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方 歐陽玉娟 蔡景庭 李宇平
紅色文化作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征程中保留下來的寶貴物質遺產和精神遺產,歷久彌新,是新時代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生動教科書,也是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質資源。河源是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是最早開展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地區之一,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如何深入挖掘河源紅色文化的內涵,探究河源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途徑,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將河源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樹人的實踐中,加強河源紅色文化在大學生中的傳承和弘揚,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實踐價值。
紅色文化教育融入課堂教學
紅色文化教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實要求,也是新時代大學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革命基因和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河源有光榮的革命傳統、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河源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大革命時期,在阮嘯仙、劉爾崧、黃居仁、劉琴西等革命先烈的率領下,河源革命群眾踴躍參與,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1927~1928年年初,紫金和龍川先后舉行震撼東江的“四·二六”武裝暴動和鶴市暴動,在農民運動領袖彭湃的領導下,創建海(豐)陸(豐)惠(陽)紫(金)、五(華)興(寧)龍(川)、紫(金)河(源)等革命根據地。周恩來、彭湃、徐向前、葉劍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河源領導過革命斗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河源是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的根據地。河源擁有豐富而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等地方高校積極探索河源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文化價值,積極將紅色文化教育融入大學生的專業和課程學習之中,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相關特色課程的育人功能,有效增強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將紅色文化引入思政課教學
思政課在培養新時代大學生思想品德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既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也能夠突出黨史國情教育,更能夠在鍛造大學生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同時,傳承紅色文化資源。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積極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紅色文化教育主渠道作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在課堂設置了“黨史故事人人講”環節,全校2021級學生均參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項目《學黨史 書華章》,共評選出237篇獲獎作品。其中,一等獎作品47篇、二等獎作品68篇、三等獎作品122篇。學校還把獲得一等獎的學生作品整理匯編成冊并分發各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治》課程則開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項目《給黨的一封信》,全體大一學生均參加此次活動,全校共評選出252篇學生作品。其中一等獎作品63篇、二等獎作品77篇、三等獎作品112篇。獲得一等獎的學生作品整理匯編成冊并分發各班。
二、將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旨在建構起不同學科所屬的課程與思政課相融互通的立體化育人模式,形成一股強勁的育人合力。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舉措不僅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也要激發和調動所有課程的育人功能,使高校課程體系都體現出思政色彩和思政元素。“課程思政”的提出更加凸顯了高校的教育目標和育人導向。
近年來,河源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地方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的積極探索,將高校德育工作與理工類、藝術類、體育類等各類課程結合起來,有效激發了各類課程的育人功能,從而構建起高校全課程育人的大格局。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將經典的紅色歌曲、舞蹈、戲曲等融入音樂美術專業教學過程之中;在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教學中,計劃把河源地區紅色文化旅游資源融入《研學旅行實務》等課程,以“河源紅色文化”為主線,利用阮嘯仙、劉爾崧、黃居仁等“東江三杰”事跡、紫金血田、蘇區鎮、龍川五興龍蘇維埃、福建會館等地方優勢資源,把河源客家文化和紅色文化有機結合,緊扣住歷史和現實的主題,策劃研學路線。
三、積極開設紅色文化課程和專題報告
高校要積極開設紅色文化主題的選修課程,舉辦紅色文化主題的專題報告,系統加深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和認同。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的校史中就蘊含著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存在許多感人至深的奮斗史跡,體現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和先進知識分子在教育戰線上作出的殷切奉獻。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深入發掘河源當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在學生中舉辦專題報告。龍川縣赤光鎮抗美援朝老英雄王亞洲就是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新近發現并挖掘出的一個河源普通人中的先進革命典型。王亞洲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4軍191師571團第三機炮連的戰士,參加了抗美援朝的馬良山戰役。回國后,在長春勇救3名落水兒童。
2018年以來,王亞洲老人一直臥病在床,得到子女悉心照顧。王亞洲曾任赤光鎮大洋村的治保主任,雖然家庭生活困難,居住條件較為簡陋,但是他自力更生,不愿意給黨和政府增加負擔,所以瞞著家人把申請困難補助的報告一直壓在箱底。在2019年抗美援朝紀念日的第二天即10月26日中午,老英雄王亞洲逝世了。
王亞洲家人在整理老人物品時,翻出了其集體立功紀念證、冒著生命危險搶救物資的嘉獎通報、一本殘缺不全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4軍英雄手冊等,其中,還有一張3名兒童的照片。這3名兒童,是王亞洲1956年至1957年在長春學習軍事技術期間從水里救出來的。從照片背面的留言,可以知道兒童父親叫毛維明,3名兒童分別叫毛樹成、毛淑蘭、毛淑榮。毛維明的工作單位地址是“白菊路533號第9信箱2分箱”,住址是“長春市桃園路月川胡同101組”。王亞洲退伍回到龍川縣赤光鎮后,毛維明給王亞洲寄來了照片,向王亞洲表達對其小孩的救命之恩。
