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教學是小學英語的基本課型之一,其主要任務是訓練學生聆聽、理解和表達信息的能力。對話的過程可以被描述為一種猜測、估計、預想、想象的積極而相互作用的過程(蕭春麟、楊暢,1994)。可見,預測不僅是一種推理性的認知技能,也是聽說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心理現象。因此,要在對話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聽說水平,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和訓練學生的預測技能。
聽力理解是對話的基礎。認知語言學家們研究發現,在聽力理解中,聽話者除了要運用必要的語音、語調、語法、詞匯等語言知識理解所聽內容外,還要激活大腦中的既存圖式,對所聽內容進行思考、假設,揣摩其意義,并預測內容的發展。此外,聽話者還要對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在此基礎上作出推理判斷,并驗證和修改假設,從而理解和吸收信息(Anderson amp; Lynch,1988)。聽力理解的過程包括 “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兩種途徑。其中,“自上而下”指聽話者運用背景知識對所聽信息進行推測或假設,然后根據信息不斷向下推進,以確認自己的預測或假設;而“自下而上”則指聽話者通過對詞匯、句法和語法的解析來確定篇章的意思(豐玉芳,2001)。
在對話教學中,預測的過程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知識背景,預測學習語篇的主題和對話的整體大意;或根據對話語篇提供的各項線索預測上下文缺失的內容;還可以根據已獲得的主題句、關鍵詞等,預測對話情境的進一步發展及結果。預測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對話文本,而且能讓學生在驗證預測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不斷提升其傾聽和表達等能力。
本文以人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六年級下冊(以下簡稱“教材”)Unit 2 Last weekend B Let’s talk為例,闡述在對話教學中培養學生預測技能的具體策略,即通過文本前構、文本建構和文本再構,引導學生具體運用預測技能,以預測激活學生思維,擴大語言輸出量,激發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英語聽說能力和思維品質。
文本前構指在學習對話文本前開展一系列與文本學習內容相關的熱身活動,以幫助學生形成對文本學習內容的初步認知。在文本前構階段,教師可在學生接觸新知識前設計并開展積極的預測活動,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圖式,在已知與將要學習的未知之間建立聯系,為后續的對話學習做好準備。
(1)借助導入環節預測,為對話學習做好鋪墊
本課的對話語篇是關于周末活動的討論。在熱身環節,教師可以設置問題引導的預測活動。例如,教師可設計問題“I have a busy weekend! Can you guess what I did on the weekend?”,并引導學生用“Did you … last weekend?”的句式猜測教師的周末活動。在師生問答的過程中,學生通過頭腦風暴,調動已學動詞及詞組的一般現在時和一般過去時進行表達。這一過程能喚醒學生的知識儲備,激活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培養他們的預測技能。
(2)借助教材活動預測,為引入話題做好鋪墊
教材Let’s talk板塊之前設有Let’s try板塊,旨在引出對話內容。該板塊通常包含和對話文本主題相關的信息,如問題、人物、圖片等。教師可以借助這些信息引導學生閱讀、觀察,嘗試進行聽前預測。例如,本課的教材中Let’s try板塊包含兩個問題:
1. What did John do last weekend?
A. He slept." " " " " B. He read a new film magazine.
2. Did John feel well (好) last weekend?
A. Yes, he did." " " B. No, he didn’t.
所對應的聽力內容如下:
Wu Binbin: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John?
John: I had a cold. I slept all day.
Wu Binbin: That’s too bad. Do you feel better now?
John: Yes, thanks. I’m fine now. I am going to meet Amy.
Wu Binbin: That’s good. Bye.
上述內容與接下來Let’s talk板塊的對話語篇為同一主題,都是關于上周末的活動。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聽對話文本前,完成Let’s try板塊的活動,猜測將要學習的對話主題,并調動相關知識儲備。通過一系列聽前預測活動,學生對于對話文本的大致內容能“未聽先知”,這有助于他們“自上而下”地理解所聽內容,更容易進入話題情境,為對話學習做好鋪墊。
(3)借助主情境圖預測,總體感知對話大意
教材Let’s talk板塊通常包含與話題相關的主情境圖。教師可以根據主情境圖設置問題,如“Where are they?”“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What did they do last weekend?”“How did they go there?”等,讓學生根據圖片猜測對話文本大意。本課的主情境圖呈現了John和Amy交談的場景,他們討論了電影等話題。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插圖信息預測二人的談話內容,初步猜測接下來的對話文本內容。有了前期的預測鋪墊,在后續的聽力過程中,學生將積極驗證自己的猜測。利用主情境圖開展的預測活動既為學生提供了口頭表達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讀圖能力,提高了他們參與聽說活動的興趣。
文本建構是對話教學的關鍵環節。在文本建構中,教師可將對話文本中的重難點及思維訓練點挖空,讓學生根據插圖和文本“缺漏”部分進行猜測。教師可設計“Read and guess”“Discuss and choose”“Listen and check”三個教學環節,讓學生經歷“猜測—討論—驗證”的過程,引導他們在觀察、對比、分析、預測、判斷、評價等思維活動中深入探究文本內涵,發展思維品質。
(1)猜測
本課的Read and guess環節設計如圖1所示。教師將對話文本挖空,隱去了三個關鍵句“Was it interesting?”“Did you see a film?”“I stayed at home all weekend and slept.”,從而形成缺漏,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和上下文線索(如“Yes, it was.”“No, I had a cold.”等)來進行猜測。
