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勝男
摘要:作業是“減負增效”的重點之一,改變傳統作業刻不容緩.文章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圍繞小學數學多元化的作業設計,形成了“內容、形式、完成空間、評價體系”多元化的小學數學單元作業本.以課程標準為主導,讓作業內容更具深度;整合學科,讓作業形式更具廣度;融入生活,讓空間的完成度更具維度;重視目的,讓作業評價更有溫度,充分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小學數學;“雙減”政策;作業設計;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4)11-0071-03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單元作業設計是以單元為載體,以單元目標為依據,以重組、改編、研發等多種形式進行的單元作業的設計.切實把“分類明確作業總量”和“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緊密結合起來,在有效減負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業質量水平,增強作業的教學效果檢測和學情的精準分析功能,將育人目標落到實處.
1 課程標準引領,讓作業內容更有深度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在教學活動中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落實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活動經驗;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學會用數學的思想去思考世界,學會用數學的語言去表述世界.“四基”注重數學基礎學習,體現基礎性、結構性、系統性;“四能”基于問題解決,體現情境性、過程性、實踐性;“三會”重視行為養成,體現探索性、創新性、發展性.
針對小學低年級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在設計多元化數學作業時,把零散的知識串聯,以點帶面,幫助學生注重活動化、生活化作業,體現學習的連續性和進階性.在數學學習中做到“四基”“四能”“三會”,把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智力是完全一樣的,每個人都把各種智力用獨特的方式組合在一起.作業設計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以層次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為主,針對每個學段、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因材施教,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自己的作業[1],為學生量身打造課時作業,有效避免“吃不飽”的情況發生.
1.1 基礎鞏固型作業——精
基礎鞏固作業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設計基礎作業要“留得少、題型全、有的放矢”,設計增強“免疫力”的作業,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把課本中的經典例題落實到課后習題或改編練習,給學生留下更多突破或創新的空間,使作業內容多元化的效果得到充分發揮.
1.2 思維選做型作業——趣
思維選做型作業面向學有余力的學生,為選做作業.思維選做型作業是拓展補充與課堂學習內容或技能有關的背景信息,充實課堂所學內容,增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側重直接經驗的獲取.這類作業對學生的學習能夠起到了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作用,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1.3 能力拓展型作業——實
能力拓展型作業面向全體學生,為拓展作業.這類作業主要發展學生的核心能力,是學生遷移運用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解決數學綜合問題的作業,考查學生的認知能力.例如,不同主題的實踐探索活動,所承載的教育意義是不同的.利用低年級學生好奇、好玩的心理特點,活動以 “玩”“用”“讀”為主.“玩”:設計撲克牌、數字骰子等鍛煉口算能力的數學游戲;“用”:數學的學習既是知識的積累,更要學以致用;“讀”:收集一些適合低年級學生閱讀的數學歷史方面的書籍,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的美,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教師可設計一些探究活動,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 學科融合,讓作業形式更有廣度
2.1 立足學科,形式多元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要求教師在作業數量上做“減法”,在質量上做“加法”.在設計作業時,作業素材選取需貼近學生生活,設計具有思維性、實踐性的問題,使所有的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同時,課時作業需圍繞學習目標,挖掘數學學科知識的精髓,體現數學知識的結構性、完整性、典型性和層次性.數學也可以與其他學科融合,以找、畫、做、說、算、議等多樣化感官活動代替知識點羅列或枯燥乏味的計算,幫助學生多角度體會數學的魅力,實現動手、動腦能力同步發展.例如,在學習“長方體與正方體”課前,讓學生完成多元化作業.“找”:找生活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畫”:分別畫出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的各個面;“做”:用卡紙制作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說”:觀察自己的作品,說一說發現;“算”:算出你的作品用了多少平方厘米的卡紙;“議”:長方體的6個面都是長方形嗎?6個長方形中,可能只有1個正方形嗎?通過這樣的作業,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提升其數學素養.
