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芬 賈建林
摘?要:創新教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為高校教育帶來新的發展方向和挑戰。針對創新管理課程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圍繞創新管理課程的特點與目標,探討該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與具體改革內容,為培養具備創新意識、社會責任感和道德素養的創新型管理人才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借鑒。
關鍵詞: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管理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0.069
0?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創新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極具時代特色的重要一環,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窗口。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為契機,充分挖掘創新管理課程的思政元素,構建該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改革實踐的教學體系,將價值引導與能力培養滲透于日常授業解惑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完善自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創新管理課程是現代高校為適應創新型社會需要而開設的一門重要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使其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具備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管理課程包括創新流程、創新戰略、創新的組織變革、創新方法等內容,通過理論教學和案例探討相結合,讓學生深入了解企業創新活動和創新管理的一般規律。創新管理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過思政教育的引導,讓學生了解創新國情,增強自主創新緊迫感,關注創新趨勢和社會問題,對于培養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始終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具有重要意義。
1?創新管理課程的課程思政改革目標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除了需要教師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求其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思政理論知識,且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因此,課程思政為創新管理課程教師隊伍帶來了新的方向和挑戰。但目前針對創新管理課程的思政教育研究還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探討其內在規律和作用機制。在實際教學中,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仍較為突出,導致一些學生將思政教育視為繁瑣的教條,在學習過程中只關注創新理論,忽視了創新與社會發展、人生價值的辯證關系。為解決現有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應拓寬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建立完善的融合機制,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通過課程思政改革后,力求實現以下目標。
(1)信息技術與案例教學相融合,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習趣味性。以生為本,充分利用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資源開展情景式教學,增強案例講授與分析過程中的表現力與感染力,充分傳達教學意圖,并提升課堂吸引力。在契合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根據時效性、經典性、趣味性原則選用案例,拓寬學生知識視野。例如:例如在創新的有效管理章節,用銥星計劃失敗案例說明創新的風險、創新誤區以及創新管理的必要性;在商業模式創新小節,比較分析淘寶、京東、拼多多和抖音四大電商巨頭之間的商業模式區別;結合2007年喬布斯iphone發布會視頻資料,分析蘋果勝于諾基亞的創新之處;在創新的組織形式章節,選用韓都衣舍和華為講授小組制組織模式和適應變革時代的二元組織模式;以小米生態鏈案例介紹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與特征;以海爾開放式創新平臺HOPE案例講授開放式創新模式的重要性,并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產學研合作為例,進一步說明科研院校如何以開放式創新模式服務于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通過整合實際問題與教學案例,多選用貼近學生生活或熟悉的案例,以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使學生明確創新知識學習與生活的密切相關性,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程度。
(2)結合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提出、分析并解決創新管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如何開發并利用好實踐性內容來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進而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創新管理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環節。實際上,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多元化的實踐活動方式,如翻轉課堂、角色扮演、游戲挑戰、走訪調研等。翻轉課堂的教學環節中,例如在創新的內涵與類型章節,安排學生分組查閱和分享華為海思和中國高鐵核心技術突破的歷程、阿里云技術從0到1的關鍵成功要素,使學生在查閱、整合資料、提煉觀點的過程中,掌握自主創新的方法和路徑,并增強民族自豪感;在創意管理小節,邀請學生查找資料并分析醫院、高校如何開展服務創新、改善體驗,讓學生感受到設計思維能讓社會更美好,繼而樹立通過創新造福社會、改善人民生活福祉的意識。在角色扮演教學環節,組織學生以情景劇等形式還原新中國創新征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通過角色代入感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發揚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的精神。