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君玲
【摘要】 目的:探討基于保護動機理論(PMT)的預防對全麻介入手術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的影響。方法:采用便利抽樣法,抽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在東莞市濱海灣中心醫院就診的介入手術患者145例為研究對象。按照入組的時間順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對照組72例,干預組73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干預組采用PMT的護理措施。比較兩組術中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護士對患者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的準確率、皮膚規范交接執行率、護士手術中壓力性損傷預防行為得分。結果:干預組術中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干預組護士的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準確率較對照組有所提高,干預組護士的皮膚規范交接執行率較干預前有所提高(P<0.05)。干預后,干預組護士的術中壓力性損傷預防行為得分為(102.72±2.66)分,高于對照組的(86.38±3.92)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基于PMT的預防可以有效降低介入手術患者術中壓力性損傷發生率,提高護士的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準確率和皮膚規范交接執行率,改善護士的術中壓力性損傷預防行為。
【關鍵詞】 壓力性損傷 保護動機理論 圍手術期護理 介入手術
Application of Protective Motivation Theory in the Prevention of Stress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Interventional Surgery General Anesthesia/PAN Junli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08): 0-097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revention based on protective motivation theory (PMT) on the incidence of stress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interventional surgery general anesthesia. Method: A total of 145 patients undergoing interventional surgery in Dongguan Binhai Bay Central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22 to February 2023 were selected by convenience sampling. According to the chronological order of enrollment,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72 cases in control group and 73 cases in interven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conventional nursing interventions,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dopted nursing measures with PMT. The incidence of intraoperative stress injury, the accuracy of nurses' risk assessment of patients' stress injury, the implementation rate of skin standards, and the score of nurses' stress injury prevention behavior during surger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The incidence of intraoperative pressure injury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isk assessment accuracy of pressure injury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mplementation rate of skin standard handover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intervention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intraoperative stress injury prevention behavior score of nurse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102.72±2.66) points, higher than (86.38±3.92)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Prevention based on PM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traoperative pressure injur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interventional surger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risk assessment of pressure injur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rate of skin norms, and improve the prevention behavior of intraoperative pressure injury of nurses.
[Key words] Pressure injury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Peri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al surgery
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 Dongguan Binhai Bay Central Hospital, Dongguan 5239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4.08.021