為了探尋抗美援朝老英雄真實故事,深刻理解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河源職業技術學院開辦了多場專題報告,旨在增進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繼承和弘揚革命前輩的優良革命傳統。專題報告將理論講授和現場實踐相結合,充分調動了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了大學生對革命精神的感性認知和理性認同。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還先后邀請法卡山戰斗一等功臣丘譚安,“兩縱”老戰士、河源市區老戰士聯誼會副會長許基,市委黨校副校長林惠鵬,河源市人大制度研究會會長陳其明,河源開放大學原校長歐陽均,市委黨校教師黃艷秋等16位校內外專家在校開展黨史專題講座,為廣大學生講述黨的歷史和身邊紅色故事,幫助學生以多種形式學習黨史知識、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參與學生人數達5480人次。
紅色文化融入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高校課堂教學的必要延伸和補充。實踐育人是指大學生通過參與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他們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自主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學生聯結理論與現實、校園與社會的重要手段。
一、廣泛開展紅色文化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
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必須重視實踐育人,在社會實踐的理念、組織、方式等方面加強宏觀指導與統籌,從而形成科學的社會實踐育人機制。在實踐理念上,要始終堅持人本導向,尊重大學生的成長發展規律,以關愛和服務學生為中心,積極引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傳承紅色文化,并以此為主題對社會實踐項目科學設計、合理規劃。在實踐方式上,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和大學生社會實踐第二課堂,擴大社會實踐的覆蓋面,提升大學生的獲得感。在實踐組織上,既要充分調動高校團委、學工部、二級學院等社會實踐組織者的積極性,建立科學的校內組織機制,又要推動與校外實踐基地如革命遺址、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之間的合作,打造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社會實踐組織機制。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積極組織以傳承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社會實踐團隊,實地調研、參觀體驗,通過參觀革命博物館、革命烈士陵園、舊居的現場教學;觀看紅色影片的影像教學等形式多樣的實踐教育模式引導大學生感悟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堅定四個自信。河源職業技術學院與河源市委老干部局共同主辦“傳承紅色基因”“追尋紅色記憶”“賡續紅色精神”等專題學習訪談活動,組織師生代表走訪和采集老戰士歐陽枚、梁頓紀、羅培章和杰出校友張增文、李樹等河源本土老戰斗英雄和黨員前輩的先進事跡,制作成圖文和視頻學習資料,在校內外官方媒體和平臺滾動播出,以“一個故事”“一個主題”為切入點,培養學生的情感認同,從而帶動全校師生學習和發揚前輩們的奮斗精神,營造學榜樣、作表率、爭先進的良好校園氛圍。
二、建設紅色文化資源實踐教育基地
河源的紅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無論是大學生進行理論學習,還是利用紅色文化讓大學生進行實地參觀都是十分有利的。根據普查統計,河源市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遺址244個,其中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92個,重要歷史事件及人物活動紀念地84個,革命領導人故居21個。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積極利用好革命遺址這個載體,以革命歷史遺址為依托建立教育基地,從而不斷創新紅色文化宣傳、教育的方式,使大學生在實地、實景、實物的實踐教學中近距離接觸、感受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精神魅力,切實增強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親和力和實效性。組織大學生前往實踐教育基地重溫紅色歷史、學習紅色知識、領略紅色精神、筑起紅色信仰。紅色實踐教育基地建設為開創參與式、體驗式、感知式、傳授式相融合的新型育人模式開辟了道路,極大地增強了紅色文化資源的感染力及其育人的說服力。學習內容以“河源紅色文化”為主線,利用地方優勢資源,把河源客家文化和紅色文化有機結合,通過案例式、研討式、項目制、訪談、講解等方式方法,給大學生以思想上的啟迪。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在紅色文化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視實踐教學,通過與學校周邊地區的革命歷史遺跡開展廣泛合作,從而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踐教育基地,不斷探索和創新實踐教學的新模式。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充分利用河源地區豐富的革命遺址建立社會實踐教學基地,組織大學生前往東源縣阮嘯仙故居、源城區上村村紅色基地參觀學習,追尋革命先輩的足跡,領悟革命精神的真諦,對大學生開展革命道德教育,引導他們學習革命先烈的偉大精神、勇挑時代重擔,在豐富生動的實踐體驗中將革命精神內化為自我需求和外在行為。尤其是在龍川縣赤光鎮建設抗美援朝老英雄王亞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老英雄家里上黨課,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活動。
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精髓、基本內容、價值取向上具有高度契合性,蘊含著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凝聚著黨的光榮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凝聚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規范,是加強深化大學生黨性教育的優質資源和重要依托,為大學生思想建設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滋養和堅強的精神支柱。深入挖掘河源紅色文化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探尋其與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合點,增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勵大學生自覺向先鋒模范看齊,樹立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崇高信念,促進大學生在實踐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自己的遠大理想信念而奮斗。
本文為河源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校級社會科學項目“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編號:HZSK202111)成果。作者單位:河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