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和載體,語言學習的過程也是全面培養和塑造學習者思維品質的過程。思維品質是高中英語核心素養的要素之一,指個人在各類思維活動中表現的能力和水平,是區分智力和思維水平的重要標志(陳則航等,2019),體現為思維的個性特征和智力品質,包括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個方面的屬性(林崇德,2006)。自新一輪高中英語課程改革啟動以來,雖然教學中的互動性得到了加強,但碎片化、表層化和標簽化的問題仍然存在,學生在學習中思維運用深度不夠(王薔等,2021),足見思維品質培養目標的達成仍任重道遠。
隨著當代外語教育的數字化進程,外語學習從依賴文本教學的傳統渠道,向多媒體、多模態和多元能力培養的新模式轉型。在此背景下,《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2020年修訂)》在四項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增加了第五項技能“看”?!翱础弊鳛槔斫庑约寄?,通常指利用多模態語篇中的圖形、表格、動畫、符號以及視頻等理解意義的技能;理解多模態語篇需要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觀察圖表中的信息、理解符號和動畫的意義(教育部,2020)。多模態語篇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考,促進思維品質提升。中學英語教材中雖廣泛存在多模態元素,但若從“看”技能培養出發提升思維品質,教師往往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教材中多模態資源進行二次開發。本文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教材的多模態語篇及其任務為例,在多模態理論指導下分析語篇特色,進而完善以看促思的教學任務設計。
“看”技能包含一系列視覺形象加工處理的能力,其重要理論來源之一是多模態交際理論。在多模態(multimodality)的概念中,“模態”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語言、技術、圖像、顏色、音樂等符號系統(朱永生,2007)。在新媒體成為主要媒介的時代背景下,新倫敦小組提出了多元讀寫能力(multiliteracies)的框架,將模態體系分為語言、視覺、聽覺、身勢和空間五類(New London Group,1996)。張德祿等(2021)結合語言教學的特點和語言符號系統改進了該框架,將模態類型歸納為語言、肢體、視覺、聽覺和環境五大類別。
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利用多模態語篇設計鍛煉思維能力的優質教學任務是一個關鍵問題。為此,教師要把握三個重要原則:一是任務要引發學生對多模態信息的關注和思考,二是以內容性視覺元素的呈現為重點,三是在任務中利用多種視覺信息協同促學。
外語教學任務應引導學生對多模態語篇中視覺信息的關注和思考,這既是“看”技能培養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思維品質的前提條件。為實現該目的,教師應把握三個原則。第一,多模態輸入要與語篇主題緊密關聯,其內容應美觀、有趣味性、多樣化2,為學生帶來視覺沖擊,便于引發思考。第二,指導語或題干文字應引導學生刻意關注“看”,這不但需常使用多模態類詞,如看視類動詞look at、watch,看視對象類名詞picture、video,看視類微技能詞predict、infer等(劉曉斌等,2021),還要組織語言,設定看的具體內容和要求。第三,鼓勵學生發揮創造性,突破教學材料本身,產出可視化輸出,如圖示、表格、思維導圖,以個性化的方式提升思維能力(熊紫薇,2023)。
內容性視覺元素(content visual)指與多模態語篇中具體內容相關的視覺信息,包括影像、動畫、照片、圖片等多種形式,與展示物理環境、語境及輪廓的背景性視覺元素(context visual)意義相對(Ginther,2002)。教材中的內容性視覺元素對于多模態任務設計尤為關鍵,因為該類信息與語篇主要內容關聯緊密,更值得關注和思考。為此,教師應評判不同視覺元素的重要性,并慎重考慮以下問題:該任務旨在培養哪種有關“看”的技能?有什么樣的內容性視覺元素可以利用?以何種方式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多模態語篇中蘊含著多種感官和符號系統,每種具體模態又可分為更細致的類別。具體而言,口語、文字、手勢、表情、圖像、動畫、空間距離等屬性都屬于不同模態(張德祿等,2021),這些體系在語篇中既緊密聯系又相互獨立,對促進外語學習和啟發心智皆有各自的優勢。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中不同視覺元素的特色,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因此,在任務設計中,教師應注意仔細觀察并分析各類多模態元素,探索如何結合不同模態的優勢共同促思。
本節介紹三種多模態任務設計策略,即“思維可視化”“以圖啟思”和“以文配圖”,并基于此討論任務中“看”技能運用對思維品質的培養作用。本研究借鑒張德祿等(2021)的多模態框架,從語言、肢體、視覺、聽覺和環境五個維度分析原語篇中的多模態信息,并展示以看促思的多模態任務設計策略。
