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新商科課程思政建設,對培養學生傳承中華文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分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商科課程思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價值、商業精神、財富觀念、管理思想、創新精神、禮儀規范等作為切入點,通過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校園文化建設等多種途徑靈活融入高職新商科人才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職;新商科;課程思政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新商科課程思政的意義
(一)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內容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戰略舉措,也是實現“三全育人”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發表有關課程思政的重要論述。相關部門也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對課程思政建設做出了相應安排。《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實施綱要》中明確提到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脈,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充滿中國味”。由于現代商科教育主要源于西方,常設課程以經濟、貿易、金融、會計等為主,側重專業知識、技能傳授,容易形成利益思維,往往忽略了學生道德修養、職業責任的培養。因此,引導商科學生理解、感悟、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諧、大同等思想精華,將其融入專業課教學中,就顯得尤為重要[1]。
(二)人才培養革新的必然要求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正深刻改變人們的思維、學習和生產方式。商業、技術和人文深層融合的新商業時代對商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亟需懂專業、懂技術、懂企業、懂社會的復合型人才。雖然時代在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卻歷久彌新,深刻理解并踐行其中蘊含的深邃思想和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有助于學生進一步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淵源,提升自我修養,以堅定的初心迎接未來紛繁復雜的各種挑戰。因此,積極探索新商科人才培養的規律,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商科專業課程教學中,對幫助學生提升人文素養、創新能力、奮斗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做敢于擔當、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國家經濟發展、國家戰略和全球治理大局具有重要意義[2]。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新商科課程思政的現存問題
(一)文化育人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很多高職商科院校在明確文化育人定位、打造文化育人品牌等方面還沒有形成一致共識,文化育人氛圍不夠濃厚、特色不夠鮮明。在課程體系建設上,雖然一些學校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越來越重視,也開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課程,但是由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內涵豐富,教授內容涉及面比較廣泛,缺乏專門面向商科學生的針對性。因此,在普及文化知識的同時,有必要設置一些體現商科特色的文化課程,更加精準地服務新商科教育。
(二)教師文化素養有待進一步加強
商科專業教師在講授專業課時,其自身水平和文化素養會直接影響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思政的效果。然而部分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少足夠的理解和研究,難以有效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中。主要原因還在于現代商科教育起源于西方,大多數商貿類專業教師受西方經濟學和商科教育的影響比較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商業的聯系認識不多,缺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意識,以致將其融入課程教學難度更大。
(三)學生文化認知有待進一步提高
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進入學校前,大多接受的是應試教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接觸不多。在大學學習商科專業課程時,往往更注重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而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關注。同時,在現代社會中,學生的價值觀念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也有所弱化。
(四)文化融入手段有待進一步革新
目前在商科專業課程中融入文化教育,仍較多地采用講授、案例等教學方式,場域主要局限于課堂,沒有充分利用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方法和途徑相對單一,可能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3]。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新商科課程思政的切入點
(一)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如儒家思想強調家國情懷、孝道仁愛、誠實守信等核心價值觀念,對于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人文精神、社會責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課程設計中,可以結合具體課程內容,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并將其融入課程教學中,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商業精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商業精神,如“誠信為本”“義利兼顧”“以義生利”等。這些商業精神對于從事現代商業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在課程教學中,可以引入典籍名言和名人商業故事,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入心。如在講理財規劃時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說明積少成多的道理和合理規劃配置財富的重要性;講風險管理時用“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說明預防風險的作用。再如,引用《論語》中孔子與子貢的對話,體現商業誠信、商業智慧、社會責任的思想。這種將傳統商業精神與現代商業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商業道德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財富觀念
在當今社會,“金錢至上”“唯利是圖”的觀念仍然存在,商科中的許多專業都是要和錢打交道的,因此,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對商科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尤其重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君子以儉德辟難”等思想融入課程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追求財富是人的天性,但應遵守道德和法律,以正當的手段獲取財富。再比如,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結合當代企業家振興民族產業的事跡,提醒學生不沉溺于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注重對自身品德的養成,樹立遠大的理想。
(四)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管理思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管理思想,如“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孫子兵法》中的“兵者,詭道也”等,這些思想對于現代企業管理同樣適用。在管理類的相關課程教學中可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管理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五)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精神
