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如心
摘?要:無論從歷史視野還是當今視角來看,淮海戰役精神具有深刻的思想政治價值,需要將其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有效融合。要推動淮海戰役精神的文化資源實現創造性發展,創新思政課教學內容和實踐情景,解決淮海戰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現實困境,推進淮海戰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并進行實踐創新,從而突出淮海戰役精神在新時代新的思想引力。
關鍵詞:淮海戰役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創新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0.060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學校思政課這個渠道,推動黨的歷史更好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發揮好黨史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這一指導意見對于高校思政理論課的實踐創新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彰顯出紅色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緊密結合的重要性。淮海戰役是我國紅色資源的重要構成部分,淮海戰役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和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有機結合。對于厘清淮海戰役精神為什么、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已經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關鍵問題。
1?淮海戰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在邏輯
1.1?重溫淮海戰役精神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豐富教學資源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聚焦在于堅定理想信念,鞏固政治站位和引導思想作風。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運用的作用即“通過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產生積極影響,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實現”。淮海戰役中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場和優良的思想作風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聚焦點不謀而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的教學資源。推動淮海戰役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過程,有利于推動思政課內容的多樣性發展,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增強思政課的教學感染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刻感受老一輩革命者忠于黨,忠于人民,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不怕犧牲的奮斗精神和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懷,體悟淮海戰役內涵繼而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1.2?弘揚淮海戰役精神有助于豐富新時代高校革命文化建設,助力隱性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作為黨領導下的高校,黨的革命傳統教育不能忽視。”淮海戰役精神是根植于淮海戰役高度凝練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高校學生用心體會和深入學習。以淮海戰役為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增色校園文化建設,豐富校園革命文化意蘊,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革命文化的熏陶,這種隱性教育方法有助于促進強化環境育人的功能,無形中慢慢厚植學生的歷史使命感。通過對淮海戰役的?“精神密碼”?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詮釋,傳承紅色基因,補缺思政課現實關懷和問題意識不足的狀況,讓高校革命文化教育更具溫度、厚度與深度,以致達到革命文化傳承的目的。
1.3?深挖淮海戰役精神有助于固牢高校學生信仰之基,增強育人實效
在兩個一百年交匯的十字路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關鍵階段,中國正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比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更加需要堅實有力的精神支撐。新時代的高校學生必須始終牢記身上所背負的時代使命,要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偉力。淮海戰役化中的?“精神密碼”生動譜寫了革命主義精神和愛黨愛國信仰,通過對淮海戰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創新的探索,可以更好地固牢高校學生的信仰之基,更好地為高校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在社會實踐中將青年人獨有的理想主義精神和國家民族的命運前途結合起來。通過深挖淮海戰役精神內核,有利于激發高校學生勇于擔當使命的內生動力和精神內核,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實效。
2?淮海戰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實困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淮海戰役精神更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其深刻而富有深度的思想政治研究內涵。然而,淮海戰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目前還存在許多現實困境。
2.1?淮海戰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主客體的局限性
不難發現,大多數思政課堂上,教師對涉及淮海戰役的知識卻是鮮有提及,更不用說挖掘淮海戰役精神內涵背后深層次的意蘊和時代價值,無法做到精準捕捉如何用好淮海戰役這一優秀文化資源發揮革命文化育人長效性。此外,教師缺乏對學生思政課主體的關注,忽視學生表達內心想法和發表建議的設定,這樣的教學模式也會降低淮海戰役的吸引力,削弱學生的興趣,阻礙了教學效能落地。教學中,有關淮海戰役部分課程建設和教材內容體現并不完備,內容介紹過于簡單,未能將淮海戰役紅色革命文化資源高效轉化為課程資源,從而導致主體對淮海戰役精神的重視程度不足,擱置了教師和學生主體間的思想碰撞與交流,使挖掘淮海戰役精神的主動探索力大打折扣,無法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學的主陣地作用。
2.2?淮海戰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介體的單一性
淮海戰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能僅僅依靠思政課堂,需要借助其他介體。思想政治課程仍大多采用教師講授為主的教育方式,教育方式相對單一,僅依靠課本實行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即使與視頻、音頻等媒介手段相結合,還是容易讓學生覺得單調乏味,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此外,校園文化建設是隱性教育的重要體現,涉及諸多方面,大體分為如下四種:環境文化、活動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能夠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反觀當下,個別高校過于追求教育效益,忽視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對淮海戰役精神的文化建設繼承問題沒有得到正相應的重視,削弱了淮海戰役精神與高校學生的情感鏈接。因而高校在依托淮海戰役文化資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顯露出教育手段較為單一、教學形式缺乏創新隱性教育方法缺位的弊端。
