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目的]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成都市正式晉升全國超大城市,常住人口突破2 000萬人,人口總量龐大、城區人口高度聚集、人口不斷增長和涌入,城市市域范圍和城市規模不斷擴張,為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應急管理帶來巨大的壓力,也為城市治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傳統治理方式已難以適應超大城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需要。城市數字化轉型是以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技術創新應用為手段,以機制體制優化為保障,最終提升城市面向未來的綜合競爭力的城市發展新范式,是新時代推進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研究方法]通過全面分析超大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邏輯機理,解讀成都市超大城市數字化轉型的現狀,發現成都市在超大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存在數據共享開放水平不高、數據融合亟待提升、應用場景不夠豐富、復合型人才相對匱乏等問題。[研究結論]通過對標上海、杭州等先發城市,提出成都市應從培養數據化思維、構建數據要素應用體系、強化數字基礎設施應用、創新復合型人才引育機制四個方面推動超大城市數字化轉型,全方位增強超大城市數字化轉型支撐。
關鍵詞:超大城市;數字化轉型;智慧城市;數據要素;數字基礎設施
超大城市數字化轉型并不是對數字化技術的簡單利用,而是以數字化為支撐的治理范式的根本性變革。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成都市正式晉升全國超大城市,常住人口突破2 000萬人,傳統治理方式已難以適應超大城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需要[1]。數字化轉型是近年來城市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徑,也被視為今后一個時期推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黨的二十大提出“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3]。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屆二次全會提出“要健全超大城市現代治理體系,全面實現高效能治理”[4]。加快探索超大城市數字化轉型發展路徑,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適應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是推動成都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一、超大城市數字化轉型理念
超大城市人口總量龐大、城區人口高度聚集、人口不斷增長和涌入,城市市域范圍和城市規模不斷擴張,為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應急管理帶來巨大的壓力,也為城市治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城市數字化轉型是以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技術創新應用為手段,以機制體制優化為保障,最終提升城市面向未來的綜合競爭力的城市發展新范式。城市數字化轉型包括城市經濟數字化轉型、城市生活數字化轉型與城市治理數字化轉型,涉及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政府與多元社會主體關系的轉型,通過數字化賦能最大化地集成多元社會主體。
2022年11月,賽迪顧問發布了《2022中國數字城市競爭力研究報告》,圍繞城市數字化轉型發展的建設內容對全國主要城市進行了評估,形成了2022年全國數字城市百強榜,其中北京、上海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二,杭州市位列第六,成都市位列第八[5]。針對城市治理數字化轉型,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城市都進行了有益探索,其中杭州以“城市大腦”為載體進行轉型探索,將“城市大腦”作為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數字系統解決方案。針對超大城市治理數字化轉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的“接訴即辦”和上海的精細化治理,政府部門和學術界對此從制度和技術層面進行了諸多有益的理論和實證研究。
針對北京“接訴即辦”改革,201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在“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基礎上開始推進“接訴即辦”,充分發揮“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及其網絡平臺”的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全國城市治理提供了一系列先進的經驗。眾多學者圍繞北京“接訴即辦”開展了一系列理論與實證研究。李文釗從互動治理的角度出發構建了“接訴即辦”的分析框架,分析“接訴即辦”的反饋機制、考評機制、披露機制、激勵機制、學習機制和認同機制,認為“接訴即辦”是以人民為中心的超大城市治理改革的有益探索[6]。部分學者從基層治理層面出發,分別從不同角度探討北京“接訴即辦”如何通過小切口實現超大城市的“大治理”[7-9]。王程偉等從績效管理的角度實證探討了北京“接訴即辦”改革通過績效反饋機制在政府部門間形成競爭機制,從而有效激勵政府各級部門和工作人員提升政府工作績效和公共服務提供效能[10]。
