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盼盼
摘要:數字鄉村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本課題分析了當前我國數字鄉村建設面臨的挑戰,并從夯實鄉村數字化轉型基礎、加強科研攻關和人才培育、推動鄉村數字化產業做大做強、完善數字鄉村多元主體協同機制設四個方面,闡述了數字鄉村建設可采取的實踐路徑,以期為我國鄉村實現數字化、現代化的轉型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新時代;數字鄉村建設;多元主體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4-0182-03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F49? 文獻標識碼:A
數字鄉村是伴隨農民現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內生的農業農村發展和轉型進程。自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建設數字鄉村以來,我國已經連續五年對數字鄉村的建設做出了重要安排和部署。在新時代背景下,數字鄉村建設不僅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更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然而,當前數字鄉村建設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何將數字技術與鄉村實際緊密結合,激發鄉村活力,將數字鄉村建設優勢轉化為鄉村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效益,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 數字鄉村建設的意義
1.1 有利于提高農業產業能級和效率
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農民實現精細化管理,提高農作物種植、養殖等生產環節的效率。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農民可以實時監測土壤濕度、精確灌溉、施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例如,全國72萬個“畜牧業生產經營單位信息代碼”登記備案賦碼實現了18萬余個規模養豬場和4 300多個生鮮乳收購站生產情況的全覆蓋精準監測[1];山東、廣東、江蘇、黑龍江等地集中打造了一批無人農場、植物工廠、無人牧場和無人漁場,實現農場作業全過程的智能化、無人化。此外,數字鄉村建設還可以推動農村金融、電商、物流等服務的創新和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通過數字化技術,農民可以更便捷地獲取金融服務、開展電商經營、進行農產品物流等,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升級和優化。截至2021年9月底,全國農村網商(店)已達1 640萬家。
1.2 有利于深度構建鄉村治理體系
數字鄉村可以為深度構建鄉村治理體系提供很多有利條件。通過建設數字化的社會服務平臺,可以促進村民的參與度和自治能力,實現基層治理的民主化和規范化。截至2022年,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已實現縣級行政區域100%覆蓋、鄉鎮覆蓋率達96.1%[2]。此外,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以提供數據支持和信息共享,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提高決策的精準性和效率。通過數字化的信息管理和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鄉村各類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益。特別是在農村水域安裝水位臨界報警監控和全景監控,在關愛農村留守兒童、防范溺水意外事故等方面成效明顯。
1.3 有利于彌合城鄉二元結構的鴻溝
數字鄉村建設可以通過為鄉村地區提供數字技術培訓,包括互聯網使用、電子商務、數字營銷等方面的知識,幫助農民了解并利用數字工具,提升村民的生產能力和經濟收入。此外,數字鄉村建設提供了更多的提供數字化的公共服務。在教育方面,海量優質教育資源通過互聯網從城市傳送到廣袤鄉村,進入農村中小學,同時,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上線運行,發布基礎教育資源3.4萬條,職業教育在線課程 2.2萬門,給廣大農村地區送去了免費優質教育資源。在醫療衛生方面,國家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基本建成,截至2022年9月,全國85%的地市、69%的區縣已建立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積極完善省市縣鄉村五級遠程醫療服務網絡,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在法律服務方面,“互聯網+村(居)法律顧問”工作持續推進,全國近53萬個行政村實現了法律顧問全覆蓋,建立法律顧問微信群20多萬個,鄉村法律顧問、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在線為農村群眾和村“兩委”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法治宣傳、法律顧問等服務[3]。這些數字化的服務可以讓農村居民享受到更好的教育、醫療和社會福利服務,減少城鄉差距。
2 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2.1 數字鄉村建設基礎條件不夠成熟
