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徐軍
摘要:伴隨科技的進步,我國逐步進入豐裕社會,人們獲得基本生活需求更為容易,對于更高層次的人生目標有更多期待,卻容易忽視勞動本身的重要性。然而,當代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知存在一定偏差,出現職業地位偏見、輕視勞動價值、追求學術優越、缺乏認知深度等情況。在豐裕社會背景下,大學生主體性勞動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對大學生主體性認知、價值觀塑造、知識技能取得以及社會性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豐裕社會;主體性;大學生;勞動教育
引言
勞動教育是高職院校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教育要義在于通過勞動培育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人格。豐裕社會,勞動異化帶來的人的異化現象出現,一個呼喚人的主體精神的時代已經真實地到來。由此,對于大學生主體性勞動教育價值觀的塑造與重構成為這一問題的理論趣旨。這種勞動教育價值觀有著區別于傳統勞動教育的基本主張:一是強調勞動最大的益處在于人們的道德上和精神上的發展;二是強調勞動幸福是每一個人不可轉讓的初始權利;三是強調大學生與環境的互動。自然環境、集體環境、勞動環境都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學生與這些教育環境的良性互動有利于學生社會性的發展。因此,豐裕社會主體性勞動教育的探索與研究,就成為亟待研究的時代課題。
一、勞動教育的內涵
勞動教育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與時俱進。已有研究的主要觀點主要表現為技術科學教育、實踐教育以及理論與實踐結合教育三種。馬卡連珂認為,真正的勞動教育是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結合,是知識教養與熟練技術的結合。20 世紀,蘇霍姆林斯基批判地繼承了馬卡連柯的勞動教育思想,他指出,“人的充分的表現,這既是社會的幸福,也是個人的幸福”。筆者認為,對勞動教育本質內涵是什么的問題不可從單一視角來把握,而要關注勞動教育過程是由多元主體、系列活動形成的綜合實踐,以此出發來對勞動教育本質內涵構成或其背后邏輯進行深入剖析,以達到在不同的抽象水平或角度上來深化勞動教育研究,從而更加契合新時代對勞動教育的認知、詮釋與實踐。
(一)勞動教育的時代本質內涵
勞動教育既有勞動創造人的本體論意義,也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現代生產發展的時代性意義,還有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和政治的綜合性意義[1]。
1.勞動教育的時代本質內涵是與時俱進反映當前社會、經濟和技術發展的趨勢,從而讓大學生把握時代脈搏,把個人前途命運與祖國繁榮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勞動教育發揮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前瞻部署未來科技與未來產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參與者、建設者的大學生,需要前瞻性地培養創造性的勞動素養,以適應科技的發展。
3.經濟高質量發展,產業升級優化,對于勞動者精神、勞動技能以及職業素養的要求日益提升,立足產業布局,規劃勞動教育發展,深化勞動教育方式,從而促進產教的全面融合。
4.智能化、數字化發展迅速,使得大學生信息獲取更為多元,生活更為便利,無形中導致大學生對勞動的認知改變,為勞動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二)勞動教育的社會本質內涵
1.勞動教育的社會價值,勞動教育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在特定社會關系下展開的。不同社會關系和環境中的勞動教育具有不同的特點和要求。在不同的社會環境、行業和崗位,勞動教育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各不相同,需要因地制宜進行有針對性地設計和實施[2]。
2.勞動教育的社會意識培養,也是培養學生的社會價值觀、公民責任和社會參與意識。通過勞動實踐,提升勞動對社會的貢獻,提升自身的技能體會,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責任感。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打下基礎,使勞動教育成為推動社會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3.勞動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性活動,不僅僅是個人行為,更是內嵌于社會關系之中的活動。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與社會進行著各種關系的交流和互動,而勞動教育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環。通過參與勞動教育,個體在社會中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融入了社會的整體,體現了社會性的特征和價值觀念。
4.勞動教育與就業,大學生勞動教育通過頂崗實習與社會實踐,培養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了解行業動態,將勞動教育與大學生的就業需求聯系起來,進而強化勞動技能、就業能力和職業意識的培養。以職業規劃大賽為契機,引導學生參與職業規劃,為職業發展做好準備,提高就業競爭力。
(三)勞動教育的認知本質內涵