針對上海“一網統管”,為應對數字化轉型期的復雜治理,上海以人民需求為導向,以數字技術為基礎,通過借鑒、吸收、整合各類治理載體、規則、程序等生成的城市“一網統管”被一致認為是數字時代下超大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典型實踐。顧麗梅等構建了多位一體的城市數字化轉型分析框架,通過上海轉型實踐探析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內在機理[11]。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一網統管”對城市政府及其治理運作發揮的作用進行論證[12-14]。陳水生認為“一網統管”是政府數字治理的新模式,歸納了平臺治理的五大核心屬性和四大運作邏輯,系統總結了平臺治理的理論與實踐模式[15]。
綜上,超大城市數字化轉型被提出后,國內學術界迅速開展了廣泛的研究。但由于超大城市數量有限,現有研究成果大部分是關于北京、上海兩座超大城市,成都市2021年才提出超大城市智慧治理,無論是實踐研究還是理論研究的時間都比較短,故為本文留下了較大的空間。本文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數字化發展的重要論述以及國家、省、市相關決策部署為指導,闡述超大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邏輯機理,梳理分析成都市超大城市數字化轉型的現狀基礎與問題不足,從夯實數據底座、完善應用場景體系、強化數字基礎設施應用、創新復合型人才引育機制等角度,提出成都推動超大城市數字化轉型,推動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對策建議。
二、超大城市數字化轉型邏輯機理
2023年2月27日,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數字中國建設按照“2522”的整體框架進行布局,即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推進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強化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和數字安全屏障“兩大能力”,優化數字化發展國內國際“兩個環境”[16]。在“兩大基礎”中,數據資源是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要素,數字基礎設施是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基礎。伴隨著社會治理生態的愈發復雜和老動能的持續衰減,尤其是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的信息化社會,各類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更需要以數據資源和數字基礎設施為基礎,充分運用數字化的方式,全方位賦能城市治理和經濟社會轉型升級。
(一)數據是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要素
數據是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生產要素,數據要素是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要素。在城市運行中,會產生公共數據、企業數據和個人數據。其中,公共數據大部分來源于政府部門和整個城市基礎設施所積累起來的數據,為企業和市民服務,受到嚴格的法律程序限制和社會公開化的監視,具有經濟和社會雙重效益。企業數據是在企業運營過程中積累下來的數據,包括公域數據和私域數據,涉及企業本身、用戶、供應商和合作伙伴。個人數據具有主體可識別性和隱私性,是基層治理的基礎。公共數據、企業數據、個人數據服務不同數字化轉型場景,可以利用城市運行平臺將三類數據資源整合起來,打破政府、行業、社會、企業間的數據壁壘,優化數據資源配置,使得城市管理網格化、可視化,促進以數據為驅動的城市科學決策體系形成。
(二)數字基礎設施是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支撐
數字基礎設施是以數據創新為驅動、通信網絡為基礎、數據算力設施為核心的基礎設施體系。基于5G、物聯網、數據中心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而形成的各類數字平臺,服務于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描繪了數字化生產生活的新圖景。在城市運行過程中會產生海量數據,海量數據需要靠強大算力來處理,承接算力的數據中心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數字基礎設施,包括超算中心、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和云計算中心等在內的各類計算中心,可以為其他產業轉型升級賦能,如智能交通、智能金融、智能教育、智能醫療等,已成為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支撐力和驅動力。
(三)新型智慧城市是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有效路徑