我國數字鄉村建設起步晚,基礎條件不夠成熟,農業生產基地4G信號盲點仍然較多,例如,網絡帶寬不夠、使用資費高、網絡信號不穩定等,鄉村5G基站、光纖寬帶、物聯網設施等新基建數量和布局也不完善,極大影響著數字技術在鄉村的推廣和運用[4]。相較于工業數字化,農業在數字化生產、數字化管理、數字化營銷、數據庫建設等方面的建設比較落后。此外,數據整合共享不充分,農業農村數據資源分散,天空地一體化數據獲取能力較弱、覆蓋率低,數據要素價值挖掘利用不夠。
2.2 數字鄉村建設中數字化人才短缺
數字鄉村建設中,數字化人才短缺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數字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但是在鄉村地區,由于教育資源相對匱乏、人才流失等因素影響,數字化人才的培養和留住成為一個挑戰。一是鄉村地區的教育資源相對有限,缺乏與時俱進的數字化教育體系,使得鄉村學生在數字化技能方面的培養存在困難。缺乏專業的教師團隊和現代化的教學設施,也限制了數字化人才的培養。二是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缺乏吸引人才的機會和條件。許多年輕人選擇去城市就業,導致鄉村地區數字化人才的流失。同時,鄉村地區缺乏與數字化相關的產業和就業機會,也限制了數字化人才在鄉村地區的發展空間。
2.3 鄉村產業數字化水平較低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鄉村的產業最主要的就是農業產業,通過數字化的發展,讓農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是數字經濟帶給鄉村的最大改變。但是農業對數字化的運用大多停留在農產品的生產環節,其它環節對數字技術的利用較少,特別在農產品物流和市場推廣方面,數字技術尚未發揮作用,產業的脫節性和封閉性較強,沒有利用數字技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除農業產業外,數字技術也更多的嘗試與鄉村新興產業,如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等進行融合,但是整體而言進度較為緩慢。例如,新興的農村電商行業,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但是就其目前發展發展狀態而言,鄉村電商發展依然薄弱,由于農戶缺乏網絡營銷策略和品牌意識,存在線上線下服務脫節,營銷同質化、售后服務通道不暢等問題,難以獲得長期的高效益。
2.4 多元主體協同機制不夠完善
多元主體包括政府部門、企業、農民、社會組織等,他們在數字鄉村建設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和職責。然而,由于各主體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利益沖突、溝通不暢等問題,導致協同機制不夠完善。一是政府部門在數字鄉村建設中應起到引導和協調的作用,但在實際過程中,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協同不夠緊密,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合作機制,造成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的問題。二是企業在數字鄉村建設中發揮著技術、資金和市場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但當前數字鄉村的建設對政府的依賴較大,企業的參與度不足。此外,農民和社會組織之間的合作不夠緊密。企業往往更加注重自身利益的追求,而忽視了與農民和社會組織的合作,導致數字鄉村建設中缺乏真正的合作共贏。三是農民是數字鄉村建設的主要受益者和參與者,但目前由于信息不對稱和技術能力的不足,農民與政府部門和企業之間的協同機制不夠完善。農民對數字技術的了解和運用能力有限,難以主動參與和推動數字鄉村建設。
3 數字鄉村建設的實踐路徑
數字鄉村建設有明確的相關要素和建設領域,數字鄉村建設離不開信息技術、資金、人才的支撐,此外,還要有產業引領以及配套的評價體系等,數字鄉村的實踐進路可從這些相關要素和必要的建設領域著手,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
3.1 夯實鄉村數字化轉型基礎
一是提升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水平。推進農村地區光纖寬帶的全面升級,構建覆蓋農村的高速光纖寬帶網,實現20戶以上自然村百兆以上寬帶網絡接入和4G網絡全覆蓋。加快窄帶物聯網建設,推動5G在農村地區應用,大力推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農業遙感技術在農業農村應用。二是強化農村公共服務支撐平臺。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標準體系、應用體系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農業自然資源、重要農業種質資源、農村集體資產、農村宅基地、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大數據。同時,制定農業農村大數據共享管理辦法,實施單品種全產業鏈大數據工程[5]。推動農業農村信息化服務平臺和應用系統整合實現與各省、市、縣區的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實時對接,打造具有及時、有效的農業農村互聯網平臺。三是拓寬數字建設資金渠道。加大對數字鄉村建設專項資金支持力度。擴大財政資金投入和引導力度,統籌利用好現有涉農政策與資金渠道,支持數字鄉村重點項目建設。同時,暢通融資渠道,可考慮采用創新的金融模式,如眾籌、債券發行、信貸支持等來籌集資金。這些新興的金融方式可以吸引社會各界的參與,為數字鄉村建設籌集到更多的資金。此外,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引導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參與數字鄉村建設,通過制定詳細的數字鄉村建設計劃和商業模式,吸引投資者參與項目。可以與私人投資者、風險投資基金或者合作伙伴進行洽談,爭取他們為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3.2 加強科研攻關和人才培育