壓力性損傷是一項重要的護理質量敏感指標,也是重要的臨床護理工作內容,其中術中獲得性壓力性損傷(intraoperative acquired pressure injury,IAPI)是指術后72 h內發生的組織損傷[1-2]。近年來,隨著醫學的發展,手術的復雜性越來越高、手術時間也逐漸增長,術中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也在增高[3]。有研究報道,術中獲得性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為8.1%~54.8%[4]。有研究表明,年齡、術前禁食水時間、手術時長、術中體位、術后制動等是影響患者術中壓力性損傷的危險因素[5],因此,此類患者是術后壓力性損傷發生的高危人群。術中獲得性壓力性損傷的發生不僅會導致醫療成本增高,同時會導致護士的工作量增大,還會給患者帶來痛苦,延長患者住院時長,增加患者經濟負擔,甚至導致患者死亡[6-7]。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對術中壓力性損傷的預防及護理進行研究,如何降低術中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也成了研究的熱點。保護動機理論(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是在健康信念模式基礎上建立的通過認知調節對威脅及應對進行評估,進而解釋行為改變過程,從動機的角度出發探討健康行為,是一種行為改變理論,該理論已經廣泛應用于癌癥、糖尿病、疫苗接種等方面,結果顯示對健康行為的改善對疾病治療有良好的效果[8-9]。目前對于術中獲得性壓力性損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預防措施干預方面,而針對患者個性化特點制訂個體化干預、同時促使護士主動形成保護動機方面的研究較為缺乏。本研究旨在探討以PMT為基礎的護理干預在降低介入手術獲得性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法,抽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在東莞市濱海灣中心醫院就診的介入手術患者145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接受全麻介入手術治療;(2)年齡≥18歲;(3)入院時的Braden壓瘡風險評估量表得分<12分;(4)手術前不存在壓瘡或皮膚病。排除標準:(1)認知、精神、溝通存在障礙;(2)患有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礎疾病;(3)術中變換體位。按照入組的時間順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對照組72例、干預組73例。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參與研究。本研究經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主要為在介入手術圍手術期密切觀察患者皮膚情況,對不同體位患者的壓力性損傷好發部位提前使用泡沫輔料等常規護理措施。干預組采用PMT的護理措施,干預時間為1個月,具體為:(1)研究開始前對小組成員開展壓力性損傷相關防護知識培訓,幫助護士了解壓力性損傷的概念、分期及預防護理相關指南,向護士普及壓力性損傷預防的具體流程、意義等,增強護士對壓力性損傷相關知識的了解,進而幫助護士樹立壓力性損傷預防的信心和動機,培養護士主動發現危險因素,并及時解決的意識和能力。(2)實踐技能培訓,每周組織護士學習壓力性損傷相關知識專題講座,普及壓力性損傷評估、預防的新理念、新方法,幫助護士科學使用壓力性損傷預防相關工具。(3)制訂標準化護理方案。根據壓力性損傷預防相關指南,同時結合科室實際情況,制訂介入手術患者的壓力性損傷標準化方案,方案內容主要為營養支持預防、減壓預防、皮膚護理預防、早期患者教育、科室質控管理5個方面。方案具體內容,①營養支持預防:在患者介入手術前,根據患者體重指數(BMI)、生化指標結合營養科專家意見,并根據患者的自主吞咽功能制訂營養支持食譜,營養支持在介入手術前4 d開始,避免患者出現貧血、低蛋白血癥等易誘發壓力性損傷的因素。②減壓預防:在患者進行介入手術期間,充分評估患者身體條件,結合手術要求,使用泡沫輔料,在體位擺放時盡量選擇合適的支撐面,或使用氣壓墊、加溫毯,在不影響手術的情況下,對患者的下肢或雙足進行適當被動活動。③皮膚護理預防:在手術過程中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和受壓部位皮溫、顏色等情況,針對Braden壓瘡風險評估量表評分≤18分的患者每隔2 h對患者受壓部位進行活動。④早期患者教育:護士在術前向患者解釋手術過程中可能會引發壓力性損傷的危險因素和預防措施,指導患者皮膚清潔的技巧和補充營養的相關知識,對患者手術過程進行講解,減輕患者的心理焦慮。⑤科室質控管理:科室制訂手術前營養支持評估制度和壓力性損傷評估制度,嚴格要求手術交接班,每周在科務會討論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并及時修訂壓傷預防標準化方案。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1)術中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采用美國國家壓力性損傷咨詢委員會對壓力性損傷的定義和分期,將壓力性損傷級別分為1~4期、不可分期和疑深部組織損傷。其中,1期壓傷為皮膚完整,指壓不變白紅斑;2期壓傷為皮膚有部分皮層損傷顯露出真皮;3期是全層皮膚缺損;4期為全層皮膚、全層組織缺損;不可分期為被掩蓋的全層組織和皮膚缺損;疑深部組織損傷:是皮膚出現持續指壓不變白的深紅色、褐紅色和紫色[10]。觀察統計1~4期的發生率。在介入手術開始及術后24 h,由研究者對患者的皮膚狀況進行評估,并記錄壓力性損傷發生例數,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發生壓力性損傷例數/總例數×100%。(2)干預前后觀察護士對患者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的準確率:采用Braden壓瘡風險評估量表,對患者感覺能力、潮濕程度、營養攝取情況、活動情況、移動能力和摩擦力、剪切力進行評估,得分范圍為6~23分,得分越高患者的壓力性損傷風險越低[11]。評估分別由兩名護士進行,互不干擾,并由第三名研究者對兩名護士的評估結果進行統計分析,護士的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準確率=評分實際相符例數/調查總例數×100%。(3)干預前后觀察皮膚規范交接執行率:于干預后查閱“介入手術患者護理交接記錄單”,查看護士對患者皮膚潮濕程度、手術體位、術中保溫、壓傷預防落實情況4個條目的交接情況,皮膚規范交接執行率=手術患者規范交接例數/總例數×100%。(4)干預前后觀察護士手術中壓力性損傷預防行為得分:在參考相關標準,制訂壓力性損傷預防行為問卷,問卷內容包含壓力性損傷預防評估、體位減壓、設備減壓、皮膚潮濕管理4個維度,共計24個條目,各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賦值為1~5分,得分范圍24~120分,得分越高表示護士的壓力性損傷預防行為越好[12-13]。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描述,兩組之間比較采用字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描述,兩組之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40例,女32例;年齡42~65歲,平均(55.71±4.62)歲;平均BMI(22.36±2.41)kg/m2;疾病類型:外周血管疾病30例,中樞神經系統疾病23例,消化系統疾病19例。干預組男38例,女35例;年齡40~65歲,平均(54.28±4.35)歲;平均BMI(22.41±2.37)kg/m2;疾病類型:外周血管疾病32例,中樞神經系統疾病25例,消化系統疾病16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術中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及損傷面積比較
