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鑒賞,是個體接觸、理解和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是個體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連接個體與集體、當下與歷史、本土與全球文化對話的橋梁。藝術審美涵蓋了多維度的感知與認知過程,為音樂鑒賞提供了理論指導與實踐框架。本文深入剖析音樂鑒賞與藝術審美的交織關系,揭示二者如何相互促進,共同塑造個體乃至群體的藝術素養與審美品位。
【關鍵詞】音樂鑒賞;藝術審美;感知能力;審美判斷;審美體驗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3—148—03
在現代社會中,音樂鑒賞與藝術審美不再局限于藝術殿堂與學術研究,而是已經日益滲透到大眾日常生活和教育實踐的各個層面。從理論角度來看,探究音樂鑒賞與藝術審美的內在關系,有助于深化對音樂藝術本質和審美規律的認識。實踐意義上,深入研究音樂鑒賞與藝術審美的關系有助于創新和優化音樂教育的教學方法與實踐策略,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和創新能力。通過研究音樂鑒賞與藝術審美的融合互動,有望實現從理論到實踐、從課堂到社會的全面對接,更好地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和諧文化建設。
一、音樂鑒賞與藝術審美的基本概念
(一)音樂鑒賞的定義與特點
音樂鑒賞,是一個相對獨立而又密切關聯藝術審美的概念,包含了對音樂作品的感知、理解、評價和情感體驗等多個層面的活動。從內涵上來講,音樂鑒賞主要指聽眾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通過認知、感知、情感共鳴、審美判斷等多種心理活動,對音樂作品的形式、內容、風格、意義進行深度解讀和價值評估。音樂鑒賞的外延則涉及了音樂教育、文化傳承、個人修養、社會交往等多個領域,反映了音樂在個體生命體驗和社會文化建構中的重要作用。
音樂是一種通過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情感、反映現實的藝術,能夠對受眾的主觀感受與審美情趣帶來直接影響。[1]音樂鑒賞的核心是對音樂作品的深度理解和審美感悟。它涵蓋了對音樂作品的結構、音色、旋律、和聲、節奏等音樂元素的認知,同時也包括對作品所承載的情感、意境、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的理解。鑒賞者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音樂知識和技能,還要具備敏銳的藝術直覺和審美洞察力,能夠在聽覺體驗之外,生成深層次的精神共鳴和文化解讀。
音樂鑒賞的心理過程是一種復雜而微妙的認知與情感互動過程。它始于對外部音樂信號的感知接收,經過大腦的解碼與整合,繼而引發情感反應、聯想想象和認知評價。這個過程中,個體的記憶、注意力、想象力、情感調控、審美判斷等心理機能均發揮著關鍵作用。鑒賞者通過傾聽、理解和體驗,建立起個人與音樂作品之間的動態聯系,完成一次完整而深刻的審美旅程。
音樂鑒賞的審美體驗是鑒賞者在聆聽音樂過程中形成的主觀感受和情感反應,它是音樂鑒賞的核心環節。審美體驗的深度和廣度取決于鑒賞者的音樂素養、文化背景、人生閱歷和當時的情緒狀態。優質的音樂鑒賞往往能夠引領鑒賞者超越音樂的表象,觸及作品的靈魂深處,甚至啟發個體對自身、對生活的哲思和洞見。
(二)藝術審美的要素與原則
審美能力是個體感知美的多元表達形式,也是展現自身人文情感追求的重要能力。[2]藝術審美是一種對美學價值的認知與體驗,關乎個人情感的陶冶與人格的塑造,同時對社會文化價值觀的形成與傳播具有深遠影響。
