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摘要:吟誦是中國傳統的讀書法。以吟誦之法教學古詩文,不僅能讓學生擁有旋律式樂感記憶,感受漢語言音律之美,傳承古詩文詩言志、歌詠言、文載道的優秀文化傳統;還有開發性靈、涵養誠意、健康身心的獨特功效。初中階段,古詩文吟誦教學的實施策略有:1.積極調動策略:用多樣化學習任務引發吟誦學習內在動機;依序安排各類詩文吟誦教學;用靈活的教法培養學生吟誦興趣。2.傳輸加工策略:嵌入視音頻資料,運用媒體技術創設吟誦情境;提煉“五遍學吟法”,精準傳授吟誦方法;培養學生領誦員,并用小組合作方式促進吟誦學習。3.有效認知指導策略:用“吟誦指法”指導學生運指尋音,領會“依字行腔”的吟誦規則;通過各類變式對比,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吟誦;提煉“吟誦16字心決”,讓學生在吟誦中沉潛涵詠古詩文,受益終身。
關鍵詞:吟誦教學;實施策略
2022年版語文課程標準[1]第三學段“閱讀與鑒賞”對古詩文學習的相關要求為:背誦優秀詩文,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方面的學習,體味古詩文的內容與情感。第四學段“閱讀與鑒賞”則進一步指出:誦讀古詩文時,要注重古詩文的積累、感悟與運用,不斷提高欣賞古詩文的品位。同時,2022年版語文新課標將“文化自信”放在“語文核心素養內涵”的首位……
基于上述內容,我們特別需要思考這樣幾個問題:1.古詩文教學中,如何讓學生關注和掌握古詩文的語調、韻律、節奏?2.怎樣“讀”能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文時增強積累、加深感悟、靈活運用、提升鑒賞品位?3.古詩文教學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路徑和方法是什么?
其實,解決以上幾個問題,有一個古已有之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吟誦。
吟誦,是漢詩文口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是中國古人學習詩詞文賦的一種傳統讀書方法。吟誦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詩經》開始,到“五四”之前,吟誦是中國文人讀書的基本功,也是私塾的必修課。無論是詩文啟蒙,還是詩文交流都需借助吟誦。吟詩是唐代人的普遍愛好,更成為時代風尚。吟誦之風,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但五四新文化運動后,隨著詩樂分離,以及西方教育制度的涌入,私塾不再開設,吟誦之風漸衰,而由西方戲劇引入的朗誦則漸盛。1919年至今,百余年來,中國人與吟誦詩文的讀書傳統漸行漸遠。
然而,從春秋時期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前,漢語的詩詞文賦大多是通過吟誦創作并口傳心授的。所以,只有回歸吟誦詩文的傳統讀書方法,我們才能找到學習古詩文的回家之路,萬千華夏子孫才能真正體悟中華古詩文所蘊含的優秀文化密碼、健朗民族精神、悠遠審美韻味。
那么,該如何吟誦呢?徐健順老師通過收集大量有私塾經歷的各地老先生的吟誦調,在《吟誦概論》中歸納出吟誦遵循的共同規則“依字行腔,依義行調,入短韻長,文讀語音,腔音唱法。”[2]書中還總結了吟誦時標注詩文的不同符號,如用“—”標注平聲字,“|”標注仄聲字,“!”標注入聲字等。吟誦時,不同體裁詩文有著以聲傳情的不同特點:四言詩吟誦時節奏均勻、鏗鏘有力;楚辭體吟誦時,則需拖長虛字,曼聲長吟;古體五言詩吟誦時沉穩質樸;歌行體吟誦起來,語速輕快而流暢……
筆者在帶領學生學習吟誦時,發現吟誦學習進階有三境:第一境,學習標注吟誦符號,辨析平仄音、詩文節奏等,掌握吟誦基本規則;第二境,學習運氣發聲,練習腔音唱法,習練他人吟誦調;第三境,情通古人,深入體悟詩文,能自己度曲,最終實現陶冶性情、涵養品格、修身立德的自我教化功效。
