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志宇
摘 要:大概念是具有內在聯系和邏輯結構的知識體系,它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歷史思維,并應用于現實生活中。基于大概念的教學設計將歷史知識整合為具有層次性和連貫性的大概念,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從宏觀角度理解和應用歷史知識。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結合課標要求和教材編排意圖提煉單元主題,明確教學目標,整合教材內容,優化教學設計,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形成對歷史事件和現象的整體理解,提升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大概念;高中歷史;單元教學設計
高中歷史單元教學內容豐富多樣,包括歷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在確定大概念的基礎上,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和整合,以便更好地體現大概念的核心意義。同時,要關注歷史知識的內在邏輯,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順序和層次,以幫助學生構建清晰的歷史知識體系。
一、提煉單元主題,明確教學目標
單元主題不僅是課程內容的主線,也是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提升學習效果的重要工具。“教師要以大概念為抓手,將零碎的知識加以串聯和整合,實現學生整體性學習,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1]”單元主題能夠提供清晰的學習路徑,將看似分散的歷史知識整合在一起,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單元教學目標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目的地進行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來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使得教學過程更加系統化、條理化。
(一)明確單元主題的提煉原則和方法
首先,教師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明確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和大綱要求,以此為依據提煉單元主題。同時,要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注重歷史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關聯性,以提煉出具有核心意義和價值的單元主題。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為例,本單元將帶領學生回顧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從最初的起源到秦漢時期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這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通過對這一單元的學習,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并從中汲取智慧,為未來的發展提供借鑒。
其次,提煉單元主題時應聚焦核心知識點,避免將教學內容碎片化,從而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理解和把握。一個有效的單元主題能聚焦核心知識點,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整個單元的內容,而不會導致教學內容的碎片化。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為例,核心知識點包括中華文明的起源、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的統一、漢朝的鞏固以及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這些知識點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中國歷史的基礎。通過提煉單元主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核心知識點。
最后,教師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認知發展水平,提煉出既符合教學目標,又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單元主題。如:在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周秦漢的統一封建國家建立與鞏固等方面,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作為學習的核心內容。例如:可以通過解讀甲骨文、探索古代建筑、分析歷史文獻等方式,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過程;同時,通過深入學習周秦漢三個時期的歷史事件,讓學生理解這一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和發展。
(二)確定單元教學目標,體現大概念理念
大概念理念是一種具有廣泛影響和重要意義的觀念或理論,它能夠幫助高中生構建知識體系,形成對世界的整體認識。在大概念理念的指導下,高中歷史教師需要確定具體的、可觀察、可測量的教學目標,以便評估學生對單元主題的理解程度。同時,教師還需要分解教學目標,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獲得全面、深入的知識。
首先,大概念是指具有廣泛影響和重要意義的觀念或理論,它能夠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形成對世界的整體認識。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為例,本單元的大概念包括多元文化的融合、經濟的發展對于政治格局的影響、元朝的統一等。如遼宋夏金元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型期,從分裂割據到多民族政權的并立,再到統一的元朝,反映了當時社會和政治格局的復雜性。這一時期的多民族政權并立為后續元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大概念之一是多元文化的融合。這個時期各民族政權的并立導致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中國歷史發展出現了多元性的特點。
其次,在大概念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根據單元主題,確定具體、明確、可觀察、可測量的教學目標,以評估學生對單元主題的理解程度。在本單元的設計中,目標之一為“對比遼宋夏金元時期政權并立地圖,說明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并繪制出時間軸,培養時空觀念”,這個目標旨在讓學生通過對遼宋夏金元時期政權的對比,了解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并通過繪制時間軸來培養他們的時空觀念。學生需要掌握各個朝代的興衰變遷,并能夠將其整合到一個整體的時間軸中。
二、整合教材內容,優化教學設計
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材內容往往是按照章節進行劃分,知識點相對分散,不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整體把握。“根據課標定位,教師通過大概念可以挖掘教科書中內容編排之間的關聯,實現教學內容的清晰化、結構化。[2]”而大概念則可以作為一個整合的框架,將分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在基于大概念的高中歷史單元教學設計研究中,整合教材內容、優化教學設計是非常重要的。
(一)分析單元內容,找出內在聯系
首先,梳理單元知識點,找出共同點和關聯性。教師應仔細分析單元內容,梳理出其中的知識點,并找出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和關聯性,以構建知識網絡。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單元為例,本單元的知識點主要包括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涵蓋了兩次鴉片戰爭、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以及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等。從背景上看,晚清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時期的社會背景為各種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的發展提供了舞臺。晚清時期內憂外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封建制度的衰落、西方列強的侵略、自然災害等。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加劇了社會的動蕩和危機。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使中國逐漸認識到自身的落后和不足,開始了對國家出路進行探索的歷程。這包括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這些探索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列強的侵略加劇了晚清時期的危機,同時也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這包括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等,這些斗爭旨在挽救民族危亡,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變革和發展。
