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暉,孟祥磊,黃鎮財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廣西柳州,545006)
為貫徹落實國家政策,廣西出臺了《廣西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加快推進區內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集中資源,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改革引領能力、發展支持能力,具備廣西特色和國家水平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建立專業群旨在滿足不同工程對象和技術基礎或類似學科基礎的相關專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需求。[1]創辦與現有專業相輔相成的新專業,并依托特色基礎專業進行主要發展,實現各個專業之間資源共享和互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高職院校中,僅局限于各自內部開設課程會導致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盲目性。[2]而通過建設專業群,可以將不同學院、不同領域的優勢資源整合起來,在共享基礎資源的同時避免重復投入。此外,建設專業群還有利于豐富完善學院專業建設理論,并為各專業發展提供可靠實踐支持以適應社會行業需求變化。構建具備相同工程對象和技術基礎或類似學科基礎的相關專門群體,可以促進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共享,避免因資源整合問題導致人才培養目標失準。[3-4]隨著工程機械產業的高速發展,以及企業的全球化、智能化升級,工程機械專業群發展迎來了契機[5],同時也對專業群的辦學規模與質量、國際化及技術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研究重構工程機械運用與維修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進行專業群課程教學改革,以推進柳州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校)工程機械專業群“雙高”建設。
組群邏輯是指專業群與產業鏈的對應性、專業群內專業之間的邏輯關系等。[6]目前高職院校在專業群建設過程中組群邏輯不清晰、專業群與產業鏈的對接不夠精準,導致人才培養方向不明確,難以滿足產業發展需求。專業群各專業間缺乏有機聯系,沒有形成良好的邏輯關系。在技術、崗位和課程等方面的支撐不夠協調,難以形成人才培養合力。專業群的組建缺乏整體規劃,存在交叉重復的情況,導致資源浪費。專業群內某些專業領域存在空白,沒有涵蓋產業鏈的全部環節,影響人才培養的完整性。專業群內各專業間的銜接不緊密,缺乏互補性,導致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漏洞和不必要的浪費。專業群內的課程設置不夠合理,存在過多或過少的情況,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專業群的組群邏輯需進一步明晰,加強頂層設計,注重人才培養的整體性和系統性。[7]同時,需要加強專業群與產業鏈之間的互動合作,促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之間的緊密銜接。
首先,專業群結構與產業結構不匹配。區域產業在新技術的推動下迅速轉型升級,但高職院校的辦學卻相對滯后,專業群設置落后于區域產業結構。即使在經濟發展與職業教育都較好的長三角地區,專業群布局與產業格局之間的適應性也相對較差。這往往是教育資源和產業資源的分配不均導致的,使得學校的課程設置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實際需求,從而使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其次,專業群規模與產業規模嚴重脫節。專業與產業的匹配不僅是結構上的對應,還要在專業人才供給規模上能滿足產業需求。然而,在區域高職院校中,專業規模與產業規模之間往往存在兩極不匹配的情況。一種情況是高職院校集中開設某一種專業,造成區域專業型人才供給過剩,畢業生就業困難。另一種情況是專業規模過小,不足以支撐區域產業的人才需求。特別是針對一些新興產業,如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產業,高等本科院校培養了大量研發人才,而高職院校很少開設相應專業培養產業技術工人。最后,專業群專業水平不足以滿足區域產業的人才需求。在國家經濟升級轉型,追求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區域產業對高職院校的專業群建設質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遺憾的是,多數高職院校還停留在傳統的專業建設邏輯上,對專業的內涵發展、生產性實訓、研發型校企合作的關注不夠。同時,教師與企業的合作經驗不足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大部分教師雖然理論知識豐富,但缺乏在企業實際工作或實踐的經驗,因此,他們在教學中難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結合起來,導致對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不足。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不足以支撐區域產業的運行。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發展和產業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對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然而,當前高職院校專業群在國際化建設方面仍然存在諸多不足,如缺乏與國際接軌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缺乏具有國際視野的教師隊伍、缺乏與國際接軌的教學管理和質量監控體系等。同時,由于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不夠緊密,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實踐能力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這都制約了高職院校專業群培養國際化人才的質量和水平。加強高職院校專業群的國際化建設是滿足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水平的必要舉措。