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觀察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聯合聽覺統合訓練在孤獨癥譜系障礙(ASD)患兒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吉安市婦幼保健院2021年5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ASD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對照組采用聽覺統合訓練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用rTMS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后,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和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自閉癥治療評估量表(ATEC)、孤獨癥行為量表(ABC)及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定量表(PSQ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lt;0.05)。結論:rTMS聯合聽覺統合訓練在ASD患兒中的治療效果較好,能夠顯著改善其社交能力、認知功能和睡眠質量,進而促進病癥恢復,臨床實用性和安全性更高。
【關鍵詞】 重復經顱磁刺激 聽覺統合訓練 孤獨癥譜系障礙 社交能力 睡眠質量
Application Effect of rTMS Combined with Audit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ZHANG Minghe.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06): -137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combined with audit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Method: A total of 80 children with ASD admitted to Ji’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from May 2021 to December 2022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4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40 case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uditory integrated training,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TM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 (MoCA) scores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cores of the 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 scale (ATEC), 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scale (ABC) and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scale (PSQI)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lt;0.05). Conclusion: rTMS combined with audit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has a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in children with ASD,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ir social ability,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leep quality, and then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the disorder, with higher clinical practicability and safety.
[Key words]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udit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Social ability Sleep qua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 Children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Ji’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Ji’an 343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4.06.032
孤獨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兒童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代表性疾病之一,主要表現為社交能力下降、交流能力喪失、對多數事物缺乏興趣、行為呆板等現象,若不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還會使患兒出現不同程度的聽覺障礙和精神發育遲緩,甚至產生異常情緒和行為沖動,帶來潛在的生命健康安全威脅[1]。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器官功能發育不完善,所以目前,針對ASD病癥,臨床主要采用聽覺統合訓練等康復訓練治療為主,不過此類治療方式雖簡單可行,但治療周期較長,且療效受體質影響較大,也不利于后續患兒神經功能的自主恢復和發育,治療停止后病癥甚至會出現二次復發甚至加重。因此,本研究特提出了重復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聯合聽覺統合訓練治療ASD的臨床方案。rTMS是一種臨床新型神經電生理刺激應用技術,其操作簡便,無痛、無創、安全性較高,能夠有效促使患兒腦部血液循環和多系統功能改善。過往臨床實踐中,將rTMS與聽覺統合訓練同步使用,不僅可以進一步協助矯正患兒聽覺系統,更可以顯著調節其腦部血氧循環,緩解患兒認知、社交、行為、交流等功能障礙,從根本上改善其臨床癥狀表現[2-3]。不過國內目前仍缺乏關于rTMS聯合聽覺統合訓練治療ASD的相關研究,所以本研究特對吉安市婦幼保健院2021年5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ASD患兒進行觀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1年5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ASD患兒,診斷標準:符合文獻[4]《孤獨癥譜系障礙的早期行為學異常與篩查》中關于ASD的診斷標準,即(1)社會交往障礙:存在目光躲閃、對呼喚缺少反應、缺乏與人交往的興趣、難以理解他人情緒和想法、不懂得社交規則、不能夠根據社交場景和線索調整自己的社交行為、難以建立友誼等現象;(2)交流障礙:交流時表情、動作和姿勢較少,且出現語言理解能力受損、語言發育遲緩、語言形式及內容異常、語調語速異常、言語運用能力受損等病癥;(3)出現興趣缺失、行為方式刻板重復等表現;(4)伴有睡眠障礙、情緒及行為異常、認知發展不平衡、生活能力下降、暴躁、攻擊性行為。