藝術審美的基本要素包括:(1)形式美。藝術審美的首要要素通常指向作品的形式特征,音樂作品也不例外。在音樂中,形式美體現在旋律的起伏變化、和聲的和諧對比、節奏的張弛有序、以及曲式結構的均衡統一等方面。這些音樂元素共同構建起音樂作品的整體形態,形成一種內在的美感秩序。(2)情感表達。作為一種非具象藝術,音樂的情感表達能力尤為突出。音樂作品通過音響組織傳達出喜悅、悲傷、激昂、寧靜等各種情感狀態,激發聽眾的共情與共鳴,實現情感上的審美體驗。(3)創新性與個性。原創性和個性化是藝術審美的重要考量因素。音樂創作中的新穎構思、獨特風格、以及對傳統技法的革新運用,都是構成作品藝術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4)文化內涵與象征意義。音樂作品往往蘊含深刻的文化意蘊和象征意義,它們可能反映特定時代的社會風貌、民族精神或者人類共通的價值追求,這種文化內涵賦予音樂作品更深遠的審美價值。
藝術審美的原則與標準體現在:(1)主體性與客觀性相結合。藝術審美的過程中,既要關注作品本身的審美品質,又要考慮鑒賞者的主觀感受與經驗。審美并非純客觀的過程,而是作品與觀眾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要求兼顧作品的內在品質與觀眾的主觀認知。(2)歷史與時代性的統一。評判藝術作品時,應當結合作品所處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語境,同時考察作品是否能超越時空局限,體現出普遍的人文關懷與時代精神。(3)完整性與多元性并重。一方面,藝術作品應具有自身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各個部分協調一致,達到美學意義上的和諧統一;另一方面,也要尊重藝術的多元性,允許不同風格、流派、表現手法的存在與發展,鼓勵多樣化的審美取向。(4)功能與目的性考量。藝術作品的功能除了審美之外,還可能包含教育、娛樂、社會批判等多重目的。優秀的音樂作品不僅能在審美層面上給人以享受,還能夠在更廣闊的層面上產生積極的社會影響。
二、音樂鑒賞在藝術審美中的作用
(一)音樂鑒賞提升藝術感知能力
音樂鑒賞作為一種深度參與的藝術活動,對個體的藝術感知能力有著顯著的提升作用,這一點集中體現在對聽覺感知的鍛煉和情感感知的深化兩個層面。
音樂鑒賞首先是對聽覺感知能力的一種系統性培養和鍛煉。作為一種非視覺的藝術形式,音樂主要通過聲音的頻率、強度、節奏、旋律、和聲、音色等元素來表達作品的豐富內涵。在音樂鑒賞過程中,個體需要運用聽覺器官對音樂的各種元素進行精細分辨和綜合感知,這一過程不僅能夠強化個體對聲音細微變化的敏感度,還能夠培養個體對音樂結構、風格、韻律等方面的敏銳洞察力。隨著音樂鑒賞經驗的累積,聽覺感知能力會逐漸提升,能夠更深入地捕捉和理解音樂作品的藝術特性,實現從簡單的聽覺接受到高層次的音樂審美認知的飛躍。
音樂鑒賞不僅鍛煉了個體的聽覺感知能力,更是在情感感知方面起到了深化和豐富的作用。音樂作為一種強大的情感載體,能夠喚起聽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在鑒賞音樂作品時,聽者會通過音樂所傳達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等情緒體驗,來感知并理解作品所蘊含的情感內涵。通過音樂鑒賞,個體能夠學會從抽象的聲音符號中讀取出情感信息,學會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與音樂作品進行連接和對應,深化對自身和他人情感世界的認識,培養和提升情感表達和理解的能力。這種情感感知能力的提升,使得音樂鑒賞不僅僅停留在物理聲音層面,更上升到了情感溝通和人性探索的深層次藝術審美體驗。
(二)音樂鑒賞促進藝術審美判斷
