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以誠 畢林建
摘要:語文是基礎教育階段最為核心的課程之一,承擔著語言文字教學的重要職責,擔負著育人化人的重大使命。紅色革命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精神文化,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結合教學實踐,深入探討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紅色革命選文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以期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紅色革命文化;紅色選文;教學策略
2021年1月,由教育部印發的《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指出:“以思政、語文、歷史三科為主,借助學科優勢,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其中,語文屬于綜合性、人文性的學科,是落實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課程,在傳承和弘揚紅色革命文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紅色選文蘊含了許多我們今天非常需要的精神食糧,從紅色選文中汲取精神力量需要依托正確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一、部編版初中語文紅色選文的思想價值
(一)積極的人生觀
近代中國的革命歷程充滿艱難曲折,外有強敵環伺,內有各種惡勢力阻礙中國先進分子謀求國家富強的革命道路。正是在這種內外交困的背景下,無數革命先烈堅定理想信念,堅信發展的道路雖然曲折,但是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他們滿懷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不怕艱難困苦,置生死于度外。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一詞創作于1936年2月。當時紅軍歷經千辛萬苦勝利到達陜北,面臨著內外雙重壓力。內部是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外部是日本侵略者侵占東北且窺視華北。但在《沁園春·雪》一詞中,我們沒有感到作者因為內外交困而悲觀失望,反而從“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中讀出了作者對祖國壯美山河的無限熱愛。山河錦繡,怎能不讓中華兒女堅定守護之心?于是作者在下闋列舉歷史上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聯系當時的社會現實呼喊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作為當時紅軍的領袖,對于革命前途滿懷向往,不被眼前困頓局勢嚇倒,積極表達自己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對革命前途的憧憬。
《梅嶺三章》是陳毅在江西蘇區被國民黨46師圍困時所作的絕筆詩。在這組詩歌中,陳毅并未因被敵人圍困而喪失斗志,一句“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表達了他至死也要與敵人抗爭的決心;“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則表現了一位革命者的大無畏英雄主義和樂觀豁達的高尚品質。
(二)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選編的紅色革命文化選文中,有很多都體現了這種民族精神。“家國情懷,是人類共有的一種樸素情感,它意味著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熱愛家鄉的土地人民,愿意為保衛國家奉獻自己的一切”。
楊振寧的《鄧稼先》一文被選入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鄧稼先是著名的“兩彈一星”功勛,是科學界愛國人物的杰出代表。鄧稼先出生于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從西南聯大畢業以后以優異的成績赴美留學,師從美國知名科學家并小有成就。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消息猶如一聲春雷,使海外華人科學家歡欣鼓舞。許多人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國外優渥條件,回到了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滿腔熱血投身祖國建設的各項事業,鄧稼先就是其中最為感人的代表。教學《鄧稼先》一文可以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對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魅力,學習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同時也給初中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土地的誓言》一文被選入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東北作家端木蕻良的作品。作者通過呼告的手法,深情地表達了對家鄉自然人文景觀的無限熱愛,控訴了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國領土的無情和殘忍,體現了中華兒女對家國故土的思念之情,發出了保衛祖國、保衛家鄉的吶喊。
(三)艱苦奮斗的精神
《老山界》一文通過長征路上“我”的見聞,再現了八十多年前那一場驚心動魄的偉大征途。作者將紅軍長征路上征服的第一座大山呈現出來,一方面幫助學生了解長征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另一方面也表現了紅軍艱苦奮斗、戰勝艱險的大無畏精神。
《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家喻戶曉。正因此文,人民解放軍從此被尊稱為“最可愛的人”。文章通過三個各自獨立又密切相關的形象,展示了志愿軍戰士的胸懷與品質,塑造了其堅強可敬的形象。文中寫道:“有一次,我見到一個戰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表現了志愿軍戰士在艱苦環境下的奮斗精神。正是憑借著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在物質條件極其匱乏的時代,中國人民志愿軍硬是把“武裝到了牙齒”的美軍打退擊敗。
《白楊禮贊》是茅盾先生創作的一篇散文,通過描寫白楊樹生長的環境條件,揭示了白楊樹在西北干旱的惡劣環境中扎根生長的頑強生命力。通過對白楊樹外形“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的描寫,凸顯出白楊樹正直、挺拔、偉岸的身姿。作者通過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看似在寫白楊樹,其實在寫我國北方軍民在艱苦的自然條件下依舊昂首挺胸,發揚艱苦樸素的作風,弘揚奮力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精神,點明了中國北方的軍民雖然面臨自然和經濟等方面的困難,但不因條件艱苦而懦弱,展現了其偉岸的精神風貌。
二、紅色選文教學策略
紅色選文在教材當中占比較大,這些選文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價值,教師需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并從中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可以促進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選文文字優美,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學習這些紅色選文,充分發揮紅色選文的育人功能,需依托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運用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
群文閱讀是教師圍繞一個特定的主題,選取多個有關聯的文本,以核心文本為主,結合其他文本進行教學,達到多個文本同一個主題的融會貫通。針對紅色選文,教師可以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將同類題材或思想內涵的文本劃歸到一個主題之中,從而更好地進行教學。群文閱讀教學的組織形式以及具體實施需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進度以及文本的難易程度展開。比如,教師可以在每年的清明節前后,選取一個主題,如“悼念革命先烈”,選取部編版語文教材中表現革命先烈的紅色選文,采用群文閱讀的方式,對比革命先烈的光榮事跡,總結出不同革命先烈在同一時期展現出來的優秀品格。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紅色選文的教學不僅依托單一的課堂教學,還可以以此為契機,開展有效的課外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使學生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例如,進行《黃河頌》一文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一次班級大合唱或集體朗誦活動。通過班級大合唱這一形式使學生體會文本蘊含的磅礴氣勢,感受中華民族不屈的英雄氣概。又如,教授《鄧稼先》一文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部講述我國科學家隱姓埋名為國鑄劍的影片——《橫空出世》,將課本上的鄧稼先形象和熒幕上的鄧稼先形象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全面感受鄧稼先這一人物形象,了解其科研成果,學習他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
(三)跨學科學習合作探究
紅色選文是一定歷史時代條件下的產物,文章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一些紅色選文的作者本身就是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引導學生在學習紅色選文時,要對紅色選文本身蘊含的語文知識進行學習,如選文的體裁特點、文章所運用的表現手法和語言文字的精妙傳神等。這些語文知識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感悟作者表達的真摯情感。
此外,紅色選文創作的時代背景還涉及政治和歷史兩門學科的重要知識點,教師可以適當引入此類知識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紅色選文。如學習《土地的誓言》一文時,學生要對“九·一八”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將初中歷史學科所學知識運用到語文學習中,更好地理解作者深切眷戀故土的思想情感。在學習《消息二則》一文時,可引導學生結合歷史中學過的新中國成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取得渡江戰役勝利的欣喜之情。學習《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優秀的報告文學時,需要把志愿軍入朝作戰的原因闡述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志愿軍入朝作戰的重大歷史意義,更好地感悟志愿軍保家衛國、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
在學習紅色選文前,可以先讓學生搜集在初中歷史和政治這兩門課程中學到的相關知識點,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形成課文講解的導學案,更好地把握紅色選文的教育意義。
綜上所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高度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賡續紅色血脈,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語文教材中的紅色選文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是學生學習的營養劑。教師應引導學生挖掘選文中的積極因素,選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充分發揮紅色選文的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榮開明.紅色革命文化:內涵、特征與弘揚[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9(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作者簡介:劉以誠(1998—),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研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