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目的]科技形象是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形象在國際社會中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國際形象以及國際競爭力、影響力。國產大飛機C919是中國高新科技的代表產物之一,比較國內外媒體對C919的報道,能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的科技形象在國內外的差異。[研究方法]以200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間國外媒體A和國內媒體B關于中國的國產大飛機C919的報道內容為研究對象,通過框架分析法對兩種媒體有關國產大飛機以及中國科技發展的報道內容、數量以及塑造的中國國際形象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結論]國外媒體A側重C919的商業影響,感情傾向以競爭為主,多采用經濟后果框架;國內媒體B的報道側重C919的技術突破,感情傾向以中立為主,多采用事實框架,二者在報道主體等方面也有一定差異。基于此類現狀,中國科技國際傳播策略的制定應從采用多方信源、“自塑”和“他塑”相結合,加強深入分析解讀方面展開,以助力中國科技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關鍵詞:C919;國產大飛機;國家形象建構;科技傳播;框架理論
長久以來,商業大型客機制造領域被歐洲的空客公司和美國的波音公司壟斷,我國在國產大飛機的研發和制造領域處于相對空白。為彌補這一空白、打破國外大型客機的技術壁壘,2006年,我國發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1],明確提出將國產大飛機的研發和商業化進程提上日程。自此,我國的大型客機研發工作拉開帷幕。
2017年,中國生產設計的中程窄體干線商用飛機C919首次正式飛行[2],經歷了多次測試和國內外許可證申請認證之后,C919于2023年5月28日在中國東方航空完成了首次商業飛行[3]。截至2023年9月10日,C919客機已經交付了兩架,而訂單已經達到1 061架[4]。
國產大飛機C919的成功推出打破了歐美商業大型客機的市場壟斷。C919本身凝結了顯著的經濟價值和科技成就。C919受到媒體廣泛關注,僅央視網搜索“C919”結果就超過2 000條。C919的研發過程和商業發展儼然已經成為中國先進科技和制造水平的一張名片。對C919報道的研究可以從側面反映出對外傳播中的中國科技形象。
基于上述討論,本文提出以下問題:1.有關C919國產大飛機的報道,國內外有什么差異?2.這些差異在對外傳播中分別塑造了怎樣的中國科技形象?原因是什么?3.如何做好我國科技形象的對外傳播工作?
一、研究基礎
“框架”的概念由人類學家格里高利·貝特森(Gregory Bateson)首次提出。此后,戈夫曼(Goffman)將“框架”概念引入到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為其發展奠定了基礎。戈夫曼強調框架是人們將社會真實轉換為主觀思想的重要憑據,是人們或組織對事件的主觀解釋與思考結構。人工智能領域的先驅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將“框架”應用于人工智能領域。他認為,框架是一種用于描述和解釋現實世界的認知結構,是人類思維和行為的基礎。在人工智能領域,框架被視為一種模擬人類思維和行為的方式。
在新聞傳播學領域,框架理論被用來解釋和分析新聞報道的過程和結果。新聞媒體通過選擇、強調、解釋和呈現事實的方式,影響著公眾對事件的認知和理解。框架理論為研究新聞報道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工具,幫助人們理解新聞媒體如何建構和傳遞社會事實。