一是加大關鍵信息技術攻關力度。建立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產學研用一體化技術創新體系和戰略聯盟,支持重點農機裝備制造企業與各大科研機構、高校進行合作,提高科研攻關能力,開展高端智能農機裝備研發制造。建立信息共享的機制,通過數據共享、技術交流等方式,讓產業界、學界和研究機構之間能夠及時了解彼此的研究成果、技術進展和需求。加強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推動數字鄉村建設的實際效果。二是強化數字化人才培養。加大對青年農場主、新型職業農民、返鄉高校畢業生、大學生村官、退伍軍人等重點人群的數字技術培訓,培養一批懂生產、會應用的數字鄉村人才。通過招引農業農村數字化領域高端團隊進行創新創業,建立各省市數字鄉村智慧農業暨農業產業互聯網專家庫、數字農業農村科技創新聯盟,鼓勵開展智慧農業青年科學家大賽等活動,強化鄉村數字化的人才培養。
3.3 推動鄉村數字化產業做大做強
一是加快現代信息技術與產業發展融合。實施數字農業建設工程,加快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推進設施農業智能化,構建林果業智能化生產管理模式,完善現代畜牧業信息服務體系,提高農產品加工業智能化、自動化、精細化水平。二是大力發展農業農村數字特色產業。推動數字技術與鄉村特色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認養農業、觀光農業、都市農業等新業態,促進健康養生、創意民宿等新產業發展,規范有序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實施農村電子商務推廣普及工程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通過數字化賦能傳統農業,把更多農產品搬上“云端”,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3.4 完善數字鄉村多元主體協同機制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要充分認識建設數字鄉村的重要意義,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可設置數字“三農”改革專班領導小組,由農業農村部門牽頭,發展改革、財政、網信、經濟和信息化、科技、商務、自然資源、鄉村振興、數據資源、供銷、金融、通信、氣象等部門參加的工作機制,形成齊抓共管、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設置目標任務、責任分工和工作實際,進一步細化完善工作推進的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表格化、清單式推進各項任務落地見效。二是加強各主體的良性互動。政府部門應加強內部協同,建立起有效的溝通和合作機制,形成統一的政策和規劃,避免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企業應加強與農民和社會組織的合作,共同探索數字技術在農村發展中的應用,實現合作共贏。農民需要加強數字技術的學習和運用能力,提高自身參與數字鄉村建設的能力和意識。社會組織應加強自身的能力建設,提高在數字鄉村建設中的監督和參與能力,推動各方合作。三是建立健全數字鄉村標準體系。著力構建數字鄉村標準體系,探索開展基礎通用標準研制,圍繞數字鄉村建設實際和試點地區優秀實踐,結合數字鄉村的系統性特征,探索開展數字鄉村參考架構、建設與運營管理、安全保障等基礎通用標準研制,解決數字鄉村基礎共性關鍵問題,為各地區數字鄉村建設提供指導。此外,還應建立數字鄉村建設評價體系,從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服務能力、農村產業發展、鄉村生活品質、社會參與和自治能力等方面著手,及時調度各地建設進展和突出亮點,將建設成效與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掛鉤,推動工作落實、落細。
4 結束語
新時代數字鄉村建設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政府、農民和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通過改善基礎設施、加強技術和人才支撐、推動農村產業轉型,可以克服數字鄉村建設面臨的挑戰,努力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數字鄉村建設路徑,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朱雋.加快數字鄉村建設[N].人民日報,2022-04-29(18).
[2]第一財經.社論:政務大數據體系完善需要建設、運用、安全的統一[EB/OL].(2022-10-30)[2022-10-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8114386661344810&wfr=spider&for=pc.
[3]中國政府網.《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22年)》發布[EB/OL].(2023-03-01)[2023-03-01].https://www.gov.cn/xinwen/2023-03/01/content_5743969.htm.
[4]全尤.數字技術賦能鄉村產業振興機理和路徑研究[J].經濟師,2023(07):7-10+41.
[5]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和數字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EB/OL].(2020-04-10)[2020-04-16].https://www.henan.gov.cn/2020/04-16/1318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