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呈婷 吳梁

摘要:文章基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語境,構建“生態—生產—生活—生命”四生文化空間分析框架,以Y市J鄉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和CoPlot分析,考察鄉村文化空間的異化問題與重構路徑。研究發現,隨著文旅業態的發展,J鄉的鄉村文化空間開始呈現破碎化、脫域化、無序化等一系列問題。為此,文章提出共同富裕進程中鄉村文化空間的重構路徑:完善科學設計規劃,優化村莊整體布局;樹立本土文化自信,創新文化傳承模式;優化利益分配格局,健全治理參與機制。
關鍵詞:共同富裕;鄉村“四生”文化空間;Y市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4-0203-04? ? ? 中國圖書分類號:G249.2? ? ? 文獻標識碼:A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在建黨百年之際,我國消除了絕對貧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順利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征程中,黨和國家將共同富裕作為新時期開局的重要目標。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在堅持物質層面的富足是共同富裕的首先目標和實現基礎的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也十分注重人民精神生活的豐富和充實,強調要讓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因此,全面把握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至關重要。
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2]。作為鄉村走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徑,“文化+旅游”在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結構轉型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但隨著經濟收入、文旅所帶來的社會資本以及外來游客等復雜利益主體在短時間內快速、強勢地涌入鄉村空間,鄉村文化空間在共同富裕進程中出現破碎化、脫域化、無序化等空間異化問題[2]。在文旅驅動鄉村走向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的同時,化解空間異化問題對鄉村文化空間的優化與重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 鄉村文化空間的分析框架
1.1 鄉村文化空間的內涵
可以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理解文化空間。張博(2007)[3]認為狹義范疇的文化空間可以看作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與環境。苗偉(2010)[4]認為廣義范疇的文化空間是指承載不同形式人類活動的空間,是人及其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場所。李星明(2015)[5]從地理學角度指出文化空間是人們在一定的區域或環境中,由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活動所形成或構建的場所。但不論從何種角度去解讀,文化空間均源于人與自然的實踐互動,離不開人與自然這兩個核心要素。
1.2 鄉村文化空間的結構
鄉村文化空間的結構應基于鄉村空間的結構。從鄉村空間結構劃分角度來看,功能主義視角的“三生”空間較為經典。段亞明等(2021)[6]從生產、生活、生態的角度對空間進行劃分,主要遵循鄉村地域在人的各類需求驅使下為其所提供的不同類型供給。生態空間是鄉村主體實踐的地域環境基底,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強調鄉村主體在生產生活的勞動實踐中的“本質力量對象化”。隨著研究視角由功能主義向社會建構主義的轉向,李紅波等(2018)[7]提出的鄉村地域內情感、意志和精神層面的空間開始被關注。例如,“鄉愁”“集體記憶”等概念是通過在鄉村空間結構中加入人的主觀精神空間,從而進一步豐富了鄉村空間的范疇??偠灾?,對鄉村空間的解讀除了功能主義視角的建構外,還應該將其納入自然環境、人的生產生活實踐方式、人的精神世界的整體性意義中。因此,在原有功能主義視角“三生”空間的概念上,加入具有情感意義與精神屬性的生命空間,構建出“生態—生產—生活—生命”四位一體的鄉村空間系統[8]。
