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討早期標準化康復鍛煉應用于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患者中的效果。方法:以舟曲縣人民醫院自2021年3月至 2022年3月的82例髖關節置換術病人為研究對象,以抽簽法均分為兩組,每組各41例。參照組采取常規康復,實驗組采取 早期標準化康復鍛煉,觀察兩組康復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實驗組術后髖關節功能分值比參照組高,生活質量、 Barthel指數、平衡能力優于參照組,疼痛評分、并發癥發生率比參照組低,P<0.05。結論:早期標準化康復鍛煉可提高髖關 節置換術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其髖關節功能,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髖關節置換術,早期標準化康復鍛煉,并發癥,髖關節功能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06.064
0 引 言
髖關節置換術是髖部骨傷的常用治療方案,通 過用人工關節替換壞死、病變的關節,可幫助患者 恢復髖關節正常功能,而患者術后恢復效果是否理 想,還與其術后康復鍛煉有關[1]。早期康復鍛煉可 起到鞏固術后治療效果、加快恢復速度、提高生活 質量的作用[2-3]。本文對早期標準化康復鍛煉應用 于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患者的效果進行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礎資料
研究對象為舟曲縣人民醫院自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的82例髖關節置換術病人,以抽簽法均 分為兩組,每組各41例。參照組:男性22例,女性19 例。年齡為56歲至83歲,平均(69.20±3.45)歲。實驗 組:男性20例,女性21例。年齡為55歲至82歲,平均 (69.19±3.26)歲。各組資料波動弱,P>0.05。
納入標準:(1)符合髖關節置換術指征者。 (2)本人及其家屬均知情并同意配合此研究。排除 標準:(1)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2)存在內分泌功 能障礙者。(3)存在免疫系統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
1.2.1 參照組應用常規康復護理
予以患者術后鎮痛,根據情況選取心理安慰、 轉移注意力、藥物鎮痛等方法;加強體位管理,患 肢采取功能位,并按時進行體位變換和良肢按摩; 做好術后各項指標的監護工作,包括生命體征、傷 口恢復情況、患肢活動度等;對患者進行營養支 持,術后以清淡流食為主,逐漸過渡到半流食、普 食,多進食富營養、高蛋白食物。結合患者恢復情 況,指導其進行常規康復鍛煉,如踝泵運動、患肢 拉伸屈曲運動等。所有患者均隨訪1年。
1.2.2 實驗組實施早期標準化康復鍛煉
組建康復鍛煉小組,組員包括臨床醫師、護 理人員、康復醫師。對組員進行培訓,讓其分工協 作,并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康復 計劃。(1)術后1 d,以醫護人員為主導,由護理人員 告訴患者術后開展康復訓練的必要性、時間等。解 答患者關于康復鍛煉的疑問,并在其鍛煉期間監護 有無體征異常情況。實際康復訓練過程中,讓患者 保持肢體外展中立位,在患者雙腿間放置梯形枕, 并將軟枕放在患者膝關節下方,幫助患者維持膝關 節彎曲狀態,但是需要注意程度不能過大。開展下 肢肌力訓練,讓患者將足背伸直后放松,單個伸直 動作維持時間為10 s,放松5 s,以此為1組,每次20 組,每天3次。(2)術后2~3 d,繼續讓患者保持患 側外展中立位,將枕頭夾在患者腿間,開展下肢肌 力訓練。上述訓練結束后,實施髖關節屈曲訓練, 預先選擇小角度,一般為30°,進行小幅度髖關節 活動,后續按照患者實際情況,逐漸調整坐位角度 及訓練持續時間。值得注意的是:患者髖關節屈曲 角度不得大于90°,目的是防止出現二次損傷。單 個動作維持時間為5 s,然后放松5 s,單次訓練以持 續15 min左右為宜,每天訓練2次。(3)術后4~8 d, 在前期訓練基礎上,增加負重訓練。在康復醫師指 導下,讓患者下床活動。預先讓患者以健康側腿著 地,做屈髖動作,再讓患側腿離開地面。以患者耐 受程度為依據,對其姿勢、站立時間進行調整。單 次站立5 min,每天下床活動3次。(4)術后2~4周。 在上述訓練的基礎上,增加內收、外展訓練,活動 中先移動患側,再移動健側。需要注意的是:訓練 期間的收縮幅度要適宜,不可過大,避免出現人工 關節脫位情況。依據患者的恢復狀況,讓其適當行 走,提供拐杖等輔助器具,確保患者有所支撐。所 有患者均隨訪1年。
1.3 觀察指標
1.3.1 髖關節功能
使用髖關節Harris評分系統對髖關節從活動 度、功能等維度進行評定。各項分數值越高,表示 髖關節功能越好。
1.3.2 生活質量
使用健康調查量表(SF-36)、視覺模擬評分疼 痛量表、Barthel指數評分量表、Berg平衡量表對患 者干預后生活質量進行綜合評價。
(1)健康調查量表(SF-36):該量表通過記錄 患者自我感覺和日常生活情況評估其健康狀況。分 數最高100分,共有8個維度,分值越高,表明健康 狀況越好。
(2)視覺模擬評分疼痛量表:采用視覺模擬 評分法進行疼痛評定,分數為0~10分,痛感越顯 著,分數值大。
(3)Barthel指數評分量表:應用該指標檢驗患 者日常生活能力,分數最高100分,分數越高,表明 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4)Berg平衡量表:該指標檢驗患者干預后平 衡能力,以評估患者術后康復情況,評分為41至56 分時提示患者能夠獨立行走。
1.3.3 并發癥發生率
干預后記錄患者并發癥發生種類及頻次,可能 存在的并發癥包括并不限于關節痙攣、組織粘連、 靜脈血栓等。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5.0軟件處理相關數據。計數資料 及計量資料分別采用χ2 和t檢驗,用n(%)和( )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髖關節功能
