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針刺麻醉是一種或獨立或輔助的麻醉手段,具有經濟、安全、不良反應少等優點,在臨床實際應用中占據重要地位。目前針刺麻醉的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探明,臨床上對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針刺參與神經反饋調控及促進內源性阿片肽釋放方面。近年來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針刺麻醉在各科手術中的應用不斷成熟,應用效果得到國內外專家的認可,該方法的干預時機也由最初的單純術中麻醉擴展到整個圍手術期。目前,針刺麻醉在圍手術期的應用還需要進一步論證,本文就針刺麻醉在圍手術期的應用現狀及研究進展做一綜述。
【關鍵詞】 針刺麻醉 輔助麻醉 圍手術期
Application Statu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Acupuncture Anesthesia in Perioperative Period/CAI Yuanchu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06): -170
[Abstract] Acupuncture anesthesia is a kind of independent or auxiliary anesthesia means,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economy, safety, less adverse reactions and so on, it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At present,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anesthesia has not been fully explored, clinical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acupuncture's involvement in neurofeedback regulation and promoting the release of endogenous opioid peptid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related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anesthesia in various departments of surgery has been increasingly matu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has been recognized by experts at domestic and foreign, and the intervention time of this method has been expanded from the initial simple intraoperative anesthesia to the whole perioperative period. At present, the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anesthesia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needs to be further demonstrated.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statu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acupuncture anesthesia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Key words] Acupuncture anesthesia Auxiliary anesthesia Perioperative period
First-author's address: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23,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4.06.039
針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為一種獨立或輔助的麻醉方法,是在我國傳統醫學的基礎上,將針灸療法與西醫麻醉相結合的特殊麻醉方式,該麻醉方法在臨床上的應用迄今已有60余年歷史[1]。針刺麻醉的使用需考慮不同手術部位、手術方式等需求,基于循經取穴、局部取穴的原則,通過手捻針或電針刺激某一或某些穴位的方法降低患者對疼痛的敏感性,從而發揮鎮痛的效果。針刺麻醉的使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如阿片類麻醉藥物的使用劑量,有利于患者術中呼吸及循環系統的穩定,保障手術在配合不同麻醉藥物,甚至不使用麻醉藥物的情況下順利進行,降低因麻醉藥物而引發的不良反應的風險[2-3]。因此,針刺麻醉具有安全性高、生理干擾低、并發癥和后遺癥少等優點,患者術后蘇醒時間縮短,恢復也較快,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目前,針刺麻醉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圍手術期,且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本文就針刺麻醉在圍手術期的應用現狀及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 針刺麻醉的機制
