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蘭蘭,邢思珍
(信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人才振興和文化振興,鄉村教育是重要途徑,而基礎教育是其基點。在城鄉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借助于城市的優勢教育資源,促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提升其專業素養,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借助SWOT分析法(即態勢分析法,用于評估組織或項目的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機會、威脅,幫助其全面系統地了解自身所處的環境和競爭地位),對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自身優勢與外部機遇挑戰進行梳理與分析,提出城鄉融合發展下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優化策略。
提高鄉村教育質量水平、促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是落實鄉村振興政策的必然要求。鄉村教師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黨和國家切實關切鄉村教師的長足發展,《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年—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等文件都明確指出鄉村教師對于鄉村教育、鄉村振興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性。近年來,國內學者圍繞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進行了廣泛的探討,成果豐富。
具體來說,學界對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內涵界定方面,如劉桂輝(2022年)認為,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指擁有社會和職業雙重認同的鄉村教師以專業發展目標為導向的主動提升;朱沛雨(2016)認為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是指經由職后教育體系,其專業理念與師德內化于心、知識與技能不斷成熟,并逐步成長為合格乃至優秀教師的過程。另一種是在其面臨的困境與策略研究方面,如李森等(2015)認為鄉村教師的性別、教齡、學歷、職稱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教師專業發展;倪嘉敏等(2022)從構成整體論的哲學視角出發審視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取向問題,主張構建“和而不同”的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新取向。上述代表性研究深入分析了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內涵、面臨的困境等,但更多從阻礙發展角度進行研究,缺少對鄉村教師自身所具有的特色觀照,本文嘗試從這一視角切入探討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
本文中的鄉村指不含城區的鄉鎮一級,鄉村學校指鄉鎮轄區內的公辦學校。教師專業發展關注教師成長的動態化過程,主要是指其從掌握專業知識的個體成長為擁有豐富經驗教師的長期性過程。因而,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是在此基礎上經職后教育體系,鄉村教師將原有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納入鄉村特定情境,在二者的融會貫通中內化專業信念,從而成為具有鄉土情懷的現代優秀教師的過程。
運用SWOT分析法,分析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與挑戰,其分析模型如圖所示:

圖1 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SWOT分析
第一,鄉土情感的擁有。一方面,從鄉村教師自身來講,他們大多與鄉村有著與生俱來的情感聯系,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他們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情感與熱情。無論是老教師、年輕教師還是新入職教師,選擇教師這一職業并成為鄉村教師,既意味著對鄉村的熱愛,也意味著他們擁有為提升鄉村教育質量貢獻自己知識力量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另一方面,在教育對象方面,鄉村學生是教師的最直接關聯者,學生是當時的“他們”、是教育的主體,也在接受知識與文化熏陶的過程中自我發展、自我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需要有根有魂的教育,而這離不開鄉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展現的鄉土情感及價值引導。
第二,自我專業發展的追求。在新高考、新課程、新課標等一系列新背景下,教師尋求自我專業發展是必然趨勢。一方面,鄉村教師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身處鄉村廣闊天地,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升自身的能力與文化素養,向“鄉村名師”邁進。另一方面,鄉村教師有在其他城市生活的背景,其眼界、思維促使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精益求精,盡己所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從長遠來看,現階段的中小學生,在2035、2050年將成為建設社會的重要力量,是擔負民族復興大任的重要一代,他們在基礎教育階段所受到的教育至關重要??傊l村教師擁有自我發展的追求,渴望提升教學能力,為鄉村學生提供有質量、彰顯鄉村學校文化價值的教育。
