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影
[摘要] 在高中英語教學進行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實踐中,多模態教學給課堂互動帶來了新的轉變,為學生的思想表達提供了多元渠道,也為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提供了優化路徑。根據多模態理論的框架以及多模態教學的特點,在英語跨學科主題學習中尋求多模態良性搭配,將多模態合理應用于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以期優化跨學科主題學習。
[關鍵詞] 跨學科學習;多模態教學;英語教學
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具有鮮明美術教育特色并推行小班化教學的公辦普通高中,近年來在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鼓勵各教研組結合學校“美育創新”特色,以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探索跨學科主題教學的途徑與方法。近年來英語課程改革中強調多模態教學,為課堂的授課模式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發揮主體性,提高跨學科學習的效益。
任何教學理念的推行需要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化完善。在高中英語跨學科學習的設計與實踐中,教師也面臨以下挑戰:① 為統整而統整。教師只關注學科知識的整合,在課堂中設置的話題情境真實性或關聯性較低,沒有充分地組織使用多模態語篇,未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互動,不能驅動學生聚焦解決真實情境的問題。② 熱鬧有余,深度不足。教師在課堂中各個環節均疊加多種模態,活動形式和常識流于表面,沒有學科概念和方法的遷入,從而造成淺表學習問題,沒有實現教學效果的增量。③ 坐而論道。教師的跨學科主題教學實踐僅局限于觀念構想及方案設置。高中英語閱讀材料的主題本身具有很強的多學科互動性,使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產生誤解,認為授課主題與其他學科關聯即是跨學科教學,教學設計以及教學過程中缺乏真實的、富有改變意義的跨學科實踐
行為。
一、 高中英語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價值與意義
(一) 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和語文等16個課程標準頒布以來,在學科類課程中設置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成為教學關注的熱點,《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2020修訂版課標》)也提出,確定課程內容應遵循“關聯性”等原則,“關注學科間的聯系與整合”。
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研究與實踐由來已久。英國科學家漢佛萊(Humphreys)
在1981年提出,“跨學科學習是指學生廣泛地探索與他們生活環境中某些問題相聯系的不同科目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涉及多個領域,從而使技能和知識在多學科領域的學習中得到發展和應用”。2001年發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提出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綜合性,也就是說,提倡和追求不同學科之間的彼此關聯、互相補充。因此,打破學科壁壘,引導學生開展合作與探究,設計和實施跨學科主題學習是教育教學的一個必然
趨勢。
(二) 學科獨特的育人途徑
高中英語教材中每個單元的語篇內容涉及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這三大主題語境,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知識,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跨學科主題教學是實現英語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的重要途徑。
從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角度來看,高中英語的閱讀語料強調了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互動,有利于學生多學科知識的整合,開展深度學習,探究主題意義;跨學科主題學習也有助于學生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 高中英語跨學科主題教學中的多模態選擇與使用