髖關節功能方面,實驗組及參照組術前無顯 著差異,術后不同時間節點分數值均比參照組高,P <0.05,詳細數據如表1所示。
2.2 生活質量
手術及康復訓練干預后3個月及6個月,實驗組 健康調查量表(SF-36)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Berg 平衡量表評分均比參照組高,視覺模擬疼痛評分低 于參照組,P<0.05,詳細數據如表2所示。
2.3 并發癥發生率
并發癥方面,實驗組總發生率較參照組低,P <0.05,詳細數據如表3所示。
3 討 論
現階段,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劇,隨之而來 的是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多。老年人普遍合并骨質 疏松癥,容易在外力作用下發生股骨頸骨折相關 損傷。臨床治療髖關節壞死、骨折治療主要是采 取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不僅療效顯著,且安全性 較高[4-6]。但患者術后恢復效果是否理想,還與其 康復鍛煉息息相關。值得注意的是,若患者髖關節置換術后未接受及時、有效的康復訓練,則其關 節功能、生活質量等均會受到不良反應,甚至可 能出現肌力減退、關節萎縮的術后并發癥。以往 應用的傳統康復訓練方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 促使患者恢復,但是在術后恢復速度、生活滿意 度、控制并發癥等方面總體效果不理想。為縮短 患者康復時間,改善其關節功能與生活質量,還應 采取更為有效的康復鍛煉模式。
早期標準化康復鍛煉在術后第1 d開展,并以 小組形式進行干預,可確保患者獲得臨床醫師、護 理人員、康復醫師的全方位指導,從而提高康復鍛 煉的規范性、科學性。相關研究指出,早期標準化 康復鍛煉的實施,使得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肌力顯 著改善,并且相關生理活動恢復速度加快,生活質 量提升,并發癥發生風險降低,這與本研究結果相 似[7-8]。這表明早期標準化康復鍛煉能夠減少患者 痛苦程度,縮短其臥床時間,降低肌肉萎縮、關節 攣縮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術后髖關節功 能、健康狀況、Barthel指數計分均比參照組高,平衡 能力分數值較參照組優異,疼痛評分低于參照組, 并發癥發生率較參照組低,P<0.05。由此可見,術 后早期標準化康復鍛煉可減少髖關節置換術后并 發癥發生風險,改善患者平衡能力,提高其生活質 量。同時,此康復方案可使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速 度更快。實驗組在術后6個月時的髖關節功能就超 過了對照組術后12個月的髖關節功能指數。究其原 因,康復鍛煉期間,由小組成員結合康復指南相關 要求,指導患者進行循序漸進訓練,能夠提高其早 期康復階段的細化程度,而且定時調整其訓練內 容、時間、強度等,可提高患者訓練的有效性、積極 性[9]。實際操作過程中,指導患者進行坐、站、髖關 節活動等,還可提高其平衡能力。整個訓練計劃更 為規范、科學、嚴謹,所以訓練質量可得到保證,對 髖關節整體功能的恢復有較佳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早期標準化康復鍛煉應用,有助于更 快更好地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減少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并發癥,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喻玲艷,王冬梅,萬艷華,等.基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臨 床護理路徑在老年全髖關節置換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 老年保健醫學,2022,20(6):158-161.
陳蓉蓉,陳端.基于FTS理念的干預模式對行全 髖關節置換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 究,2022,20(36):98-102.
郭蓮鳳,羅繼珍.結合循證理念的臨床護理路徑對人 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 壇,2022,26(36):51-53.
陳曉艷.循環壓力治療儀配合康復護理對髖關節 置換術后患者關節功能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 壇,2022,26(36):79-81.
冷珊珊,董圣杰,孟慶芳,等.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全髖關 節置換術后核心肌康復鍛煉的效果研究[J].中華骨與關 節外科雜志,2022,15(12):971-976.
歐永江,陳菁,劉松濤,等.早期高強度和低強度康復訓練 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影響研究[J].中醫外治雜 志,2022,31(6):50-52.
萬姍姍.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圍術期階 段性健康教育聯合早期康復訓練效果分析[J].河南外科 學雜志,2022,28(6):157-159.
黃靜文,強發蓮,應紅.髖關節置換術后采用肌電生物反 饋療法聯合階段性康復訓練的臨床效果[J].浙江創傷外 科,2022,27(5):867-868.
葉賽賽,陳可英,周黎輝.行走與站立平衡訓練方案對 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早期康復的影響[J].軍事護 理,2022,39(10):25-28.
作者簡介
閆莉芳,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為康復護理。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