科技傳播的概念自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孫寶寅提出科技傳播的內容應包括傳播在科技與社會互動關系中的作用、科技信息的性質與分類、有效傳播的準則、科技信息產業與科技信息商品化、傳播技術應用研究幾方面[5]。翟杰全等人認為,經歷了十余年的發展,科技傳播研究形成了兩大范式、三種路徑,即基于社會發展視角、基于科學文化視角和基于傳播實踐視角的三條“技術傳播”路徑[6]。科技傳播研究范式分為“普及范式”和“創新范式”,前者指科技知識從知曉的人傳播到不知曉的人,是一種科學普及;后者是一種更為廣義的概念,不僅包括科學傳播,也包括技術傳播,即技術在各個組織之間流動以促進經濟社會更加協同發展的傳播[7]。科技傳播的研究內容和研究質量進一步得到了發展。新媒體時代,謝駿等人將大眾傳媒與科技傳播相結合,以量化的方法研究科技傳播在大眾傳播媒介領域的發展現狀,提供了翔實的一手數據[8]。如今,科技議題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要議題,沈斌等人提出,科技傳播應該更好地和國際傳播相結合,在建設科技強國的同時講好中國科技故事,在國際社會發出中國“科技強音”[9]。
本文采用的科技傳播概念是基于傳播實踐的,主要聚焦于傳播內容所體現的科技因素,基于此概念,可對大眾傳播媒介的科技傳播進行實踐研究。國內有關科技傳播的論文已十分豐富,內容涵蓋新能源汽車[10]、航空航天[11]、農業科技傳播[12]、葡萄酒釀酒技術的科技傳播[13]等多重領域,但是,有關科技形象的國際傳播分析相對較少,本研究聚焦于科技傳播路徑下國際新聞的傳播框架分析,以期為科技新聞的國際化傳播路徑研究帶來啟發。
過往研究往往將科技形象定義為公眾心中建立的對科技能力和成果的認知[14],但是近年來由于全球化進程發展的曲折性以及國際局勢變化等因素的影響,科技形象的概念則更多地向國際關系延伸,其內涵也在不斷豐富。本文中的科技形象是指傳播主體通過一定的傳播渠道所塑造的有關某一國家或地區科技的總體形象,包括對該國的科技信息的實體與虛擬、感性與理性的認知與表達。
科技形象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和技術依賴性。一方面,科技形象取決于技術本身的突破,另一方面,它也有從外部世界向內部世界傳導內容的特征。胡騰蛟從美國的歷史事件出發,論證了美國海外科技形象塑造的措施,美國政府不僅在太空競賽中持續發力,還大力宣揚美國在各個科技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構建了美國科技造福全人類和引領未來科技進步的形象[15]。由此可見,一國科技形象的塑造不僅取決于該國科技發展的客觀水平,更受制于該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宣傳策略。海外媒體雖然高度關注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在情感表達上,對“中國制造”的評價還有些消極的部分[16]。學者葛卉對“中國制造”對外廣告的話語權力分析[17]也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有必要通過對國內外媒體在科技形象方面的報道以及科技形象塑造活動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以建立起對中外媒體的中國科技形象構建較為全面的認知。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方法概述
本文將采用框架分析的方法,借鑒克萊斯·H.德弗里斯(Claes H. de Vreese)提出的新聞通用框架[18],建立科技傳播研究框架,并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1日期間國外媒體A和國內媒體B關于中國的國產大飛機C919的報道內容,以及新聞報道內容呈現出來的中外媒體塑造的中國科技形象,以期為中國科技形象的國際傳播提供一定的借鑒材料。
(二)研究對象
本文選取200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國外媒體A和國內媒體B關于中國國產大飛機C919的報道內容作為研究對象。在時間節點的選擇上,為保證樣本的權威性和豐富性,考慮到在2009年國產大飛機C919項目正式立項之前缺乏相關的報道,故選取200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作為研究的時間段。