干預組術中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為4.11%,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89%,且干預組術中壓力性損傷面積顯著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護士的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準確率比較
干預前,兩組護士的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護士的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準確率較對照組有所提高(P<0.05);對照組干預前后護士的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護士干預前后的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準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皮膚規范交接執行率比較
干預前,兩組護士的皮膚規范交接執行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護士的皮膚規范交接執行率較干預前有所提高,且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5 兩組護士的術中壓力性損傷預防行為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護士的術中壓力性損傷預防行為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護士的術中壓力性損傷預防行為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3.1 基于PMT的預防理念能夠降低患者術中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
介入手術中的壓力性損傷發生與手術時長、手術體位、手術前預防有著極其重要的關系,其中有效的預防是避免患者出現壓力性損傷的重要手段[14]。基于PMT的護理干預通過知識技能培訓、個性化宣教、針對性預防措施的落實等手段,幫助護士建立主動積極的前預防理念,并主動將護理預防措施落實到位,提高護士的壓力性損傷預防的意識,進而有效降低患者術中壓力性損傷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基于PMT的護理干預可以降低患者的術中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促進患者術后康復。
3.2 基于PMT的預防理念能夠提高護士的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準確率
準確對患者的壓力性損傷風險進行評估,是為患者提供科學、有效的壓力性損傷預防措施的前提[15]。保護動機是當面臨嚴重的、易感性的、內部或外部回報等威脅患者利益時,對危險因素和應對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而做出科學決策[16]。本研究根據PMT的嚴重性、易感性等方面,結合壓傷常見危險因素,對護士進行針對性培訓,使護士正確認識壓力性損傷的危害、常見危險因素及錯誤評估會引起的后果,引起護士的重視。通過準確、認真的評估來幫助護士做出正確的預防來減少不準確評估的內部回報和外部回報。幫助護士掌握風險及相應措施選擇的方法,提高護士的評估準確率。本研究發現,干預組護士的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準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因此,提示基于PMT的護理培訓能夠有效提高護士的壓力性損傷評估準確率。
3.3 基于PMT的預防理念能夠提高護士的皮膚規范交接執行率
護士的皮膚管理意識和皮膚規范交接意識可以直接影響患者的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對患者的術后康復和護患信任度極易造成嚴重的傷害[17]。基于PMT的干預對護士的壓傷預防知識進行講解,使護士更加全面的了解壓力性損傷的危害,讓護士充分認識到自身在患者皮膚管理及壓力性損傷預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幫助護士主動遵循護理常規,采取規范的皮膚管理措施。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護士的皮膚規范交接執行率優于對照組(P<0.05),因此,基于PMT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護士的皮膚規范交接執行率,從而降低壓力性損傷發生的可能性。
3.4 基于PMT的預防理念能夠提高護士的術中壓力性損傷預防行為得分
李菊云等[18]研究發現,護士對圍手術期患者的壓力性損傷預防的認知和行為現狀有待提高。術中的壓力性損傷是壓力性損傷中的一種特定情況,其涉及的基本概念、風險因素及預防措施與常規的壓力性損傷并不相同,術中壓力性損傷預防知識不足可能是影響護士預防行為的因素之一[19-20]。本研究利用PMT,通過傳播術中壓力性損傷預防知識、樹立術中壓力性損傷預防信念等措施,強化護士對壓力性損傷預防重要性的認知,從而幫助護士在工作中更好的落實預防行為。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護士的壓力性損傷預防行為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取基于PMT的護理干預能夠改善護士的術中壓力性損傷預防行為,進而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復。
綜上所述,基于PMT的護理干預在預防術中壓力性損傷過程中能夠起到有效預防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術中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提高護士的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準確率和皮膚規范交接執行率,改善護士的術中壓力性損傷預防行為。
參考文獻
[1]陳小恩,常鵬環,蘇駁,等.海南省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的護士對壓力性損傷的認知現狀調查[J].中國醫學創新,2020,17(8):77-81.