智慧城市是將數字技術運用到城市的各行各業,進而實現城市的精細化、動態化管理,是促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有效路徑,全面推進了數字經濟與城市發展的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在國內經過數年發展,在行業內部已經積累了眾多實踐經驗和落地案例。2016年,新型智慧城市正式進入人們的視野,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進入突破期,目前我國新型智慧城市的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建設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用城市運行平臺將城市內的全部數據資源整合起來,打破政府、行業、社會、企業間的數據壁壘,同時吸引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到智慧城市的建設中來,實現所有資源的調度和整個城市的運行管理,進而有效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
三、成都超大城市數字化轉型的現狀與問題
成都是全國第1個常住人口突破2 100萬人、第3個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的副省級城市,是中國第7座超大城市,連續14年位居“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第1[17]。當前,成都市正以深化智慧蓉城建設助推城市數字化轉型,加快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數字社會建設、數字政府建設。
(一)數字化發展能力快速提升
2023年9月6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了“2023數字百強市”和《2023中國數字城市競爭力研究報告》,成都市在“2023數字百強市”中位列第5[18]。根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2022數字經濟城市發展百強榜》,成都位于數字經濟新一線城市榜首。2022年成都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為2 779.51億元,占四川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比例達64.3%。從數字經濟內部結構看,數字技術應用業增加值增幅最高,占比達56.5%,是拉動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的主要動力,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貢獻率達73.8%[19]。成都市是全國首個“5G雙千兆+”全面商用城市,同時是全國僅有的兩個投運超算和智算雙中心的城市之一,數字化發展能力位列全國前6,數字產業融合力位列全國第5。全市產業創新平臺106個,其中國家級32個,11家企業入選四川省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占全省70%。成都市落實專項政策3 000余萬元,支持數據服務平臺17個、產業鏈協同平臺3個、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1個,支持項目服務企業10萬家、助力23萬余家企業數字化轉型和產業鏈上下游協同。
(二)智慧蓉城建設穩步推進
建設智慧蓉城是成都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2023年4月25日,成都市召開深化智慧蓉城建設助推城市數字化轉型現場推進會,提出“以智慧蓉城建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能力,全面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走出一條超大城市轉型發展新路子”的目標。成都市“城市大腦”以數字孿生政府為理念,廣泛匯聚政府、企業和社會數據,形成城市數據資源池,共享數據從2.7億條增加到131億條,向社會開放數據從2 200萬條增加到1億條,已經全面覆蓋城市經濟運行、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環境保護和社會訴求6大領域。2023年7月5日,成都數據集團發布智慧蓉城應用場景實驗室,以數據超市、算法超市、場景超市建設為重點,搭建基礎驗證測試平臺,建立創新產品、項目方案與場景對接機制,打造線上線下結合的測試驗證實驗環境,形成“能力展示—供需對接—測試驗證—場景實戰—賦能產業”的場景孵化鏈條,引導國內外企業新技術、新產品在成都落地應用,推動本地企業應用場景解決方案本地孵化、異地推廣,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大中小企業創新協同、產能共享、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互通的新型產業生態圈。
(三)數據中心集群起步區集群初步建成