立足于鄉村空間系統,則能形成包括生態文化、生產文化、生活文化、生命文化的鄉村“四生”文化空間。具體而言,鄉村生態文化空間以鄉村自然景觀和鄉村人文景觀為載體,如山林草木、河流湖泊以及傳統建筑、固有道路等;鄉村生產文化空間產生于人的勞動生產實踐,如生產資料、生產場景、生產技藝等;鄉村生活文化空間形成于人的日常生活行為,如傳統節慶、民俗風氣等;鄉村生命文化空間演化于鄉村地域的精神文化層面,以公共精神、地方認同、倫理規范與價值概念為維系,屬于一種社會關系空間。上述“四生”文化空間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鄉村文化空間系統,在滿足鄉村民眾生產生活基本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
2 研究設計與數據分析
2.1 案例概況
J鄉是海島鄉,坐落于Y市東南面,由52個島礁組成,風景秀美、民風淳樸、山海資源豐富,是典型的海島漁業鄉、漁韻風情小鎮。J鄉轄區陸地面積8.81km2,海域面積約1 000km2,下轄6個行政村,總戶數2 478戶,總人口數為7 388人,漁船100余艘,轄區內現有4A、3A兩家國家級旅游景區,保留有典型的東海石屋建筑,有“海上布達拉宮”的美譽。J鄉海島漁村文化豐富多彩,除了以漁業生產體驗、漁民生活習俗為核心功能的各類民俗文化活動外,還有非遺傳承的傳統節日慶典“打八將”、僑鄉文化等。獨具特色的海島漁村文化與風景綺麗的自然生態環境為鄉村文旅的開發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條件。但J鄉文旅發展前期較為緩慢,因靠近披山漁場,舊時以海洋捕撈為主導產業,隨著海洋資源衰弱,經濟社會發展也逐漸滯后,村集體經濟薄弱,勞動力外流嚴重,島上常居人口僅有1 000余人。為推進鄉村振興,重現往日繁榮,J鄉立足于海島資源優勢,錨定文旅發展目標,探索建立“1+6+N”海島共富體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因此,文章選擇共同富裕建設頗有成效的J鄉作為研究案例對象。
2.2 研究方法
文章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的方式來獲取原始資料,其中問卷指標設計按照李克特5點量表分析法,將村民的感知程度分為完全不滿意、不太滿意、一般、比較滿意、完全滿意5個量度,受訪者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選項即可。
鄉村“四生”文化空間分為生態文化空間、生產文化空間、生活文化空間、生命文化空間。因此,問卷設計4項一級指標,細分17個二級指標(問卷調查的感知項)。每一項指標的設計包括實際感知與期望兩個部分,以此來克服傳統問卷設計只能揭示問卷主體的真實態度,而無法同時反映問卷主體實際期望的弊端。在參考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J鄉的具體情況,文章對指標作如下設計:生態文化空間包括山地風貌保護、海域礁石保護、景觀格局與特色、街巷形式與風貌、古建保護、墻體彩繪;生產文化空間包括灘涂保護與使用、傳統生產空間、傳承人制度;生活文化空間包括美食特色與商業化、節慶民俗傳統延續、民間信仰保護、特色生活習慣延續;生命文化空間包括收入分配方式、文旅帶來的各種利益、文旅商業化影響、文旅發展現狀滿意度。
課題組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189份,有效率94.5%。在獲得研究所需的原始資料之后,采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與分析,得到村民的期望和實際感知,在此基礎上采用CoPlot繪圖軟件對其進行分析歸類和圖形展示。
2.3 數據分析
2.3.1 問卷信度分析
為了保證調查的嚴謹性,首先用SPSS軟件對回收的189份有效問卷進行信度分析。運用Cronbach內部一致性系數來表示該量表的信度。通常認為Alpha值大于0.6尚可,0.7較佳,0.8甚佳,0.9以上即理想水平。根據分析結果,Alpha值為0.978,該系數超過了0.9,說明問卷整體有較高的信度。為了進一步確認每個指標的可靠性,對4個一級指標分別進行單獨的信度分析,Alpha值均超過了0.9,說明問卷各項指標都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其數據結果可以用來進一步分析。
2.3.2 CoPlot分析
