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松
建設教育強國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戰略部署。高素質教師是教育強國的中堅力量,全面提升新時代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的整體質量和發展水平對建設教育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南陽師范學院始終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省委“十大戰略”部署,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推動師范與非師范專業協調發展,構建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堅持走“特色鮮明的地方性應用型高水平大學”發展之路。
作為一所師范院校,“師范”既是核心定位,也是學校的本質屬性、精神氣質和品牌標志。基于這一定位,學校始終堅持做強師范專業,以教師教育更出彩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學校要始終把教師教育作為辦學治校的基礎,遵循“做強師范、做實應用,以師范教育的優勢和動能助推、引領非師范學科專業走深走實”的發展思路,集中力量打造以教育學科為引領,交叉融合文學、理學和藝術學的“教師教育”學科群,堅持以國家級、省級一流師范專業為重點,以教育學碩士點建設為依托,不斷提升“師范類”專業內涵,擦亮教師教育特色品牌,源源不斷為基礎教育培養輸送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師資。
一是調整優化專業布局,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堅持以內涵建設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抓手,以專業群建設為立足點,按照“穩定規模、優化結構、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總體思路,構建優先建設、重點建設和培育建設分類建設的專業體系,以服務河南基礎教育和支柱產業為引領,建成以“教師教育類”優勢專業群為核心、特色專業群為主要支撐,其他專業相互促進、多學科協調發展、結構合理的本科專業結構。
二是加快一流課程建設,提高課程建設質量。以一流課程建設為抓手,以高等教育數字化變革為契機,推動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和教育教學模式改革,選拔樹立一批具有導向性、代表性和引領性的教師教育“金課”。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課程思政融入“三全育人”。學校圍繞“一個中心”(立德樹人),依靠“兩個主體”(教職工和學生),樹立“三大理念”(以生為本理念、創新發展理念、全面發展理念),實施“四大工程”(黨建引領工程、科教協同育人工程、臥龍學子導航工程、網絡育人工程),一體化構建課程、實踐、文化、網絡、科研等“十大”育人體系。
三是不斷強化實踐教學,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實驗室、實訓室建設,構建實驗、實訓體系,提高實驗、實訓質量。完善校、省和國家三級學科技能競賽體系,積極探索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的教學模式,推進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創建實踐教育平臺,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加大實踐性課程和實踐性教學比重,構建基于核心素養與專業能力的綜合實踐教學體系。
四是改革教師評價機制,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師成長和評價機制,創新教師獎勵管理辦法,繼續推進校長教學獎、孺子牛獎評選,鼓勵廣大教師潛心教書育人。嚴格落實二級學院和職能部門的目標考核管理制度,推動教師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修訂,激發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
五是加強校地合作,構建師范生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體系。聯合地方政府與教育行政部門、教育實踐基地建立“三位一體”的基礎教育師資協同培養機制。設立中原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工作室,通過“國培”“省培”“送教下鄉”等方式在校內外培訓中小學教師近3萬人次。與100多所優質中小學建立合作關系,以政策溝通、項目融通、師資聯通為保障,實現師范生培養、教師培訓、教學研究與服務一體化,力圖實現真正把教育辦在中國大地上。
南陽師范學院通過推進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建設,逐步構建和完善學分制、導師制、書院制“三制互聯”的培養模式,把知識傳授、素質提升、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融為一體,協同社會力量提升師范生實踐能力,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持續培養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教得好”的中小學骨干教師,為地方師范高校在新時代助力教育強國建設探索了一條有著獨特價值的道路。下一步,南陽師范學院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投身教育強國、教育強省建設的具體實踐,為加快推進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編:行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