其次,考慮大概念在單元內容中的體現。教師應關注大概念在單元內容中的體現,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有機地融入大概念的理念。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單元第13課為例,明朝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專制為主,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力,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在經濟方面,明朝實行了重農抑商的政策,農業經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同時手工業和商業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在文化方面,明朝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科學家等,他們的作品和思想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清軍入關后,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清朝實行了更加嚴格的封建專制制度,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和管理。在經濟方面,清朝實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同時也加強了對農業經濟的重視。在文化方面,清朝繼承了明朝的文化傳統。
(二)整合教材,構建教學框架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歷史單元教學倡導教師要對整個高中歷史教材有一個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把握其整體結構和內容。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各個章節之間的聯系,以及如何在大概念的教學中有機地整合這些內容。在單元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大概念,有針對性地選擇和組織教材內容。可以把相關章節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圍繞大概念的教學單元。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探討大概念,而不是零散地學習各個知識點。
首先,根據單元大概念,有機整合教學內容的順序和結構。教師應根據大概念的理念,有機整合教學內容的順序和結構,以突出單元主題和教學目標。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六單元為例,在本單元中涉及許多歷史事件,如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護國運動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單元主題和知識框架,突出重點歷史事件,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的歷史背景和影響,可以進行與其他革命運動的對比分析。例如:可以將辛亥革命與太平天國運動進行對比,分析兩者在背景、過程和影響上的異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例如:可以通過展示辛亥革命時期的照片或視頻,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活動。
其次,設計教學流程,突出單元主題和教學目標。教師應設計清晰的教學流程,突出單元主題和教學目標,以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六單元為例,在第1課時《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的教學中,利用導入引導學生了解毛澤東《論持久戰》中 關于人民戰爭的論述,體現唯物史觀。采用史料分析的方法,引導學生合作剖析日本侵華的原因。通過地圖和時間軸,從時空觀念的角度體現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的過程以及組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人民戰爭的必要性。通過閱讀史料理解抗日戰爭的正義性和群眾性。最后,利用圖片幫助學生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過程。
三、設置探究問題,培養學科素養
通過將大概念融入歷史單元教學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大概念貫穿于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之中,教師通過圍繞重要概念規劃主題,采取問題情境設計、構建單元問題框架的方式。[3]”問題設計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環節,因為問題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促進其對大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學科素養。
(一)設計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
首先,問題設置要符合大概念理念和教學目標。教師應根據大概念的理念和教學目標,設計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0課中對遼、西夏、金的管理制度的探究,可引導學生從特點、原因和認識三個方面展開探究。從特點方面看,因俗而治在繼承漢族政治制度的同時,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原因則包括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社會發展水平不同是根本原因,因為遼、西夏、金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與中原地區存在差異,民族習俗和社會生活有差異是直接原因,因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習俗和社會生活方式,需要適應和尊重。遼、西夏、金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借鑒和吸收了中原漢族的政治制度,這是對先進封建文明的肯定。通過學習漢族的政治制度,遼、西夏、金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自身的封建化,這有助于其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其次,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要具有層次性和開放性,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設置應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同樣是在本課時教學中對“遼與西夏”的探究,以契丹人引馬圖引入契丹族的起源,出示遼宋示意圖以及阿保機的圖片,引導學生交流遼的基本位置以及阿保機建立遼的史實,借助史料《百官志》引出問題:“‘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說明了遼實行一種什么樣的制度?”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總結其政治舉措并追問“遼為什么會實行這樣的一種制度呢?”由此促進學生對遼的兩面官制度的理解。
(二)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是實現大概念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各種探究活動,如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應用大概念。
首先,教師應設計多樣化的探究形式——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以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和創新性思維的發展。如:在上述“遼夏金元的統治”的教學中,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西夏的建立,小組合作分析遼、北宋、西夏形勢,由小組代表結合圖說出西夏的建國歷史,結合地圖交流西夏面臨的處境,以角色扮演方式扮演黨項首領元昊思考面臨這樣的處境會怎么做,用問題“為什么西夏能保持長期的獨立呢?”引導學生小組交流,理解西夏首領實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如頒布禿發令,創制本民族的文字。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反饋。如在上述“遼夏金元的統治”的“金朝入主中原”教學中,教師以問題“為什么金能夠迅速崛起,并滅掉了遼、北宋?”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宋金對峙示意圖展開交流,在學生表達過程中,引導學生從金所處的歷史背景和環境、所采取的外交政策、軍事力量、領袖和領導層等方面展開交流,教師適時總結并引出“猛安謀克制”。
結束語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歷史單元教學設計研究,旨在通過提煉單元主題、整合教材內容、設置探究問題等手段,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和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大概念理念的貫徹,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合理分配教學時間,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并鼓勵他們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將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培養出良好的歷史學科素養,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東輝.大概念視域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J].百科知識,2023(27):86-88.
[2]雷波.歷史學科大概念凝練初探[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25):78-80.
[3]趙超.問題情境在高中歷史大概念教學中的創設途徑[J].考試周刊,2023(41):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