通過CoPlot分析,得出離散指數為0.048,各個指標的擬合指數為0.975,說明圖像的擬合程度高(見圖1),根據感知、期望、差異三個屬性,可以將17個二級指標劃分為4組。
3 研究發現
基于J鄉“四生”文化空間感知和期望的實證分析結果以及在深入訪談中獲取的資料,可以剖析出J鄉文化空間保護與發展的現狀,具體總結如下。
3.1 生態文化空間的破碎化
生態文化空間的載體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J鄉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及受傳統習俗的影響,自然景觀效果受到極大影響。園林綠地景觀存在樹種單調、層次模糊、規劃雜亂、生態效益差等問題。J鄉啟動“青山白化”整治工程,靶向治理墳墓問題,海島山地風貌整體觀感顯著提升,因此,在評價結果中能夠得到村民感知和期望上的肯定。而景觀格局與特色、街巷形式與風貌等人文景觀感知低于期望主要體現在開發中缺乏有效的、系統的科學規劃。首先,J島島形狹長,島上居民主要集中在島嶼兩端的山坡和山坳中,主打的景觀格局亦主要分布在這兩處,如漁港碼頭的3D彩繪、后岙沙灘上的沿海棧道、島內主干道的漁民畫巷道等,雖可圈可點,但體量小、分布零碎,未能與人文景觀空間格局有效連接,導致新舊景觀之間存在不協調性。其次,島上民居建筑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一至二層的磚石結構,年代較為久遠;另一類為磚混結構,層數通常在5層左右,并混雜于老建筑群中,給此類建筑外墻刷上橘紅、深藍等鮮艷顏色固然能增加島嶼遠景的可觀性,但墻體光線反射效果變差,影響到周邊老建筑的采光,引起了其他村民的不滿,此類工程的實施應充分征求村民的意見才能增加村民的歸屬感和獲得感。最后,在深化文旅融合過程中,一味模仿和搬運其他地區的成果,出現“千村一面”現象,無法展示出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態文化特性。
3.2 生產、生活文化空間的脫域化
人的勞動生產實踐和日常生活行為是生產、生活文化空間的來源。J鄉人口流失和生活方式的轉變正在使這個傳統漁業鄉的生產、生活文化空間趨于解體。隨著漁業的衰落,海島的工作機會和發展機會日益狹窄,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流失。海島上具有長久歷史的古村莊人去屋空,鄉村文化設施老舊短缺,流傳數百年的民俗手藝,如打八將瀕臨消弭,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也使得年輕一代不愿意從事傳承鄉土文化與藝術。村民們亦認識到這一現狀,故在評測中對相關指標的感知和期望并不高。J鄉文旅的發展帶來了大量社會資本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外流村民返鄉創業就業的意向。但是社會資本的逐利性對本土文化存在著一定的壓制性,導致本地村民對傳統生產、生活文化的認同感越來越弱。文化認同的消解體現在文旅產品的開發上更依附市場需求的思維標準,使其朝向庸俗化與娛樂化發展,于是原本就日漸式微的生產、生活文化開始失真與脫域。例如,海島民宿是J鄉發展的主要產業,但如果為了增加客流黏性度而增設一批酒吧、咖啡吧、劇本殺等消費業態,則會與漁鄉海島文化格格不入。J鄉本身的節慶民俗傳統、民間信仰等文化內涵與價值并未得到較好的深度挖掘,同時在社會資本的逐利下文化展示與體驗項目的形式變得大眾化,導致村民的低感知和低期望。另外,在訪談中了解到,J鄉的海鮮美食特產在游客中有口皆碑,但是受到商業化的影響,原本平價的特產物價飛漲,變相增加了普通村民的生活消費成本。
3.3 生命文化空間的無序化
文旅開發前的J鄉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平靜海島,生命文化空間具有封閉性和同質性等特征。隨著多方利益主體的進入,原本由血緣關系、宗族權威所維系的社會共同體開始被由利益關系、契約精神所形成的社會聯結逐步取代,導致生命文化空間開始“無序化”。首先,最為突出的體現就是村民對收入分配方式表現出強烈不滿。一方面,村民內部存在利益方面的矛盾和沖突。例如,文旅發展給少數從事海鮮特產的村民帶來了大量利益,使其成為既得利益者,而開展同質化產品銷售、惡性爭奪客源極易陷入“伯川德陷阱”中。另一方面,雖說村集體在民宿產業上通過收取場地租賃費用推動了集體經濟的發展,但在訪談中村民表示自己并未從中取得過任何分紅。其次,村民與企業在利益方面存在矛盾和沖突。例如,位于優越地理位置的村民可以進行旅游餐飲與休閑民宿等經營活動,但是受限于文化程度和經營理念,競爭力遠遠低于外來企業。最后,村民與游客在利益方面存在矛盾和沖突。在調研過程中,對于指標“文旅商業化影響”,不少村民表示源源不斷的游客到訪給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比如“回島難”。因為J鄉本島孤懸于東海之上,村民們往返全靠渡船,文旅開發后渡船碼頭全天候車位爆滿,回家村民只得將車停在幾千米外的收費停車場,再徒步到碼頭上船。同時,由于游客擠占了有限的渡船運力,坐船變得比之前困難許多。因此,村民對游客的不滿日益加深,多次要求增設上島門票。