針刺麻醉是運用毫針刺入體表特定的穴位,同時施加一定的刺激,繼而起到鎮痛的作用。盡管中西和西醫對針刺麻醉的作用機制有不同的描述,但核心均為針刺鎮痛。
1.1 中醫機制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疼痛的起因為“不通”“不容”。各種致病因素引起氣機閉阻、氣滯血凝導致“不通”,“不通則痛”,即引起疼痛的發生;而當機體處于氣血陰陽虧虛無法濡養臟腑經脈時,則氣機失常,最終也會導致疼痛發生?!安煌ā薄安蝗荨辈⒉皇仟毩⒋嬖诘?,而是互為因果且相互影響。針刺的止痛效果來源于其具有“調氣”的作用?!鹅`樞·終始》上記載:“凡刺之道,氣調而止”;《靈樞·刺節真邪》上記載:用針之類,在于調氣”?!鹅`樞·九針十二原》中也有記載:“刺之要,氣至而有效”。上述史料文獻表明,針刺治療在我國古已有之,能夠通過調氣作用疏通氣血,濡養臟腑經脈,最終達到抑制疼痛的目的。
1.2 西醫機制
目前,西醫對于針刺鎮痛的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探明,可能涉及的機制包括神經機制、神經化學機制、分子機制。疼痛是一種復雜是生理心理活動,主要涉及痛感覺、痛情緒及痛認知三個方面[4]。痛覺感受器在接收到外界刺激時產生神經沖動,經由傳入神經將信號傳遞至大腦皮質形成痛感覺。采用針刺穴位的方法能夠產生神經沖動,同時將痛源部位的疼痛信號向脊髓傳遞,繼而在脊髓的負反饋調節作用下使神經沖動與痛源部位的疼痛信號發生相互作用并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或抑制疼痛信號繼續向中樞神經系統傳遞[5]。上述一系列過程致使痛覺閾值上調,繼而發揮麻醉的效果。有學者認為,針刺鎮痛與神經化學機制有關。神經肽類物質即內源性阿片肽類物質(如腦啡肽、β-內啡肽等),在中樞神經系統鎮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與特異的阿片類受體發生結合,繼而產生鎮痛的效果。但在上述物質合成與釋放的過程中,部分神經遞質發揮著重要調控作用。針刺能夠對局部腦活動產生影響,同時促進內源性阿片類物質的合成與釋放。有報道顯示,針刺能夠促使β-內啡肽、強啡肽的釋放,從而起到鎮痛的作用,但該作用僅在腦內及脊髓中有效,而腦啡肽則在腦與脊髓中均能起到鎮痛的效果[6]。還有研究發現,低頻電刺激能夠促進β-內啡肽及腦啡肽的釋放,高頻電刺激則對強啡肽的產生具有促進作用,將兩種電刺激頻率交替作用能夠同時促進上述3種阿片肽的釋放,繼而發揮更好的鎮痛效果[7]。除此之外,還有研究表明針刺能夠作用于下丘腦-邊緣系統并使之活化,促使腦血流量增加,打破疼痛神經床上各種神經信息之間的動態平衡,改變疼痛閾值,最終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8]。還有學者認為,針刺鎮痛可能與c-Fos、c-Jun活化之間存在密切聯系,上述兩種基因對內源性鎮痛物質的產生和釋放具有促進作用[9]。除此之外,針刺還能夠降低傷害性刺激時脊髓匯總c-Fos蛋白的水平,繼而起到鎮痛的效果[10]。除了上述機制外,還有部分學者認為針刺發揮鎮痛作用的機制可能與以痛止痛存在密切聯系,針刺得氣感也可能與鎮痛有關。
2 針刺麻醉與針刺輔助麻醉的作用
針刺麻醉能夠經由對機體自身鎮痛機制進行調控,從而起到麻醉的效果。該麻醉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穩定,同時也是麻醉安全性和可控性的有力保障。因此,針刺麻醉具有其他麻醉技術不可替代的良性調節作用。
2.1 術前抗焦慮
心主神志,針刺手少陰心經原穴、輸穴神門穴、手厥陰心包經穴、八脈交會穴內關穴等可達到治療情志異常相關疾病的目的。此外,肝為樞機,對全身氣機具有調節作用。因此,肝疏瀉有度對于情志暢達也有積極影響。采用針刺肝經合穴曲泉、原穴太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舒緩情緒的效果。有學者通過神門刺透少海穴的方法對異常焦慮進行治療,獲得的總體有效率可達100%,但該研究的樣本量較小,還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加以驗證[11]。還有研究運用針刺法緩解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的焦慮情緒,也獲得了較好的效果[12]。
2.2 術中減少麻醉藥用量
針刺治療除了具有術前抗焦慮的作用之外,還能減少術中麻醉藥的用量。研究表明,痔瘡手術采用腰麻聯合針刺進行麻醉可有效提高麻醉效果,減少術中麻醉藥物的使用劑量,同時還能有效降低疼痛程度,對肛門括約肌松弛也有促進作用[13]。還有學者發現,采用頸叢麻醉聯合針刺扶突、合谷穴的方法能夠使單側甲狀腺手術獲得更好的麻醉效果,同時還能有效降低術中異常血壓、心率的發生風險[14]。另有報道表明,在對肺葉切除患者行全麻的過程中聯合針刺麻醉,能夠減少麻醉藥用量,同時還能維持手術期間患者生命體征的穩定,減少應激反應的發生,對機體免疫也具有較好的調節作用[15]。還有學者對針刺麻醉聯合靶控輸注右美托咪定及瑞芬太尼在甲狀腺手術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發現該方法不會影響甲狀腺手術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具有較高的安全性,麻醉效果也較好[16]。研究發現,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應用針刺輔助麻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維持患者麻醉過程中的血流動力學穩定,同時還能減少丙泊酚的使用劑量,對于提高止痛效果具有積極影響,此外與常規麻醉組相比能夠進一步縮短蘇醒和拔管時間[17]。上述研究均表明,將針刺麻醉作為術中輔助麻醉效果較好,能夠減少術中麻醉藥物的用量,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2.3 術后鎮痛