目前,國內個別小學偶有開設吟誦課。初中學段實施古詩文吟誦教學的并不多。這是因為兒童接受吟誦學習相對容易,初中生讀書方式基本定型,想以新的方法學習古詩文會較難啟動。但只要運用有效策略,初中語文課堂引入吟誦實施教學依然能讓古詩文學習煥發出勃勃生機,不斷產生讓學生躍躍欲試、沉醉其中的優良教學效果。
現結合筆者在實際吟誦教學中的具體做法來闡述初中古詩文吟誦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吟誦教學的積極調動策略
積極調動策略,是指在吟誦教學中教師能充分引發學生學習吟誦的“積極情緒”、激發學生學習吟誦的深層“動機”和維持吟誦學習興趣的一種教學策略。
《提高學科學習能力的元認知策略與培養》中這樣解釋學習時積極情緒、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的關系:“學習時情緒的積極與消極是學習狀態好壞的決定性因素……興趣=積極情緒+豐富的知識。”[3]
初中階段,教師如何調動學生對古詩文吟誦學習的興趣呢?首先要引發學生對吟誦學習的積極情緒,讓學生產生對吟誦學習的好奇心,并讓學生在學習吟誦的過程中,不斷獲得學有所獲的成就感和自我實現的價值感,最終形成對吟誦學習的穩定興趣。
有了較強的吟誦學習興趣,還需要教師能夠激起學生對吟誦學習的深層動機。皮連生教授在《學與教的心理學》中介紹了“動機激發”的策略:“個體內部因素對學習動機的有效激發和維持是至關重要的。一般來講,影響個體學習動機激發和維持的內部因素主要包括求知欲、焦慮水平和能力信念等。”[4]書中的對于一般學習過程的“動機激發”策略主要有:(1)喚醒學生對學習某種知識的需要;(2)創設合適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對學習某類知識的求知欲;(3)豐富某種學習材料的呈現方法,靈活教法,促進學生對某種知識的學習遷移。
吟誦教學中,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實施積極調動策略,收到了優良的教學效果。
(一)巧搭支架,激發興趣
對于大多數初中生而言,吟誦是一種學習古詩文的陌生方法,教師需要巧搭學習支架,才能讓學生接受并喜歡。以七年級古詩文吟誦教學為例,筆者帶領學生從短小的五言絕句開始,先標注吟誦符號,掌握吟誦規則;再帶領學生吟誦較長的七言絕句,進而七律;再由詩到文,先學較短的韻文;最后,由韻文到散文等。學現代詩時,筆者嘗試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等現代詩度曲吟誦,也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學生紛紛表示用吟誦的方法學習詩文,記憶時間縮短,且有助于饒有趣味地反復習練,記誦內容更加牢固。這樣,按由易到難、由短到長的教學序列,在聲情并茂的吟誦中,筆者帶領學生涵詠古詩文、體味古詩文、沉醉古詩文,共同獲得吟誦詩文的積極熏陶、聲情感發、成長蛻變。
(二)任務驅動,引發動機
在實施吟誦教學的過程中,為激起學生學習吟誦的好奇心,引發學生學習吟誦的深層學習動機,筆者巧妙設計了一系列語文實踐活動。這些與吟誦相關的語文實踐活動,可分為單課吟誦學習任務、階段吟誦展示任務、學年吟誦成果任務。
在單課吟誦教學中,筆者通常設置三個學習任務:標注吟誦符號,揣摩吟誦語音;關注詩文韻腳,感受聲韻之美;依據詩文大意,揣摩吟誦聲情。三個學習任務,恰如小徑尋幽,緩緩將學生引入吟誦的殿堂。
階段吟誦展示任務,是指筆者發起的“吟誦王者賽”。古詩文吟誦學習之初,筆者即發起“吟誦王者賽”活動。“吟誦王者賽”能以競賽的方式充分引發學生吟誦學習的深層動機。在這一真實而有激發力的任務驅動下,學生對吟誦的學習更為用心。備賽期間,學生有的獨自吟誦,有的組隊吟誦,逐漸形成良好的個體吟誦習慣和濃郁的集體吟誦氛圍。同時,“吟誦王者賽”可單人參賽,也可雙人組合,還能小組齊誦。“吟誦王者賽”選出10名學生做評委,依據以下評分標準為選手(本組選手除外,共計50分)打分:吟誦語調20分;吟誦音量10分;吟誦情感10分;吟誦手勢10分。均分前十名者,獲得“吟誦王者”稱號。這一展示型學習任務,不僅讓“吟誦王者”們獲得自我實現的肯定和激勵,其他同學也會受到班級榜樣的影響而努力習練吟誦。
