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麗,劉建華,劉慧
鎮江市丹徒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江蘇鎮江 212004
腦水腫是腦外傷患者的常見并發癥,危及生命[1]。甘露醇是目前治療腦外傷后腦水腫的常用藥物,可提高血漿滲透壓,降低顱內壓,使腦部水分快速排出,解除水腫狀態,預防腦疝。值得注意的是,甘露醇的長期使用易導致患者肝腎功能受損,加重病情,增加治療難度[2]。吡拉西坦作為一種經典的腦代謝改善藥物,不僅較其他吡拉西坦制劑的療效更優,而且在改善腦代謝的同時也可減輕腦水腫引起的顱內壓增高,近年來,該藥物在腦血管疾病(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急性腦梗死、腦挫裂傷等)治療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受到廣大患者的青睞[3-5]。本研究選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鎮江市丹徒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收治的30例腦外傷后腦水腫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甘露醇聯合吡拉西坦的聯合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重癥醫學科收治的30例腦外傷后腦水腫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不同用藥方法分為A組和B組,每組15例。A組中男10例,女5例;年齡26~75歲,平均(41.45±2.39)歲;受傷原因:交通意外10例、其他5例。B組中男8例,女7例;年齡28~75歲,平均(42.15±3.09)歲;受傷原因:交通意外12例、其他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有腦外傷史;②按醫囑進行治療;③經顱腦CT、磁共振成像等檢查確診為腦水腫;④患者家屬知曉并同意本研究內容。
排除標準:①合并心理疾患者;②既往有腦部外科手術史者;③妊娠、哺乳女性;④對已知藥物過敏者;⑤合并占位性病變、凝血功能障礙者。
安排同一組臨床工作經驗豐富的醫生進行治療。入院后,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規對癥治療,包括吸氧、補液、控制血壓,以及抗感染、營養支持等。
A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予以甘露醇(國藥準字H34023604,規格:250 mL/袋)治療,用法為靜脈滴注,用量為125~130 mL/次,要求0.5 h內滴完,頻次為2次/d,連續治療7 d。
B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使用甘露醇、注射用吡拉西坦(國藥準字H20158006,規格:1.0 g/支),其中注射用吡拉西坦用法為靜脈滴注,用量為3.0 g注射用吡拉西坦+氯化鈉注射液100 mL,充分混勻,靜脈滴注;頻次為1次/d,連續用藥治療7 d。
在患者整個用藥過程中監測病情變化,測量記錄血壓、心率等指標變化,確定患者有無不良反應,針對異常問題,及時干預處理。
比較兩組臨床總有效率。療效判定標準如下[6]:顯效:用藥后患者癥狀(頭痛、嘔吐等)明顯改善,神經功能受損程度恢復≥90%;有效:用藥后患者癥狀(嘔吐、頭痛等)有所減輕,神經功能受損程度恢復45%~<90%;無效:用藥后患者病情未見改變:或加重,神經功能受損程度恢復程度<45%。臨床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比較兩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于用藥前、用藥7 d后評價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評估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7],總分42分,分值越高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
比較兩組用藥安全性。不良反應包括皮疹、腹痛、肝腎功能異常等。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臨床總有效率、用藥安全性)以例數(n)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B組臨床總有效率較A組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對比
用藥前,兩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7 d后,兩組NIHSS評分較用藥前降低,且B組NIHSS評分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對比[(±s),分]
組別A組(n=15)B組(n=15)t值P值用藥前28.33±5.45 27.65±5.21 0.349 0.729用藥7 d后16.27±3.15 11.11±2.09 5.287<0.001 t值7.420 11.411 P值<0.001<0.001
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用藥安全性比較
腦水腫是顱腦創傷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其病死率、傷殘率列居首位[8-9]。所以,積極診治腦外傷后腦水腫尤為重要。研究表明,腦水腫可增高顱內壓,誘發腦疝。因此,控制顱內壓是防治腦外傷后腦水腫的重要手段。以往臨床采用脫水藥物、營養神經類藥物、吸氧等方法治療腦外傷后腦水腫,甘露醇作為首選脫水劑,既能明顯降低顱內壓,又能糾正腦血流灌注不足,改善微循環及腦代謝功能,然而甘露醇的長期使用易引發藥物相關不良反應(顱內壓反彈、腎功能不全),不利于病情的恢復。
吡拉西坦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改善腦代謝藥物,從藥物化學角度出發,該藥物屬于氨基丁酸的環形衍生物,具有抗物理、化學等因素所致腦功能損傷作用,利于蛋白質及乙酰膽堿的快速合成、神經興奮傳導的增強,保護腦組織,減輕腦水腫損傷,修復、激活神經細胞,改善神經功能。此外,吡拉西坦對認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更明顯。鐘彩琴等[10]選擇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患者開展研究,進行尼莫地平治療的同時輔以吡拉西坦,發現聯合方案的效果更理想,可使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增高至92.7%,并可改善認知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動物試驗指出,吡拉西坦可修復新生兔缺氧缺血性腦損傷。由此認為,甘露醇、吡拉西坦聯合治療腦外傷后腦水腫可取得較理想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臨床總有效率93.33%較A組的73.33%高(P<0.05),與張曉陽等[11]的研究成果相符,即“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97.62%高于單一組的78.57%(P<0.05)”,充分證實了本研究結論的真實性、可靠性,同時也說明了甘露醇、吡拉西坦的聯合使用具有良好的協同增效功效,能夠幫助患者實現臨床獲益的最大化,使其從中受益。
本研究結果顯示,用藥7 d后,B組NIHSS評分較A組低(P<0.05),說明聯合用藥方案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較單一藥物優,分析原因:甘露醇、吡拉西坦注射液的聯合使用可使大腦細胞內水分排出,降低顱內壓,保護腦細胞,還可促進乙酰膽堿的生成,糾正腦組織缺氧狀態,從而減輕腦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改善受損的腦神經功能[12]。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20.0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聯合用藥方案安全性更高,腦外傷后腦水腫患者接受常規對癥治療及甘露醇治療的同時加用吡拉西坦后不僅不會增加不良反應,而且對患者病情恢復及治療效果無明顯影響。
綜上所述,對腦外傷后腦水腫患者進行甘露醇治療的同時聯合采用吡拉西坦注射液,可有效減輕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促進病情恢復,為患者治療安全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