[2]李雙雙.改良水膠體敷料張貼法對無創機械通氣患者面部壓力性損傷的影響[J].當代護士:上旬刊,2022,29(1):134-137.
[3]農禮榮,梁林麗,黃慶萍.ICU專科護士小組在人工氣道患者醫療器械相關性壓力性損傷中的防控效果[J].中國醫學創新,2020,17(32):99-102.
[4]周青,鄧小紅,蘭葉,等.術中壓力性損傷預防的最佳證據總結[J].現代臨床護理,2022,21(1):65-71.
[5]陳哲穎,吳曉蓉,吳夢媛.術中獲得性壓力性損傷發生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9,19(1):43-48.
[6]彭會珍,趙文利,張紅梅,等.護理專案在降低全麻介入手術患者術中獲得性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中的應用[J].天津護理,2022,30(1):101-104.
[7]劉曉黎,王泠,魏彥姝,等.預防成人術中獲得性壓力性損傷的最佳證據總結[J].中華護理雜志,2020,55(10):1564-1570.
[8]孫芹,潘瑩霞,馮運.保護動機理論的早期康復運動對ICU患者獲得性衰弱及并發癥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2,28(3):106-108.
[9]章田華.基于PMT的健康教育在GDM孕婦中的應用及對認知水平、血糖控制和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20,17(17):107-111.
[10]楊龍飛,宋冰,倪翠萍,等.2019版《壓力性損傷的預防和治療:臨床實踐指南》更新解讀[J].中國護理管理,2020,20(12):1849-1854.
[11]楊程顯,李戈,張立穎.Braden量表評估壓瘡風險的研究進展及展望[J].護理學報,2014,21(7):25-27.
[12]衛曉靜,閆凡,景孟娟,等.ICU護士預防醫療器械相關性壓力性損傷知信行的現狀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20,55(1):45-50.
[13]李麗,蔣玲,曾玉婷,等.長沙市三級綜合醫院護士壓力性損傷護理行為現狀[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20,45(6):722-732.
[14]許培枝.手術室患者術中發生壓力性損傷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措施探討[J].黑龍江醫學,2021,45(20):2179-2181.
[15]李彩秀,程秀麗,程玲,等.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指導的分級干預聯合早期營養干預對肺癌放化療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2,28(5):117-119.
[16]田彥,張建欣,許燕,等.基于保護動機理論患者護理的應用進展[J].護理學報,2017,24(22):23-27.
[17]劉艷.表格化交班在保障骨科監護病房(OICU)護理安全與質量中的作用[C]//國際護士節護理大會論文集,2013:397-400.
[18]李菊云,楊麗華,樊玲麗,等.226名護士對圍術期患者壓力性損傷的認知及預防行為現狀[J].護理學報,2017,24(18):48-52.
[19]張瑩,王菲.行動研究在預防術中壓力性損傷護理流程改進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8,25(16):14-18.
[20]王文靜,谷亞芳,陳鵬.標準化護理路徑在預防關節鏡手術患者術中壓力性損傷中的運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2,19(1):133-136.
(收稿日期:2023-06-06) (本文編輯:白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