主體意識是一個人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主意識,具有自主性、自覺性、積極性、能動性、創造性等特征,簡單地說就是人的主體價值和主觀能動性大學生勞動教育的主體性本質內涵是指通過勞動教育,形成主動參與勞動的意識,樹立責任意識,培育創新精神,使之成為自覺的勞動者和創造者。
1.主體性本質內涵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技能和勞動精神,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勞動觀,增強自身成長成才的主體意識,充分利用一切家庭、學校、社會資源,積極投身于實際的勞動過程中,享受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所帶來的成就感與獲得感。
2.主體性本質內涵對于價值觀的引領。大學生勞動教育的主體性本質內涵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自覺的勞動者和創造者。使大學生能夠在勞動實踐中認識自我、展現自我、完善自我,形成對自己責任的認知和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培養出以主體性為核心的全面發展素質,為他們未來的社會參與和創新創造奠定堅實基礎。
3.主體性本質內涵的目標與使命。旨在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實踐的意愿和能力,這種意愿不僅體現在對個人行為的自我約束,更應該表現為對集體利益、社會責任的擔當和維護。使之能夠逐步意識到個人在社會和集體生活中的重要性,培養出成為社會主體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未來的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責任基礎。
4.主體性本質內涵的自主與自覺。勞動教育自覺性與主動性的培養體現為自覺選擇和參與勞動的態度,自主行為的方式。自覺性意味著明確自我參與勞動的意愿和目的,主動融入勞動實踐中,并愿意通過勞動實踐提升自我。自主性體現在學生在勞動實踐中能夠獨立思考、獨立決策、獨立行動,不依賴外部壓力和指令,而是根據自身意愿和能動性進行勞動實踐。
二、豐裕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對于勞動的認知
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部分地區已進入豐裕社會狀態。然而,群體間收入和財富差距高居不下、行業差距高位運行、游離于社會保護之外的低收入群體數量依然龐大。因此,如何以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為契機,筑牢豐裕社會根基,成為大學生勞動教育成敗的重中之重。
(一)豐裕社會大學生的勞動異化
豐裕社會背景下,伴隨數字化技術的普及,許多傳統行業正在向自動化和智能化轉型,勞動異化現象亦日益加劇,大學生對于勞動的認知亦出現將人的本身與勞動行為割裂的現象,不認為勞動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相反,對于他來說,勞動就是犧牲自己的生活。
(二)豐裕社會大學生的幸福認知。
勞動教育是通過體腦結合促進人的身心發展的活動,人的幸福不來源于外部世界,而是本身就存在人的生活世界中,勞動者可以通過自身的“創造性活動”脫離勞動的異化,最終以個體幸福的實現匯聚成全人類幸福的過程。在豐裕社會大部分大學生對勞動持積極態度,也有一部分大學生認為勞動降低了他們的身份,尤其是在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中,這種現象更為明顯。
(三)豐裕社會大學生的目標與需求
豐裕社會帶來了生活質量的提高,這也激發大學生對于品質生活追求的需求。勞動本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于個人興趣的追求和自我價值實現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意味著對于勞動者而言需具備更為廣泛的知識和技能需求以應對復雜多變的職業環境和激烈的競爭環境。
總體而言,豐裕社會帶來了更多的舒適和便利,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使大學生對于勞動認知出現勞動異化、目標與價值追求的改變。為此,在進行勞動教育研究時,要全面考量認知轉變的根源,選擇合適的勞動教育實施路徑,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豐裕社會背景下勞動教育的意義
勞動教育本身兼具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的價值、五育融合的綜合價值。豐裕社會帶來的社會結構性優化、福利體系完善、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勞動教育被賦予嶄新的時代內涵,其時代價值逐漸彰顯。
(一)勞動教育與知識技能的融合
豐裕社會的勞動教育強調體驗與實踐,將勞動教育全面融入專業教育之中,通過專業課程展開勞動教育活動和體驗。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和創業素養的培養,引導學生運用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
(二)提高勞動教育的主體性認知
豐裕社會勞動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正確勞動價值觀、傳遞勞動知識、傳授勞動技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幫助學生端正勞動態度,形成慎思、明辨和篤行等反省思維習慣,進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社會公德。
(三)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