新商科要求學生具備新視野、新思維,具備經濟意識、市場意識、科技意識和開創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同樣蘊含著豐富的創新實踐精神,如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禮記》中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中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等,這些思想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具有啟示作用。此外,結合中國歷史上的經濟事件或故事,如“管仲變法”、古代絲綢之路的開辟、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使學生在了解歷史的同時,體會到創新意識的重要性。
(六)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禮儀規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禮儀文化同樣具有重要的地位,如“禮之用,和為貴”“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禮以別異,義以制宜”等,在課程教學中,可以結合教學場景和課程內容,引入傳統禮儀文化,將其與學生行為規范以及現代商務禮儀相結合,幫助學生提高禮儀素養和職業形象。
四、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新商科課程思政的平臺
(一)充分把握第一課堂主陣地
專業課教師應積極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與文化課程教師相互交流切磋,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教學能力,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靈活融入課堂教學,通過看視頻、舉案例、講故事、談感受等方式,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現代商業活動的啟發和價值,并用于學習和工作實踐。此外,在現有課程設置基礎上,可以通過開設《經典誦讀》《儒商精神與職業素養》《儒商智慧與商業策略》等選修課程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寬學生的思維。
(二)積極運用第二課堂大舞臺
一方面,通過招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商業文化感興趣的同學,成立相關社團,定期舉辦講座、論壇、表演、參觀等活動,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培養學生商業價值、商業思維的建立。另一方面,舉辦一年一度的商貿文化節,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商業精神植入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感受中國傳統商業精神特質,培育學生具有“新儒商風范”的行為習慣。充分利用學校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和資源,向學生傳播新時代儒商精神。
(三)不斷營建校園文化的儒商氛圍
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是實現文化育人的重要載體。通過建設儒商文化景觀,如雕塑、箴言石刻、標語、文化墻等,展示商業文化元素,營造儒商氛圍。在校園內設置傳統商業文化宣傳欄,發布儒商資訊、儒商動態、儒商理念等內容,讓學生了解儒商文化的發展和變化;在圖書館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商業文化專題書架,展示文化經典、人物傳記、中國商業故事等。通過物質文化建設感染和熏陶學生,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
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層面,應打造特色鮮明的文化育人品牌,增強學生對未來所從事職業的認同感和使命感,使其在傳承發揚中華傳統商業精神的基礎上,立志為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貿易強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新商科課程思政的重點
(一)用“和合共生思想”詮釋經濟合作理念
區域經濟合作通過促進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促進區域內產品、資金和勞動力的流動,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加強了區域內企業之間的聯系和競爭,推動了區域內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對國際貿易具有重要作用。在講解區域經濟合作時,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線上課程平臺,發布教學視頻以及RCEP、一帶一路以及古代絲綢之路的視頻資源,讓學生預習區域經濟合作的主要形式,并在了解絲綢之路的歷史淵源和意義的基礎上,對當今我國參與的區域合作平臺建立初步認識。課上階段,由學生對預習內容分享自己的收獲,提出疑問。針對疑問,首先由學生之間進行討論回答,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思考的能力,對于學生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再由教師進行解答。在總結階段,教師引入儒家文化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和諧共處相互協作的“和合共生”思想,強調國與國之間應該和平共處、互相尊重,追求公平貿易和互利共贏,支持和參與全球貿易體系和多邊合作,揭示“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的國際貿易歷史規律。
(二)用“誠賈良商故事”強調誠信經營宗旨
信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人們所著重提出的道德標準,是為人修身、處世的行為基礎,也是商業道德的支柱。而誠信可以說是以義制利、循義經商的一種外在表現。我國古代有許多商人誠信經營的故事,如商圣范蠡、晉商喬致庸、徽商胡雪巖等,在講解國際貿易中合同的磋商和履行、金融課程中的融資和信用、市場營銷中的廣告和宣傳等內容時都可以靈活加以運用。比如可以在課前請學生搜集相關故事,在課上進行分享,也可以結合課程內容播放影視素材,使學生意識到投機取巧、只看眼前利益并不能使買賣長久,只有講求誠信,才能把生意做長、做穩、做大、做活,才合乎商人的最大利益和長遠利益。
(三)用“古代商業智慧”揭示經濟學原理
在古代商人精神中有關經營管理的思想有重要一條,那就是要經營成功,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商業道德,而且還需要有足夠的商業智慧和創新意識。正如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所說的“富者必用奇勝”。范蠡的“旱則資舟,水則資車”“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這些看似有悖常理的做法,恰是出奇制勝取得成功之例。再比如白圭的“人棄我取,人取我與”,與“股神”巴菲特的“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有異曲同工之處。這些事例可以應用于投資課程,對于投資周期的理解,也可以應用于經濟學中講解供求原理和價格機制。
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在新商科課程思政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有力地促使高職新商科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傳承和發揚傳統商業精神,提高課程思政的實效性和針對性。高職院校應針對目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做好頂層設計,提供配套資源,鼓勵教師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和研究,營造文化育人濃厚氛圍。專業教師應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與新商科課程思政內容有機結合,以靈活、生動、自然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同時,探索有效的實施路徑,通過課堂教學、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等多種渠道,使學生深入了解和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商業智慧的魅力,培養愛國擔當、勤奮敬業、誠信踏實、合作創新的新商科人才。
參考文獻
[1]錢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的實施策略研究[J].甘肅教育研究,2023(1):86-89.
[2]張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高職思政教育的融合創新[J].學園,2022,15(33):5-7.
[3]冷靜,周艾麗.高職商貿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國際金融課程為例[J].對外經貿,2022(9):149-153.
作者簡介:冷靜(1979— ),女,漢族,山東濰坊人,山東外貿職業學院,副教授,經濟學碩士。
研究方向:國際金融與國際貿易、高職教育。
基金項目:山東外貿職業學院2023年度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新商科課程思政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szy202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