納入標準:年齡3~7歲;臨床資料完整;一般情況良好,且無嚴重基礎性疾病;自閉癥治療評估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分值≥95分,無嚴重臟器病變;可耐受常規檢查及治療;無凝血功能異常或其他先天性疾病;未因ASD進行過臨床治療。排除標準: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家屬不配合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患者及患者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本研究經吉安市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兩組治療周期均為4周,對照組采用聽覺統合訓練治療,即采用數碼聽覺統合訓練儀器(凱潤豐聽覺統合訓練儀),使患兒佩戴耳機,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在獨立、安靜的房間中播放聽覺統合訓練音樂,家屬和醫護人員在外陪伴,30 min/次,其中前10 min調整音樂音量為健康兒童可接受正常值的40%,中10 min調整為正常值的70%,后10 min調整為正常音量值的90%,1次/d,5 d/周,20次/療程。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用rTMS治療,即患兒取坐位或仰臥位,采用rTMS儀器(北京華星康泰rTMS經顱磁治療儀HX-C2)進行治療,選擇兒童型治療帽,將磁頭置于患兒正前額、兩側顳部、兩側后枕部等,主要針對大腦皮層運動聯合區、頭頂聯合區、前方聯合區、側頭聯合區、后方聯合區進行同時刺激。每天治療1次,每次20 min,每周5次,采用1 Hz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期間密切監測患兒生命體征。兩組均于治療開始后第21天和第28天進行觀察,以判斷后續是否需要改變治療強度。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1)臨床癥狀:治療前后分別采用孤獨癥行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5]和ATEC對兩組臨床癥狀表現進行評價,其中ABC滿分228分,ATEC滿分179分[6],評分越低顯示患兒癥狀表現越好;(2)睡眠質量:治療前后分別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定(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評估兩組睡眠質量,PSQI滿分21分,得分越高顯示睡眠質量越差;(3)認知功能:治療前后分別采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7]評價兩組視空間與執行功能、計算和定向力、注意與集中和記憶力、抽象思維、語言表達力等認知項目,MoCA滿分30分,得分越高顯示患者認知功能越好;(4)療效評價,顯效,患兒聽覺異常和社交障礙基本恢復,且ATEC評分改善≥70%;有效,患兒聽覺異常和社交障礙好轉,且40%≤ATEC評分改善lt;70%;無效,患兒聽覺異常與社交障礙無好轉,且ATEC評分改善lt;40%[8]。總有效=顯效+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以SPSS 22.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研究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3~7歲,平均(5.30±1.47)歲;病程1.4~3.7個月,平均(2.64±0.62)個月;對照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3~7歲,平均(5.60±1.39)歲;病程1.5~3.9個月,平均(2.73±0.71)個月。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267,P=0.039),見表1。
2.3 兩組認知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認知功能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治療后,研究組MoCA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4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治療后,研究組ATEC、ABC及PSQI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3 討論
ASD是兒童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多以社交障礙為主要病理特征,且受先天遺傳、感染與免疫失調、孕期理化因子刺激等因素影響,該病癥發病率逐年升高,嚴重限制著患兒認知能力和神經系統發育。目前,國內仍是將康復訓練作為ASD患兒治療的主要方案,然而由于該病癥的特殊性,患兒容易產生暴躁興趣和沖動行為,治療配合度較低,以及患兒重要臟器儲備功能發育不完全,都使得以聽覺統合訓練為主的康復治療措施效果較差或依賴性較高,治療周期較長[9-10]。因此,明確多種治療措施及其特性,并將之有效結合且應用于ASD患兒臨床治療已成為兒童精神疾病研究熱點。
在過往的臨床研究結果中,患兒ASD的發生多是先天發育不良,加之受到心理及環境因素刺激而表現出的情緒喪失和行為排斥,并常表現為聽覺系統過敏性障礙[11-12]。因此針對ASD的治療重心應在于借助外部康復訓練措施為患兒調節心理與神經功能障礙,并在此基礎上,指導和訓練其生活和社交能力,糾正患兒聽覺過敏,進而穩定地引導ASD病癥向良性發展。聽覺統合訓練也即使用音樂刺激ASD患兒聽覺,和常規聽音樂過程不同,聽覺統合訓練以訓練儀器為基礎,輔助播放已經修正過的特殊音樂,借此矯正患兒腦部聽覺信號異常狀態,從而達到提升其信息接收、理解認知和行為處理能力的治療目的,有助于改善患兒行為控制能力及社交和認知功能障礙,加之其有著突出的無創無痛性,更利于患兒及家屬接受[13-14]。因此,聽覺統合訓練過往也被認為是ASD患兒治療的良好選擇。不過該研究方案也有著些許不足,首先聽覺統合訓練治療雖然能夠直接作用于患兒聽覺神經,增強其分析處理外部信息的能力,但較長的治療周期也使得其有著較高的治療儀器依賴性,停止治療后患兒病癥復發風險較大,加之ASD病理表現特點,也使得患兒個體病情及配合度對治療效果的影響相對較大,更重要的是,聽覺統合訓練治療無法從根本上激活和修復患兒神經系統,改善其腦部血氧循環,不利于后續認知、語言、行為等功能的持久和自主恢復,并且腦部血氧供應缺失和神經組織損傷對于正處于生長發育的小兒智力與理解力提升的惡性影響程度也較高。而隨著現代醫學技術對于ASD的研究逐漸深入,發現體外生物信號刺激儀器在患兒臨床治療中有著良好的輔助效果,為此,本研究提出了rTMS聯合聽覺統合訓練治療ASD的臨床方案。rTMS作為基于TMS發展的新型神經電生理治療技術,通過改變大腦局部皮質興奮性,調節皮質代謝和腦血流治療神經系統疾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腦組織的可塑性,促使機體組織細胞發生生理和生化改變,包括血液循環改善、免疫系統增強和腦部感知提高等[15-16]。將rTMS聯合使用于ASD患兒的臨床治療中,能夠借助磁信號無衰減、穿透性強等特點,透過顱骨直達患兒大腦皮層神經元,并在該區域通過改變磁刺激頻率實現局部神經活動的調控,有助于重建大腦皮質的認知感知能力和反射弧,并修復中樞神經受損組織,提高行為和社交控制能力,同時在磁信號的刺激下,患兒腦部血氧供給效率及血流量增加時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因子活性也得到增強,有助于阻斷腦部神經損傷各個病理環節之間自由基的生成,減少氧自由基對神經組織和腦細胞的損害,同時降低細胞內鈣離子濃度,進而解除血管微痙攣,降低血液黏滯度,增加腦部血流量,減輕聽覺障礙異常表現,改善預后[17] 。