學年吟誦成果任務活動,是指筆者帶領學生制作的《歸來兮,我中華吟誦》——初中古詩文吟誦卡冊。當一學年的古詩文吟誦學習結束后,筆者開始和學生一起制作有著更具推廣力和影響力的吟誦卡冊。制作要求為:1.選出班級音質好的學生3-5人,錄制詩文吟誦音頻。可按教師吟誦版錄音,也可依所學吟誦規則自己度曲錄音。2.選出班級繪畫好的學生5-8人,分別依照統編初中語文新教材上下冊必背古詩文,在A4白紙上用馬克筆繪出古詩文原創插圖。3.邀請專業人員將吟誦錄音譜成簡譜。最終,帶簡譜的古詩文,配上標平仄音的古詩文及相應插圖,再附上錄音二維碼,形成師生合作完成的吟誦學習成果——《歸來兮,我中華吟誦》卡冊,印制好后全級發放使用。
(三)靈活教法,促進遷移
在初中古詩文吟誦教學中,筆者采用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直觀演示法等促進學生對吟誦詩文的學習遷移能力。筆者運用講授法,介紹吟誦的前世今生、主要規則及其對于古詩文學習的重大意義,以及對于個人成長的積極影響;采用直觀演示法,開課時調用相關視音頻資料,拉近學生與吟誦學習的距離,引發學生學習吟誦的熱情;運用小組討論法,課上讓學生嘗試依照吟誦規則為短詩度曲;妙用任務驅動法,設置“吟誦王者賽”和制作“歸來兮,我中華吟誦”卡冊等大型任務活動,不斷激發學生個體學習吟誦的信心和熱情,不僅形成班集體吟誦學習的群體動力,還讓吟誦深入學生生活,變成減壓賦能的學習神器。在第二屆班級“吟誦王者賽”中,不僅有的學生學會了用傳統唐調來吟誦《桃花源記》等篇目,還有的學生則已能自己度曲來吟誦詩詞。
二、吟誦教學的傳輸加工策略
傳輸加工策略,是指在吟誦教學時,教師需把與吟誦相關的音韻、節奏、規則等陳述性知識準確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接受、吸收并內化為自能運行的吟誦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
馬立麗老師、金洪源教授在《提高學科學習能力的元認知策略與培養》一書中這樣解釋三類知識:“陳述性知識是關于某事物是什么、怎么樣、什么樣的事實知識……程序性知識是回答‘怎么辦問題的知識……策略性知識是專門用來調控、指導、解決個體大腦內部的記憶、思維、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動過程中的怎么辦的知識。”[5]
初教吟誦,如何讓與吟誦相關的三類知識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系并順利遷移運用呢?為精準教授吟誦規則、指導學生準確習練吟誦詩文、并教會學生運用吟誦規則自能度曲,筆者采用了以下三種方法。
(一)創設情境,介紹常識
吟誦教學時,需積極運用媒體播放音像資料,以便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建立聯系,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吟誦陳述性知識的美好情境。開設吟誦第1課時,筆者播放了陳涌海教授吉他吟唱版《將進酒》視頻,立刻引發學生對吟誦古詩的興趣。
拉近吟誦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后,筆者順勢介紹“吟誦”的相關知識。吟誦是學習古詩文最傳統和有效的學習方法,它能讓人獲得超級記憶力,具有陶冶性情、開發大腦潛能的強大功效。在學生感興趣、能接受的視頻輔助下,筆者成功將吟誦基本發聲方法植入學生的認知體系。學習《觀滄海》時,筆者則引入流行歌手奇然歌曲版《觀滄海》,對比唱歌和吟誦發聲的不同……
這些課前引入的視音頻資料,以媒體嵌入的方式,不斷消除學生對吟誦的陌生感,讓學生對吟誦產生好奇、生發興趣、不斷被吸引,被帶入到吟誦的學習情境中。