豐裕社會帶來的領域交叉、服務保障體系完善一方面要求在人才市場上的綜合型需求;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學生在勞動行為、就業與創業上的惰性。將勞動教育融入大學生教育的各個領域,并運用勞動精神的思維范式,構建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社會責任為目標、個人價值為立足點的勞動教育體系,發揮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互補效用,從而實現勞動教育對于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有效途徑,推進和保障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豐裕社會背景下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強調通過勞動教育的價值與實踐引領,促進具有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人才的培養。聚焦到豐裕社會,大學生勞動教育存在認知偏差、積極情感體驗貧乏以及實際職業情境缺失等情況,具體而言表現為:
(一)對于勞動教育存在的認知偏差
長期以來,社會普遍存在對于勞動本身缺乏尊重和重視,豐裕社會背景下,甚至出現勞動異化的認知;而在學校的教育體系中,出現勞動教育的邊緣化,忽視勞動教育在學生綜合素質、社會責任以及職業素養的重要作用;對于個體而言,出現重學業成績、輕勞動實踐的現象。
(二)積極的情感體驗貧乏
豐裕社會,社會服務更為健全,個體對于自我價值的實現、個人情感體驗要求提升。體現到勞動教育,大學生在勞動教育的需求上,對于創造性和趣味性的要求水漲船高;同時,豐裕社會物質資源的豐富提升了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以及可選擇的機會,使得學生傾向于勞動與個人興趣的匹配,而個體的差異性,使得其難以在勞動中獲得普遍性的樂趣和滿足感。
(三)實際職業情境不足
豐裕社會職業教育在產教融合的推進上取得的長足進步,然而,技術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職業領域的變化迅速,而教育體系的更新速度可能跟不上這種變化,導致教育內容與實際職業情境脫節。同時,一些職業情境可能受到社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而教育體系未能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導致學生在不同職業環境中的適應能力不足。
五、豐裕社會大學生主體性勞動教育的實施路徑
豐裕社會大學生主體性勞動教育應關注“主體性”與“實踐性”的統一,即價值體系的構建和教學實踐的結合。勞動教育的價值引領與勞動實踐教育的統一,他們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豐裕社會勞動教育以勞動價值為引領
豐裕社會大學生勞動教育要喚醒大學生主體性勞動意識的自覺。豐裕社會,勞動教育需針對勞動觀念的異化在教學勞動理論教育中滲透勞動價值教育,勞動實踐教育過程中,引入職業精神如創新精神、奮斗精神和實干精神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和創造潛能。
(二)創設勞動教育的情境體驗
豐裕社會大學生對于勞動教育本身的體驗感官更為敏銳,故而,勞動教育“五育”的有機融合可以讓勞動教育更為豐富;同時,勞動教育本身關注學生對勞動的熱愛、對勞動的人民的尊重,可以通過真實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更加貼近實際生活場景,提升學生的獲得感和滿足感。
(三)設置勞動教育的職業環境
試圖只根據學習活動去培養集體主義精神的教師,必然會遭到失敗。豐裕社會將勞動教育與職業實踐結合就至關重要,這不僅涉及勞動教育與專業知識的結合還涉及對于未來職業規劃的結合。一方面可以通過將勞動教育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頂崗實習等方式來實現;另一方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設置創新創業課程,幫助學生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
結語
綜上所述,盡管社會豐裕,勞動教育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將勞動幸福、勞動價值根植于大學生頭腦中,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才能培養出重知識、精技能、善創新的新時代綜合型人才,進而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高質量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本文系1.2022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四聯動三階段雙元育人”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XSP22YBC211);2.2021年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教育教改(重點)研究項目《主體性視野下高校課程思政與雙創教育的有效融合研究》(課題編號:HVIT21zd00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邱敏,王一名.大學生紅色社會實踐與勞動教育融合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3,39(11):38-41.
[2]劉根.勞動教育促進培育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路徑探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07):141-144.
(作者單位: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