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美術學科課程內容包括“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和“綜合·探索”4類藝術實踐。其中,“綜合·探索”領域要求“學生將所掌握的美術知識、技能和思維方式,與自然、社會、科技、人文相結合,進行綜合探索與學習遷移,提升核心素養”。由此可見,“綜合·探索”領域注重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基于STEAM理論,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多學科融合在一起,設計綜合教育主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的形式開展藝術實踐,讓學生運用美術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教學效果。
一、基于學科整合,設計驅動性問題
(一)注重真實性,聯系日常生活
在STEAM教育中,設計驅動性問題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教師要基于學科整合的原則,設計具有真實性、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問題,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構建知識體系并解決問題。
以人美版初中美術八年級下冊第十一課“傳統民居的藝術魅力”的教學為例,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民居,激發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并尊重民族文化的情感。衣食住行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教師可以結合“住”設計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參與“綜合·探索”活動,將主問題設置為“結合自己家鄉的特色建筑,根據傳統民居的布局、結構等特點,分析家鄉民居的藝術特色是什么”。在主問題之下,教師可以設置以下三個小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問題一為“參觀訪問家鄉的傳統民居,找出其結構和布局方面的特點”;問題二為“結合家鄉的地理環境,分析家鄉民居為何會呈現出獨特的造型特點”;問題三為“結合歷史資料,了解家鄉民居歷朝歷代有哪些發展變化,總結其藝術特點”。這些問題不僅貼合學生生活實際,具有真實性,還融合了地理、歷史等其他學科的知識。
(二)注重挑戰性,調動思考積極性
驅動性問題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即問題要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內驅力,促使他們相互協作、共同解答。同時,教師設置的問題難度不能過高,以免影響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貼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問題。
仍以“傳統民居的藝術魅力”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你更愿意居住在傳統民居中,還是愿意生活在高樓大廈中呢”“你認為該如何改造傳統民居,才能既使其展現出傳統藝術美,又方便舒適呢”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本質是“保護與傳承美術遺存”,難度適中,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
(三)注重開放性,引導深度探究
驅動性問題要體現出開放性,這意味著學生不能僅使用“是”或者“否”來回答問題,而要說出自己的個性化理由,這有助于引導他們進行深入探究。一是教師要避免設置簡單的是非題,而要以簡答題的形式提出問題。例如,在教授“傳統民居的藝術魅力”這一課時,教師要避免提出“傳統民居是否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這樣的問題,而要向學生提出:“你覺得傳統民居在哪些方面更吸引你?”二是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產生自主調查、分析、研究的欲望。如教師可以提出:“你覺得居住在傳統風格的民居中的人更有幸福感,還是生活在現代化的摩天大樓中的人更有幸福感呢?能否做一個簡單的調查,并結合自己的感受分析一下原因呢?”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要求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有助于促使學生深度學習。
二、優化教學設計,拓展實踐方式
(一)嘗試色彩搭配,提高審美能力
STEAM理論強調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教師可以結合“綜合·探索”領域設計一系列學習項目,讓他們在實踐中了解、遷移美術知識,解決各種問題,如組織學生進行審美賞析,讓他們觀察經典畫作的色彩搭配,感受色彩的層次感。
以人美版初中美術八年級上冊中的“紙板的創想”系列課程的教學為例,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色彩層次、肌理特質、造型風格等方面的知識,并參與實踐創作。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色彩層次,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各種建筑物的室內裝潢和家具的圖片,讓學生重點鑒賞其色彩搭配。具體來說,教師可以設置三個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分析相近色系的家具在色彩深淺層次上的細微差別,各有什么特點;第二個環節是讓學生總結同一個家具上有哪些不同的色彩,這些色彩的反差大不大,是否具有層次感;第三個環節是讓學生說說家具色彩和房屋整體裝修之間的層次感。
(二)比較肌理特質,自主構建知識體系
