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孫宇茹 梁焱

摘要:陜西是紅色文化的搖籃,紅色體育作為紅色文化的一部分,對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盡管紅色體育文化已經發展了將近80年,但依然會遇到發展困境。因此,本文主要通過梳理紅色體育文化、分析困境的原因,為陜西紅色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建議。
關鍵詞:紅色體育;傳承;發展;困境
引言
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陜西紅色體育文化也進入到現代化的發展階段。從體育觀念、體育場地、體育設施都有了新的變化。陜西紅色體育文化是對紅色精神的傳承,也在新時代下具有發展和創新。在發展前行的道路上,也會遇到一些問題。本文通過對問題的梳理和分析,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議,希望能夠對陜西紅色體育的發展起到參考作用。
一、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陜西紅色體育的基本情況
(一)陜西紅色體育的概況
探尋有關紅色體育的文獻資料發現,西安體育學院的史進老師,曾在《紅色體育研究》一文中,對于“紅色體育”的定義進行了總結,史進老師在文章中,將紅色體育的發展時期歸納為三個時期:萌芽期1917年—1927年;完成時期1927年—1935年;壯大時期1936年—1949年。陜西紅色體育是在壯大時期1936年—1949年期間逐步發展起來的。
(二)紅色體育的特性
西安體育學院的黨挺教授,曾在《延安體育之研究(1935-1948)》博士論文中,對紅色體育的特征做了較為詳細的研究。他主要從軍隊體育、學校體育、群眾體育、體育競賽等方面,分別詳細闡述了延安時期體育特征。其中群眾體育的特征是“為革命斗爭服務,廣泛的群眾性,堅持不懈的經常性”以及“因地制宜,土洋結合”等特征。陜西省體育博物館的官方網站上發表的《陜甘寧邊區體育活動的特點》一文中,將紅色體育的特性分為三類,其中也提到了紅色體育具有“廣泛的大眾性”和“經常的鍛煉性”。在1942年9月1日舉行的運動會上,男女老少、學生、工人都參與了這次運動會,體現了紅色體育“廣泛的大眾性”。在1942年2月5日《解放日報》刊登了《提倡十分鐘運動》的小文章,提出了“十分鐘體育”的運動觀念;在1942年9月5日《解放日報》也提到了“運動要經常”的體育觀念。這些都體現了體育運動“經常的鍛煉性”。
(三)陜西紅色體育的現代化發展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陜西紅色體育文化也進入現代化發展階段,體育場地的升級、體育設施的更換、參與體育活動的人群越來越廣泛等。根據陜西省體育局公布的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顯示,截止2022年12月31日,“陜西省共有體育場地118841個,體育場地面積9271.93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34平方米”。與2021年度相比,體育場地、體育場面積、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均有所提升。2023年6月,陜西省體育局公布了《2021年陜西省體育產業總規模與增加值數據公告》,“2021年陜西省體育產業總規模(總產出)為1062.48億元,增加值為384.38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全省同期GDP的比重為1.29%”。陜西體育事業能有目前的成就,離不開幾代人的共同努力[1]。
二、陜西紅色體育文化傳承發展面臨的困境
進入中國式現代化以來,體育事業的發展也空前繁榮。尤其陜西紅色體育得到了廣泛的傳承和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發展紅色體育,陜西占據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即便如此,在紅色體育傳承和發展中依然會遇到一些問題,它們對陜西紅色體育文化的發展有一定的制約性。筆者根據親身參與的幾場體育活動,總結出制約陜西紅色體育文化進一步發展的幾個因素。
(一)地理位置與交通的影響
