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晴
勞模精神具有鮮明的思想政治價值,是高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文化資源。探究勞模精神在高校培育的實踐路徑,將勞模精神的價值旨歸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是高校實現人才供給與勞動力市場需求高度匹配的必然選擇,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對促進青年大學生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弘揚時代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一、勞模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樹人的目標指向
“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這是對勞模精神的精準概括。將勞模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樹人根本目標,要準確把握勞模精神的內涵和目標指向,概括起來為,塑造和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不斷提升勞動技能、自覺追求高尚的勞動價值修養。
(一)以“艱苦奮斗、愛崗敬業”為核心要義,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念
縱觀古今,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艱苦奮斗的創業史。艱苦奮斗、愛崗敬業是勞模精神內涵的深刻詮釋。不同歷史時期的勞模都是自力更生、敢于吃苦的典型模范。新中國從成立之初的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到如今世界矚目、走向復興,靠的就是一代代勞動者腳踏實地地埋頭苦干。一代又一代勞動模范之所以能成為社會的標兵、行業的精神領袖、時代的楷模,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崗位充滿真摯的情感,無論是作為掏糞工的時傳祥,還是石油工人王進喜,抑或袁隆平,他們都對自己的勞動崗位熱愛不已,并將這種熱愛轉化為勞動激情,不忘初心、盡職盡責、任勞任怨。反觀當前,“佛系”“擺爛”“網紅”“一夜暴富”等網絡熱點頻頻出現在大眾眼前,受到部分人追捧,從側面反映出社會上存在不勞而獲的不良勞動心態,若置之不理必會影響社會發展。因而新時代大學生勞模精神的弘揚與培育,需將艱苦奮斗作為核心教育內容,防止青年學生以“躺平”消極姿態應對內卷,積極引導學生領悟勞動的美好意義,樹立正確勞動觀念,尊重認可各個勞動形式,讓勞動成為內心情感的主觀選擇,營造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價值導向。
(二)以“爭創一流、勇于創新”為時代亮色,持續提升勞動技能水平
勞模精神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元素,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高校弘揚踐行勞模精神要突出時代亮色,與時代發展同向同行,以往單純“老黃牛式”的拼命范式已經不足以全面涵蓋勞模精神的內涵,勞模群體早已突破一線生產領域的范疇,勞模形象更加多元,內涵上強調開拓創新、追求卓越。當前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迅猛發展,各類新興技術層出不窮,勞動與科技呈現出緊密聯系的趨勢,數字勞動、虛擬勞動等新形態不斷涌現,這要求勞動者必須適應科技發展,進行創造性勞動。創新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變量,國家亟需各類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青年大學生作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以及重要后備力量,高校要站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高度,遵循勞模精神“爭創一流、勇于創新”的時代意蘊,著力提升學生自我革新、敢闖會創的使命感,引導學生匯入創新創業大潮,將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內化于勞動實踐中,深刻領悟創造性勞動的時代價值,為個人成長提供強大內驅力,讓學生在自我創造中塑造堅忍不拔、迎難而上的意志品質。
(三)以“甘于奉獻、淡泊名利”為本質要求,塑造高尚勞動道德修養
勞模精神除了體現在對工作崗位的熱愛與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質外,還體現在勞動模范在處理與他人、與社會的價值關系上。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群體中,既有科技工作者、醫生、教師、農民,也有制造業、服務業的一線產業工人,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能夠將個體“小我”與國家“大我”聯系起來,在實現“大我”過程中成就“小我”,在平凡崗位上詮釋不計較得失、甘于奉獻的大愛。如新中國百業待舉時,為了甩掉“貧油國”的帽子,王進喜帶領隊員們采用人拉肩扛的方式把5噸重的絞車拉到2米高的站臺,遇見井噴危機時,奮不顧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最終克服井噴,正是以這種“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決心與豪情,僅僅歷時3年多就建成了我國最大的石油基地;還有一大批科學家“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等等,他們身上體現出一種家國大義。勞模精神本質上是一種道德境界,是可以為了社會集體利益而讓渡自身利益的高尚品格。高校培育勞模精神要強調以共同體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強化青年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共服務意識,以社會主義主人翁的心態對待勞動,引導青年大學生把個人成長與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緊密結合起來。
