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浩凱,李婷婷,王慶濤,周寶明
(天津工業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天津 300387)
產教融合是產業與教育領域的深度結合,旨在促進教育與產業間的緊密聯系,確保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在此模式下,學校與企業加強合作與交流,共同培養符合行業需求的人才,提升教育質量和學生就業率[1-3]。學生得以接觸實際產業項目,增強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為未來產業發展做好準備。新工科教育則聚焦新興產業技術,如信息技術、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等,強調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培養,注重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以適應新興產業發展需求[4-6]。產教融合與新工科教育緊密相連,通過產教融合,學校能更精準地把握產業需求,調整教育內容和方法,為學生提供更符合產業需求的教育[7]。結合兩者,能更有效地培養適應新工科產業發展的人才。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市場競爭的加劇,紡織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紡織生產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企業急需擁有高素質的專業人才。而當前紡織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也并不樂觀,很多畢業生在求職中面臨著實踐經驗不足、技能不夠等問題。因此,建設紡織專業就業實習基地,對專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8-9]。
紡織專業是一個傳統的工程技術類專業,主要培養學生掌握紡織工程技術、紡織設計、紡織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接觸到紡織材料、紡織加工工藝、紡織機械設備等相關內容,培養學生成為具備紡織行業實際操作和管理能力的紡織專業人才。
天津工業大學紡織工程專業包括紡織卓越工程師、現代紡織技術、紡織品時尚創意設計、紡織服裝商務與貿易、紡織服裝標準與檢測、先進針織技術與產品、紡織智能制造七個專業方向。專業培養目標為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面向國家經濟發展需要,培養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家國情懷、文化自信、科學探索精神,能主動適應我國現代紡織行業發展需求,具備深厚的科學知識、工程能力及人文素養,掌握紡織工程專業有關理論知識和專門技術,掌握學科前沿和行業發展趨勢,具備國際視野、終身學習能力、學科交叉知識及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和管理協同能力,能夠勝任紡織行業及其相關領域工程技術、生產管理、質量控制、研究開發、檢驗與貿易等工作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紡織專業屬于工科類,有必要加強與紡織行業企業的聯系,加強校企合作,通過產教融合實現紡織專業的科學可持續發展[9]。
紡織專業的發展趨勢涵蓋了以下四個方面[10-11]:首先是可持續發展,隨著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紡織業正致力于研究和應用環境友好的紡織材料和生產工藝;其次是智能紡織,這已成為紡織行業的新興焦點,紡織專業正加大在智能紡織品研發和應用技術方面的投入;再者是個性化定制,隨著消費者對個性化需求的增長,紡織專業正致力于提升個性化定制紡織品的設計和生產技術;最后是跨界融合,紡織專業正積極與其他領域如科技、醫療等進行深度合作,以培養具備多領域知識和技能的專業人才。
總的來說,紡織專業的培養和發展趨勢將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智能化、個性化定制和跨界融合,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和社會的發展。通過產教融合,紡織專業人才培養可以更好地符合市場需求,培養出更符合企業要求的人才,并促進產業和教育的良性發展。
產教融合背景下紡織專業就業實習基地建設意義重大。為了彌補學生在實踐工作中的短板,通過建設校內外就業實習基地,不僅可以促進產學互動、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滿足市場對高素質紡織專業人才的需求,推動紡織行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促進產業發展和教育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紡織專業本科院校致力于培養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術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實習基地是學校與企業有機銜接的橋梁,是學生將所學知識向工作崗位延伸的觸角。通過校內外實習基地,促進產學互動,推動產業與教育的協同發展,匹配學生和用人單位需求的契合點[12-13]。實習基地可為學生提供了接觸真實工作環境的機會,幫助他們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校企雙方合作,讓紡織專業教師了解企業用人需求和最新專業發展趨勢,更好地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培養方向,培養適應市場的專業人才,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在實習基地中,學生可以接觸到最新的生產技術和設備,提升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實踐經驗。面對實際工作中的挑戰和問題,學生能夠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增強綜合素質。
有實習經驗的畢業生更容易被企業青睞,實習經歷是提升就業競爭力的關鍵。通過實習,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業內部運作和職場要求,積累相關經驗,建立人脈關系,并且提前適應工作環境,從而增強自身的就業競爭力。
天津工業大學紡織學科始建于1912年,現已成為我國北方規模最大、最具現代紡織特色的高等學校。2017年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序列,在第四次全國學科評估中獲得A+;以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為重要支撐的化學、工程學和材料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