(三)媒體選擇與框架搭建
1.媒體選擇
國外媒體A和國內媒體B在媒體性質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一是二者都是新聞媒體機構。國外媒體A和國內媒體B都是知名的國際新聞媒體機構,致力于向全球觀眾提供高質量的新聞和信息內容。二是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全球影響力。國外媒體A和國內媒體B的新聞和節目不僅在本國、也在全球范圍內產生影響。三是二者都是公共媒體機構。國外媒體A和國內媒體B都具有公共服務的性質,承擔著向公眾提供新聞和信息的責任。因此,二者在媒介性質、影響受眾、責任劃分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二者的主體位置、立場和視角不同。國外媒體A代表西方立場,其報道是一種“他塑”,國內媒體B則代表中方立場,其報道內容在“自塑”范疇內。因此,本文選取國外媒體A和國內媒體B作為研究對象,既能體現中西方語境下看待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和觀點,又有助于洞悉二者在內容設定、寫作技巧等方面的差異。
2.框架搭建
德弗里斯將新聞框架分為新聞通用框架和特定問題框架,部分研究采用了政治、經濟、環保、科技、社會的框架結構[10]。本文選取了新聞通用框架作為框架搭建的基本模式。
除報道數量的描述性統計之外,本文將從以下三個層次對相關內容進行框架分析,一是在內容上,將報道內容分為側重于政治、商業和技術三方面;在文本的情感傾向上,結合科技新聞內容的特殊性,將其分為競爭、中性和合作三種情感傾向;在具體的報道框架上,借鑒德弗里斯的新聞通用框架,把C919的相關報道劃分為事實框架、沖突框架、人情味框架、責任框架、道德框架、經濟后果框架和領導力框架。
3.樣本選擇
在國外媒體A和國內媒體B官網搜索關鍵詞“C919”的方法對已有報道全文進行搜索,運用Python進行數據采集,共得到國內媒體B的樣本478篇,國外媒體A的樣本24篇,經過重復內容剔除和數據清洗,剩余B的樣本374篇,A的樣本23篇。由于初步搜集到的國內媒體B的相關報道數量較大,重復主題內容相對較多,故采用系統抽樣的方法,抽取清洗后數據內容的30%,也就是112篇報道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
(四)信度檢驗
在正式編碼開始之前,編碼員抽取數據的20%,采用雙人背對背編碼的方式進行預編碼實驗,采用卡帕(kappa)系數評估編碼者間的一致性水平,以測算編碼工作的信度。經結果統計和計算,卡帕系數為0.921,信度較好,可以進行后續編碼工作。
三、國外媒體A和國內媒體B關于“C919”科技新聞報道的對比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1.報道數量:差異較大
從報道總量來看,國內媒體B的報道總量總體多于國外媒體A,另外,國內媒體B的報道數量波動較大,呈現出波動上升的趨勢,數量較多的年份集中于2017年、2022年和2023年(見圖1),這與國產大飛機C919在2017年在上海浦東機場首飛、2022年首架飛機交付、2023年正式進行商業飛行有關;國外媒體A的報道整體數量較少,但是也在2010年民用航空資格證正式申請和2017年完成首飛時出現了小峰值,報道數量集中體現了C919大飛機研發和商業化過程中的重大進程時間節點。報道數量的巨大差異則體現出了國際媒體層面對C919的關注度比中國對其的關注度低。
2.報道內容:商業為主
由統計數據可知,國外媒體A的報道內容傾向于商業和政治層面,二者共同占比83%,技術層面的內容則相對較少(見圖2);國內媒體B的報道內容傾向于技術和商業層面,二者共同占比85%(見圖3)。這說明國內媒體B在進行大飛機相關報道的時候,側重于其技術攻關歷程和商業潛力;而國外媒體A則更加關心商業客機市場的未來發展趨勢、中國科技強國的國家戰略走向及C919國產大飛機的商業影響力,以及由此引發的國際競爭等。而對于已經掌握商業客機制造技術的國外媒體A所在國來說,中國客機技術突破的吸引力相對較弱。由此可見,國外媒體A對科技與經濟、國際政治等關注度逐漸超越科技成果本身。
