的真實情境,讓學生在上課之初了解課前、課中、課后不同時間段,要完成的任務,即寫好都江堰的傳奇故事。
課前,學生通過預學完成了兩個任務:梳理清楚了故事的脈絡;搜集了相關資料。在這節課上將圍繞“打開神奇的大門”這一議題完成三個任務:尋治水英雄,探故事始末;學夸張之妙,開神奇大門;創傳奇故事,頌英雄偉績。課后,學生進行自由創編故事。征文獲獎的學生將有機會將自己的作品展覽在文化長廊中。
(二)任務一:尋治水英雄,探故事始末
活動一:尋治水英雄
1.播放“都江堰放水節視頻”,初步感知都江堰水利工程。
2.梳理預學情況,總結本課教學核心問題,揭題。
活動二:讀題目,識人物
1.了解三篇故事人物、主要事件。
2.對照評價量表,學習巧妙命題,自評。
活動三:初讀,識事件
1.簡要梳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比對表格,了解故事的創編結構。
為完成“尋治水英雄,探故事始末”這個任務,我設置了三個活動。都江堰的放水節源于2500多年前李冰父子治理蜀地水患。風云變幻,都江堰的治水故事講述了上千年,一代又一代的治水人不遺余力,嘔心瀝血,才有了今天富饒的天府之國,也造就了都江堰璀璨的文化。本課從都江堰的放水節導入課文,帶著學生了解都江堰的治水歷史,初步感知都江堰水利工程。接著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借助表格梳理人物、故事的主要事件,從而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在這一環節,學生們在課堂中學習巧妙命題的方法,了解這些傳說故事的創編結構,為課后自由創編故事打好基礎。
(三)任務二:學夸張之妙,開神奇大門
活動一:再讀,識神奇
1.自主學習,勾畫故事中感覺神奇的語句,體會神奇在哪里。
2.全班匯報交流,總結神奇。
活動二:精讀,品夸張
1.從神奇的語句中,了解夸張的修辭手法。
2.小組合作學習以下內容。
(1)自主學習,思考這些句子怎樣分類,為什么這樣分。
(2)小組交流,統一意見,推選學生發言。
3.學習夸大“困難”的語句,感知夸張的作用。
(1)對比閱讀,感受夸張之妙。
(2)看圖片,說愿望。
(3)夸大困難,把故事編神奇。
4.學習夸大“能力”的語句,初步感受敢于犧牲、造福于民的英雄人物形象。
(1)觀看視頻,感受精彩的打斗畫面。
(2)走進文本,發現表現人物超能力的寫法。
(3)走進另外兩篇故事,感受主人公的超能力。
5.學習夸大“工具”的語句,感受工具的神奇。
活動三:小結,悟品質
學生能夠感悟英雄勇于征服大自然、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
上一個任務中了解了這些故事都充滿了神奇色彩后,讓學生自主學習這三篇故事,勾畫自己感覺神奇的語句,并體會神奇之處,讓學生從這些具體的語句中,感受到神奇的魅力。接著引導學生探討作者是如何把神奇寫出來的,學習“夸張”手法,感知“夸張”的作用。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故事是通過主人公與異獸的打斗,夸大了主人公的超能力,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個敢于犧牲、造福于民的英雄人物。從而為后面創編故事做好鋪墊。最后明確人們之所以要塑造這些無所不能的英雄,是表達了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決心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學生了解這些有關治水的傳說故事,都是源于都江堰從古時候的水患不斷,到今天的天府之國,這也是對千百年來為都江堰水利工程作出貢獻的治水英雄的贊美與敬佩。
(四)任務三:創傳奇故事,頌英雄偉績
1.選擇一個角度,學寫夸張。
2.學生交流分享,根據評價量表自評、互評。
在完成前面的任務后,讓學生根據“都江堰傳奇故事”的習作評價量表,從今天學習的夸大困難、夸大能力、夸大工具三個方面,任選一個角度,學寫夸張,完成創作。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以“都江堰傳奇故事”征文活動為情境,確定了征文活動的三個階段:學寫傳奇故事、創作傳奇故事、評選展示傳奇故事。在課前、課中、課后分別設定相應的教學任務,最終達到認識都江堰本土的治水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了解他們勇于征服大自然、無私奉獻的精神這一教學目標。學生在通過本堂課的學習,能夠妙用夸張,寫好都江堰故事,將都江堰的文化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結語:都江堰的李冰精神經過時間的沉淀,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與發揚中,形成了內涵豐富、獨具特色的文化系統,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因此,我立足于都江堰本土文化,聚焦都江堰“水文化”的“李冰精神”,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在教學中將都江堰本土文化融合融入其中,巧妙合理地運用都江堰治水故事等優秀文化,讓學生在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都江堰本土文化的熏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德幸.談談都江堰水文化特色與李冰精神[J].四川水利,2019(6):153-158.
[2]王姝一.傳統文化融入中學語文教學的策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3,39(02):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