鑒于新時代信息化技術的發展,《2020修訂版課標》中關于語言技能的描述方面,特別對“看”作了詳細的解釋。語言技能中的“看”通常指利用多模態語篇中的圖形、表格、動畫、符號以及視頻等理解意義的技能。理解多模態語篇除了需要使用傳統的文本閱讀技能之外,還需要觀察圖表中的信息、理解符號和動畫的意義。
(一) 多模態語篇和多模態教學的含義
語篇的形式有單模態、多模態之分。人們日常的口頭表達以及書面表達,僅以單一模態呈現,就是單模態語篇。如果在語言之外,語篇中還使用了圖片、表情包、音效、動畫等其他手段,就叫多模態語篇。
多模態教學是指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運用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進行互動的一種教學方式,強調培養學習者的多元能力,使之協同運作參與語言學習。
(二) 模態的選擇
在課堂建構時,教師可以基于以下角度挑選多模態語篇:① 有助于課堂真實情境的架設;② 促進學習活動的深入;③ 為學生提供多渠道的表達工具。教師還可以基于跨學科學習的開放性與真實性兩個特點,挑選多模態語篇。
開放性是指英語閱讀主題多樣賦予每個學生貼合自身興趣與需求的切入點;還指學生在進行跨學科學習過程中可變通性強,學習的結果也呈現多樣性,為學生發揮主體性提供充分機會。其次,跨學科主題教學的真實并不是真實生活的直接反映,而是創設符合邏輯、合情合理、教育性的問題和真實情境,以喚醒學生對情境的感受,激發學生表達的愿望,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提升思維品質。除了開放性與真實性,跨學科主題學習在本質上還具有綜合性,體現了本學科與其他學科在知識內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關聯與整合,強調學生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與方法解決跨學科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獲得跨學科素養,強化高階思維技能,幫助學生在不同學科領域之間建立更完善的知識體系和研究能力。
三、 多模態教學應用于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實踐
多模態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應遵循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原則,合理選用多模態語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而不是產生“相互抵消、相互無關、互不銜接等
現象”。
(一) 多模態相互強化,塑造情境的真實性
真實的語言情境能夠幫助學生更高效地進入跨學科主題學習中。教師需合理組合多模態語篇,可以通過聽覺模態、視覺模態或者體態模態,多種模態相互強化,塑造話題情境的真實性,以激活學生對話題的背景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收集各類視聽資源,豐富信息輸入的模態,再對教材本身蘊含的多模態語篇如插圖、表格等進行調用整合,更有適切性地組織課堂學習活動。
以上外版必修二U4 Reading A Open Love Letter To Basketball (《寫給籃球的告白信》)為例,這是喬丹在退役前寫給籃球運動的一封告白信,追述了他與籃球從結緣到成為終身摯愛的心路歷程。語篇中涉及眾多與籃球運動相關的專業詞匯、主題語境以及內容知識。喬丹的成名時代較早,學生對他的信息比較有距離感,因此在讀前環節,教師選擇從解析標題中的“Basketball”入手,對籃球運動的專業術語進行必要的語言鋪墊,激活學生籃球運動的相關知識。
教師先圍繞“Basketball”展示與籃球運動中各種動作相關的卡通圖片,再通過口述pass(傳球),dripple(帶球),shoot(投籃),hustle(推搡),sit-up(仰臥起坐),push-up(俯臥撐),pull-up(引體向上),lifting-weights(舉重)等指令,組織學生進行聽指令做動作。在這個教學環節中,學生“看”圖片與“讀”文字信息,“聽”教師的動作指令,與同伴共同“做”熱身,同一情境多種模態互相強化,幫助學生快速進入了籃球運動的情境中,為后續了解喬丹的籃球成就做好了學習準備。
要創建學生能夠產生共鳴的真實情境,教師在選擇多模態語篇時模態不是越多越好,而需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模態組合,實現最有效學習。
(二) 多模態相互補充,拓展課程的開放性
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開放性是指學生的學習內容以及學習的過程與結果皆有多種可能性,教師可借助豐富的多模態語篇拓展學習內容,為學生進行跨學科學習搭建腳手架,提供多樣的學習方法與路徑,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多方面的發展。
以上外版選擇性必修二Reading A Surviving the earthquake(《地震逃生》)為例,這篇文章語篇類型為記敘文,主要從小男孩Leo的角度講述舊金山大地震的破壞性、災民的經歷和情感體驗,最后展現災后人們重建家園的決心,顯示出人類在災難面前的人性光輝和人性尊嚴。語篇的主題以及文中所述地震發生的過程與地理學科產生關聯。