音樂鑒賞過程是對音樂作品的感知與體驗,同時也包含了對作品藝術價值的判斷與評價。音樂鑒賞活動對個體的藝術審美判斷力具有顯著的培養作用。通過深入學習和反復鑒賞不同的音樂作品,個體能夠逐漸掌握并運用上述審美標準與判斷依據,不斷提升對音樂作品藝術價值的鑒別力。
首先,音樂鑒賞過程能夠幫助個體形成對音樂元素的敏銳感知和分析能力,使個體能夠在紛繁復雜的音樂現象中捕捉到藝術價值的核心,形成理性而深刻的審美判斷。其次,通過比較不同風格、時期、作曲家的音樂作品,個體可以開闊藝術視野,形成多元化的審美視角,學會在尊重多樣性的同時,堅持藝術審美的普遍原則,形成獨立且具有說服力的藝術審美觀點。最后,音樂鑒賞活動鼓勵個體積極參與評論與討論,通過實踐性評價,不斷完善和修正自身的審美判斷,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中提升藝術審美判斷力。
(三)音樂鑒賞豐富藝術審美體驗
其一,音樂鑒賞中的情感共鳴與審美愉悅。音樂鑒賞活動的核心在于對情感共鳴的激發與審美愉悅的產生。音樂是一種非語言的藝術形式,通過旋律、節奏、和聲、音色等元素,能夠跨越文化和語言的障礙,直接觸動人們的內心情感。在音樂鑒賞過程中,個體能夠通過聆聽與解析音樂作品,感受到作曲家或演奏家所傳達的情感信息,進而引發情感共鳴。這種共鳴不僅能夠加深個體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也可以喚醒和釋放個體自身的內在情感,產生深層次的審美愉悅。音樂的審美愉悅來源于情感交流的深度與廣度,使得音樂鑒賞成為一種獨特而豐富的情感體驗過程。
其二,音樂鑒賞對藝術審美體驗的拓展。音樂鑒賞活動不僅限于情感共鳴與審美愉悅的直接獲取,更在于對藝術審美體驗的深度和廣度的拓展。音樂作品往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歷史痕跡和時代特征,通過鑒賞,個體能夠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藝術特色,拓寬藝術視野,提升跨文化理解能力。
其三,音樂鑒賞啟迪個體的想象與創造力。音樂的抽象性允許聽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自由填充畫面和情節,形成獨特的審美畫卷。音樂欣賞中的聯想與想象不僅有助于音樂的創造性,如對于音樂的三度創作(一、作曲;二、演奏演唱;三、欣賞),而且對其他領域的創造力也意義非凡。[3]通過音樂的節奏、旋律、和聲等元素的變化,聽者可以體驗到從平靜到激昂、從憂郁到歡快等多種情感變化,這種動態的藝術審美體驗進一步豐富了個體的情感世界和藝術感知力。其四,音樂鑒賞促使個體對音樂與其他藝術門類(如舞蹈、戲劇、繪畫等)之間的聯系進行思考,拓寬藝術審美體驗的邊界,提升綜合審美素養。音樂與視覺藝術、文學藝術以及其他感官藝術形式的互文性,使得音樂鑒賞成為跨媒介、跨感官審美體驗的重要通道。
三、藝術審美對音樂鑒賞的促進作用
(一)藝術審美提升音樂鑒賞的層次
藝術審美是一種高級的認知活動,對音樂鑒賞的深度有著顯著的提升作用。藝術審美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欣賞藝術作品所蘊含的美學價值、文化意義和技術表現力。在音樂鑒賞中,具備良好的藝術審美能力意味著個體不僅能被動接受音樂表面的旋律美感,更能深入挖掘音樂作品的內在構造、情感表達和社會文化意義。例如,通過藝術審美的視角來解讀一首古典交響樂,聽者不僅可以領略其中復雜的織體和精致的和聲處理,還能洞察作曲家透過音樂形式所傳達的歷史背景、哲學思考和個人情感世界,實現從單純的聽覺享受向深層次的文化解讀和精神對話的轉變。