只有通過建立國際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設國際化教師隊伍、建立國際化教學管理和質量監控體系及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交流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我國“一帶一路”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在我國的高職專業目錄中,工程機械運用與維修專業隸屬交通運輸大類。本研究從相近論與合力論的組群原則出發,探討工程機械運用與維修技術專業群的構建。相近論主張相似性原則,即同類專業應組合在一起,以便于資源共享、優化教學資源配置。合力論則強調專業的互補性,認為不同專業之間應形成合力,共同促進產業發展。這兩種理論為工程機械運用技術專業群構建提供了理論依據。在此基礎上,以工程機械運用技術專業為核心,聯合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商用車方向)、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術(商用車方向)和汽車營銷與服務(工程機械方向)等專業,組建工程機械運用與維修技術專業群。這些專業群涵蓋了工程機械的研發、生產、維修、銷售等多個環節,形成了產業鏈式的專業布局。這樣的專業群具有如下優勢:專業群內的專業相近,可以共享教學資源,降低教育成本;專業群內的學生可以跨專業選修課程,拓寬知識面,提高綜合素質;專業群內的教師可以開展跨專業合作研究,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專業群內的學生可以獲得多元化的實踐機會,提高實踐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工程機械運用與維修技術專業群涵蓋產業鏈的多個環節,有助于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基于專業群的課程體系構建以一個專業為切入點,以“1+X”證書制度為基礎。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培訓內容融入學歷教育全過程,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無縫對接。在此基礎上,構建起一個模塊化、多層次的課程體系。在這個課程體系中,基礎模塊設置了車輛總成拆裝與檢修、發動機構造與拆裝、電子電氣系統檢修、車輛基本養護、車聯網系統檢修、客戶溝通與服務和工程機械專業英語等模塊。這些基礎模塊旨在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使他們掌握扎實的職業技能。核心專業技術分向模塊則專注于各主要部件及整車檢修技能的訓練,旨在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夯實他們的可持續發展基礎。通過這種分向模塊的學習,學生可以深入理解并掌握專業技術,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拓展模塊則對接職業崗位,設有二手車評估與再制造、車輛改裝技術、運營管理、車身修復技術等不同方向。這一模塊的設計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并適應社會需求,提供個性化選擇,滿足他們在職業發展上的多元需求。此外,該課程體系還全面推行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模塊化課程教學。這種教學模式以實際工作過程為線索,讓學生在模擬的工作環境中學習,提高了學習的實用性和針對性。為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該課程體系還實行彈性學分制,形成跨模塊課程學分互換機制。這意味著,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學習不同的模塊,從而實現個性化發展。
無人駕駛、遙控、新能源、大數據精準營銷與服務等技術在工程機械及商用車產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為了順應這一發展趨勢,專業群建設團隊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同開發與推廣相關課程,以培養更多具備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專業人才。其中,學校與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和汽車制造商東風柳汽攜手合作,共同開發了“車聯網系統檢修”和“電力驅動系統檢修”兩門新課程。這兩門課程緊密結合了現代工程機械及商用車產業的技術特點,旨在為學生提供實用、前沿的專業知識。此外,對原有的“客戶溝通與服務”和“車輛銷售與服務”課程進行了全面更新。更新的課程內容更加注重實際操作和客戶需求,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溝通和服務能力,提升其在行業中的競爭力。學校還對專業群平臺共享課程、分向課程、拓展課程三級課程體系進行了全面梳理和優化。通過制定或更新專業課程標準等教學文件,為學生提供了更豐富、多元的學習路徑,有利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了確保教學成果的落地和實踐,本地企業合作體系院校將同步實施這些新課程。通過與企業合作,學校可以及時了解行業動態,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使其在畢業后能夠更好地適應職場需求。
專業群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是一項重要任務,旨在提升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為此,依托專業群教學資源庫,規劃并建設了五大在線精品課程,分別是“車聯網系統檢修”“電力驅動系統檢修”“液壓系統檢修”“柴油發動機機械系統檢修”“柴油發動機電控系統檢修”。這些課程的設計和建設,不僅考慮了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也充分發揮了資源庫的共享功能。為了讓更多的人受益于這些優質資源,這些課程面向社會開放,以滿足不同對象自我培訓的需求,為社會人員提供了更多學習機會。此外,還計劃將這些課程翻譯成英文,以適應國際化的需求。在探索國際化發展的過程中瞄準了國際合作院校、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東風柳汽有限股份公司等海外合作院校與企業,希望通過與他們建立合作關系,將課程推向全球,實現海外共享。這一舉措有助于擴大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建設專業群教學資源庫,打造在線精品課程,不僅可以提升學校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也有利于推進學校職業教育國際化進程。