疼痛是外科住院患者術后最常出現的情況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傳統中醫認為,疼痛為氣血瘀滯、脈不得通、氣血亂的表現,而針刺能夠起到調節氣血、通經達絡的效果,從而發揮鎮痛效應。有學者認為,針刺麻醉可作為肩關節術后輕度疼痛患者的首選鎮痛手段,其鎮痛效果與鎮痛泵一致,且可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安全性更高,費用也更低[18]。有研究探討了針刺輔助麻醉對老年腰椎融合術后鎮痛效果及不良反應的影響,將64例老年腰椎融合術患者隨機分為全麻組和針刺輔助全麻組,發現針刺輔助麻醉對老年腰椎融合術后鎮痛效果較好,麻醉蘇醒時間短于全麻組,手術出血量少于全麻組患者,同時手術蘇醒時間明顯縮短,患者的認知功能明顯提高,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顯著降低[19]。一項非隨機對照研究將患者分為術后接受針灸和標準護理疼痛治療組(針灸組)和僅接受標準護理治療組(對照組),發現針刺組在休息時和運動時的平均疼痛水平至少降低了40%,而對照組在休息時的平均疼痛水平則未有明顯下降;針刺的鎮痛效果在減輕基線時的中重度疼痛方面更為顯著,休息時和運動時疼痛水平分別降低49%和45%,且無較大副作用,而對照組則沒有明顯改善,上述研究結果表明針刺配合標準護理可顯著改善患者術后疼痛,且安全性較高[20]。還有研究對針刺治療退行性腰椎病患者術后疼痛的療效進行評價,探討針刺術后鎮痛效果與患者針刺感覺之間的關系,將患者分為針刺組、自控鎮痛組和口服鎮痛組。結果表明,3個治療組術后疼痛均有明顯減輕,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降低,但針灸組反彈疼痛較少,效果明顯優于其他兩組;針刺組和自控鎮痛組的急性鎮痛效果都優于口服鎮痛組,該研究表明針刺對退行性脊髓疾病單純手術后疼痛和不適有明顯的改善作用[21]。上述研究表明,針刺對于術后疼痛具有較好的改善作用,且安全性較高,作為一種非藥物性鎮痛方法有著其特有的優勢,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2.4 防治術后惡心嘔吐
惡心嘔吐是術后的不良反應之一,盡管不會對患者生命造成不良影響,但往往會使手術切口的疼痛加重,使傷口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延長。針刺在防治患者術后惡性嘔吐方面具有較好的效果,且副作用較小,因此受到醫學界的廣泛關注。證據表明,足三里穴位注射可有效防治術后惡性嘔吐,且患者的主觀感覺也較好[22]。研究證實,在鹽酸托烷司瓊治療基礎上,針刺足三里、中脘、內關等穴位可降低對肺癌化療患者嘔吐發生率,且化療前針刺干預效果更為顯著[23]。還有研究表明,針刺治療癌癥化療后惡心嘔吐,藥物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針刺不良事件發生率也較低,癥狀完全緩解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能夠改善化療后Karnofsky功能狀態評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表明針刺治療癌癥化療后惡性嘔吐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具有積極影響[24]。還有學者對針刺胃痛穴及內關穴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所致惡心嘔吐的效果進行觀察和分析,發現該方法能夠明顯緩解患者在化療后出現的惡性嘔吐癥狀,且治療后無不良事件發生,表明針刺胃痛穴及內關穴對于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所致的惡心嘔吐臨床效果顯著,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25]。目前對于針刺療法介入的最佳時機選擇尚未有標準可循,大部分研究者認為與惡心嘔吐發生密切相關的因子在手術過程中會大量產生與釋放,所以建議在術前采取針刺療法進行預防性治療。
3 器官保護作用
中醫理論認為,腦出血屬于“中風病”范疇,針刺治療該病具有確切療效。頭針在抑制炎癥、減輕神經功能障礙方面具有積極影響,因此采用該方法對中風病進行治療效果最為顯著。有學者采用針刺“百會”透“曲鬢”的方法治療急性期腦出血大鼠,研究該治療方法的腦保護作用,結果表明針刺能有效減輕腦出血大鼠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可能通過抑制白細胞分化抗原8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86,CD86)、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蛋白表達、減輕M1型小膠質細胞造成的炎癥損傷,從而發揮腦保護作用[26]。還有學者通過針刺“百會”“曲池”“內關”“合谷”“足三里”“三陰交”“申脈”的方法觀察針刺治療對腦缺血大鼠梗死區皮層的影響,發現針刺能夠經由提高大腦缺血側皮層中磷酸化cAMP反應元件結合蛋白(phosphorylated 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p-CREB)、磷酸化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1(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signal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1,p-ERK1)、p-ERK2蛋白及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酪氨酸激酶受體B(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TrkB) mRNA的表達,促進腦缺血大鼠神經功能恢復[27]。上述研究表明,針刺能夠有效改善腦損傷后神經功能缺損癥狀,發揮腦保護作用。