成都已建成的國家超算中心,最高運算速度達到10億億次/秒,已為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35個城市560余家用戶提供超算服務,完成量子生物信息系統等10余個超大體系課題項目,服務涵蓋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等30余個領域。成都超算產業已圍繞三方面進行大力布局,一是圍繞芯片、存儲、網絡發展支撐超算產業;二是圍繞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發展超算衍生產業;三是圍繞腦科學、精準醫療、新材料等超算的典型應用,帶動應用產業的落地。2022年5月,成都智算中心正式上線,作為國家“東數西算”戰略核心樞紐節點數據中心集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助力成都建設國家一體化大數據中心成渝樞紐節點,通過算力集群賦能產業升級,同時將建設城市智腦平臺、全球領先人工智能算力平臺、全球智能科研創新平臺。成都依托已有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礎,培育產業的聚集發展,壯大成都云計算產業生態圈,已布局成都城市云計算中心、浪潮云計算創新中心等平臺。阿里云西部云計算中心及數據服務基地于2021年正式落戶成都,為成都市產業領域和政務領域提供全面的數據服務。依托成都國家超算中心、華為成都智算中心以及阿里云西部云計算中心,天府數據中心集群起步區初步建成,為成都城市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全面的算力支撐。
(四)全國率先探索公共服務運營
成都自2017年以來,率先開展全市公共數據集中運營、率先搭建成都市公共數據運營平臺。成都市政府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配套出臺《成都市公共數據運營服務管理辦法》,在制度層面明確公共數據運營服務創新應用實驗室數據運營服務各方職責、權利和義務;在管理層面規范了數據運營服務的運行流程;在技術層面提出數據監管和安全防范要求,切實做好公共數據運營服務政策保障,成都經驗進入國家視野。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開展政府數據授權運營試點,鼓勵第三方深化對公共數據的挖掘利用”。在社會數據融通的探索上,成都市圍繞數據“不見面”的技術進行隱私計算移植驗證,形成可實際進入工程應用的成果;搭建隱私計算平臺,使公共數據與社會數據融合碰撞,進一步釋放公共數據價值,打造全國首個基于隱私計算的大規模應用平臺,推進產業數據安全協同。2021年12月29日,成都市公共數據運營服務平臺正式上線,在國內率先探索數據運營。公共數據運營服務創新應用實驗室也進一步探索讓數據“活”起來。成都市大數據集團公共數據運營服務創新應用實驗室的設立,是建立在創新制度保障、創新安全防護、創新應用新技術這一系列基礎之上的,在創新安全防護方面,實驗室依托成都市政務云資源和電子政務外網環境,通過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三級備案,保障實驗室運行平臺安全,此外,針對創新應用新技術,實驗室已整合隱私計算等技術,實現面向各行業領域通用的多項技術創新和數據服務創新[20]。
成都在推進超大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仍然存在數據共享開放水平還不高、數據融合亟待提升、應用場景還不夠豐富、復合型人才相對匱乏等問題。根據《中國地方政府數據開放報告》,成都數據開放指數位列副省級城市第7。2022年10個場景入選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智賦百景”榜單,與上海、北京等先進城市還存在一定差距。數據開放水平仍然不高,社會數據、互聯網數據、科研數據等數據體量小、類型少,多元數據聚集整合不充分,實用性較強的數據開放程度不足。成都市各級政府政務網站開放的數據普遍周期較長,導致數據更新不夠及時高效、數據價值低等問題。由于各級政府數據標準不統一、統計口徑不統一,系統間數據交換難度大,管理聯動性弱,離跨層級、跨地區的數據共享還有很大差距。根據成都市統計局對外公布成都市數字經濟相關統計數據,從數字經濟內部結構看,2022年成都市數字產品制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數字要素驅動業四大類業態增加值均實現同比增長,其中占比達56.5%的數字技術應用業增加值增幅最高,是拉動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的主要動力。2022年,成都市數字技術應用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貢獻率達73.8%。在數字技術應用業內部,以公共數據驅動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和公共安全為主的數據應用場景較多,但應用場景成熟度不足,多是服務型簡單應用,應用程度有待提升,產業數字化水平仍有待提高,數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效果有待改善。成都市垂直領域數據平臺較為缺乏,跨系統、跨產業鏈的高水平融合應用少,截至2022年年底,公共數據運營服務平臺支持場景40個,而上海浦東城市大腦支持場景165個。對標上海、杭州等地,成都市產業數字化進程還有較大差距,數字化服務能力偏弱,相比杭州為全省輸出約70%數字化改造服務能力、為全國提供約70%云計算能力,差距明顯。
四、中國式現代化超大城市治理的成都新篇章
(一)以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培養數據化管理思維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有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備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干部隊伍”[2]。數字思維是一種思考模式,這種思考模式促使我們利用技術和數據以新的、更有效的方式解決問題,領導干部掌握數字思維對于推動和實施城市數字化轉型至關重要。理念創新是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首要條件,參考浙江省要求領導干部在數字化改革中遵循的“二八定律”:領導干部要花80%的力氣用來思考、研究,分析需求、謀劃場景、再造流程,再花20%的力氣來開發系統,推動解決技術問題。因此,成都市可以定期開展培訓學習,幫助領導干部理解并熟悉各種數字工具和技術,在提供數字化產品和服務中,針對環境和需求變化、新技術采用,不斷改進技術和功能的升級方法和思維模式;健全體制機制,將數字中國建設工作情況作為對相關黨政領導干部考核評價的參考;敦促建設方不斷擴展、完善、優化已建數字平臺功能應用,不斷提升政府數字化產品和服務,針對環境和需求變化、新技術采用,不斷改進技術和功能,使領導干部通過數字平臺功能的迭代升級,加強洞察新技術趨勢,用科技來解決應用問題的重要思維方法。
