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文化命脈。中職語文課堂應在注重實用性的同時,尋找現代素質教育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平衡點,既推進素質教育又弘揚傳統文化。在實際教學中,深入挖掘教學資源,不斷完善教學方式,努力實現在中職語文課堂中實現素質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完美融合,從而發揮語文課堂知識傳授、情感傳遞、文化傳承的作用。
職業教育是對就業者所進行的一種不同水平的專門知識和專門技能的教育,簡單地說是直接為就業服務的教育。國家曾對職業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由此可見職業教育的發展關系到國家建設、經濟發展和技能人才的培養。然而,現代社會已經不單單追求數字經濟的發展,而是由數字經濟逐漸轉換到知識經濟。當傳統的教育模式不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時,人們便開始追求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著眼于教育和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以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著眼于受教育者的發展潛力并促進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素質的發展。語文課程既是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課程也是必修課程,近些年國家也越來越注重通過語文課堂去弘揚和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再結合我國當前職業教育正朝著素質教育的方向發展,中職語文教學應在素質教育和傳統優秀文化傳承中尋找一個平衡點,從而推動二者在語文課堂中的完美融合。
1 中職語文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1.1 響應國家教育方針的需求
2002年教育部在舊大綱的基礎上修訂并重新頒布了《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大綱中提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這是教育部在強調語文的交際工具性質這一本質屬性的同時又突出了語文的人文性。眾所周知,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素質全面發展的教育。而中等職業院校面臨著雙重教學培養任務,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也要為社會培養實用性的技術人才。由此可見,在中等職業院校實施素質教育才能更好實現其培養目標,同時這也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將素質教育融入中職語文課堂既是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的需要,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只有通過實施素質教育,才能在中等職業院校真正做到育人為本、全面發展;才能既傳授給學生科學文化知識,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才能使我國中等職業教育順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出高文化水平、高技術水平的現代化人才。
1.2 語文課程實施素質教育的優勢
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這門學科有著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獨特優勢,它是一門藝術的學科,是一門最能引起人們情感共鳴的學科。通常來說,中職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課文都是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這類文章有些反映了社會現實,可以引起學生的思考;有些反映出作者崇高的理想追求,能夠激勵學生向其學習;還有些反映了作者的真實人生,能夠讓學生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等等。總而言之,這類文章都有著積極向上的思想內容,以其完美的表現形式和強有力的藝術吸引力吸引學生去閱讀和學習。因此,相對于其他課程,在語文課堂中融入素質教育和思政內容更能夠喚起學生內心的情感共鳴,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應該響應國家素質教育的號召,用語文課程獨有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去引導學生全面成長、健康發展。將素質教育融入語文課堂,在增強學生語言溝通表達能力的同時,提高中職學生的各方面素質水平,從而實現全面、充分、和諧的發展,實現社會需要和個人價值的統一。
1.3 滿足中職學生全方面發展的需求
中等職業學校為中職學生提供了兩條發展道路,一是學習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畢業以后走向工作崗位;另一個是繼續參加高職和成人招生考試,實現升學目的。在中等職業學校實施素質教育能夠更好地滿足以上兩條成才途徑的要求。因此,中職語文課程不僅要教授學生語文知識,還要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進而提升中職生的文化底蘊和思想內涵。在中職語文課堂中加入素質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格和綜合素質,激發學生的情感需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這不僅能夠為中職學生今后的就業、升學提供幫助,也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素質教育所要求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夠把學生培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既具有敬業精神又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提高其合作能力。當學生在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獲得了和諧全面的發展,他們的心態也會越來越積極向上,摒棄現有一些不好的習慣如打架、吸煙等,幫助他們養成陽光、向上、積極、健康的精神和生活態度。在中職語文課堂進行素質教育,對實現中職學校教學目的,培養學生的閃光點,形成獨特的個人魅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 中職語文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現狀
2.1 教學目標存在偏差
職業技術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對受教育者在一定教育水平基礎上進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技巧的教育,為社會培養各類的專門人才。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多數中等職業院校偏重于專業課程的發展而忽視了基礎課程,導致語文基礎學科失去了原有的位置。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學校的發展方向出現了錯誤。為了迎合現代的市場需求,一些學校在設置課程時突出技術技能課程,基礎文化課存在沒有達到教學計劃需要的課時。二是部分教師存在錯誤思想。一些專職教師認為中職院校語文等文化課是可有可無的,語文基礎課程對學生今后就業生活無法提供太多幫助,這種錯誤思想導致教師在備課、講課時出現應付差事、糊弄學生的情況。三是學生思想上的片面性。中職學生與普通初高中生相比,文化成績本就相對薄弱,一些學生之所以選擇職業院校就是為了獲得技能,方便就業。思想上的片面性導致學生把語文課程放在次要位置,不思長遠,重視專業課,輕視文化課。