(二)五遍學吟,建立程序
為幫助學生精準掌握古詩文吟誦的具體程序,筆者歸納出吟誦要訣,形成教學系列,循環講授,收到極好的教學效果。筆者歸納出“五遍學吟法”:一遍,手隨音動;二遍,想象畫面;三遍,聲隨情轉;四遍,難字再現;五遍,脫口而出。
“五步學吟法”不僅能有序再現初學吟誦者在吟誦時需要關注的發聲法、生情法、記憶法,還為學生建立了吟誦詩文的正確程序,獲得自能吟誦的程序性知識和運用吟誦揣摩詩文情味的策略性知識。同時,筆者告訴學生學習吟誦貴在反復練習。先單曲循環吟誦;一首詩吟誦熟悉后,再習練下一首;之后,將兩首串聯,依次吟誦。久而久之,就能以音樂旋律帶動記憶重現。吟誦不僅能牢固記憶詩歌內容,還能從符合詩心、詩情的聲調旋律中獲得品析詩歌的審美力和賞鑒力。
短詩吟誦學習時,筆者則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幫助學生建立自能度曲的吟誦策略性知識。學生依據吟誦規則先自我揣摩,再小組討論詩歌度曲,最后全班交流整首詩的度曲。小組合作學習吟誦的過程中,學生能充分領會古人所說的“涵詠體味”讀書法的真正內涵。
(三)培養領誦,強化程序
實施吟誦教學時,筆者還在所任班級每班各選出兩組領誦員,每組領誦員均為一男一女。早讀和課前一分鐘時,由領誦員上臺用筆者自創的吟誦指法領誦。同時,新授詩文結束后,領誦員上臺領誦,筆者在教室巡場,能更好地帶動全班同學參與吟誦,增強集體吟誦效果,形成吟誦習練的場效應。
領誦員上臺指揮,不僅能為其他學生樹立吟誦榜樣,鞏固吟誦“依字行腔”的正確程序,還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群體對吟誦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形成學生群體吟誦的巨大驅動力。
三、吟誦教學的有效認知指導策略
有效認知指導策略,是指在心理學“信息加工理論”基礎上,在吟誦教學中精細指導學生深入領會吟誦基本規則——依字行腔(指依據字的不同聲調形成吟誦腔),依義行調(指依據詩文含義確定吟誦時語調高低)、平低仄高(指吟誦平聲字語調稍低,仄聲字語調稍高)。這三大規則也是初學吟誦者比較難掌握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學習論》“信息加工理論”認為:“學習實質上是由習得和使用信息構成的……學習中,機體對信息加工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1)注意刺激;(2)刺激編碼;(3)信息的貯存與提取。”[6]依據以上機體在學習中對于信息加工的三個階段,筆者教會學生吟誦基本規則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一)運指尋音,編碼刺激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長時記憶分為表象系統和語義系統(也稱雙重編碼理論)。教師授課時,如能用肢體動作、圖示板書等表象編碼呈現教學信息,可極大增強學生長時記憶的信息提取能力。依據雙重編碼理論,筆者用徐健順老師在《吟誦概論》中平仄音符號教會學生標注古詩文字音;又用自創的“吟誦指法”讓學生明白了什么是吟誦的“依字行腔”。
“吟誦指法”是啟動肢體語這樣的表象編碼將聲音具象化,引導學生練習吟誦時,通過食指變化體味詩歌字音差異;同時,借助手臂高低體會吟誦調位的高低。“吟誦指法”的動作要領為:左手大拇指與中指、無名指相接,揚起食指。運指時,只以食指指揮發聲。食指平移,發平聲;食指打彎,發上聲;食指下移,發去聲;入聲,食指點一點。同時,食指拉長平移,表平聲長讀;食指下移拉長,表仄聲長讀。吟誦時,以手臂高低表示調位高低。手臂抬高,調位高;手臂與肩齊平,調位中;手臂低于肩部,調位低。
這樣,筆者用肢體語這一表象編碼有效指導學生學會用指法控制吟誦的四聲和調位。有法可依的指法練習,不僅增強全班學生學習吟誦的趣味,還讓領誦員擁有了引領全班吟誦的“指揮棒”。
(二)變式對比,分類存儲