(二)以城市場景建設為重點,構建數據要素應用體系
智慧城市是數據要素的應用主體和經濟載體之一,成都市在公共數據運營服務方面先行先試,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和示范效應。成都市更應該抓住這個機遇,以城市場景建設為重點,構建數據要素應用體系,加大數據應用場景開發拓展力度,在全面實現公共數據資產化管理的基礎上,推動社會數據資產化管理,打通公共數據服務平臺與工業互聯網平臺等社會服務平臺對接通道,促進數據與經濟活動深度融合;落實國家數據二十條,力爭在智慧醫療等公共服務細分領域、在智能制造等產業細分領域開放更多的標準數據集,擴大數據場景覆蓋面;圍繞全要素聚集推進產業生態建設,開展數據采集處理標準化試點,打造一系列標準數據集典型案例,探索構建集數據層、技術層、應用層一體的行業綜合管理平臺,實現產業監測可視化、產業管理智能化、企業服務開放化;發揮好數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作用,強化數據技術應用,探索以數據為核心的產品和服務創新,搭建數據產品和服務體系,打造數據創新應用生態體系;以城市數據為核心競爭力,探索建立城市數據合伙人機制,瞄準數據清洗、數據加工、數據標識等國內領軍企業,構建數據為主、“場景+資本+供應鏈”為輔的數據招商新模式。
(三)以東數西算工程為契機,強化數字基礎設施應用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是國際智庫評價城市能級的重要指標。算力作為實現海量數據處理分析的核心驅動,算力具有不斷激發數字化轉型“引擎”的賦能效應。成都既是“東數西算”核心樞紐城市,又是全國僅有的兩個投運超算和智算雙中心的城市之一,成都市應緊抓這一優勢,優化算力基礎設施供給,積極探索算力調度能力,充分發揮算力底座的支撐作用,收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共性需求,降低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成本和難度;建設算力資源統一調度平臺,打破信息共享壁壘,支撐全國統籌;布局數據中心直連網絡,擴容通信帶寬,提升傳輸時效性,實現數據的高效傳輸;緊抓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與智慧蓉城建設契機,圍繞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智慧政務等應用場景建設,推動龍頭企業、科研平臺招引對接工作,加快打造行業應用標桿性解決方案;提升數字化服務能力推動數實融合,加快培育數字化轉型服務機構,全面建立統計、評價、管理體系,力爭挖掘培育典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和產業協同平臺;夯實智慧蓉城建設數據底座,從數據匯聚、渠道平臺建設、場景建設、制度建設等方面全面發力,有效激發數據潛能,充分推動政府、企業、社會多元主體數據融合和服務創新,暢通數據要素大循環,為高質量推進智慧蓉城建設賦能。
(四)以智慧蓉城建設為牽引,創新復合型人才引育機制
開展跨專業復合型產業人才培養,對接產業鏈、創新鏈,布局學科鏈、專業鏈,梳理智慧蓉城發展人才需求,支持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高等院校設置新型智慧城市治理專業,加快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區塊鏈工程、虛擬現實技術、數字孿生等相關專業建設應用,鼓勵學科交叉融合,構建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智庫等多方協同育人新機制;完善領軍人才遴選標準,推動院企合作培養“數據+”復合人才,持續深化與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中國信通院的產業生態合作,推動CCF大數據相關機構落地成都;建立智慧蓉城人才實訓基地,依托科研院所、產業園區、行業企業建立人才實訓基地,做實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理實融合,培育智慧蓉城多層次、復合型、實用型、創新型適配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引進服務機制,圍繞智慧蓉城建設,加強高層次頂尖人才招引力度,建立頂尖人才“一事一議、按需支持”服務機制,對認定為智慧蓉城相關產業領軍人才者在落戶、住房、就醫、子女就學等方面給予適當照顧。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圖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況[J].求是,2021(18).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N].人民日報,2021-03-13(1).
[4] 中共成都市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奮力打造中國西部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決定[J].先鋒,2023(1):13-23.