陜西省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種地形,這種地形,限制了紅色體育的發展情況。但凡有紅色文化的地區,大多處于深山或較為隱蔽的地方。筆者在2023年初參與過西安市某區舉辦的鄉村迷你馬拉松活動,這場活動參與人數達一千人以上,活動的起點設立在紅軍過境紀念館,背靠秦嶺山,從起點位置到主要交通干道至少有2-3公里,距離市區大約60公里。在活動現場筆者發現,前來參加馬拉松活動的選手及親友團大多自駕前來,賽程起點附近的常態化公交車非常少,即便是平時,大約1小時內才有一趟開往縣城的公交車,要想從市區到達賽程起點附近,中途需要中轉多次。因此,自駕成為前往比賽現場的首選交通方式。
由此及彼,身處關中平原的西安,尚且存在交通因素的影響,身處黃土高原的延安、榆林,同樣也存在地理位置、交通不便的影響。以西安——榆林的交通為例,火車出行價位最低但總用時較長。在2020年動車未通車之前,列車行駛時間最慢的至少10個小時以上,最短也需7個小時,這還不算中轉時間。自駕出行至少在7小時以上,還需承擔至少600元左右的高速過路費、燃油費。航空只需大約1小時,但是中轉交通時間較長,機票至少600元左右。長途大巴車的價位與火車票較為接近,但同樣路程用時較長。因此,即便有些活動群眾很想參加,但是從價位、路程和時間考慮,參與人群也會受到一定影響[2]。
(二)社會環境的變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體育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其一,是政治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當家做主了。其二,是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不少地區陳舊的體育設施,以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即便陜西體育已經進入到現代化發展階段,依然會有發展不均衡的現象。其三,在科技上,有些地方已經開始使用智能化設備輔助體育,但是大多數地區,很難一次更換全新的智能化設備。其四,人民參與體育活動的心理狀態也發生了變化。從最初的軍事性體育理念,到今天的“趣味性”體育理念,更受廣大群眾的歡迎。不少高校的田徑運動會,除了保留了傳統的“百米”類徑賽項目外,還設置了很多“趣味性”的田賽項目。因此運動會的名稱逐漸改名為“第x屆田徑暨趣味運動會”。這樣的情況,在陜西高校也是屢見不鮮。對于近幾年參與人群越來越多的馬拉松活動來說,賽制形式也有所改變。很多馬拉松組委會增加了半程馬拉松、迷你跑、歡樂跑、漢服跑等短途的具有“趣味性”的馬拉松活動,每年參與人數眾多。以2023年的西安馬拉松為例,共計3.5萬名選手參賽。趣味體育活動吸引了更多年輕人的參與,也說明年輕人的體育觀念更趨向于大眾化、趣味性。
(三)宣傳力度的不足
一場活動的影響力是否廣泛,宣傳是重點。如果活動再好卻無人知曉,這也會讓很多人遺憾錯過。筆者在2024年新春之際,有幸參與了一場區縣的棋牌比賽,比賽在露天的人民廣場舉行,日常人群流量較大。比賽于春節前就已推出,但直到比賽當天,前來圍觀的周邊群眾大多數并不知道比賽通知和報名規則。這場比賽的主辦方為區文旅局,然而這場活動的宣傳平臺并非是官方融媒平臺。這就導致很多群眾有參與的熱情,卻不知曉參賽的信息。這也是宣傳力度不足造成的。
在融媒時代下,雖然全省各行政區縣,都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宣傳平臺,但影響力度依然有限。筆者統計了陜西省體育局官網公布的各市體育局每年度政府工作報告公布的宣傳數據,除了咸陽市、安康市、寶雞市的沒有公布明確的數據外,其他市、區均已公布了詳細的宣傳情況。現就各市、區運用移動新媒體(微博、微信)宣傳情況,見表1。
2017年到2023年,全省各市在體育方面的宣傳上,微博總計發布了4258條信息,關注量107251人次;微信總計發布了31360條信息,訂閱量達646708人次。從數據來看,體育活動的宣傳力度多集中在微信宣傳,微博宣傳主要出現在延安市、榆林市、楊凌示范區,其他地區的微博宣傳力度較弱。根據陜西省體育局官方網站公布的《陜西省體育局2023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告》中,也認識到在宣傳的不足,如“‘一網兩微平臺欄目的設置還不夠科學合理”。
(四)品牌建設的不足
目前,陜西的體育活動還沒有形成品牌性知名度。雖然,每個城市都會舉辦籃球賽、馬拉松等比賽,但賽事名字沒有形成品牌化。有些名字相似,還容易混淆。例如,在2022年9月,陜西省體育局主辦的陜西省首屆“延長石油杯”三人籃球聯賽啟動。在此之前,也有一些小規模的“三人籃球賽”,但都沒有形成品牌化。
三、陜西紅色體育文化傳承發展的路徑
為了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需求,陜西紅色體育文化的發展也應該做出相應的改變。針對陜西紅色體育文化傳承發展的幾個困境,筆者也提出了一些想法,希望能為陜西紅色體育發展提供參考路徑。