3.感情傾向:中立與競爭
由數據統計分析可知,國外媒體A的報道傾向于強化競爭意識(見圖4),多次提到打破商飛制造兩大巨頭波音公司和空客的市場壟斷、和其正面交鋒等內容,強調競爭和沖突的潛在可能性;國內媒體B的報道的感情基調傾向于保持中立和謀求合作(見圖5),與老牌國際商業飛機制造企業進行競爭的相關報道比較少。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兩者對于中國國產客機的不同態度:中國媒體積極宣傳,將其作為中國科技進步的里程碑,并積極尋求國際合作的可能性,而國外媒體則對其小心提防,采取零和博弈的思維,擔憂國產客機打破英美商業客機制造市場的壟斷局面,影響其市場和利潤。
4.交叉分析:商業競爭與技術中立
由相關統計數據可知,國外媒體A在商業、政治和技術三方面的報道內容均傾向于采用競爭口吻,而國內媒體B的報道內容傾向于中立和合作口吻,特別是在技術方面的報道中,中立傾向的報道占有絕對優勢,而在商業領域,也以中立為主,呈現出穩健謀求合作的態度,偶見有和英美相關商業飛機制造商進行競爭的傾向。在政治領域,國內媒體B的報道未有明顯的傾向性,競爭、合作和中立態度的報道皆有之(見圖6、圖7)。
5.框架描述:事實與經濟后果
整體來看,如表1所示,國外媒體A所采用的報道框架以C919大飛機研制成功以及投入商業使用之后可能會帶來的經濟后果為主;國內媒體B所采用的報道框架更多使用事實論據,亮明C919國產飛機的客觀數據、研制進展和商業進程,主觀性評論的內容相對較少。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媒體B采用了數量可觀的人情味框架,通過采訪試飛員的飛行感受、記者親身進入大飛機體驗、采訪乘坐C919的民眾等方式,以傳遞情感、富有親切性和趣味性的方式,提升先進科技傳播內容的親和力。
(二)中國科技形象塑造:科技為核,各有側重
從主要新聞主體來看,如表2所示,在國內媒體B的報道中,專家和企業高管的意見占據重要地位。相比之下,國外媒體A的報道引用官員和企業高管公開發言的內容較多,其共同占比為62%。由此可見,兩種媒體在新聞采集和報道上的傾向和策略有一定的差異。國外媒體A更側重于展現官方對于C919項目發展的規劃和期望、C919在國際市場上的商業前景和競爭格局等。國內媒體B的報道則更加注重專家和企業高管的意見,從側面顯示了其對于技術和經濟層面的深度挖掘和解析,這種報道方式有助于增強受眾對于C919飛機制造技術和飛行性能的信任感,同時有助于揭示其經濟發展潛力和商業價值。
從報道框架來看,如表2所示,國內媒體B的報道以事實框架為主,通過記者的實地采訪和專家的深入分析,向受眾傳遞關于C919大飛機研制進程的信息。此外,人情味的元素也得到了一定的體現,如報道記者乘坐C919的體驗、介紹C919的性能和配套服務等。與此不同的是,國外媒體A的報道框架更側重于經濟后果框架,其報道強調了C919大飛機對現有國際航空市場的沖擊,以及中國在飛機制造業當中的角色轉變。
總之,在國內媒體B的報道中,中國的C919的科技形象由兩個維度構成,核心維度是強調中國科技成果,如C919從無到有的研究歷程、多次進行試驗以保證安全和性能、在國際同行領域的先進性等;另一維度是中國科技的外延維度,如科技與政治、經濟、文化的交織,在這一維度上的報道更突出經濟層面的國際合作和共贏,建構出突出科技發展、積極尋求對外合作的國際形象。
相比之下,在國外媒體A的報道中這兩個維度的側重點則差異明顯。在科技成果的維度上,國外媒體A雖然也報道了C919大飛機的研制歷程和技術性能,但更多地關注其與國際同行的比較和競爭態勢,以及中國飛機制造業的崛起對全球航空產業格局的影響;科技外延方面,國外媒體A則更多地聚焦于C919項目背后的政治和經濟因素,其報道側重于深入分析C919對于中國的戰略意義及其在全球航空產業鏈中的位置和作用。同時,國外媒體A也關注C919對于國際貿易和合作的影響以及由此引發的市場變化和競爭格局調整。
四、中國的國際科技形象塑造策略
對于C919大飛機的形象報道不同媒體呈現出明顯的思維、角度差異,這些差異源于中西方社會的根本文化差異和中西方在C919相關報道中的主客體地位。