另一方面,藝術審美亦有力地促進了音樂鑒賞領域的廣度擴展。隨著藝術審美素養的提高,音樂鑒賞者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時期、地域或風格的音樂,而是能廣泛接納并欣賞各種音樂形態,包括但不限于西方古典音樂、民間音樂、現代音樂以及全球各地的不同音樂傳統。藝術審美使得鑒賞者能夠跨越音樂類型的界限,認識到每種音樂形式的獨特美學特質,并能夠在比較和對比中發現音樂文化的多元性和普遍性。同時,藝術審美鼓勵鑒賞者從多維度審視音樂,如將音樂與舞蹈、戲劇、電影、視覺藝術等其他藝術形式相互關聯,這無疑大大拓展了音樂鑒賞的視野和認知領域。
(二)藝術審美增強音樂鑒賞的創造力
藝術審美的提升對于音樂鑒賞者的創作思維具有積極的啟發作用。藝術審美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深度解讀和創造性思維的鍛煉過程,鑒賞者在理解并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吸收和消化各種藝術表達手法和創作理念。通過對不同風格、流派和藝術家的作品進行深度鑒賞,音樂愛好者不僅能感知音樂作品中的藝術之美,還能從中汲取靈感,培養出敏銳的藝術洞察力和靈活的創作思維。這種思維模式能夠幫助他們在面對音樂時,不僅止步于欣賞和理解,還能嘗試從創作者的角度去揣摩和構建音樂,激發自己潛在的音樂創作欲望和能力。
藝術審美對于音樂鑒賞創新能力的培養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藝術審美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促使鑒賞者跳出固有的音樂認知框架,敢于嘗試對音樂作品進行多元解讀和創新詮釋。當鑒賞者具備了深厚的審美底蘊,他們就能在面對音樂作品時,從更高的審美層面去挖掘和解讀作品的潛在含義和表現手法,進而通過創新性的視角和方式去重新構建和表達音樂內涵。
(三)藝術審美完善音樂鑒賞的體系
藝術審美為音樂鑒賞的理論框架提供了深度和廣度的補充,使之趨于完整與系統化。在傳統的音樂技術分析與歷史背景解讀之外,藝術審美將音樂作品視為一個包含情感、思想、文化價值以及美學表達的整體,引導鑒賞者超越單純的技術層面,進入更深層次的審美體驗。藝術審美主張從全局和多元視角出發,對音樂作品的內在情感意蘊、藝術風格、創作意圖及社會文化價值進行綜合審視,這樣的視角不僅豐富了音樂鑒賞的內涵,也完善了音樂鑒賞的方法論體系。
藝術審美通過強化藝術審美的教育,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敏銳感知和深刻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批判性鑒賞的能力。藝術審美的教育強調音樂教育的人文性,倡導從情感、心理、社會、歷史等多個維度來理解和體驗音樂,這有助于學生在鑒賞過程中形成全面而深入的認識,同時促進他們形成健康、多元、包容的審美觀。
四、結語
音樂鑒賞與藝術審美之間存在著緊密而互構的關系。它們相互滲透、相互支撐,在提升個體音樂感知與審美判斷能力的同時,又不斷豐富和完善彼此的內容與方法。音樂鑒賞通過強化藝術審美感知,促進深度理解和多元體驗,而藝術審美則有力地推動了音樂鑒賞向更高層次、更具創新性的方向發展。未來的研究與實踐中,應繼續探索如何在音樂教育與公眾音樂文化的普及中有效融合音樂鑒賞與藝術審美,以期培養更多具有高度審美素養與藝術鑒賞能力的社會成員。
參考文獻:
[1]王玉.基于音樂鑒賞的審美能力培養對策分析[J].名家名作,2023(36).
[2]馬一飛.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探究[J].黃河之聲,2020(8).
[3]郭晨華.淺談音樂鑒賞對加強學生音樂審美的重要性[J].藝術評鑒,2019(15).
作者簡介:卜凡(1989—),女,漢族,山東濟南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