游戲挑戰賽也是調動學生內在思維能力的重要方式,例如經典的意大利面塔搭高游戲,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與分工,在時間有限、材料有限的條件下,盡可能將面塔搭建得又高又穩,在游戲中感受企業開放式創新的必要性,同時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知識整合能力;通過完成“同理星”“斯坦福座椅設計”等小游戲,增強學生同理心、探索精神以及創造性地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組織調研活動,例如在創新戰略章節,讓學生分組實地調研訪談佛山本地的創新型企業,分析其創新戰略的演進與現狀,提出針對性建議。學生在走訪過程中,不僅可以強化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還可鍛煉自身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基于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思考創新國情,辯證思考在謀取自身發展的同時如何參與社會創新實踐。啟發式教學是教師圍繞教學目的,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研究、探索知識的一種教學理念和方法。結合世界科技發展趨勢與大國科技博弈事實,臺積電終止代工、美國對華為實施芯片封鎖、光刻機等事件,引導學生思考創新國情,并意識到當前階段國家仍面臨原創性技術和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匱乏、“卡脖子”等問題,而科技創新是重塑國際競爭格局的關鍵要素,國家和社會對自主創新尤其是原始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通過華為、中興和聯想等典型企業案例的介紹,引導學生辯證思考不同創新戰略的異同、自主創新戰略對國家的意義;分析英特爾公司的芯世界社會創新中心案例,并結合反面企業創新案例,引導學生判斷和思考有效的創新與合法性創新,培養學生樹立公共服務創新意識、責任創新的情懷,創造商業價值的同時增加公共福利,在創造商業價值的同時增加公共福利。
此外,教學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需要通過評估和反思來發現問題和不足。對于創新管理課程思政相關的教學改革而言,教學評估應該從多個維度進行,以全面反映教學改革的目標和效果,進而改進教學。首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開展創新管理課程思政相關的教學改革時,對學生進行定期問卷調查或訪談,了解學生對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評價,以及學生對自身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認識。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及時了解學生對思政理論內容與實踐模擬的真實感受,進而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其次,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是教學改革的核心要素,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教師可以相互觀摩彼此的教學,分享教學經驗和教學心得。同時,采用同行評估的方式,邀請專家和同行評估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科學合理。教學觀摩與同行評估相結合,挖掘一些優秀的教學案例和教學方法,為該課程教師隊伍提供有益的借鑒。教學改革的反思是推動教學不斷優化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在課程結束后進行反思討論,總結教學中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教師還可以與同行進行交流,分享教學改革的心得體會。通過反思和交流有助于發現教學改革中的不足,為下一階段的教學改革提供有益參考。
2?創新管理課程思政改革內容
創新管理課程的重點授課章節有9個,其思政映射點(即每一授課章節與思政內容有機融合的領域)、融入方式(即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及預期教學成效(即與課程育人目標對應的具體成效)如表1所示。
3?結語
創新管理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創新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動力,而高校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平臺。將創新管理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起來,可以幫助學生在掌握創新理論和實踐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創新管理人才?,F有教學模式面臨著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推進創新管理課程思政相關的教學改革需要綜合運用各種策略,以實現以下目標:(1)信息技術與案例教學相融合,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習趣味性;(2)結合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提出、分析并解決創新管理實際問題的能力;(3)基于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思考創新國情,辯證思考在謀取自身發展的同時如何參與社會創新實踐。通過拓寬創新管理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加強教師培訓和引導,不斷推進教學改革的評估和反思,推動創新教育課程思政建設取得更好的效果,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洪曉暢,毛玲朋.創新創業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2,(05):155159.
[2]孫文琦,蒙長玉,王文劍,等.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課程體系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20,(07):7581.
[3]郝德永.“課程思政”的問題指向、邏輯機理及建設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07):8591.
[4]葉方興.科學推進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J].中國高等教育,2020,(Z2):1012.
[5]張良.課程思政如何破解“兩張皮”難題——知識與社會聯系的認識論視角[J].教育研究,2023,44(06):5966.
[6]洪躍.面向新生的“微視頻+代入式體驗”信息素養教育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9,63(20):8895.
[7]許雙成,張立昌.“道用”殊途:啟發式教學新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02):68.
[8]吳翊.啟發式教學再認識[J].中國大學教學,2011,(1):6768.
[9]陸道坤.課程思政評價的設計與實施[J].思想理論教育,2021,(3):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