2.3?淮海戰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閉環的封閉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能拘泥于課堂中,更要走出課堂。當前多數高校更多的是重視專業理論知識的教育,缺少對淮海戰役等及革命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的深入落實,對于建立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思政課模式缺乏正確的認識,對淮海戰役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踐教學規劃尚不明晰。沒有利用好已有的淮海戰役革命文化資源,割裂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以致無法實現高校思政課理論與實踐同頻共振之效。更由于近四年疫情的反復,淮海戰役資源作為紅色文化的宣傳與實踐的主要途徑受到了制約。參觀博物館、文化基地體驗等實踐方式縱然進行,也多是“打卡式”拍照、撰寫心得體驗之類稍較“過場式”活動,為了達到短期效果,多局限于流程忽視了進行實踐的真正目的,具有即時性、脫離性和個體性的短板,使得學生難以留下深刻印象,很難發揮淮海戰役精神實踐育人的效力。
3?淮海戰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性路徑選擇
只有深入挖掘淮海戰役精神的豐富意蘊和現實意義,以發展的眼光探求淮海戰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性實踐措施,才能讓淮海戰役革命文化在時代不斷發展的長河中煥發新機,推動高校思政課把握時代發展脈搏更好發揮育人功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有思想有深度有情懷的建設型人才。
3.1?加強頂層設計,協同教育主客體賦能思政課堂教學主陣地
淮海戰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過程需要加強淮海戰役精神與高校思政課的頂層設計,發揮好思政理論課堂橋梁作用,協同好教育主客體,共同推進淮海戰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建設。教材是國家意識形態的體現,是思政理論課傳播思想的重要載體。探究淮海戰役中的?“精神密碼”教學資源,將淮海戰役“課程化”進行教材設計,將其進行理論化書面化落戶,推進淮海戰役資源融入教材校本體系中,完善思政理論課教材內容,在源頭上打通聯結淮海戰役革命文化渠道。教師作為思政課堂的組織者和傳授者,深刻影響著課堂教學對淮海戰役精神的把握。思政課教師要從思想意識層面認識到淮海戰役的價值意蘊,深刻洞悉其在思政課堂教學的重要價值,開辟淮海戰役精神融入思政課堂的途徑,將其與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的總目標結合,推動淮海戰役文化資源向教育教學資源轉化,充分調動起學生對淮海戰役的關注度,激發高校學生勇于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內生動力和精神內核,有效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功能,要“針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認知特點和心理接收機制,創新淮海戰役歷史符號的載體與媒介,提升淮海戰役歷史記憶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度與接受度。”充分尊重和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推動高校學生在淮海戰役文化學習的自主性和互動性,真正融入思政課堂中,感悟老一輩革命者忠于黨,忠于人民,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情懷。
3.2?豐富教學方法,打造“互聯網+淮海戰役精神”智慧教學新矩陣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應僅僅依賴教材,更要順應時代發展而不斷創新形式。新時代高校學生是信息時代的“原住民”,對新事物的接受和學習能力強。在當今互聯網大數據時代,高校要靈活調整思路,正視新媒體時代的突出特征,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創建有關淮海戰役精神的網絡課程學習平臺,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講堂延續到虛擬空間。通過進行智能化教學平臺的搭建,打造“互聯網+淮海戰役精神”紅色網絡矩陣,建構淮海戰役的立體情境,將淮海戰役立體展現在高校學生面前,用直觀的、具有沖擊力的視角實現淮海戰役精神的物化作用,完成從文字圖片、影片內容、AR和VR技術內容的全平臺新媒體傳播矩陣,為虛擬空間意識形態教育工作賦能,實現傳統課堂教學的破冰,達到思政課教育學生的雙倍效能。打造智慧教學新矩陣,高校要把關好淮海戰役教學資源進行整合開發,確保淮海戰役結合互聯網技術的科學度和準確性。對教師的智慧教學能力下功夫,加強教師大數據分析處理能力,保障教師智慧教學能力。在智慧教學上,教師要學會適時適度引入淮海戰役文化資源,把握好淮海戰役與互聯網技術兩者之間平衡度從而實現互聯網技術和思政內容融合的最優化。發展智慧教學的同時,不能忘其根本,不斷充實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使“互聯網+淮海戰役精神”智慧教學新矩陣更加牢固可靠。
3.3?拓寬教育渠道,完善理論教學與淮海戰役實踐情景聯動機制
淮海戰役以精神和物質兩種態勢呈現在歷史軌道中,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獻史料、革命遺址、紀念館、博物館等歷史記憶,當代社會接續先輩們的火把更是創新性創作了影視劇、歌曲、話劇、文學作品等社會藝術作品,留下了無限的社會實踐情景。高校思政課教師要主動組織淮海戰役實踐主題教育活動,例如,組織學生群體走進淮海戰役相關地方鄉鎮進行實地調研和主題宣講,堅持學生參與淮海戰役實踐情景的主體性,讓學生“想參加”“樂參加”“會參加”,實現理論性和實踐性聯動機制,讓學生在實踐情景中切身領悟淮海戰役的精神內涵。各地高校還需要結合本地文化資源的獨特性,發揮高校學生的創造力、生命力,深入挖掘淮海戰役所蘊含的符合現代發展需要的精神財富,創造一批弘揚淮海戰役精神的紅色文化精品,弘揚淮海戰役精神。此外還需積極探索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和落實校園文化相關建設,用好校園宣傳渠道,通過新媒體平臺、主題黨日團日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等多種形式延續課堂格局,把淮海戰役精神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細化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育人于無聲。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實現“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高校要重視實踐教學形式,完善實踐教學保障體系,以淮海戰役為核心出發點,讓理論教學、情景教學、實踐教學形成聚力場,打造淮海戰役情景這一響亮品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繼續把黨史總結學習教育宣傳引向深入更好把握和運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N].人民日報,20220112(01).
[2]王剛.對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內涵的再認識[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2123.
[3]習近平.在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5]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8.
[6]劉薇.歷史記憶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實踐路徑——以淮海戰役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21,39(04):7378.
[7]習近平.在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