(一)聯合打造“輻射圈”式的體育賽事
除了國家對于道路交通建設的支持,還需要城市自己利用現有條件打造出優質的體育賽事。在推廣體育賽事時,與相鄰城市聯合打造“輻射圈”式的體育賽事,共同提升賽事的影響力和大眾參與度,打破交通壁壘的制約。以馬拉松為例,可以選擇相鄰的兩個城市進行賽程規劃,讓起點與終點橫跨兩個地區,同時帶動兩個地區周邊的文化旅游與經濟發展。在起點、終點、沿途設置當地紅色體育文化的路標、口號、文化故事等,促進中國式現代化體育事業的發展,擴大紅色體育文化的影響力。
(二)開展紅色體育文化系列活動
每年可在“紅五月”開設不同形式的紅色體育文化活動。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電子答題、現場答題、“講述體育精神”的朗誦、演講等活動,鼓勵各類人群積極參與。無論哪種參與形式,最終獲勝者可給予獎品、證書、景區游覽門票等。例如,在2023年西安馬拉松比賽中,就為選手準備了旅游景點的福利。我們可以在不同賽事中借鑒這種方式,從而擴大紅色體育文化在群眾心中的影響力。多舉措進行紅色體育文化的傳播,同時帶動周邊經濟發展。
(三)跨平臺合作助力宣傳
結合目前體育活動宣傳的局限性,各市區可以利用新媒體移動平臺的優勢,打造各市區的“網紅體育”,并不斷推陳出新。另外,同一個賽事可以利用不同平臺進行宣傳,宣傳方式要有所區別。例如,微信上可以圖文并茂;視頻號上發布精彩短視頻;抖音、快手等平臺,利用搞笑段子、優質短視頻故事、網紅主播等,共同為體育活動“造勢”。我們也可以將體育賽事與文化旅游相結合。例如,位于秦嶺腳下的蔡家坡村是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村里年旅游綜合收入達到1400萬元,在這里舉辦過多次大型活動,每次開展活動都會帶動村里旅游業的發展。在宣傳方面,還可以鼓勵自媒體人助力宣傳,用“官方+民間”的宣傳方式,讓體育活動更有知名度、參與度。
(四)利用體育賽事規模化打造特色品牌文化
陜西紅色體育本就具有特色,但目前并沒有充分利用這樣的特色文化。要想讓紅色體育形成品牌,需要有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并且,體育賽事要成規模化推廣。只有參與人群廣泛,體育活動的影響力才會更大,才能形成特色品牌文化。這一方面我們可以參考央視精品化綜藝節目的品牌推廣方法。自2021年8月央視首次推出了《央young之夏》節目后,又順勢推出了多部“央young”系列綜藝節目,如《冬日暖央young》《開工喜央young》《央young球迷夜》《央young之城》等節目,都取得了高口碑評價,這些原創IP節目摸準了廣大網民年輕化的點擊習慣與收看審美,以網感與質感十足的語態,滿足大眾追求青春與活力的生活態度。這樣的節目既具有規模化,又形成品牌特色。因此,陜西紅色體育也可以借鑒這種方式,打造陜西特色的紅色體育文化,讓體育活動成規模化開展,從而形成特色品牌文化。
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陜西紅色體育文化進入到現代化的發展階段。最大的變化是從“軍事體育”發展為“全民健身”體育。體育也逐漸從“實戰性”向“廣泛性”“趣味性”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陜西紅色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群眾的廣泛參與。也許在發展陜西紅色體育文化過程中會遇到困境,但只要我們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定能讓陜西紅色體育文化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本文系2023年陜西省體育局常規課題《關于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陜西紅色體育文化傳承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2351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碩,張安琪,匡小紅等.新時代我國紅色體育文化傳承及發展路徑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1,38(05):513-519.
[2]黃先鋒,周琥,李暉.文化自信視域下基于發展紅色體育的紅色文化傳承路徑研究——以羅霄山區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11):12-15.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