由此可見,rTMS聯合聽覺統合訓練的使用不僅能夠逐漸幫助患兒在接受外界信息時產生正常的理解和認知,進而做出正確行為反應,還能夠改善其腦部受損神經和多系統功能區域的恢復狀況,并加快腦組織血液循環,提高血流量和血氧輸送效率,以此達到中樞神經對語言行為的控制和智力、聽覺、理解認知等發育促進的雙重增強效果[18-19]。而這也正與蓋佳琳等[20]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同時在本研究中,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和MoC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ATEC、ABC及PSQI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也表明rTMS與聽覺統合訓練的聯合治療效果和安全性更好,分析其原因,還是聯合方案一方面能夠進一步放大聽覺統合康復訓練恢復和協調患兒理解認知與行為控制能力的促進效果,有助于改善其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另一方面源自生物信號磁刺激下的腦組織神經細胞活化和修復,加之血液循環的改善與血氧供應效率的提高,都可以從根本上實現患兒中樞神經和多系統功能發育水平的顯著提升[21-22]。不過受限于本研究樣本局限性,后續仍需深入探究rTMS聯合聽覺統合訓練在ASD患兒中的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rTMS聯合聽覺統合訓練能夠最大程度緩解ASD患兒日常交流和理解認知等社交行為控制能力,同時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和中樞神經組織修復,有利于加快病癥康復和小兒正常發育進程。
參考文獻
[1]江茂欣,魯遲,佘韻婕,等.分階綜合社交技能訓練對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社交認知的干預效果[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3,31(1):250-254.
[2]盧英,周旺洋,史燕.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地板時光訓練對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行為學癥狀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22,37(18):3487-3489.
[3]曹娟,周洋,陳一心.聽覺統合訓練聯合應用行為分析對孤獨癥譜系障礙訓練效果的影響[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21,31(5):370-373.
[4]沈屹東,歐建君,董慧茜,等.孤獨癥譜系障礙的早期行為學異常與篩查[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8,45(6):961-964.
[5]韋秋宏,謝小芬,戴婧婧,等.孤獨癥篩查量表在早期識別孤獨癥譜系障礙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21,23(4):343-349.
[6]王艷輝,等.結構化教育康復訓練對自閉癥患兒ABC、ATEC評分的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2020,31(6):996-997.
[7]楊謙,第五永長,王威,等.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用于社區輕度認知障礙篩查的初步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22,39(2):139-142.
[8]徐秀,鄒小兵,柯曉燕,等.孤獨癥譜系障礙嬰幼兒家庭實施早期干預專家共識[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21,16(5):327-332.
[9]張麗麗,鮑超,黃煜,等.感統訓練聯合調腸治神針法對孤獨癥患兒ABC評分和睡眠障礙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2022,49(4):167-170.
[10]許晶莉,李程可,王嬙,等.常規康復訓練聯合游戲治療對孤獨癥譜系障礙共患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患兒的作用[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21,31(4):313-315.
[11]王東洋,李恩耀,趙永紅,等.團體語言訓練應用于孤獨癥譜系障礙患兒的效果[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22,49(6):1005-1007.
[12]虞郭勝,盧肇駿,陳澤華,等.不同年齡孤獨癥譜系障礙患兒音樂療法臨床效果Meta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21,36(14):3406-3411.
[13]王亞,武改,辛鑫,等.言語療法配合視聽覺統合康復訓練對全面性發育遲緩兒童智力及語言恢復的干預效果[J].安徽醫藥,2021,25(11):2270-2272.
[14]史維娟,王艷妮.視聽覺統合訓練聯合感音刺激訓練對語言發育遲緩患兒的影響[J].貴州醫藥,2023,47(1):70-71.
[15]張玲,劉春雷,龍亞君,等.奧爾夫音樂療法配合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的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23,20(5):86-89.
[16]梁莉娜,劉皓,郭凱,等.針刺聯合經顱磁刺激治療對孤獨癥譜系障礙患兒臨床療效、癥狀評分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學,2022,33(3):345-348.
[17]張冬青,劉莎莎,郭洪科,等.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對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認知和執行功能的影響[J].空軍醫學雜志,2022,38(2):134-138.
[18]武娟利,孫艷萍.多媒體感覺及言語訓練聯合經顱磁刺激對孤獨癥譜系語言障礙兒童的影響[J].海南醫學,2021,32(1):57-60.
[19]陳霄,嚴雋陶,尹露.重復經顱磁刺激在孤獨癥譜系障礙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2021,38(5):643-646.
[20]蓋佳琳,湯繼芹.經顱磁刺激技術在孤獨癥譜系障礙治療中的作用機制及其應用研究進展[J].山東醫藥,2022,62(18):93-96.
[21]倪娜,劉曉鳴.低頻經顱磁刺激結合康復訓練治療兒童孤獨癥合并睡眠障礙[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37(6):1379-1382.
[22]秦佟洲,劉力源,丁桂榮.重復經顱磁刺激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治療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體視學與圖像分析,2021,26(4):390-399.
(收稿日期:2023-07-21) (本文編輯:白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