該活動以缺漏創造了信息差,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驅動他們進行大量的發散性預測,對語言學習和思維發展產生積極作用。第一,預測能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多樣性和準確性。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大量的輸出中不斷激活已知、關聯上下文,并能通過對比輸出內容進一步驗證猜測,加深對語篇的理解,更加準確地進行多樣化的表達。第二,預測能訓練學生的思維。發散性的預測活動能拓寬學生的思路,使他們的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得到充分鍛煉。第三,預測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預測活動符合學生好問、好奇的心理特征,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培養他們樂于發問、喜于猜測的自主學習習慣。
(2)討論
本課的Discuss and choose環節設計如圖2所示。在上一環節發散性猜測的基礎上,教師結合語法易錯點和混淆點編寫了一些與挖空句相關的句子,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選擇答案并闡述理由。在本環節中,學生從上一環節的發散式猜測轉為聚焦式猜測,他們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內涵和語法結構等。
(3)驗證
小組討論后,每組學生都選擇了答案。為引導學生驗證答案正確與否,教師可設計Listen and check 環節(見圖3),讓學生通過聽力驗證自己的猜測。教師播放對話錄音,學生對照自己的答案進行聽力理解。在此過程中,他們自然而然地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捕捉缺漏信息上。該活動引導學生在關注音和義的聽力活動基礎上,觀察聽力文本,關注句子的形,將句子的音、形、義相結合,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在文本建構中,學生經歷了“猜測—討論—驗證”的思維過程,有目的地運用了原有知識圖式來選擇、整理和加工信息,在此過程中不僅關注了語言的語法形態,還關注了對話文本的內在邏輯關系,從而提升了分析、預測、推理和判斷的能力。
在對話課中,文本重構是學生從文本理解到遷移運用的必經環節。文本重構指通過創設新語境來引導學生聚焦重點句型,實現遷移運用,提高語言輸出量,進一步拓展和豐富學習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對話情境的需要,設計包含核心語言的新語境,引導學生進行預測。
(1)借助對話人物預測,拓展核心語言
在學生完成了對文本的理解、朗讀、復述后,教師可設計問題“Did Amy and John do anything else last weekend?”,并提供句式“Did John / Amy …?” “Yes, he / she did.”“No, he / she didn’t.”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展開對話,猜想對話中的人物上周還做了什么。教師先示范提問“Did John see a film last weekend?”,然后讓學生圍繞對話主題發散思維、拓展問題內容。接著,學生與同伴進行問答練習,運用教師所提供的句式進行肯定或否定回答。在此過程中,學生鞏固運用核心語言,對話的內容也被不斷拓展和豐富。
(2)借助學生經歷預測,鞏固核心語言
文本重構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語言儲備展開,從而讓學生在更為真實的對話語境中操練語言。在本課中,教師設計同伴問答活動,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用“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Did you ...?” “Was it …?”等句式展開對話,猜測彼此的周末活動。學生運用核心句型猜測和驗證,利用同伴之間的信息差進行交流,在此過程中他們充分發揮想象力拓展文本信息,激活了已有知識,鞏固了核心語言。
(3)借助真實經驗預測,拓展運用核心語言
在對話課中,文本創造性重構是遷移運用的重要環節。該環節旨在引導學生基于此前的輸入創造性地創構新情境下的對話文本,實現對核心語言的遷移運用。
為幫助學生創構文本,教師要提供必要的關鍵信息支架,如設計“A fun / boring / busy but happy weekend.”主題供學生參考,讓學生可借助其中的關鍵詞預測文本內容。例如,A fun weekend的主題會激活學生有關愉快周末的回憶及相關的語言表達,如listen to music、play sports、watch TV、play computer games等;A boring weekend可能會讓學生聯想到stay at home、have a cold等;A busy but happy weekend可能會讓學生聯想到clean the room、wash clothes、cooked dinner等。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經驗展開聯想,并設計對話文本支架,供學生與同伴進行猜測對話:
A: I had a fun / boring / busy but happy weekend.
B: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A: I ...
B: Did you ...?
A: Yes, ... / No, ...
B: Oh, it was ...
在這一環節,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實際就周末活動情況展開交流, 進一步加深對對話材料的理解,拓展運用核心語言。在此過程中,學生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了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也為后續書面產出等活動做好了鋪墊。
預測技能有助于提高學生聽力理解的效果,進而提升他們的聽說能力。此外,預測技能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在對話教學中,教師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預測技能,在文本前構、文本建構、文本重構環節中,設計看圖預測、核心句預測、關鍵詞預測等活動,讓學生在經歷體驗、預測、驗證和肯定之后充分發展聽說能力,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從而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Anderson, A. amp; Lynch, T. 1988. Listen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豐玉芳. 2001. 圖式理論與英語聽力理解[J]. 江蘇外語教學研究, (1): 61.
蕭春麟, 楊暢. 1994. 實用聽力教程[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 本文系廣東省2021年度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項目“基于大概念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教學設計行動研究”(項目編號:2021YQJK105)階段性成果之一。
王爵毅 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實驗小學副校長,小學英語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