2.2 學科融合,能力多元
數學家陳省身曾指出,數學的作業也可以很有意義,不只是做題,作業呈現的形式是豐富有趣的.題目是通過口述、操作、練習、創造出來的,教師應緊緊圍繞學科核心素養,從單元入手,立足課本,結合學生特點、學段要求,設計自主性、探究性、生活化、直觀性的情境作業.注重數學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把生活經驗與所學知識融合,把學生喜歡的聽、說、讀、寫、畫、作等形式巧妙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和能力操練,充分體現作業的層次性、開放性、應用性.例如,語文、數學、美術三門學科相融與共——“花花”乘法,學生運用圖、文、意、式四者組合表達乘法之意,用數學的視野觀察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述世界.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 融入生活,讓完成空間更有維度
3.1 根植生活,思維多元
生活為本,激活明理.以生活為本的作業設計,賦予了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和實際問題背景,引領學生探索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貫徹“數學化生活問題”教學理念的體現[2].由此可見,數學作業在學生眼中并不“高冷”,也存在許多生活趣味.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以把“玩”的元素融入其中,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調動學生的好勝心,感受數學的實用性,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認真對待作業,發展高階思維.例如,在學習“克與千克”時,請學生和家長一起到超市購物,并讓學生用手掂量,記錄所購物品的重量.學生通過實際生活感知“克與千克”,結合實物和抽象的概念,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完成超市購物作業,記錄物品單價、總價,回家后用豎式計算驗證,探索算法,量感和計算能力得到發展.
3.2 家校共育,空間多元
“雙減”政策是一場思想和認識的革命,學校和家庭之間要協調配合、共同參與,這也是推動學生成長發展的一條重要道路.教師科學合理地布置多元作業,引導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中感知數學的廣泛應用,更具親和力和吸引力,為每個孩子提供一個廣闊的自主學習、自由探索的發展空間,助力科學減負,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發展.作業天地越廣闊,學生“飛”得越精彩.設計巧妙、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開放型作業,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讓探究意識有效發生,得出自己認為滿意的答案.學生可根據作業的內容和形式,選擇合適的空間完成作業.開放型作業層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元,所有學生都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切入點,體現了“每個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助力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
4 關注目的,讓作業評價更有溫度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鼓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建立考評體系.為了幫助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更好地認識自己并樹立自信心,在評價數學學習時,除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更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緒和態度,落實學生數學核心素養.作業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減負增效”是作業評價的核心功能.通過學生自評、家長評、同學評、教師評等多種方式,讓數學作業評價起到導向、調控、激勵的作用,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4.1 注重評價主體,實行多元評價
4.1.1 學生評價
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學會反思、認識自身的不足并及時向老師反饋問題,進而學會學習.對于基礎知識的題目,其難度不大,可考慮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選擇知識點掌握較好的學生作為組長,在負責檢查作業、鞏固知識的同時對教師的工作有所了解并換位思考,促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太好的學生,需主動向組長尋求幫助.對于拓展思維的題目,其難度稍大,學生可先獨立思考,同桌之間再相互溝通,最后由教師進行評價.在互評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是評價者,也是學習主動權的掌控者.學生在評價他人的過程中,發現他人的優點及不足,不斷積累經驗、鞏固知識,促進高階思維的發展.
4.1.2 家長評價
家長參與學生作業的評價,既能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情況,又能做到家校互動.還可以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效實現家校協作共育.
4.1.3 教師評價
批改作業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的一種方式.教師及時的評價,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如采用“等級+評語”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可促進師生情感互動與交流;采用“等級+印章”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可增強學生反思意識,助力學生多元發展.
4.2 注重評價過程,體現多元評價
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后,數學作業評價需注重多元評價.將總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有機結合,并給予學生多次評價機會,為師生架起一座“連心橋”,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數學學習質量.
5 結束語
用思想上的“清新脫俗”應對形式上的“千變萬化”.“雙減”政策落地,“減負提質”是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主要目標.小學數學教師在優化作業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發展規律,做到合理、適度、適情;以作業的多元性、趣味性和層次性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有效鞏固知識;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和自我成長的空間,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充分發揮作業育人的價值,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錄義.巧減妙設提質,優化作業設計[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2(5):27.
[2] 趙小啟.小學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的實踐探究[J].新課程,2022(8):68-69.
[責任編輯:李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