二、勞模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樹人的邏輯理路
勞模精神作為一種重要的精神寶庫,蘊含著鮮活的育人資源,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將其融入高校立德樹人全過程具有邏輯上的必然性。
(一)歷史沿襲:勞模教育貫穿于新中國建設實踐
樹立勞動模范,宣揚勞模精神始終是凝聚價值共識,整合社會力量的有效工作方法。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勞模精神一直是激勵人民群眾奮發進取、貢獻社會的重要動力。在高校教育中融入勞模精神,不僅是對歷史傳統的繼承,更是對當代價值觀的培養。勞模精神核心是愛崗敬業、創新創造。在高校教育中弘揚這種精神,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培養他們對社會負責、對工作盡責的態度。這種精神在歷史上曾推動社會進步和技術創新,如今在高校中的傳承和發揚,能夠激勵學生面對挑戰,勇于創新。勞模精神強調的是實踐和實干。將其融入高校教育,可以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參與社會實踐,將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際工作中。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也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勞模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在高校推廣勞模精神,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學習勞動模范的先進事跡和崇高品質,學生可以深刻理解到,個人的奮斗不僅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更是對社會的貢獻。這樣的教育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更重在于價值觀的塑造和人格的培養。
(二)現實觀照:勞模教育契合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
當前經濟社會要求由“質”的提升帶動“量”的提高,強調高質量發展,新時代對勞動者提出了更高的品質要求。目前各類新興技術、新興行業和新的社會分工形式和勞動形態層出不窮,社會治理水平與國家綜合實力的競爭,越來越多地取決于勞動者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希望之所在。”新時代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不僅要與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同向同行,還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同頻共振。縱觀人類發展史,每一次重大變革無不是在科技的催生下發生,如果不具備順應時代發展的意識與隨機應變的能力,很容易錯失成長的機遇,因此高校要先從勞模精神的培育做起,真正讓勞模精神扎根在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中,努力培養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兼具學科知識厚度和較高實踐能力的新型勞動者,助力中國“智造”“質造”發展。
(三)教學所需:糾正勞動價值觀偏差的應有之義
高校在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勞動價值觀培育無疑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重要內容。近年來,經過學校和社會的努力,高校大學生的整體勞動素養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不可否認的是,受國外思潮和錯誤價值觀影響,部分青年學生沒有很好地處理好勞動與閑暇、奮斗與享樂的關系,對于勞模精神的培育衍生出了許多錯誤的看法,歸納起來有“過時論”“政治論”“特例論”“物化論”“英雄論”等。從就業選擇上,也可看到近年來大量青年開始涌入直播帶貨、快遞外賣、網紅等這些門檻低、變現快的行業,與之相反的是,每年大量的制造業工廠卻遭遇“招工難”危機,一些基層工作對于應屆畢業生來說,缺乏吸引力。可見,在當前一些青年群體中出現了好逸惡勞、投機取巧、貪圖享樂的不良思想,如不對這些畸形勞動價值觀及時加以引導,匡正人們的錯誤觀念,不僅會大大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也會給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帶來嚴重后果。針對當前青年大學生中勞動價值觀存在的偏差問題,高校有必要將勞模精神引入進來,引導青年學生向勞模學習,給予青年學生針對性地指導,將搖擺的勞動價值觀引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提升育人成效。