從文化差異的角度來看,中國主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求同存異,走和平發展道路,這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以和為貴、中庸之道等觀點;國外媒體A所在國作為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國家,其更多地主張零和博弈,采取競爭和沖突的思維,這與其歷史發展過程和經濟發展邏輯也有密切聯系,反映在新聞報道上則表現為更多采取“沖突的框架”對中國科技進行報道。
從事件的主客體視角看,在有關C919國產大飛機的研發和商業化進程這一事件當中,中國作為事件的主體和當事人,更多地希望能夠尋求一定的國際合作,將國產大飛機推向國際商業市場,因此更多地采用了事實框架,希望C919的性能和特點能夠被世界了解;而國外媒體A所在國更多采用競爭的視角進行相關報道,是因為國外媒體作為事件發展的旁觀者,傾向采用一種觀察“他者”的視角來解讀C919研發過程,再加上可能會牽涉到國外某老牌航空制造公司的相關利益,因此國外媒體報道塑造的中國新科技形象會相對具有威脅性。
基于以上研究結果和分析,本文從采用多方信源、“自塑”和“他塑”相結合、深入分析解讀等角度對中國科技形象的國際傳播提出策略建議。
應采用多方信源,探索更豐富的報道視角,與國際媒體形成對話和交流,以塑造我國在國際上的科技形象。中國媒體更多采用單一的報道視角,未能與國外媒體A的相關報道形成對話。在形象塑造方面,單一的信源往往會導致報道內容重復、單調,缺乏國際視角的思考和分析。基于此,中國媒體在進行相關報道時,應注意以“他者”的視角來思考問題,正面回應國外媒體的所謂政治威脅的陰謀論,強調中國制造、中國品牌的開放包容理念,對國際報道中不客觀、先入為主的部分迅速高效地回應與反擊,同時在報道中應形成對話,提升新聞內容的可讀性和感染力。
應注重“自塑”和“他塑”相結合,共同塑造有利于我國發展的國際科技形象。從“自塑”的角度看,中國媒體成功展現了一個不斷尋求科技創新、精益求精、謀求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國際形象,但是在方法方面還應加強內容的可讀性和信源主體的豐富性。另外,在報道內容中,要綜合報道并附加相應的解釋說明,如C919由于起步較晚等歷史原因,發動機等零部件依然是從法國等國家進口。這種策略不僅可以提升新聞的真實度和可信度,還能激勵受眾增進對航空發動機等領域的興趣和探索熱情;從“他塑”的角度看,中方應適當積極回應國際關切,針對國外媒體提出的“中國是否在挑戰波音和空客,試圖主導飛機制造業”等相關問題做出正面回應,在國際交流和對話中減少誤解,展現中國和平發展、積極尋求國際合作、無意于零和博弈的形象。
應對數據和事實進行深入分析與解讀,提升新聞內容的嚴謹性和可讀性。中國媒體在對科技新聞進行報道時,多采用事實框架,羅列大量翔實的數據和事實,但是對于事實的邏輯性分析和深入解析等方面卻稍有欠缺。國外媒體報道的事實方面不算豐富,但其善于運用邏輯推理和深度分析來提高受眾的接受程度。尖端科技領域新聞在題材上有一定的閱讀門檻,因此,我國新聞媒體應積極運用先進的數據分析技術,通過對科技領域的關鍵數據進行深入挖掘,揭示科技發展的趨勢和亮點,為受眾呈現更為全面和客觀的科技圖景;另外,也要深入了解科技創新的前沿,將專業的科技信息轉化為易于理解的語言,以提高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和邏輯性。我國新聞媒體還應多利用社交媒體等平臺主動傳播中國科技成就,增加國際受眾對本國科技實力的認知度。
總之,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科技能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的科技形象亦會受到更多的關注和討論。如何在眾聲喧嘩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塑造好中國的科技形象,不僅取決于科技發展水平的“硬條件”,也取決于國際傳播的“軟實力”。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EB/OL].(2006-02-09)[2023-09-01].https://www.gov.cn/jrzg/2006-02/09/content_183787.htm.