針刺還具有保護心血管功能的作用。有研究采用電針大鼠內關、郄門和合谷穴的方法對針刺在缺血-再灌注損傷過程后對大鼠離體心肌細胞凋亡的變化進行觀察分析,發現針刺能夠顯著降低離體心肌細胞的凋亡率,且針刺對在體心肌細胞的保護效應在針刺后離體心肌細胞凋亡中依然持續,表明該方法對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具有保護作用[28]。另一項研究對不同時間點電針干預,針刺“內關”“心俞”,對心肌梗死大鼠外周血及心肌組織干細胞因子含量、心肌組織細胞凋亡情況進行觀察,發現電針干預組大鼠血清和心肌組織干細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含量明顯增加,心肌組織凋亡細胞數量和膠原纖維沉積顯著降低,梗死區和梗死周邊微血管密度明顯升高,其中造模后1 h電針組SCF改善情況最明顯,該研究結果表明心肌梗死發生后1 h內電針大鼠“內關”“心俞”可有效提高大鼠外周血和心肌組織SCF含量,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預后[29]。除此之外,針刺在預防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術后心力衰竭方面也具有積極影響。有學者采用針刺內關、神門、足三里的方法對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治療,發現針刺組心肌衰竭的發生率顯著低于非經穴針刺治療組,且經穴針刺治療患者的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B型腦鈉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均顯著下降,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明顯上升,上述研究結果表明經穴針刺治療顯著減少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術后14 d內心力衰竭發生率,并且可以減輕炎癥反應,改善心功能。
除此之外,針刺對腎臟、肺臟及肝臟的保護也具有積極作用。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表達水平異常上調可造成腎間質纖維化和腎小球硬化,有研究采用電針大鼠雙側足三里、曲池穴的方法,研究針刺對高血壓前期大鼠腎臟的影響,結果發現TGF-β1介導的磷酸化蛋白表達水平顯著降低,表明針刺對腎單位具有保護作用[30]。有學者運用Meta分析方法評價中醫針刺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的有效性,發現該方法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具有較好的療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肺功能,對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積極意義[31]。還有研究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溫服降脂理肝湯同時與針灸聯合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分析,結果表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在常規西醫治療同時應用降脂理肝湯與針灸聯合治療方案,能夠進一步提高患者臨床療效,有效降低血脂,對肝功能改善也具有促進作用,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也明顯降低,具有較高的安全性[32]。
4 總結與展望
針刺輔助麻醉具有術前抗焦慮、術中減少麻醉藥用量,術后鎮痛和防治術后惡性嘔吐的作用,同時還能有效保護腦、心血管、腎、肺、肝等器官,因此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盡管針刺麻醉在圍手術期能夠發揮其獨特的優勢,但由于存在缺乏標準化、規范化的問題,且其具體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探明,因此限制了該治療方法在臨床相關領域的應用。因此,未來的研究和工作重點應當著眼于解決上述問題,從而更好地發揮針刺在臨床和科研中的優勢。
參考文獻
[1]黃濤.世界上第一例針刺麻醉手術[J].中華醫史雜志,2018,48(2):127-128,封3.
[2] QIAO L,GUO M,QIAN J,et al.Research advances on acupuncture analgesia[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20,48(2):245-258.
[3] LAI H C,LIN Y W,HSIEH C L.Acupuncture-analgesia-mediated alleviation of central sensitization[J].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9:6173412.
[4]婁金鵬,詹逸珺,裴建.從疼痛新定義到針刺干預神經性疼痛機制探討[J].上海針灸雜志,2022,41(2):198-202.
[5]戚洪佳,馬文,童秋瑜,等.針刺麻醉的臨床應用[J].醫學綜述,2021,27(12):2436-2440.
[6]涂麗芳,陳暢乾.針音法和單獨針刺法對于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疼痛視覺模擬評分量表評分及白細胞介素-10、前列腺素E2、內啡肽水平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2020,47(6):167-169.
