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新課標”)。隨著義教新課標正式頒布,義務教育英語課程建設由藍圖設計階段進入具體實施階段(梅德明,2022)。英語課程將改變長期以來碎片化和模式化的淺層學習,取而代之的是體現整合性、關聯性和發展性的深度學習,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英語課程的核心價值追求(王薔,2022)。英語教材既是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和載體,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媒介(教育部,2022)。現階段我國小學使用的英語教材為依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編寫的,在新版教材全面推行之前的過渡階段,如何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貫徹落實義教新課標理念,用好“舊教材”,成為廣大一線教師教學實踐中的難點。特別是在農村地區,英語教師面臨課時少、教學班級多、班額大、學生基礎薄弱等現狀,要想改變表層化、碎片化、模式化的教學現象,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實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需對現行教材內容進行刪減、重組和整合。本文以教育部2012—2013年審定通過的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 英語(三年級起點)》(以下簡稱“PEP教材”)為例,結合筆者調研情況,分析當前農村地區英語課程實施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從落實義教新課標理念的視角探討在英語教學中對“舊教材”內容刪減、增補和整合的策略。
筆者通過參與我國農村地區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實施情況調研和英語教材使用情況回訪,采取教師訪談、學生訪談、實地調研、聽課等形式,結合相關文獻研究,發現當前我國農村地區英語課程實施面臨課時不足、教學任務繁重、以應試為導向等現實問題。
在筆者參與調研和回訪地區的農村學校中,大多數學校從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程,一般為每周2課時。以PEP教材為例,除六年級下冊外,每冊教材包含六個新學單元和兩個復習單元,完成教材一個新學單元全部內容的教學一般需要6課時,完成一個復習單元的教學一般需要4課時。教師反映,在每周2課時的英語課時分配情況下,往往不能在一個學期內教完一冊教材的全部內容。調研發現,部分教師在英語課堂上為了趕進度,盡可能教完教材中的每一個板塊,對教材內容挖掘不夠深入,教學重難點處理不當,教學過程流于淺表,導致學生學習效果不夠扎實,特別是進入五、六年級后,基礎不牢固的后果開始顯現,兩極分化情況嚴重,部分學生跟不上新學內容的進度,失去學習興趣,缺乏成就感。
由于農村地區師資不足,部分學校生師比高,一位教師普遍需要承擔四至六個班級的英語教學。個別學校由于生源和師資有限,還存在不同年級學生在同一個班級學習的復式班。另外,農村地區留守兒童較多,較多學生由祖輩養育,家長沒有能力督促學生完成作業,學生家庭教育較為缺失,家校共育存在阻礙。在此背景下,教師的教學負擔繁重,作業批改量大,無論是在課上還是課后,對學生個體的關注都不夠充分,難以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進行差異化教學。
調研發現,目前農村地區教師對新課標理念具有一定的理解,但整體尚缺乏將新課標理念貫徹落實到實際教學中的能力,出現教學設計模式化、與實際教學“兩張皮”的情況。例如,教師對課標和教材編寫理念解讀不到位,在實際教學中常以應試為導向,教輔材料中練什么,期中、期末考試考什么,教師平時就教什么,在語言知識方面對學生拔高要求,如要求小學生掌握音標、對學生的英語手寫體作過于嚴苛的統一要求等;雖然教師在訪談中經常提及核心素養、單元整體教學等新課標中的概念,但對如何落地存在困惑,實際教學中仍采用較為陳舊的教學方法;教師能夠意識到主題意義挖掘、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培養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存在主題意義和文化知識方面“強行關聯”“過度拔高”和“貼標簽”的情況。
義教新課標在一級(3?4年級)的教學提示中提出,要營造積極的課堂生態,創設寬松、平等、和諧、向上的課堂氛圍;二級(5?6年級)的教學提示中提出,要關注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針對不同能力水平、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設計不同難易程度的學習任務,減少對教學的過度控制與統一要求,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和個性化的指導,引導學生體驗英語學習的樂趣與意義,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教育部,2022)。為適應農村地區學生的實際水平,使英語水平薄弱的學生也能學有所獲,體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和成就感,教師可聚焦重點,抓大放小,靈活使用教材,“有所教,有所不教”。
(1)明確教材必學、選學板塊,重點完成必學內容,靈活處理選學內容
教材編寫者在教材編排中會考慮到城鄉和地區差異,為教材留有一定的彈性和伸縮性。農村地區教師在備課時應首先研讀教材,明確教材的哪些內容為必學內容,哪些內容為選學內容,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作出取舍,重點圍繞必學部分開展教學,適當舍棄選學部分,或將其作為課后自學內容。例如,PEP教材每個單元分為A、B、C三個部分,其中A、B部分為必學內容,要求學生掌握,C部分是供教師選擇使用的內容,旨在通過趣味故事復習、鞏固并拓展所學內容。