三、勞模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樹人的實踐路徑
新時代大學生勞模精神的培育是一項系統性、復雜性的教育活動,既包括專業知識的傳授、勞動技能的訓練,也包括勞動道德修養的涵育。因此,勞模精神融入高校,應在課程體系的構建、實踐模塊的優化以及校園氛圍的營造上層層推進,著力培育出勞動價值取向“正”、勞動技能水平“高”,勞動精神面貌“好”的高素質勞動人才,助力國家高質量發展。
(一)培本筑基:構建彰顯勞模精神的思政課程育人體系
課程是高校開展教學、青年大學生接受知識教育的主要載體。高校弘揚和培育勞模精神,要注重課程設計。一方面,勞模精神蘊含豐富的教育價值,與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目標要求存在積極的內在耦合關系。將勞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利用好思政課這一主渠道,教學中積極貫穿勞模精神相關內容,構建彰顯勞模精神的思政課程體系。如針對“思想道德與法治”中的理想信念、價值觀、道德觀等板塊的教學,教師可以適當結構勞模精神的內涵,為大學生踐行勞模精神提供明確指引;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選取幾位典型勞動模范的事跡進行生動講解,讓學生對勞模精神有所感有所悟。另一方面,勞模精神培育僅靠一門思政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其他專業課程以課程思政的方式參與進來,因此可以探索建設凸顯勞模精神的專業課程,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發力。思政教師可與專業課教師合作開展課程思政模塊設計,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勞模精神元素,將各個學科專業領域優秀代表人物所具備的特質與勞模精神聯通起來,合理編排教學內容,設計相適應的教學環節,打造既具專業特色又含思政育人元素的課程教學體系。
(二)知行合一:創新實踐模式聚焦勞模精神培育成果產出
勞模精神的培育離不開理論層面的價值引導,更離不開培養層面的實踐情境與平臺。學生只有真正實現專業學習與崗位實踐的雙向鍛煉,經過長期的實踐考驗,才能領會內化勞模精神的真諦。這要求高校整合校內外資源,積極搭建能聚焦學生能力成果的實踐平臺,創新勞動實踐模式。校內可開展各種以勞模精神為主題的勞動實踐活動和技能比賽,如勞動活動周、技能競賽月、志愿服務等,以增強學生的勞動情感、塑造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培養吃苦耐勞、持之以恒的精神。還可充分利用校內公共助學崗和社會公共服務活動,比如勤工助學、公益活動、社團活動等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此外,高校要打破“藩籬”,通過聯系企業和科研院所,立足產學研一體化的現實,加強校企合作,創新實踐教學方式,構建校園課堂與企業課堂雙向聯動機制,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高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實習基地和合作企業觀摩、實習,通過訪企拓崗,建立大學生就業實習基地等方式深化校企合作,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實踐機會,鼓勵大學生通過頂崗實習、工學結合等方式感受技術工人對職業的熱愛和堅守,在實戰性的職業活動中培養自身的勞模精神,把勞模的塑造變成行動上的自覺,加快自身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提升。
(三)宣傳引導:營造良好校園氛圍強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推動勞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營造培育和弘揚勞模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依托校園文化建設,將勞模精神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使學生全方位、立體式地感受精神文化的浸潤,學校可在宣傳引導上進行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首先內容選取上可以突出校本特色。各高校應結合自身特色,充分挖掘校史中有關勞模精神的內容,還有包括杰出校友、優秀教師、一些與學校有合作的技能大師、優秀工程師、非遺傳承人等愛崗敬業、不畏艱難、勇于開拓創新的典型事跡等等,把它們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都可以成為勞模精神培育的亮點元素,能使宣傳更具親切感與溫情。其次在宣傳形式上除了利用校園櫥窗、張貼標語、校園廣播等傳統形式外,還應合理利用融媒體平臺,營造勞動光榮的網絡環境,消融向往不勞而獲、投機取巧、貪圖享樂等不良勞動價值觀的滋生土壤。這要求高校在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小紅書、短視頻等媒體形式時,要善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符合青年的個性特征和語言習慣。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吸納一批青年學生參與進來,讓他們成為內容發布者,另外,網絡宣傳要善于捕捉青年中的話語素材,吸納正能量話語,如用“后浪”引導“咸魚”,用“C位出道”引導“佛系”,將學生搖擺不定的勞動價值觀引入正確的軌道,讓勞動價值觀教育充分融入青年學生的生活圈和社交圈之中。
(作者單位:湖北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