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剛剛大掃除的教室,窗明幾凈。雪白的瓷磚一塵不染,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明亮。
丟棄的獎狀
轉身時,垃圾桶里刺眼的紅色映入眼簾。是獎狀!我疑惑不解。獎狀是榮譽的象征,是對付出的肯定,是對努力的見證,更是鞭策自己繼續前行的動力。一直以來,我都非常珍惜自己獲得的獎狀,所有大大小小的證書我都小心地保存起來,按照頒發時間依次而放。如今,我的學生怎么這么不在乎自己的獎狀呢?我立馬掏出手機拍下獎狀的“慘樣”。
我小心地撿出獎狀,用手輕輕地拍一拍,簡直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垃圾桶中不僅有昨天剛頒發的期中“全科王”“單科狀元”獎狀,還有半年前頒發的各類獎狀,涉及的獲獎者不僅有品學兼優的小剛和小輝,還有我特別看好的小菲和小迪。
我真替他們擔憂。一個連榮譽感都沒有的人,一個不懂得珍惜榮譽的人,以后如何立足于社會?
轉念一想,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觀念來判斷學生,不要輕易給學生下結論。是的,我們應該允許一些例外發生。于是,我默默地把這些獎狀整齊地放在抽屜里。
泛濫的獎狀
推開家門,讀一年級的小女兒一躍投入我的懷抱。她神秘地拿出藏在背后的紅色獎狀,開心地和我說:“爸爸,我今天又拿到一張獎狀了。”“你是為什么獲得這張獎狀啊?”“我在這一個月里上課舉手積極啊。”我輕撫著她稚嫩的臉,鼓勵她繼續努力。小女兒拿著獎狀一蹦一跳,并將它貼在了“家庭榮譽墻”——冰箱上。望著滿“墻”的獎狀,我陷入了沉思。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不管是學校還是培訓機構,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小學,獎狀開始泛濫。上課坐姿端正有獎狀、午睡沒說話有獎狀、積極發言有獎狀……甚至在培訓機構中,只要來上課就有獎狀。榮譽的名稱也層出不窮:文明星、藝術星、體育星、勞動星……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就是找到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千方百計地鼓勵學生。
誠然,適度的表揚是學生成長的最好助力。獎狀作為一種重要的評價方式,的確起到了肯定和鼓勵學生的作用。可是,“事事有獎狀,人人有獎狀”的做法,就讓獎狀變得沒有價值。經濟學中著名的“邊際效應遞減規律”正好解釋了這種現象:當獎狀稀缺,真正代表一種榮譽;當獎狀泛濫,就失去了價值。
消失的獎狀
自那天起,同學們就再也沒有收到班級和學校頒發的獎狀,即使是學校頒獎典禮上發的獎狀,我也都會在典禮結束后收回。第一次收走獎狀時,學生的眼中流露出的更多是疑惑不解,很多學生跟在我身后追問為什么,更多學生在私下討論我會怎么處理這些獎狀。面對學生的猜疑,我閉口不回應。沒有獎狀的日子,學生反而更加珍惜曾經獲得的獎狀。
伴隨著獎狀的“消失”,我的抽屜里也多了一沓微型貼紙。作業和周記批改,我都會增加一個程序:在優秀的作業和周記封面上貼一張微型貼紙。和之前一樣,我也沒有和學生說明我的真正意圖。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作業本封面上貼滿了微型貼紙,而有的作業本封面上卻沒幾張貼紙。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每次發作業時,同學們都會第一時間關注自己的封面上是否又多了一枚微型貼紙,數數誰的貼紙多,無形中,他們進入了良性競爭。
班級中的學優生都有面批作業的習慣,小剛和小輝也是。這一次作業,他們做得很棒,我連連夸贊他們,笑著將作業本遞給他們。可是他們絲毫沒有離開的意思。我不解地看著他們。“老師,你還沒有給我們貼小獎狀呢。”靦腆的小剛漲紅著臉說。我故意調侃:“不就是一張貼紙嘛,少一張有啥關系。你看,你們都那么多了。”小輝有點急了:“那可不行,我要把我的作業本封面貼滿貼紙,少一張都不行。”獎狀變小了,可他們越來越在乎了。
獎狀如終點處的喝彩,短暫而轉瞬即逝,只能在學生的心中留下點點漣漪;而微型貼紙如賽跑過程中的加油,持續而浸潤于心。專門研究行為驅動的專家Uri Geneezy指出驅動學生行動力的正確做法,就是發展內驅力,讓學生獲得行為本身帶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而“過程性”的鼓勵相對于“結果性”的鼓勵,便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得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回歸的獎狀
那么,獎狀去哪里了?
在我的辦公室柜子中整齊地擺放著54個檔案袋,每一個檔案袋即為學生成長記錄手冊,專屬于一個學生。手冊中不僅包括學生的基本信息、學情分析、教師的期待等,還收集了那些被我“撿到”“沒收”的獎狀。
在學期結束的休業式上,我精心設計了一節班會《珍惜我的每一次進步》,包含了《我的進步》《我的付出》《我的未來》3個環節,復盤過去一個學期同學們在學習、生活、處事、交往等方面的進步,同時鼓勵同學珍惜過去的每一次進步,砥礪前行,做最好的自己。
班會課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我引導學生總結自己過去的進步,家長分享自己的奮斗故事,同學們感慨萬千,紛紛表決心。
我切換了PPT畫面,“垃圾桶中的獎狀”照片出現在白板上。教室里瞬間安靜得好像時間停滯了一樣。個別激動的家長在自己孩子耳邊輕聲詢問,像是說:“是誰干的?是你的嗎?”我瞥了一眼小剛、小輝、小菲和小迪,他們都漲紅了臉。
我拋出“對于未來,這些過去的榮譽重要嗎”“這些榮譽既然已經過去,那么是否可以當垃圾一樣丟棄”兩個問題,組織同學們討論。小組分享時,同學們紛紛表示尊重、珍惜過去的榮譽,腳踏實地繼續前行。4名同學在全體家長和同學面前勇敢地承認是自己扔的獎狀,并表示獎狀可以激勵自己繼續努力,所有同學都必須重視人生中的每一張獎狀。
當PPT的畫面切換為“頒獎典禮”,我邀請小剛、小輝、小菲和小迪走上講臺,將他們丟棄的獎狀重新頒發給他們。合影時,他們的眼神更加堅定,充滿力量。
班會最后,我邀請家長打開檔案袋,取出藏在里面的獎狀,要求家長當著學生的面大聲讀出獎狀的內容,家長的自豪感溢于言表,而同學們輕輕地捧著獎狀,笑得格外燦爛。
教育,不需要強化輸出,而需要潤物細無聲。把道理全放在設計中,柔化到生活中,那樣才更真實、更豐富,教育才能得到升華。
(作者單位:浙江省衢州正誼學校)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