[5] 2022年中國數字城市競爭力研究報告[EB/OL].(2022-11-21)[2023-12-22].http://dsj.guizhou.gov.cn/xwzx/gnyw/202211/t20221121_77155695.html.
[6] 李文釗.超大城市的互動治理及其機制建構:以北京市“接訴即辦”改革為例[J].電子政務,2021(11):12-21.
[7] 王敬波,張澤宇.接訴即辦: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實踐探索[J].行政管理改革,2022(4):85-94.
[8] 王亞華,毛恩慧.城市基層治理創新的制度分析與理論啟示:以北京市“接訴即辦”為例[J].電子政務,2021(11):2-11.
[9] 楊積堂.“接訴即辦”:基層社會治理的機制革新與效能驅動[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9(2):101-108.
[10] 王程偉,馬亮.壓力型體制下績效差距何以促進政府績效提升:北京市“接訴即辦”的實證研究[J].公共管理評論,2020,2(4):82-109.
[11] 顧麗梅,李歡歡,張揚.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挑戰與優化路徑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2(3):41-50.
[12] 劉偉.技術運行與“一網統管”新型組織模式的建構[J].行政論壇,2021,28(3):125-130.
[13] 孫志建.平臺化運作的整體性政府:基于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的個案研究[J].政治學研究,2022(5):39-48,152-153.
[14] 董幼鴻,李燁紅.技術治理視閾下“一網統管”基層城運平臺過載問題的成因及其消解策略:以上海市S街道為例[J].電子政務,2023(11):69-80.
[15] 陳水生.數字時代平臺治理的運作邏輯:以上海“一網統管”為例[J].電子政務,2021(8):2-14.
[16]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N].人民日報,2023-02-28(1).
[17] 王鳳朝.政府工作報告 2023年2月21日在成都市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長王鳳朝[N].成都日報,2023-02-28(1).
[18] 《2023中國城市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正式發布[EB/OL].(2023-12-28)[2024-02-22].https://roll.sohu.com/a/747683208_378413.
[19] 賽迪重磅:《2022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全文[EB/OL].(2022-11-20)[2023-12-22].https://view.inews.qq.com/qd/20221120A00LC700?refer=wx_hot.
[20] 周秀娟,王亞.公共數據授權運營的范式考察與完善路徑[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23,25(3):8-15.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Megacities: A Case Study of Chengdu,Sichuan Province
Zhang" Meng" " Zheng" Zhengzhen
(1.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Committee,Sichuan,Chengdu,610110;2.Publicity Department of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Sichuan,Chengdu,610000)
Abstract:[Research purpose] According to the seven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data released b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Chengdu has officially been promoted to a mega city in China,with a permanent population exceeding 20 million. Mega cities have a huge total population,highly concentrated urban population,continuous population growth and inflow. The scope and size of it are constantly expanding,which brings huge pressure on urban infrastructure,public services,and emergency management,and also brings huge challenges to urban governance.traditional governance methods are no longer able to adapt to the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mega cities. City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s a new urban development paradigm that aims to driv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us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as a means,and relying on the optimization of mechanisms and systems as a guarantee,ultimately enhancing the city’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for the future,and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mega city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Research method] By comprehensively analyzing the logical mechanism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mega cities and interpre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Chengdu,it has found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mega cities for chengdu,such as low level of data sharing and openness,urgent need to improve data fusion,insufficient application scenarios,and relative shortage of composite talents.[Research conclusion] By benchmarking against first mover cities such as Shanghai and Hangzhou,it is proposed that Chengdu should promo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mega cities from four aspects:cultivating data-driven thinking,constructing a data element application system,strengthening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infrastructure,and innovating a mechanism for attracting composite talents,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support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mega cities.
Key words: mega cities;digital transformation;smart city;data elements;digital infrastructure
基金項目:成都黨建引領社區發展治理研究基地2023年度科研項目“成都超大城市數字化轉型發展路徑研究”(SQFZZL202302)。
作者簡介:張萌,女,1990年生,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數字化轉型、創新驅動。鄭正真,男,1987年生,博士,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政策法規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