在讀中環節,學生首先梳理了文本內容敘事結構以及時間線:震前,震中,震后以及震后幾天,然后教師提出了問題“What caused the earthquake?”課文中對于地震的成因只有一句話的簡單描述:“在這座城市的地底深處,陸地兩大板塊正在相互擠壓”。學生雖已在地理學科以及安全教育中積累了關于地震的基本常識,但是要求他們有細節、有邏輯地來描述地震的成因仍有一定阻礙。于是,為了補充相對單薄的文字模態,教師選擇了視覺模態一張Pacific Ring of Fire(環太平洋火山帶/地震帶)示意圖。依據地理常識,學生在圖中識別出舊金山的地理位置,判斷出該城正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分析該區域處于陸海邊緣,海洋地殼與大陸地殼擠壓頻繁,因此地震頻發。除此之外,為幫助學生進一步分析課文中呈現的不同時間段的地表情況,對跨學科知識內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師使用了3D演示視頻來展示地震發生前后地殼運動的動態變化,增強學生的空間感受,同時配入音頻講解。學生隨后能夠順暢地串聯課文信息,從地殼運動引起地表變化這一角度來解釋地震的起因。在這個教學環節中,視聽模態與文字模態之間互補互利,使英語的課堂教學內容得以延展,為學生的跨學科學習提供了合理途徑,幫助學生建構結構化知識。
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開放并不是漫無邊際沒有要求的,反而特別強調教師的設計與引導,基于課程標準設定學習目標,綜合考慮學科、學生以及社會生活的實際情況,篩選、組合多模態語篇。
(三) 多模態相互關聯,凸顯課程的綜合性
高中英語的跨學科主題學習并非只局限于課堂內的40分鐘學習,而是依托于英語以及其他學科的知識,針對某一問題的解決開展持續而有深度的學習。《2020修訂版課標》中指出,教師通過創設與主題意義密切的語境,設計具有綜合性、關聯性特點的語言學習和思維活動,能夠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推動學生對主題的深度學習,幫助他們建構新概念,豐富人生閱歷和思維方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知行合一。
無論是設計課前的預習任務或是課后的探究性學習任務,教師提供與主題語境密切銜接的多模態語篇,創設符合學生現有水平的探究任務,鼓勵學生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參與到真實問題的探究活動中。學生的探究成果可以制作成思維導圖、宣傳海報、PPT、調研報告等書面語篇或者音頻、視頻,甚至是戲劇表演、舞蹈表演等多模態語篇。
在上外版選必一第一單元Reading B Excerpts from Encouraging learning(《勸學》)的課后任務中,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文中“Blue comes from the indigo plant but is bluer than the plant itself.(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這句話,解釋青色的演變歷程。學生可以聯系美術學科的色彩學知識,借用圖冊以及青綠山水等古畫,來闡述青藍兩色的演變。在古代,“青”是五正色之一,五正色包括青、黃、赤、白、黑五色。而“藍”則是一種用于提取青色的植物名稱。隨著時代的發展,青與藍的概念在色彩應用中發生極大的變化,青色在現代美術中是一種飽和度和純度高于藍色的顏色。其他同學則從語文學科的角度去探究,可以比對中文字詞,討論“青”代表的是藍色還是綠色:青草,青山,青青子衿,青是綠色;青空,青衫,碧海青天,青是藍色。學生也可以聯系歷史學科,從抽象層面闡述此句體現了中國儒家思想中的人格追求,探究《勸學》的作者荀子所代表的時代印記與思想學說,理解先秦儒家對人格的追求層次:常人—君子—圣人,進一步深入探究主題,樹立起鍥而不舍的學習觀與人生觀。
在這個探究任務中,教師提供的多模態語篇以及學生的成果展示與文本主題內容密切關聯。新的結構化知識得以構建,為學生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提供了路徑。學生有意識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在任務解決的過程中相互合作、積極參與,提高了綜合實踐能力,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的提升得以落實。
四、 結語
隨著英語課程教育目標從“雙基目標”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目標的全面轉型升級,英語課程實施在發生了重大調整和轉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恰當地使用多模態教學模式,以實現英語教學效果的優化,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