第一,身份認同感低。身份認同即“我是誰”的問題,包括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前者是自己眼中的“我”,后者則是他人眼中的“我”。因此,身份認同是主體在“自我”和“他我”的基礎上進行“我是誰”的身份確認。在“自我”層面,是因為其受教育階段與鄉村生活處于隔離甚至斷裂的狀態,致使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無法與鄉村學校生活進行二次重組,導致其對自己的專業身份產生懷疑,自我層面受挫。在“他我”層面,普遍形成的社會共識是鄉村教育不如城市教育、鄉村教師能力不高。而且,在多數人眼中,職業的社會身價往往由收入的多少來決定,他們認為鄉村教師收入低,在鄉村工作是沒本事的表現。因此,“自我”和“他我”的矛盾糾葛加重了教師的心理負擔,影響了鄉村教師的身份認同。
第二,價值失衡。一方面是作為鄉村“最高文化人”的價值旁落。過去,教師被列為“五尊”之一,格外受人尊崇。在學校里,教師是知識與文化的象征,是知識與道德的權威?,F在,隨著經濟的發展,教師的權威性受到了多方挑戰。有調查顯示,2019年河南Q縣有11.7%的鄉村教師月工資不足2 000元,甚至低于不少外出務工人員。這使得很多鄉村教師在人際交往中不愿意說出自己的教師身份,在擇偶時也面臨尷尬局面。另一方面則是育人的價值理想與家長片面追求分數之間的矛盾?,F行環境下,分數似乎成為衡量教師能力的主要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這種已經內化于家長群體的社會評價標準深刻影響了鄉村教師對自身職責的履行,導致其原本持有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理想為了迎合這種教育內卷不能有效落實。
第一,國家政策支持。黨和國家歷來重視鄉村教師隊伍建設,2015年出臺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強調在生活待遇、社會保障等方面為鄉村教師排憂解難;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指出要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2021年《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再次提出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等;2023年6月,《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全面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強化地方主體責任,完善鄉村教師生活補助辦法,依據困難程度實行差別化補助”。
第二,教育數字化戰略的推進。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相關資料顯示,當前我國在數字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通過建設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智慧教室等,各類學校的數字化硬件建設有了很大改善。同時,國家又通過完善鄉村網絡體系、保障技術人員供給等支持鄉村教育數字建設??梢?,教育數字化趨勢勢不可擋,為提升鄉村教師教學能力提供了助力,為促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機遇。
第一,專業發展城市化取向。在鄉村的特定場域中,城市化發展取向背景下形成的知識結構與能力想在鄉村學校中落地生根并不容易。一方面,教師原本所具有的職業知識結構短時間內難以在鄉村教育環節中找到相應的轉化點,教學水平常常會處于上不去、下不來的尷尬境地;另一方面,城市化發展取向背景下,鄉村教師在實用主義與功利化價值觀的影響下,會不自覺地對城鄉之間的工作環境、交通條件、職務評聘和薪資待遇進行對比,由此產生的心理落差極易降低其鄉土情感。
第二,鄉村教育資源不足。一方面,鄉村教師的快速流動使得多數教師不得不承擔多門學科的教學工作,甚至是教學任務之外的行政工作,沒有多余的精力尋求專業發展的機會與空間;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和學校規模等原因,鄉村學校的教研資源相對薄弱,教師進修機會少,鄉村教師處于被動發展的地位。
創新外部支持機制與加強網絡建設對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質量提升具有重要意義。第一,增強培訓的適切性,確保鄉村教師培訓內容與實際需求相符合。一方面,在培訓方式上,實施專家就地化指導。組織專家真正深入鄉村學校與研修機構,甚至深入鄉村教師的家庭與課堂,以便進行針對性指導。另一方面,在培訓人員上,應將有限的教育培訓資源用到真正需要培訓的教師身上,減少“專業培訓戶”現象,讓培訓真正發揮效用,切實提升鄉村教師的技能與素養。第二,提供多渠道發展途徑。相關部門之間可加強區域合作,為鄉村教師搭建交流平臺,如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建立鄉村教師虛擬教研室,探索跨區域的鄉村教師培養模式,促進鄉村教師與學科專家之間跨越物理距離的對話,緩解鄉村教師在教學方式與專業成長方面資源不足的難題。
充分認識鄉村教師的特殊性,合理對待城市取向,立足自身發揮優勢。多元化評價鄉村教師。第一,創設以需求與學習為導向的鄉村教師發展模式,以滿足鄉村教師需求和促進鄉村教師學習為出發點,構建以教育管理、教育技術機構和高校專家等多部門協同合作的支持系統,以提升鄉村教師發展質量和效果為目標,構建鄉村教師一體化發展體系。建議從任務繁重程度、自主學習能力、鉆研教法等多方面評價鄉村教師,降低結果性績效考核比重,讓教師充分發揮優勢。第二,增加鄉村教師表達專業理解的渠道,為他們提供公開表達對專業發展個人觀點的機會。充分發揮鄉村教師的主體性功能,促進其形成自身的專業發展取向,提升鄉村教育質量。
鄉村學校應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支持性的學校環境。第一,給予鄉村教師相應的專業自主權,減輕其負擔,保障其進行專業學習的時間和精力;鼓勵鄉村教師進行教學分析的反思與實踐,為其提升數字化能力提供便利,增加其實踐與研究的機會。第二,構建城鄉教師互幫互助的體系,在互相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和分享??山⒊青l學?;ブ撁耍瑢崿F教研小組之間的關鍵朋友配對,幫助鄉村教師在這種互動中更快成長,產生與自身學科相關的新想法。同時也促進城鄉教師之間形成共情式理解,使雙方在互動中生成一種新的意義建構,促進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