在鑒賞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材料和工具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線條、形狀、肌理等造型元素,豐富學生的認知。
例如,在學生感受色彩層次后,教師可以結合“紙板的創想”系列課程設計實踐項目,引導學生圍繞“紙材的肌理特點是什么”“不同紙材的肌理是否相同”“紙材和其他材料在肌理上有什么不同之處”等問題自主進行比較和分析。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銅版紙、牛皮紙、白板紙、木漿紙等不同材質的紙材有什么特點。學生可以先通過觸摸感受一下這些紙材的質感,再嘗試進行折疊、涂抹顏色等操作,觀察它們的呈現效果。接著,教師可以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要設計紙椅子、紙柜子等物品,你認為應該選擇哪一種紙材,請說說原因。”這樣,學生通過比較和分析,能夠了解不同紙材的肌理特質,從而自主構建知識體系。
(三)辨識造型風格,開展創意實踐
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化的教學主題,引導學生參與自主創作,讓他們在創作中嘗試不同的造型風格,找出影響造型風格的要素。
例如,結合“紙板的創想”系列課程相關內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設計“紙家具”。為了幫助學生明確設計方向,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你知道家具設計有哪些不同的風格嗎”“你能說說田園風格、中式傳統風格、英倫風格的典型特點是什么嗎”等問題。學生可以通過搜索資料、觀察分析等方式獲取信息,解決這些問題。接著,教師可以繼續提問:“你認為哪些風格適合哪些環境,哪種風格更適合學習環境呢?”教師可以讓學生以紙板為材料設計一款紙書架,用于布置教室的圖書角,學生可以將自己對造型風格的理解融入創作,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設計出獨具特色的書架模型。
三、指向核心素養,創新實施策略
(一)運用頭腦風暴法,表現個性情感
教師要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習能力,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教師可以運用頭腦風暴法,促進學生互動溝通,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獨創性想法,如說說自己的創作理念及其想體現的思想感情。
以人美版初中美術九年級下冊第十課“書籍裝幀設計”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運用頭腦風暴法,設置以下三個教學步驟。第一步,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互動交流,要求每名學生舉一個例子,介紹一個自己喜歡的書籍裝幀,說說其設計風格是什么;第二步,學生要各抒己見,說說在進行書籍裝幀設計時應從哪些方面入手,討論書籍裝幀有哪些不同的風格特點,不同的風格分別適用于哪種類型的書籍;第三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討論,說說自己想設計什么類型的書籍,想通過裝幀設計表達什么樣的情感,要如何通過裝幀設計讓讀者感受到這種情感。
(二)借助現代化教學設備,指導審美判斷
教師可以借助現代化教學設備向學生呈現具體的藝術形象,并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和分析,從而推動他們深度思考,提高他們的審美判斷能力。
仍以“書籍裝幀設計”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教學工具幫助學生欣賞不同的書籍裝幀案例,讓他們明白裝幀設計美感的具體體現。教師可以設置以下三個教學步驟。第一步,教師可以先用繪圖軟件展現經典的書籍裝幀,讓學生從平面到立體,從正面到側面,全方位觀察書籍裝幀細節,說說該設計好在哪里,為何能吸引讀者的興趣;第二步,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設計草圖上傳到網絡平臺上,讓其他學生、家長和網友一起來評價,選出最精彩的作品,幫助學生了解大眾審美;第三步,在學生得到反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說說如何把握好大眾審美與個性化設計想法之間的平衡。
(三)融入社會,理解多元文化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性活動,讓他們將美術知識和社會生活結合在一起,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了解不同文化藝術作品的獨特之處,進而幫助他們理解并接納多元文化。
例如,“書籍裝幀設計”這一課的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社會實用性,教師可以據此設計社會實踐類活動,分為以下三個步驟開展教學。第一步,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走訪書店,收集書籍裝幀方面的各種資料,了解不同國家書籍裝幀的獨特之處;第二步,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一步分析,思考不同國家的書籍裝幀是否反映了該國家的文化特點;第三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設計,力求展現出獨特的文化風格。
結語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結合STEAM理論開展跨學科綜合活動,讓學生通過系統性的學習,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可以設計驅動性問題和綜合化的學習項目,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自主進行知識體系構建,更好地發展其美術學科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