目前建設了校內和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校內依托天津工業大學紡織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示范中心總建筑面積為6 490 m2,教學實驗室50個,涵蓋紡織、非織、輕化、服裝四個專業,儀器設備1697臺套,總值10 015.42萬元,中心承擔著我校紡織學科系列專業基礎課和專業實驗實踐課的教學、全校各相關專業學生的技術創新和課外實踐等實驗實踐教學任務,并服務于全國紡織高校師生和行業培訓,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紡織教育教學工作。校外與天祥(天津)質量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魏橋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蘇州匯川技術有限公司、愉悅家紡有限公司、中聯品檢(北京)檢驗技術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簽訂實習實訓就業基地。在校企共同制定專業培養方案、高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共同組建“雙師型”教學指導隊伍、依托校企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紡織專業實踐教學和紡織專業競賽、校企聯合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取得滿意的成果。
產教融合背景下紡織專業就業實習基地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實習需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同時促進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推動紡織行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優化和完善。就業基地建設目標如圖1所示。

圖1 就業實習基地建設目標
覆蓋多領域需求,提供多樣化機會。建立涵蓋紡織工程、紡織設計、紡織商貿與檢測、紡織智能制造等多個領域的實習基地,滿足不同專業方向學生的實習需求。
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拓展與紡織相關企業的合作網絡,提供豐富多樣的實習機會,與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獲取更多行業資源支持和指導意見。積極開展國際的實習交流項目,促進學生跨文化能力和全球視野的提升,吸引國際知名紡織企業與學校合作設立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國際化的實習機會。
優化實習環境,改善實習基地的硬件設施和工作環境,讓學生能夠學習到紡織先進生產設備和技術,獲得良好的實習體驗。完善數字化管理平臺和虛擬實現環境,建立數字化的實習管理平臺,方便學生、企業和學校管理者進行信息共享和溝通。
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特點制定個性化的實習計劃,確保實習內容貼近專業方向。將實習內容與課程設置相結合,促進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有機結合。
充分發揮就業實習基地對校企共建、科研攻關的支撐作用,開展以科研課題為依托的項目制生產實習。學生通過參與項目制生產實習,將課堂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項目中,促進了學術研究與實際生產的結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操作能力。通過這樣的實習,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科研課題相關領域的實際應用,為未來就業或學術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為實習學生配備校企雙導師,提供針對性指導和技能培訓,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實習任務。校內實訓教師大多博士畢業后留校任教,理論知識和科研能力較強,但缺乏工廠實踐經驗,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培養更多具有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的導師,提高校內實踐教學隊伍的水平[14]。學生到企業后安排企業高級工程師級別的一線技術人員或車間生產管理者擔任其校外實踐指導教師,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和培訓,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實習環境并提升技能水平。
建立科學的實習評估機制,對學生在實習期間的表現進行評估,及時反饋并調整實習計劃。校企雙方共同協商制定學生實習計劃,共同負責實習過程評價,切實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實現共贏共享,促進校企雙方合作更加深入和密切。推動實習基地企業與學校教育教學、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聯合舉辦如全國紡織類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中國輕紡城·東進杯”第十五屆中國高校紡織品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紡織貿易與商業策劃創新能力大賽、全國大學生紗線設計等競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產教融合背景下,紡織專業就業實習基地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完善實習基地網絡、優化實習環境、開展項目制生產實習、加強指導與評估等關鍵舉措,可以有效推動實習基地的發展,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的提升。未來,實習基地應朝著信息化建設、國際化拓展、持續優化實習基地建設等方向發展,以適應紡織行業的變革和全球化趨勢。這些舉措將有助于為學生提供更多元化、個性化的實習機會,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紡織專業人才,促進產學融合的深入發展,為紡織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