中學英語教材各單元閱讀板塊往往融入了形式多樣的多模態元素,但并非所有內容都有利于促進學生思考。如果課文結構清晰、細節豐富,但多模態設計只以呈現背景性信息為主,教師可增設理解及運用圖示、表格或符號等視覺內容的活動,以可視化的形式展現思考內容。筆者運用思維可視化任務設計策略,針對青少年沉迷社交網絡的現象,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成因,反思過度沉迷的危害,并創造性地構想戒除網癮及合理使用社交媒體的方法。
(1)素材介紹
該策略下的多模態語篇素材選自北師大版《英語》(2019年版)選擇性必修第一冊Unit 1 Relationships Lesson 3閱讀語篇“So Close, Yet So Far”,該語篇以Mark及其朋友的案例講述了沉迷社交網絡為當代年輕人帶來的問題和困惑。
(2)多模態分析
課文及相關活動的多模態特征分析如表1所示。表1反映了該多模態語篇的三個特點:第一,課文包含較多生動的細節性敘述,均聚焦于沉迷社交網絡帶來的問題,但僅以語言模態呈現,習題中未見明顯可視化邏輯框架;第二,兩幅插圖及課文邊框樣式均與社交網絡相關,主要以肢體和視覺模態呈現,但僅提供籠統的話題信息,屬于背景性視覺元素;第三,習題中的信息表形式簡單,僅有表頭、簡要分類及信息羅列,以文字為主導。
(3)多模態任務設計策略
在讀前環節,教師增加內容性視覺元素配圖,用提問引發學生對圖片信息的關注和對社交媒體的反思。
在讀中環節,學生完成練習4的閱讀語篇信息收集任務,并以Mark’s Problems為核心概念,以小組為單位合作繪制思維導圖。
在讀后環節,教師改編教材練習9小組閱讀圈活動中的Student Adviser部分,結合圖示創作口語活動,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提出沉迷社交網絡問題的解決思路。
(4)教學目標
讀前活動:培養學生理解和描述圖標及符號的能力,鍛煉對信息時代社會問題的分析及反思能力,激活背景知識和問題意識。
讀中活動:培養學生制作英文思維導圖的能力,鍛煉整理歸類及可視化呈現閱讀語篇重要信息的能力,提升思維的嚴謹性和創造力。
讀后活動:培養學生創作示意圖的能力,以小組合作演示的形式,鍛煉學生用英語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闡明道理和提供建議的能力。
(5)教學任務展示3
[讀前活動]
Look at the pictures (圖片見附錄) about social media and network and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
Q1. Which online activities or means of communication can you find?
Q2. How does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affect your daily life?
Q3. Do online activities help improve your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Why or why not?
讀前活動以圖片展示和問題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識別和表達有關社交媒體活動的圖像和符號,并結合個人情況反思社交媒體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以此熟悉課文主題。
[讀中活動]
Read the text and complete Exercise 4. Based on your answers, please work in groups and create a mind map centering on Mark’s problems in social networking.
讀中活動要求學生在完成教材課后習題的基礎上,以Mark’s Problems為核心概念,收集整理課文信息,制作相關思維導圖(如圖1所示),深刻領會課文反映的核心問題。
[讀后活動]
Mr. Gardner is working at the Student Advice Centre. Mark and his friends have made an appointment with him to talk about their problems. Mr. Gardner would like to...
a. help them analyse why the problems arise and explain their consequences;
b. give advice on how to overcome their problems.
In preparation, Mr. Gardner needs to draw a diagram as an outline4, so that the important ideas and their connections can be easily understood. Please work in groups and perform a dialogue between Mr. Gardner and the students, while showing the diagram on a slide.