[2] 欲與天公試比高,國產大飛機C919已沖向云霄,CR929也在趕來的路上了|我身邊的中國制造[EB/OL].(2017-10-15)[2023-12-31].http://china.chinadaily.com.cn/2017-10/15/content_33275867.htm.
[3] 國產大飛機C919完成商業首飛 航空相關產業迎來發展新機遇[EB/OL].(2023-05-29)[2023-09-01].http://www.news.cn/fortune/2023-05/29/c_1212193036.htm.
[4] 賀東風:C919大型客機訂單量已達1061架 希冀借鑒新技術奠定競爭優勢[EB/OL].(2023-09-10)[2023-12-31].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309/10/t20230910_38708819.shtml.
[5] 孫寶寅.關于科技傳播研究內容的探討[J].科技與出版,1995(6):41-43.
[6] 翟杰全.國內科技傳播研究:三大方向與三大問題[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8):68-71.
[7] 翟杰全,張叢叢.科技傳播研究:“普及范式”和“創新范式”[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9-11,29.
[8] 謝駿,季德春.大眾傳媒科技傳播量化研究:評《媒介·科技·傳播:大眾傳媒科技傳播現狀研究》[J].傳媒,2018(18):97-98.
[9] 沈斌,王榮,郭畢沖.建構國際話語體系 多維傳播中國科技[J].新聞戰線,2023(13):69-71.
[10] 張莉,郭文青.政策驅動、國家發展和環境保護:我國新能源汽車推廣的科技傳播動力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3,44(1):103-119.
[11] 汪雨芹.《航空雜志》的科技傳播特色[J].青年記者,2015(3):96-97.
[12] 范青,何志武,高山.媒介接觸視域下農業科技傳播的影響因素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56(4):594-602.
[13] 郭雁云.魏征與葡萄酒釀造術傳播歷程研究:基于科技傳播視角[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7,39(S1):82-84.
[14] 盧國華.中國報紙科技傳播能力的評估與分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37(7):46-51.
[15] 胡騰蛟.“斯普特尼克沖擊”事件與美國海外科技形象的塑造[J].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報,2023,43(5):101-120,159.
[16] 竇光華,王雪蓮.新時代國家形象視域下“中國制造”海外報道隱喻分析[J].新聞大學,2022(5):71-80,121.
[17] 葛卉.基于話語權力理論的中國國家形象廣告分析[J].當代傳播,2011(5):85-87.
[18] CLAES H, DE VREESE.News framing:theory and typology[J].Information design journal,2005,13(1):51-62.
Analysis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International Media Construction
Tian" Chang" " Cui" Y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Beijing,102488)
Abstract:[Research purpose] The ima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imag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ima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influence. Domestic large aircraft C919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products of China’s high-tech,compar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media reports on C919 can reflect the difference of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mage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side.[Research method] This paper takes the reports on China’s domestically produced aircraft C919 by foreign media A and domestic media B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1,2009 to December 31,2023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alyzing the content and quantity of reports on domestically produced aircraft and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as well as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shaped by the two kinds of media through the framework analysis method.[Research conclusion] Foreign media A focuses on the commercial impact of the C919 and adopts the framework of economic consequences,while domestic media B focuses on the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of the C919 and adopts the framework of facts,and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in terms of interview subjects. Based on this situation,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should be formulated by adopting multiple sources,combining “self-molding” and “other-molding”,and strengthening in-depth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so as to help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y building.
Key words:C919;domestic large aircraft;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framework theory
基金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校級科研項目“媒介與形象研究”(橫20210028)。
作者簡介:田暢,女,2000年生,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國際傳播。崔艷,女,1973年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企業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