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社會中,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我國科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承擔著傳承弘揚科技文化的重大責任。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不僅要正確認識科技文化的重要意義,更要在實踐工作中探索出傳承弘揚科技文化的方法路徑。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科技文化
科技文化是科學和技術與文化相結合的一種文化形態。它是指在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系列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和審美標準等文化元素。技術是文化成為產業的必要條件,文化成為產業是技術發展的結果。[1]科技文化旨在將科學技術與人類文化相融合,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社會進步,并對社會、經濟、環境和人類生活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不僅要正確認識科技文化的重要意義,更要在實踐工作中探索出傳承弘揚科技文化的方法路徑。
一、高校傳承弘揚科技文化的重要意義
第一,高校傳承弘揚科技文化,有利于培養青年大學生的科學素養。科技文化的弘揚和發展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這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適應科技發展和社會變化。首先,高校通過科技創新教育培養青年大學生的科學素養。高校開設相關的科技創新課程,如科學方法與實踐、科技創新與創業等,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實踐教育是針對理論脫離實際的教育傾向等提出的一種理念,體現了時代的呼喚和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本的思想。[2]通過項目研究、實驗室實踐等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科技創新的熱情,并提供機會讓學生參與科技研究與創新項目。這種實踐性的教育模式,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其次,高校舉辦科技論壇和研討會,為青年大學生提供學術交流和分享的平臺。高校可以邀請國內外的科學家、學者和專家來校進行學術報告和講座,讓學生與專業領域的權威人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這不僅能夠讓學生接觸到最新的科技成果,還有助于學生拓展科技網絡和交流合作。通過學術交流,學生能夠了解科學界的前沿研究動態,增強對科學問題的深度理解,培養批判性思維和科學精神。最后,高校組織各類科技文化活動,如科技創新大賽、科技作品展覽等,為學生提供展示和分享科技成果的平臺。這些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潛能和科技實踐能力,增強了他們對科技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學生通過參與科技文化活動,不僅能夠提高科技技能,還能夠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全面發展自己的科學素養。
第二,高校傳承弘揚科技文化,有利于推動科技工作的不斷創新。科技文化的弘揚和發展可以激發學生的科技創新熱情,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高校作為科研和創新的重要陣地,通過強化科技文化的教育和培訓,能夠培養出更多的科技創新人才,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首先,創新思維是推動科技工作不斷創新的關鍵。創新思維是一種敢于挑戰傳統觀念、敢于嘗試新方法的思維方式。高校和科研機構應該培養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思維,鼓勵他們打破常規思維模式,勇于探索未知領域。通過開展創新教育和科研培訓,提供思維啟發和方法指導,引導科技工作者勇于思考問題的本質,勇于提出新的科學假設和觀點。只有有了創新思維,科技工作者才能在面對復雜問題時找到獨特的解決方案,推動科技工作的不斷創新。其次,科技工作者需要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科技創新活動是推動科技工作不斷創新的重要途徑。高校和科研機構應該為科技工作者提供創新的平臺和資源支持,鼓勵他們開展自主創新研究。例如,組織科技創新項目和科技創新競賽,鼓勵科技工作者通過團隊合作和跨學科交叉,開展前沿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再次,科技工作者需要有良好的團隊合作和交流能力。科技工作往往需要跨學科團隊協作,多學科的融合和交流能夠帶來新的思路和創新的機會。高校和科研機構應該鼓勵科技工作者加強團隊合作和跨領域交流,并提供相應的平臺和資源支持。例如,組織學術研討會和科技工作者交流活動,搭建科技工作者之間交流合作的橋梁。
第三,高校傳承弘揚科技文化,有利于促進科技與社會的融合。科技與社會的融合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動力。首先,高校通過科技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加強科技與社會的互動與交流。科技文化注重科學方法的培養和科學精神的倡導,通過開設科技創新課程和組織科技創新活動,高校能夠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和應用科技成果,了解科技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其次,高校也應該加強與企業、政府和社會組織的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交流與合作,高校能夠將科技成果更好地應用于社會實踐,為社會發展和問題解決提供科學支持。再次,高校通過科技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高校開設相關的科技創新課程和社會實踐項目,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探索科技創新的社會意義。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學生能夠了解社會需求和問題,將科技成果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最后,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應該積極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高校具有豐富的科研資源和科技人才,能夠產出大量的科技成果。然而,這些成果如果僅僅停留在實驗室中,無法與社會相連接,就無法發揮其真正的價值和作用。
第四,高校傳承弘揚科技文化,有利于增強國家創新競爭力。科技文化的弘揚和發展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通過培養具備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有助于提升國家的科技創新競爭力,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首先,高校通過科技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培養創新人才,為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科技人才支持。科技文化注重科學思維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升,通過開設科技創新課程和組織科技創新活動,高校能夠引導學生熟悉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高校也應該加強創新教育和培養,鼓勵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通過這種科技文化的教育和培養,高校能夠培養出具備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為國家的科技創新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其次,高校作為科研機構,承擔著重要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任務。高校具有豐富的科研資源和科研人才,能夠產出大量的科技成果。這些科技成果不僅為學術界提供了新的知識和理論,也為社會提供了新的技術和產品。高校不僅應該積極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還應將科研成果轉變為實際的產品和服務,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貢獻。最后,高校通過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推動學術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激發創新潛能。高校可以組織學術研討會、科技論壇等活動,邀請國內外的科學家、學者和專家來校交流經驗。同時,高校還可以組織科技創新大賽、科技作品展覽等活動,激勵學生和科研人員積極參與科技創新,展示和分享科技成果,促進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第五,高校傳承弘揚科技文化,有利于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發展。中國擁有悠久的科技傳統和豐富的科技文化遺產,通過高校的科技教育和科技研究,可以保護和傳承中國的科技文化遺產,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發展。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獨特的精神財富,而現代科技則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力量。高校作為傳承和弘揚科技文化的重要陣地,承擔著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發展的重要使命。一方面,高校通過傳承和弘揚科技文化,打破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之間的界限,促進兩者的融合。科技文化注重科學方法的培養和科學精神的倡導,而傳統文化則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高校應該通過開設科學與人文的交叉學科課程,讓學生能夠在科技學習的同時,了解和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通過這種交叉學科的教育,高校能夠培養出既具備科技素養又具備人文修養的科技人才,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發展。另一方面,高校通過科技創新活動,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結合點,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許多獨特的智慧和價值觀念,而現代科技則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新時代高校傳承弘揚科技文化的方法路徑