讀后活動關注沉迷社交網絡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方案,請學生創作示意圖(如圖2所示),指出問題所在,分析其成因及后果,并提出解決方案,在此基礎上根據給定情境分角色演示對話。
中學英語教材中的內容性視覺輸入蘊含豐富的信息,但這些視覺信息在任務設計中未必被充分利用。這可能導致有意義的視覺信息被忽視,難以實現促思效果。以圖啟思策略,指的是圍繞視頻聽力材料設計,通過補充圖片及視頻,彌補原任務多模態信息的不足,提升學生對圖片信息理解的速度和準確性,提高解讀和比較能力,培養他們自主選擇和評價多模態資源的意識。
(1)素材介紹
該策略下的多模態語篇素材為北師大版《英語》(2019年版)必修第三冊Unit 8 Green Living中Viewing Workshop板塊的視聽語篇及相關練習。該語篇題為“Solar Energy”,介紹了太陽能的概念、價值、能量轉換方式及對地球環境的影響。
(2)多模態分析
該視頻聽力材料及相關活動的多模態特征分析如表2所示。表2的多模態分析反映了視聽任務的三個特點:第一,材料中語言、視覺和環境模態信息同步配合,相輔相成,有助于減輕認知負擔,強化理解;第二,習題中有兩個示意圖填空題任務,可幫助學生厘清材料中的主要邏輯關系,即太陽能的用途和轉化形式;第三,視頻中含有大量變幻的圖片信息,與語篇內容關聯緊密,但未見于習題中,尚無引導學生關注畫面的訓練。
(3)多模態任務設計策略
在看前環節,增設與太陽能有關的圖片,請學生描述圖片內容并比較異同。
在看中環節,從視頻中截取內容性視覺元素圖片,請學生描述內容,并總結視聽材料展示該圖片的意圖。
在看后環節,擴充教材練習5內容,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網上尋找有關太陽能利用的短視頻,配合幻燈片進行課堂演示,介紹視頻內容。
(4)教學目標
看前活動:培養學生描述和比較不同圖片的能力,鍛煉對事物異同的分析和歸納能力,激活有關太陽能的話題知識和圖式。
看中活動:培養學生對視頻材料中具體畫面描述和解讀的能力,鍛煉對視頻聽力材料內容性視覺信息的關注意識及快速解讀能力,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
看后活動:培養學生對視頻材料選擇和講解的能力,鍛煉對視頻聽力中多模態信息理解、比較和評價的能力,以及利用多模態資源呈現和講解事物的能力。
(5)教學任務展示
[看前活動]
Look at the two pictures (圖片見附錄) about solar energy. Please describe what you see in each of them. What do they have in common and what are their differences? Discuss in groups.
看前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兩幅有關太陽能主題的圖片,分析和思考能源轉化的問題,熟悉視頻材料的主題。
[看中活動]
Watch the video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screenshots in the video (圖片見附錄). What do you see in each picture? What did the speaker intend to illustrate with the help of them?
A)
In this picture, we can see an umbrella under the sun on a sunny day.
The video uses this picture to show how people can feel solar energy on the beach in hot summer.
B)
In this picture, we can see a rotating windmill.
The video uses this picture to show that the wind’s mechanical energy can be collected and put to work for people.
C)
In this picture, we can see a cow eating grass.
The video uses this picture to show how solar energy is transferred to animals when they eat plants grown under sunlight.
看中活動利用視頻材料視聽結合的特點,通過展示一系列重要截圖,以句子填空題的形式請學生描述圖片,并回憶視頻展示該畫面的意圖,促進對多模態語篇中細節性信息的理解。
[看后活動]
Find an English video (3—5 minutes) online about how people can use solar energy. Work in groups and make a presentation to introduce this video with slides to the whole class. Use multimedia resources in your slides, including words, pictures (including screenshots), diagrams, tables, web links, music, etc.
看后活動為創作以太陽能為主題的視頻,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多種多媒體資源,發揮創造力制作視頻,并在課堂中展示作品。
中學英語教材中不同模態信息呈現及搭配的方式對思維品質的促進也起到了關鍵作用。有時教材雖展示了不同模態的信息,但其呈現形式往往相對獨立,未充分地相互配合以增強和豐富意義表達,對思維品質的培養價值有限。以文配圖的教學策略指在基于圖片描述的閱讀語篇的基礎上,通過增設圖片比較和圖文設計活動,培養學生靈活解讀圖片內容、分析事物間聯系及推測隱含意義的能力,以及搭配圖文表達構思和多模態語篇創作能力。
(1)素材介紹
該策略下的多模態語篇素材位北師大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二冊Unit 5 Education中A Picture Description板塊的Picture B(見圖3)及相關課文和習題,圖片名為“It’s Time to Water the Flowers”。
(2)多模態分析
圖片、課文及活動的多模態特征分析如表3所示。表3反映了多模態語篇的兩個特點:第一,課文及習題皆以圖片內容為中心,多模態信息為內容性視覺元素,以“看”技能培養為重點,融合讀寫技能,啟發思考;第二,除圖片標題外,其余文字和視覺信息都各自獨立呈現,未明顯展示搭配和融合5。
(3)多模態任務設計策略
在圖片比較環節,教師提供一副與教材插圖內容相似但有差異的圖片,請學生觀察并比較兩幅圖片內容及隱含意義的異同。
在海報制作環節,請學生利用新圖片,基于同一標題制作圖文并茂的海報。
(4)教學目標
圖片比較環節:培養學生對同類話題圖片內容分析和比較的能力,鍛煉在閱讀基礎上進行拓展性思考的能力。
海報制作環節:培養學生搭配多模態信息的意識和能力,鍛煉圖片細節觀察能力、整體解讀能力和隱含信息推斷能力,培養想象力、創造力和思維靈活性,增進審美體驗。
(5)教學任務展示
[圖片比較]
Look at another picture (圖片見附錄) about watering flowers (Picture C6). Compared with Picture B, wha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have you noticed in Picture C?