4 鄉村“四生”文化空間的重構路徑
共同富裕進程中鄉村文化空間的發展,既不能因循守舊、一成不變,也不能完全淹沒于資本沖擊的浪潮中。因此,在J鄉案例分析的基礎上,文章從三個方面提出了重構路徑。
4.1 完善科學設計規劃,優化村莊整體布局
第一,開展科學規劃,立足于整體、統籌全域,優化生態景觀空間結構與布局。通過合理設計與科學規劃,對山林草木、灘涂礁石等自然生態環境進行生態修復,在搭建觀景平臺、棧道走廊等建筑時首先考慮不影響和破壞景觀的連續性與和諧性,關注人、物、景、情的協調一致。第二,優化村莊整體布局。對建筑質量較好、群落關系有序、具備當地建筑風貌與景觀特色的區域,予以適當修復維持其原有特征;對建筑密度過高的舊建筑群,通過合理的織造運動來降低建筑密度,適當騰空舊空間,來增加公共綠地、戶外交流場所,提升景觀質量和生態效應;對于新加入的建筑設計,風貌要與當地建筑美學特點保持一致,與環境相協調。
4.2 樹立本土文化自信,創新文化傳承模式
第一,重視優良習俗保護,強化村民的文化認同。充分挖掘當地的節慶文化、風俗習慣,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數字技術給予記錄和整理,形成村落軟實力和品牌,塑造村民價值觀層面的文化認同感。第二,推動文化資本入股。鼓勵村民將傳統習俗、技藝、建筑等具有潛在經濟價值的鄉村文化資源打包入股,參與文旅發展,使村民成為文化資源開發的利益獲得者,培育其文化自信心。第三,拓展文化空間形態。利用數字技術對瀕臨失傳或走向消弭的文化習俗進行原真性記錄,為繼承和發揚提供支撐;建立線上統一平臺的P2R(生產商到零售商)模式為特色產品拓展銷路;加大自媒體對村落旅游、特色產品等的宣傳,實現線上線下同心圓效應。
4.3 優化利益分配格局,健全治理參與機制
第一,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合理的文旅利益分配格局。立足于當地特色資源,通過“村集體+村民股份眾籌制”等眾籌模式,將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進一步完善利益聯結,保障不同群體發展機會公平。第二,建立多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發展理念。要始終把引進更多市場主體、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壯大集體經濟作為治理的著力點,持續激發人民群眾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第三,完善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渠道途徑。讓群眾參與到鄉村治理的活動實施、進程監督和成果分享。
5 結束語
實際上,如何在鄉村現有“文化+旅游”共同富裕路徑上探討文化空間的重構和精神共富的追求是一項亟待關注的學理問題?;诖?,文章在剖析鄉村文化空間的內涵和結構的基礎上嘗試構建了“生態—生產—生活—生命”的理論分析框架,通過對Y市J鄉的個案研究,提出了完善科學設計規劃,優化村莊整體布局;樹立本土文化自信,創新文化傳承模式;優化利益分配格局,健全治理參與機制的重構路徑來應對生態文化空間的破碎化;生產、生活文化空間的脫域化;生命文化空間的無序化等鄉村文化空間異化問題,以期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可行的方案設計與行動策略。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張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保護[J].青海社會科學,2007(01):33-36+41.
[4]苗偉.文化時間與文化空間:文化環境的本體論維度[J].思想戰線,2010(01):101-106.
[5]李星明,朱媛媛,胡娟,等.旅游地文化空間及其演化機理[J].經濟地理,2015,35(05):174-179.
[6]段亞明,許月卿,黃安,等.“生產-生活-生態”功能評價研究進展與展望[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21,26(02):113-124.
[7]李紅波,胡曉亮,張小林,等.鄉村空間辨析[J].地理科學進展,2018(05):591-600.
[8]周夢,盧小麗,李星明,等.鄉村振興視域下旅游驅動民族地區文化空間重構:一個四維分析框架[J].農業經濟問題,2021(09):6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