第一,高校應加強科技文化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創新,科技文化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高校可以通過開設創新創業課程、科技創新競賽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創業意識。同時,高校也應注重科技與人文的交叉學科教育,讓學生既具備科技素養,又具備人文修養。通過這種全面的科技文化教育,高校能夠培養出具備科技精神和人文素養的人才,為社會的科技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持。首先,科技文化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應該是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科技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學會運用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解決問題。高校還應該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與導師合作,親身體驗科技創新的過程,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通過這種實踐能力的培養,高校能夠培養出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科技人才,為社會的科技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持。其次,科技文化教育不應該只關注科學知識,還應將科技與人文相結合。高校可以增設科技與人文的交叉學科課程,讓學生在學習科技知識的同時,了解傳統文化、哲學思考和社會人文等方面的內容。通過這種交叉學科的教育,高校能夠培養出既具備科技素養又具備人文修養的人才。這樣的人才既能夠在科技領域中具備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又能夠關注人文精神和社會責任,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加全面和有力的貢獻。最后,高校應注重科技文化教育的方法創新。傳統的教育模式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傳授,這種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科技文化教育的需求。高校應倡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比如小組討論、項目研究、實踐操作等。這些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性和創造性,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高校應加強科技文化的實踐和創新活動。高校可以組織科技創新項目、科技成果展覽等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對創新實踐有直觀的體驗認知。通過實踐和創新活動,學生不僅能夠了解當前科技前沿熱點問題,還能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高校可以與企業、政府和社會組織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通過實踐和創新活動,高校能夠將科技成果更好地應用于社會實踐,為社會發展和問題解決提供科學支持。首先,高校可以通過設立科技創新基地或實驗室等方法,既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科研環境和設施,也可以為學生的科技創新提供支持和幫助。其次,高校可以舉辦各類科技文化交流等活動,促進科技文化成果的分享。例如,通過展覽和競賽,高校能夠展示和推廣學生和教師的科技成果,激發更多人參與科技創新和研究。高校還可以邀請企業和專家學者參與評審和指導,提高科技成果的質量和影響力。同時,高校也應鼓勵學生參與國內外的科技競賽,與其他高校學生交流切磋,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再次,高校可以建立科技創新平臺和孵化器,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科技創新平臺支持。科技創新平臺可以為學生整合校內外各項資源,幫助他們開展具有實際意義的科技研究和實踐。孵化器則可以為學生提供創業指導和資源支持,幫助他們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的商業價值。通過這些平臺和孵化器,高校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創業意識,還能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第三,高校應加強科技文化的傳播和推廣。科技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發展離不開科技。科技的每一次創新革命都會帶來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3]高校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擴大科技文化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高校可以建立科技創新平臺和科技成果展示平臺,將科技成果和科技文化推向社會。同時,高校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渠道,開展科技文化的宣傳和推廣活動。通過傳播和推廣科技文化,高校能夠提高科技文化的影響力和認知度,增強社會對科技的重視和支持。首先,高校可以借助信息化平臺建設,積極推動科技成果和科技文化的宣傳范圍,從而讓更多人了解科技的重要性和影響力。高校要重視科技文化的傳播路徑的建設,可以通過開設科技專欄、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及時發布科技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應用案例,讓公眾能夠隨時了解科技的發展動態。以此彰顯科技文化的重要意義和認知度,增強社會對科技的重視和支持。其次,高校可以邀請行業內的專家學者分享科技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前沿領域的發展趨勢。可以通過舉辦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競賽和科技成果路演,讓企業界人士了解高校的科技研究和成果轉化情況;也可以通過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的參與,促進高校能夠將科技文化的研究成果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提升科技文化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服務社會的發展需求。再次,高校可以與科技文化研究中心、科普教育機構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開展科技文化的研究和推廣活動。同時,高校還可以與政府部門合作,共同推動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為科技發展提供支持和指導。長期如此,高校能夠將科技文化的研究和應用與社會的發展需求相結合,從而實現科技文化的有效傳播和推廣。
參考文獻:
[1]向勇.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歷史演進、關鍵問題和人才要求[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35(01):5557.
[2]文大稷.當代大學生實踐教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3]耿愛英,孫慶霞,李傳實.論現代科技推進文化發展繁榮的路徑[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4,30(06):118123.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2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法研究”(編號:2022SJSZ025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朱兵(1984—?),男,漢族,江蘇泰興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總務處處長,研究方向為高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