農村地區教師可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處理教材中C部分Story time的教學內容。第一,教師可直接舍棄C部分的內容,降低難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第二,教師可將C部分布置為課后作業,并設計閱讀任務單填寫、思維導圖繪制、圖畫書制作、海報設計等形式的表現性任務,評價學生的閱讀效果。第三,教師可利用每節英語課最開始的五分鐘時間,使用C部分的閱讀語篇開展持續默讀。持續默讀是學生每天在一個固定的時間段安靜閱讀的一種讀書活動,課堂中開展的持續默讀是指在課堂上大家一起安靜地閱讀(Gardiner,2001)。 持續默讀是在課時不足的情況下開展閱讀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開展持續默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成績,而且能夠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發展閱讀能力、培養閱讀習慣,進而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羅少茜、蔣寧,2021)。第四,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基于C部分語篇的自主閱讀完成閱讀日志或讀書筆記、創編英語短劇,利用課后延時服務或綜合實踐課組織故事會、讀書心得分享、戲劇表演等活動。
(2)重點完成核心語言教學內容,簡化鞏固與拓展類活動
教師在研讀教材時,還應明確哪些是核心語言教學板塊,哪些是鞏固與拓展類活動。例如,在PEP教材A、B部分聽說、詞匯板塊的頁面,上半頁的Let’s talk、Let’s learn為核心詞匯和句型的呈現板塊,下半頁的Let’s play、Let’s do、Role-play等為鞏固性活動和表現性任務的呈現板塊。課時不足時,教師可結合學生的能力水平適當降低學習任務的難度,選擇性地開展下半頁的活動,不必每個單元都完全按照教材內容完成。教師也可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內容,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幫助他們增強自信心、獲得成就感。
義教新課標在一級、二級的教學提示中提出,要創設豐富的語境,在理解和表達活動中幫助學生習得詞匯和語法知識;基于有意義的學習素材,通過感知、體驗、運用、實踐等循序漸進的方式,發展學生的拼讀能力和語音意識;圍繞語篇主題意義設計邏輯關聯的語言實踐活動(教育部,2022)。教師使用現行教材時,可提煉單元主題,依托語篇創設情境,為學生補充有意義和體現邏輯關聯的學習素材。
(1)補充語音、詞匯等語言知識板塊的語篇和情境
義教新課標提出,在開展拼讀教學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有意義的學習素材,如語言簡單、圖文并茂、情節生動有趣、滲透拼讀規則并配有錄音的閱讀材料。針對詞匯教學,采用“音”“形”“義”和“用”相結合的方法,在語境中引導學生感知單詞的發音;幫助學生有意識地使用詞匯表達意義,避免脫離語境的機械記憶與操練(教育部,2022)。以PEP教材為例,教材設置了專門的語音和詞匯學習頁。為避免孤立、機械的拼讀和詞匯教學,教師可補充語篇素材,為語音和詞匯學習創設語境,使學生在有趣、有意義的語篇中感知、體會、運用拼讀規則和詞匯。
教師在選擇補充語篇時可考慮以下因素。第一,補充語篇的語言知識點與教材一致。第二,補充語篇的語言難度與教材相當。補充語篇的長度、生詞率和句法復雜程度都要適合相應年級學生的閱讀水平。第三,補充語篇的主題與單元主題匹配。這樣更有利于教師創設語境,圍繞主題意義設計邏輯關聯的語言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建構基于主題的結構化知識。第四,補充語篇的類型、模態多樣。如果有條件,教師應兼顧虛構類與非虛構類語篇。針對語音教學,教師還可選擇適合語音學習的歌曲、歌謠、韻文等。在語篇模態上,除文字類語篇,也可選擇學生感興趣且易于模仿的音頻、視頻等形式。
(2)補充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板塊的文化和思維培養素材與活動
義教新課標提出,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發展語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識,提升思維品質和提高學習能力(教育部,2022)。以PEP教材為例,教材的聽說和讀寫板塊提供了豐富的話題和語篇,有助于學生發展語言能力。為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增進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教師還可補充更多體現中外優秀文化,特別是中華文化的材料。第一,可補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例如,五年級下冊Unit 4的對話和閱讀語篇呈現了日期、月份和節日,教師可補充二十四節氣的內容,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鑒賞。第二,可補充革命文化內容。例如,六年級下冊Unit 4的對話語篇是關于今昔對比的,教師可補充革命前輩講革命故事的語篇,引導學生了解革命傳統,傳承革命精神。第三,可補充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容。例如,六年級上冊Unit 5的對話和閱讀語篇是關于職業話題的,教師可補充體現勞模精神、女排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等內容的語篇,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涵養品格,提升社會責任感。
此外,為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教師可基于教材中的語篇補充設計促進高階思維發展的問題和活動。Wilson amp; Wing Jan(2009)將高階思維劃分為三大類:以聚合思維或線性思維為主要特征的分析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等;以發散思維為主要特征的創造性思維等;以對思維活動過程進行檢查、監控和調節為主要特征的評價性思維、反思性思維等(轉引自馬劍輝,2023)。第一,可補充促進分析性思維發展的活動。例如,四年級上冊Unit 6的閱讀語篇以John的視角介紹了他的家人,語篇中有關于John家人身份和職業的客觀介紹,也有John對家人性格特點的描述和評價。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語篇中哪些句子是事實(fact),哪些是觀點(opinion)。第二,可補充促進創造性思維發展的活動。例如,五年級下冊Unit 4的閱讀語篇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兩只小貓的成長。教師可引導學生續寫日記,創編兩只小貓長大后的故事。第三,可補充促進評價性思維發展的活動。例如,六年級上冊Unit 2的對話和閱讀語篇是關于世界各地學生上學選擇的不同交通方式,教師可補充調研班級同學上學交通方式的活動,引導學生比較和評價不同出行方式在用時、便捷性、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利弊,從而說出自己選擇某種出行方式的綜合性原因。教師補充以上類型的活動,有助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義教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提出要推動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教師要強化素養立意,圍繞單元主題,充分挖掘育人價值,確立單元育人目標和教學主線(教育部,2022)。教師可按照語言學習的規律,梳理單元內部的學習板塊,化零為整,縮減教學課時;也可以育人目標為引領,基于主題意義探究,進行跨單元、跨冊次的整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綜合表現的達成。