圖片比較任務在教材中原多模態語篇的基礎上增加了同類主題的圖片,請學生以“澆花時間”為主題,觀察并比較不同的圖片,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推斷和聯想。
[海報制作]
Make an electronic poster based on Picture C with the title “It’s Time to Water the Flowers”. Apart from the title, please write 4—5 key words / phrases closely related to this picture and one sentence to describe what it may imply. Put the title, the key words / phrases and the sentence in proper positions in the picture, with your favourite font, size and colour. (示例圖片見附錄)
海報制作任務以新補充的圖片(Picture C)為例,請學生發揮創造力創作多模態語篇,使用英文文字搭配圖片,以海報的形式展現。
本文從《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2020年修訂)》中“看”技能的培養出發,展示了有助于思維品質提升的教學任務設計,豐富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所選三個案例根據任務設計的需要,增設了圖示、圖片及文字等多模態元素,可引導學生積極運用“看”技能提升思維品質。在教、學、評一體化視域下,基于多模態語篇的教學任務也是形成性評價。因此,教師還要關注評價標準的制定和反饋的提供,不斷觀察以看促思的效果,改進任務設計和教學策略。期待教師在實踐中勇于突破教學材料本身,對其中的多模態資源進行二次開發,合理設計和運用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教學任務,進而實現以看促思。
Ginther, A. 2002. Context and content visuals and performance o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timuli [J]. Language Testing, 19(2): 133—167.
New London Group. 1996.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 [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6(1): 60—92.
陳則航, 王薔, 錢小芳. 2019. 論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思維品質及其發展途徑[J]. 課程·教材·教法, (1): 91—98.
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林崇德. 2006. 思維心理學研究的幾點回顧[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5): 35—42.
劉曉斌, 謝秋竹, 鄧家璇, 等. 2021. 看視能力培養新亮點——從高中英語新教材語篇中的多模態類詞切入[J]. 英語學習, (2): 52—58.
王薔, 孫薇薇, 蔡銘珂, 等. 2021. 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J]. 外語教育研究前沿, (2): 17—25.
熊紫薇. 2023. “看”的活動如何培養學生思維品質——來自德國高中英語教材的啟示[J]. 英語學習, (3): 21—25.
姚甜. 2023. 多模態視域下以“看”促思的實踐與思考[J]. 基礎外語教育, (4): 37—43.
張德祿, 劉睿, 雷茜. 2021. 多模態理論與外語教學中的多元能力培養[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朱永生. 2007. 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 外語學刊, (5): 82—86.
1 本文系北京2021年度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社科計劃一般項目“基于社會認知框架的大學生英語課堂測評視頻聽力任務設計評價研究”(SM202110038002)和北京市教育學會“十四五”教育科研2023年度一般課題“大觀念引領下的英語課程群建構策略、教學方式改進及實施成效的研究”(HD2023-184)階段性研究成果。
2 多模態輸入可包括插畫、照片、漫畫、表格、圖示等各類可視化元素(姚甜,2022)。
3" “讀中活動”和“讀后活動”涉及圖示創作,如果學生感到難度較大,教師可先嘗試設計圖示填空題,引導學生關注其中的邏輯關系。
4 任務實施中,教師向學生提供示意圖結構的提示,如分為四部分:“what the problems are”“the causes”“the consequences”和“how to overcome”。
5 這種圖文并茂的多模態語篇常見于幻燈片、海報、雜志封面、廣告等媒體之中。
6 參見附錄中的相關圖片。
掃描二維碼獲取本文相關圖片
孫桐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語言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測試、外語教學。
甄麗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第一分校英語教師。北京師范大學2023級教育學部博士生,研究方向涉及英語教育戲劇、項目式學習、課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