[7]胡慧敏,毛鵬,李怡帆,等.高頻和低頻脊髓電刺激治療慢性疼痛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較的Meta分析[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22,28(3):225-229.
[8] DOU B,LI Y,MA J,et al.Role of neuroimmune crosstalk in mediating the anti-inflammatory and analgesic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inflammatory pain[J].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2021,15:695670.
[9] LI X,QI S M,WANG Y,et al.Antidepressant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mod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c-Fos/AP-1 through the JNK signaling pathway[J].The Anatomical Record,2021,304(11):2480-2493.
[10]孟丹,張永臣,賈紅玲.近20年夾脊穴針刺鎮痛機制探討[J].針灸臨床雜志,2019,35(7):93-96.
[11]張瀟丹,肖夏,姚弘,等.內關、神門穴在治療情志疾病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5(11):335.
[12]姚敏,丁德光,周薇,等.針灸對肥胖型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焦慮情緒的影響[J].中醫學報,2018,33(10):2043-2048.
[13]謝丹,吳華,楊喜璇,等.針刺麻醉在痔瘡手術中的應用效果[J].微創醫學,2019,14(1):82-83.
[14]劉黎明,王愛,萬青,等.針灸配合頸叢麻醉在單側甲狀腺手術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9,26(6):952-953.
[15]劉智,彭賽,周啟.不同電針頻率在肺切除術患者針刺麻醉中的應用及對應激反應、免疫功能的影響[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40(2):209-213.
[16]陶榮貴.針刺麻醉結合靶控輸注右美托咪定及瑞芬太尼在甲狀腺手術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實用醫藥,2020,15(15):128-130.
[17]李波,于福玲.針刺輔助麻醉在老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21,16(25):18-20.
[18]余小燕,劉洋,谷曉慧,等.針刺麻醉與鎮痛泵在肩關節術后鎮痛領域中的應用及評價[J].科技導報,2023,41(3):44-50.
[19]顧健坤,馬偉斌,姚明,等.針刺輔助麻醉對老年腰椎融合術后鎮痛效果及不良反應的影響[J].新中醫,2022,54(11):210-213.
[20] LEVY I,ATTIAS S,COHEN L,et al.Postoperative analgesia by adding acupuncture to conventional therapy, a n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ournal of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Medicine,2018,16(2):20180028.
[21] CHAO Y L,RAU Y A,SHIUE H S,et al.Using a consensus acupoints regime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upuncture sensation and lumbar spinal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linical cooperation[J].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22,20(4):329-337.
[22] SHAH S,GODHARDT L,SPOFFORD C.Acupuncture and postoperative pain reduction[J].Current Pain and Headache Reports,2022,26(6):453-458.
[23]王婭玲,李金霞,郭小青,等.不同時間針刺干預對肺癌化療所致惡心嘔吐的影響[J].中國針灸,2019,39(12):1269-1273.
[24]張貴霖,李俊杰,徐韜,等.針刺治療癌癥化療后惡心嘔吐療效的Meta分析[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22,24(7):2867-2876.
[25]旋靜,丁慶剛,旋菲,等.針刺胃痛穴及內關穴治療NSCLC化療所致惡心嘔吐患者30例的臨床研究[J/OL].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20,20(73):199-200.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t460cc04a0s0p10ta7c0g806s555362amp;site=xueshu_seamp;hitarticle=1.
[26]曹洪濤,于學平,戴曉紅,等.針刺對急性期腦出血大鼠M1型小膠質細胞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22,38(3):55-60.
[27]鐘魯玉,于濤,王猛,等.針刺對腦缺血大鼠梗死區皮層相關活性物質表達的影響[J].針刺研究,2022,47(2):135-140.
[28]徐小珊,高海寧 李雷勇,等.針刺干預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大鼠過程后離體心肌細胞凋亡的變化分析[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22,17(2):280-283,310
[29]袁晨越,施佑瑾,郭淑青,等.不同時間點電針干預對心肌梗死大鼠心肌保護及干細胞因子表達的比較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21,28(10):70-74.
[30]付寧.電針“足三里”“曲池”穴對高血壓前期大鼠腎臟p38MAPK通路影響的研究[D].沈陽:遼寧中醫藥大學,2017.
[31]齊航,黃曉琪.中醫針刺療法治療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療效的Meta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22,32(14):21-24.
[32]袁淑芬,葉璟,王麗琴,等.降脂理肝湯聯合針刺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22,60(15):132-135.
(收稿日期:2023-06-01) (本文編輯:白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