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與表達的內在關聯已被廣泛認可。例如,在文學創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作家如何運用深邃的思維構建出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再通過精準而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從而讓讀者產生共鳴。眾多學者已從不同角度深入探討了這兩者之間的具體聯系。然而,在中小學英語教學的實際情境中,盡管我們深知思維與表達密不可分,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如何將兩者融合,仍是一個需要持續開展研究的問題。具體來說,在英語學習中,學生在進行表達時是如何運用思維的,或者應當如何更有效地運用思維,以及如何在完成表達任務的同時促進思維的發展,這些問題尚未得到充分探討。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在中小學英語教學這個特定的情境下,探討思維與表達的教學關聯。
在“以文本加工為途徑,促進表達能力提升”的教學情境中,思維與表達之間的教學關聯就可能包括很復雜的情況。兩者的關系不僅僅是思維推動表達,或是表達反過來促進思維的簡單雙向互動。下面我們以“以讀促寫”為例,來簡析一下“讀”是如何真正促進“寫”的,以及這一過程中思維和表達是如何交互的。學生通過閱讀獲取新知識,從而加深對某一話題的理解,進而撰寫出更加深刻和復雜的內容的過程,其核心其實是概念學習。學生不僅需要學習新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新舊知識的對比、新知識的抽象化或圖式化,以及將所學知識與個人經驗和實際生活情境相聯系。而這些思維活動就比其他類型的思維活動對學生后續的寫作任務更為重要。如果“以讀促寫”的目的是加強學生對語篇結構的認知,那么在解析閱讀文本的結構時,邏輯思維和關聯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需要運用這些思維來理解和模仿文本的內在邏輯和組織結構,進而提升寫作的條理性和連貫性。
可見,即便是像“以讀促寫”這樣具體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也存在著不同的教學目標和相應的分類指導需求。如前所述,在促進新知識拓展的概念學習中,可能并不太需要思維導圖一類的思維可視化工具;而在提升對語篇結構認知的過程中,這類工具則會大有裨益,能幫助學生更清晰地理解和呈現文本的邏輯結構。因此,我們在看待思維與表達的關系時,應更加注重分析它們多樣、具體、情景化的教學關聯,在實踐中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學生需求,靈活選擇和運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讓思維與表達更好地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