2.2 教學策略相對滯后
乘著國家新課改的東風,中等職業院校也陸續進行了一些教學改革,但是這些改革只是局部和片面的。一是由于中職院校的教師自身是面向普通中學培養出來的,但與普通中學學生相比,職校學生有著不同特點,一些教學方法可能不適合中職學生。另外,中職院校的語文教師獲得進修學習的機會很少,因此中職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很難及時更新。二是中職語文課堂的教學模式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多數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課程教授模式。但是中職學生文化基礎差,無法適應職教特色的教學模式,導致素質教育難以推進。
2.3 學生素質并不均衡
在國家良好教育政策的推動和指導下,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學生綜合素質逐步提高,但是中職學生的素質發展不平衡。相對于身體素質而言,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以及實踐能力素質都有待提高。中職生的文化課水平比較薄弱,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較差,導致教師在講課時不能講解過于深奧的知識。另外,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雖然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也將社會上一些不好的風氣和習慣的影響放大,如黃賭毒、欺騙欺詐等丑惡現象。同時,落后文化和不良信息也隨著互聯網快速傳播。中職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這些現象影響其思想素質的提高。另外,這些學生進入中職學習多數都是為了找一份工作,他們的創新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都有待提高,只片面聽從教師的教授和指導,缺乏個人思考。學生的這些特點也給中職語文課堂推進素質教育帶來了困難。
3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職語文課堂中的教學現狀
3.1 對傳統文化的輕視和對外來文化的沖擊
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發展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蓄積了力量,使中國文化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然而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試圖以摒棄傳統文化的方式來喚醒東方巨龍的崛起,甚至一些人認為傳統文化是落后封建的象征。不可否認,傳統文化當中確實有一些文化糟粕、錯誤思想以及封建迷信行為,例如“男尊女卑”等,這些導致青少年越來越不注重傳承傳統文化,使得對學生普及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任重道遠。另外,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進入中國,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和喜愛。“哈韓”“哈日”、西方動漫、歐美說唱等,外國文化以多種形式融入現代生活中。以中職生為代表的青少年自我辨別能力不強,容易受到低俗、錯誤的外來文化影響。這些都導致了在中職語文課堂中難以推進傳統文化教學。
3.2 優秀傳統文化教學途徑不夠寬泛
文化的傳承既需要特定的環境也需要有利的條件,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一方面,我國目前的職業教育更加強調“職業化”的特色,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這就導致了現有中學語文教學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多數中職語文教師在授課時更側重講解應用寫作和口語交際模塊,把語文的工具性和實用性擺在第一位,忽視了在中職語文課堂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導致中職語文課堂無法很好地與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傳統文化教育寸步難行。另一方面,在現有的中職語文課本當中雖然有固定的版塊收錄古典散文和古代詩歌,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優秀傳統文學知識,但是這并不能涵蓋所有的優秀文化。另外,教師對于這些文言文和古詩詞的教學僅僅停留在片面的文字和翻譯教學,并沒有更加深入地講解其中的文學思想和其中的文學精華。教師講的斷章取義,學生學的一知半解,單純依靠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想要在中職語文課堂中融入更多的傳統文化難上加難。
3.3 中職生本身文化素質不利于傳統文化傳播
中職學生與同階段的高中生相比,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文化素養都較低。一些學生甚至連基本的拼音和簡單的字詞都不認識,語文水平可能還不如高年級階段的小學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更是難以評判。閱讀文章時難以找到文章的中心,寫作時,錯字病句常常出現,更別奢求其文章具有感染力或深刻內涵。學生現有的語文素養和學習能力不足,必將為傳統文化教育增加教學難度和要求。另外,中職學生打架、罵人、逃學、不尊重老師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尊師重道、謙遜有禮等傳統美德正在中職學生身上慢慢消失,這些行為表現也恰恰反映了他們本身不高的文化素養。
4 中職語文課堂融入傳統優秀文化的必要性
4.1 有利于文化傳承和培育愛國精神
語文課程是教授中文、傳播優秀文化的主陣地,其作為中職學校的基礎課程,為學生學習其他課程也提供了必備的基礎知識。世代流傳的文言文章,千古傳誦的古典詩詞,都能從中引申出不同的傳統文化。如在講解屈原的《離騷》時,可以對作者屈原進行詳細介紹,并引申到端午節的來源,由此可以進一步討論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懸艾葉、系五色線等傳統習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討論,從而達到宣傳傳統節日的目的。另外,在古典詩詞中有以杜甫、陸游、文天祥為代表的愛國詩人,他們的詩詞體現了濃濃的愛國之情和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學習這些愛國詩詞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憶苦思甜,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愛國行為。
4.2 是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方式的需要
現有的中職語文課堂多數都只是片面地講授課本內容,講課方式死板老套,課堂不夠活躍,無法讓學生形成發散思維。在中職語文課堂中融入傳統文化,可以采取討論式或旋轉課堂的授課模式,讓學生在課下就下節課所教授的內容進行提前準備,課堂上進行討論。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也符合現階段國家對教育發展的需要。
4.3 幫助學生形成職業道德素質