學習吟誦時,筆者引入多個視音頻資料,便于學生對比區分吟誦與唱歌、朗誦的異同。如:初學吟誦時,筆者讓學生先朗讀一遍古詩詞,然后播放名家朗誦視頻,再自己現場吟誦古詩,讓學生對比朗讀、朗誦和吟誦的差別。學生能直觀感受到:雖然吟誦與朗讀都是讀書方法的一種,但吟誦有旋律,而朗讀或朗誦沒有旋律。再如教學《蒹葭》時,筆者讓學生先觀看歌手唱歌版《蒹葭》,再現場吟誦。通過對比,學生發現:吟誦與唱歌的相同點是都有旋律,最大的差別是唱歌會倒字(即發聲時未依據字本來的聲調發音),而吟誦不能倒字。
同時,在實施吟誦系列教學時,筆者還為學生提供大量不同吟誦者、不同地域吟誦的音頻資料,讓學生感受吟誦的個性化和地域特征,增強吟誦學習的多樣性和趣味性。依照所學篇目,筆者陸續給學生提供了不同版本的吟誦音頻,如葉嘉瑩先生吟誦《菩薩蠻》,陳琴老師吟誦《木瓜》,錢紹武教授吟誦《短歌行》,魏家瓚老師吟誦《江南逢李龜年》等。
借助大量的視頻和音頻資料,筆者用豐富的變式學習及訓練,不斷加深學生對吟誦的領悟和理解,分類存儲與吟誦相關的多種信息,有效提升學生對吟誦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依照吟誦規則自度曲的信心。
(三)提煉心決,妙悟吟誦
在熟悉一首詩或一篇文言文的吟誦調后,一些學生會產生懶散松懈的心理。如何能讓學生在吟誦時字字走心、遍遍生情?筆者又提煉出能讓學生多次吟誦卻不走神的“吟誦16字心決”。“吟誦16字心決”運用了心理學元認知策略7強化吟誦學習效果。
“吟誦16字心決”的口訣為“聚意眉心,字現眼前,體情會意,想象畫面”。“聚意眉心”,幫助學生在熟悉的吟誦調中收束心神,把注意力聚焦在兩眉中間,以便有意識地回顧所吟誦的詩文。“字現眼前”提示學生吟誦時,在眼前自主監察詩文文字的再現。“體情會意”是讓學生主動在意念集中的反復吟誦中,通過吟誦時聲音的頓挫延展、高低起伏,揣摩詩文的聲韻特點,掌握吟誦以聲傳情的妙門。“想象畫面”是指學生通過想象調取詩文意象形成生動畫面,以此體味詩文中所蘊含的作者情志、品性、風格與氣度等。
總之,初中階段古詩文吟誦教學的三大實施策略各有妙法。積極調動策略,指導教師依序安排各類詩文吟誦教學;設置多類吟誦學習任務引發學生吟誦學習期待;運用靈活教法激發學生吟誦積極情緒,引發學生吟誦學習內在動機,最終形成吟誦學習興趣。傳輸加工策略運用媒體技術嵌入視音頻資料,創設出豐富多樣的吟誦情境;萃取“五遍學吟法”,精準傳授吟誦方法,建立吟誦的正確程序;培養學生領誦員、啟用小組合作學習,不斷促進學生對吟誦學習的了解和深化。有效認知指導策略則用“吟誦指法”指導學生運指尋音,體會“依字行腔”的吟誦規則;通過各類文體的吟誦變式對比,引導學生深入領會吟誦要領;提煉“吟誦16字心決”將吟誦學習具象化,讓學生在可控可感的心決要領中沉潛涵詠古詩文。讓我們一起用吟誦法教學古詩文吧!以吟誦之法教學古詩文,不僅能讓吟誦——這一中華優秀傳統讀書法得以賡續傳遞;還能讓學生擁有旋律式樂感記憶,沉潛體味漢語言音律之美;并有開發性靈、涵養誠意的獨特功效。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2-15.
[2]徐健順.吟誦概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51.
[3][5]馬立麗,金洪源編著.提高學科學習能力的元認知策略與培養[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197,66-73.
[4]皮連生主編.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91.
[6]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257.
[本文系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教育科學2022年度規劃課題“守正語文教學主張及五類課型案例研究”(課題編號:C20220469)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