(1)遵循語言學習規律,整合單元內部的教學板塊
在課時不足的情況下,教師可采取多種形式對單元內部的教學板塊進行整合和重組。下面以PEP教材為例說明,第一,教師可將A部分的Let’s talk和Let’s learn板塊整合為1課時,將B部分的Let’s talk和Let’s learn板塊整合為1課時,引導學生在對話的語境中附帶習得生詞。第二,教師可將A、B部分的兩個Let’s talk板塊整合為1課時,完成單元聽說教學;將兩個Let’s learn板塊整合為1課時,完成單元詞匯教學。第三,教師可將每個單元的Let’s check板塊和高年級的Let’s wrap it up板塊融入Start to read / Read and write板塊,作為讀寫課后的評價活動完成。教師也可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靈活采取其他整合方式。整合后每個單元的必學板塊最少可用4課時完成。
(2)基于主題意義和育人功能,整合教材的不同單元
此外,教師還可從主題意義和育人功能的角度出發,打通不同單元,甚至不同冊次、不同年級的教學內容,按照生活邏輯對教材原有單元整合。從“內容單元”到“學習單元”是深度學習的重大突破,單元內應是一組彼此有關聯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劉月霞、郭華,2018)。根據主題意義和育人功能整合的單元學習內容不是固定的、唯一的,教師可根據所在地區、學校、年級、環境、學情的不同,選擇適合自己學生的整合方式。例如,PEP教材四年級下冊Unit 5是關于衣物話題的,Unit 6是關于購物話題的,教師可將第五、六單元整合為一個大單元,以“自我管理、合理消費”為主題開展教學;六年級下冊Unit 2、Unit 3都是關于過去所做的活動的,教師可將這兩個單元的核心詞匯、句型整合,以“運動與游戲,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與生活方式”為主題開展教學。在針對復式班開展教學時,教師也可嘗試將不同年級、不同冊次主題相關聯的單元整合,比如將四年級下冊Unit 3 Weather和五年級下冊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的內容整合,以“自然環境”主題為統領,為不同年級、不同語言水平的學生提供語言支架。
教材編寫者在編寫教材時會遵循趣味性、靈活性、開放性等原則,確保教材具有一定的彈性和伸縮性,為教師自主選擇、增補和調整教學內容預留空間。“舊教材”在主題的時代性和教育性、語篇的多樣性以及呈現形式等方面與新課標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這就需要教師基于正確的教材觀和學材觀,視教材為例子,將教材看作是開放的資源(張宏麗,2023)。在義教新課標已頒布、新教材尚未投入使用的過渡階段,特別是在農村地區面臨課時和師資不足、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學生基礎薄弱等現實問題的情況下,英語教師可通過舍棄教材中的選學板塊、增加主題語境和補充資源、以主題意義和育人目標為統領整合教學單元等方式,突破現有教材的制約,根據所在地區、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規劃課時,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靈活安排課堂教學環節,通過英語課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Gardiner, S. 2001. Ten minutes a day for silent reading [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9(2): 32—35.
Wilson, J. amp; Wing Jan, L. 2009. Smart thinking: A programme for developing thinking skills in 7 to 12 year olds [M]. London: Routledge.
教育部.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劉月霞, 郭華. 2018. 深度學習: 走向核心素養(理論普及讀本)" [M].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羅少茜, 蔣寧. 2021. 持續默讀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馬劍輝. 2023.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展的探究 [J]. 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 (1): 1—7.
梅德明. 2022. 正確認識和理解英語課程性質和理念——基于《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闡述 [J]. 教師教育學報," (3): 104—111.
王薔. 2022. 課程實施是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關鍵環節和重要保障 [J]. 教學月刊·中學版(外語教學), (5): 3—11+19.
張宏麗. 2023.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英語“舊教材”變“新學材”的路徑探究[J]. 基礎外語教育, (5): 3—9.
張軼鋆 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語編輯室高級編輯,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