由于中職學校學制年數的限制,這些學生在18歲左右就已經走上工作崗位。這個年齡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思想是否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中職生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積極向上的道德思想,如“民無信不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這些思想的學習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作風等。具備優秀職業道德素質的學生能夠提高就業成功率,有利于今后的職業發展,還能夠讓學生學會處理與領導、同事之間的人際關系,從而達到職業教育培養優秀實用性技術人才的目的。
5 中職語文素質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途徑與方式
5.1 推陳求變,實現多形式教學
(1)利用好課堂教學主陣地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與高中相比,中職學校少了升學壓力的束縛,這就為語文課堂融入素質教育和傳統文化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文本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基礎,在今后進行教學時,教師應認真鉆研文本,找出傳統文化的引入點和深挖點,引導學生學習體會傳統文化,這應該成為今后中職語文教學的重點。教師在講課時可以通過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主人公身上孝順、勤勞,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也可以深入剖析作品主題。以莫言的《賣白菜》為例,這篇文章體現了誠信的主題,教師可把誠信作為切入點,講解古代與誠信有關的小故事,再聯系到現代社會中誠信缺失現象,引導學生以誠為基、以信為本。這樣即弘揚了傳統文化中的誠信美德,又向學生進行了素質教育。
古語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中職語文閱讀課教學時應該改變思路,從傳統的重分析變為重品味和重感悟。優秀的古詩文和文言散文其本身就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構成部分,誦讀這些優秀作品本身就是進行傳統文化教學最直接的方式。在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個別朗讀、分角色誦讀等多種方式。另外,要加強經典古文中優美詞句的朗讀,引導學生反復品味其中奧義。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學生可以在腦海中將抽象的文字轉變為具體的形象,形成有機統一的畫面,能夠將現實生活與文本內容聯系起來,引起學生內心深處的共鳴。如在講解韓愈的《師說》時,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體會古代大家們對知識學習的看重,體會其中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中職生文化水平都不高,許多學生甚至有厭學心理和逃課行為,甚至有的學生公然在課堂上擾亂上課秩序,挑釁辱罵教師。這與韓愈在文章中提倡的做法背道而馳。這樣一來,不僅開展了素質教育,從思想道德層面教育了學生,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和師生觀,規范其行為,也從側面弘揚了師道尊嚴的傳統美德。
(2)開展多樣化課外活動
語文新課標中提到語文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更新知識儲備,靈活使用教材,開發課外課程資源。想要把素質教育和傳統文化教學落到實處,中職語文教師應該將“傳統文化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實現課內外銜接”,做到課內外結合,學以致用。中職學校和語文教師應該堅持課內外結合,利用各種傳統文化資源,通過多途徑、多渠道加強中職學生的素質教育。例如,可以開展“古典詩詞流行唱”活動,將優秀古典詩詞與現代流行音樂相結合,在學生感興趣的現代音樂中加入傳統文化教育,更有利于學生接受教師在大賽最后總結這些詩詞當中的人生哲理、美好品德或經典故事。這樣一來可以“一舉三得”,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另一方面以有趣的形式融入了傳統文化,除此以外還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5.2 全面發展,提高教師素質
網絡的快速發展給知識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傳播途徑,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越來越多。就如韓愈所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教師應該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中做到心中有數。想要在中職語文課堂中融入素質教育和傳統文化,教師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傳統文化素養,加強自身傳統文化的學習。
(1)語言文字方面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教育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語文教師而言,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品味應是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作為語文教師自身應該要有過硬的文字素養,對常見的文言字詞和文言現象應該熟練掌握,對文學古籍要有自己的理解,要對古代文學作品有自己的解讀。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才能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故事,才能由這些文字向學生引入傳統文化。
(2)專題文化方面
這里所說的專題文化有兩類,一是以傳統節日類的文化,另一類是以生活百態劃分的文化。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積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傳統節日,如元宵節吃元宵,清明節祭祖掃墓,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再如不同地區的婚喪嫁娶也有不同的風俗習慣等,教師可以多了解民風民俗,在講課過程中適時引入。另外,按照生活百態又可以分出建筑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這些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教學中融入這些也能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3)道德倫理方面
從學生進入幼兒園的那一刻開始,他們接觸最多的人就是老師。中職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的行為舉止、態度作風直接影響著學生。這種影響比課本書籍上的任何名人故事都直接得多。因此,教師應該加強自己的思想道德觀念,提高自身的道德倫理素養。工作中愛崗敬業,待人誠實謙遜,做事時堅持不懈,為人時自尊自強……教師將這些觀念融入自己的一舉一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
中職語文課堂融入素質教育和傳統文化教學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每位教師都應該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把立德樹人、以生為本融入自己的教學行為中,為社會輸入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
(作者單位:商丘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