專業群模塊化課程體系是一種適應面向多樣化學生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過去以專業為基礎組建教學團隊的傳統,實現了教師資源的進一步整合。在這個過程中,學校以課程組為基本單位,組建了包括基本技能、動力系統、電氣系統(含車聯網系統)、底盤系統(含液壓等)、銷售技能等多元化的課程團隊。該課程團隊的特點在于跨專業協同開展課程建設與研究,團隊成員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跨專業的協作能力。這樣才能在課程建設和研究過程中充分整合各專業的優勢,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系統的教學內容。在課程設置上以模塊化的方式進行設計,使得課程內容更加靈活、豐富。模塊化課程體系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使他們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能了解其他相關領域的知識。這樣,學生在畢業后不僅能勝任本職工作,還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多樣化需求。
為了保證課程團隊教師滿足專業群建設的要求,學校采取了以下方法:加強課程團隊內部的合作與溝通,團隊成員定期召開會議,分享教學經驗,共同研討課程建設方案,這既能保證課程內容的先進性,又能確保教學方法的實用性;引入行業專家和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參與課程建設,他們豐富的實踐經驗能為課程團隊提供寶貴的指導意見,使課程內容更加貼近實際;定期對課程團隊進行培訓和考核,提高團隊成員的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
專業群主要面向工程車輛的測試與檢測、銷售、維修服務、二手車業務、再制造等崗位,培養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優秀的維修技巧、出色的保養能力,并且具有理想信念和工匠精神的復合型技術服務專員。通過試點實施“1+X”證書制度,設置拓展模塊,各專業學生還能選擇從事維修站運營管理、二手車評估與再制造、車輛改裝、車身修復等技術崗位。
本專業群把服務于柳州工程機械產業升級作為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采用雙元培養模式,實行五個模塊(操作、電氣、液壓、發動機、底盤)并進,并按照“基礎能力→專項能力→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的職業成長規律和教學規律,構建“工學交替、能力提升”的專業課程體系。專業群構建了三個層次的專業課程:底層為平臺共享課程,涵蓋各個專業領域的基礎職業能力培養;中層為核心專業課程,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方向開設,旨在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頂層為部分共性需求的拓展專業課程,學生根據個人發展進行選修,拓寬學生就業面。
根據專業群的邏輯性及產業鏈對接關系,構建了群內七門主要核心課程,開發出工程機械發動機檢修、工程機械電氣系統檢修、工程機械液壓系統檢修、工程機械底盤檢修、工程機械維護與保養、發動機管理系統檢修、工程機械操作駕駛、工程機械綜合故障診斷與排除課程對應的課程標準,開發了中英文版課程標準,完成國際標準輸出。
與柳州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共同建設了工程機械運用與維護技術自治區級專業資源庫,形成中英文專業資源庫,對沙特阿拉伯、泰國進行國際輸出,獲得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中英文專業資源庫在整體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中、高職的銜接與貫通,全面推進中職和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核心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課程教學、職業資格考核的遞進與銜接,打通技術技能型人才發展通道,以滿足企業對不同層次的人才需求,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結合行業企業人才需求,在分析職業競爭力和核心能力基礎上,明確相關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能力素養要求,構建了以課程標準為基礎,專業基礎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專業拓展能力的能力遞增課程體系。
著力培養高水平教學團隊,通過引進和培養相結合的方式,打造了一支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的專業群教學團隊。這支優秀的教學團隊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教學服務,也具備幫助企業解決工程實踐的能力,助力產教融合和校企協同創新。
在“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學校基于相近論與合力論的組群原則,以工程機械運用技術專業為核心,組建了工程機械運用與維修技術專業群,使各專業間的知識體系相互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專業群知識體系。這種體系化的教育模式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使他們能夠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游刃有余。專業群建設致力于實現與產業鏈對接,使專業設置更加符合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求。這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教育模式可以確保學生所學知識與技能的實用性和前瞻性,使他們能夠在畢業后迅速適應社會和工作的需要。學校通過專業群建設,提升了產教融合度,提高了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專業群建設模式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