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冬云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整本書閱讀屬于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借助多種方式分享閱讀心得,交流研討閱讀中的問題,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本文以統編版五年級下冊必讀篇目《西游記》為例,闡述任務驅動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探討任務驅動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實施路徑,促進學生深度閱讀,深度學習。
關鍵詞:任務驅動;整本書閱讀;路徑
2022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六大學習任務群中的“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指出,學生要通過任務群整體感知、聯想想象,感受文學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了解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欣賞評價語言文字作品,提高審美品位;觀察、感受自然和社會,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思考,嘗試創作文學作品。[1]在整本書閱讀中,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解讀文章寓意等,促進學生的思辨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此外,任務驅動的教學還能夠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老師通過創設情境和任務引導,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閱讀中去,體驗閱讀的樂趣和快樂。
任務驅動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還能夠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整本書閱讀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要引起我們重視。
一、設計有梯度的任務
我們可以通過淺層次和深層次的閱讀任務來引導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通過淺層次和深層次的閱讀任務設計,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幫助他們形成批判性思維和審美意識。
設計淺層次閱讀任務。以《西游記》為例,淺層次閱讀任務可以包括了解作品的作者、寫作背景、主要人物和基本情節等內容。通過這些任務,學生對作者以及故事背景、梗概有初步了解。淺層次任務設計,可以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培養良好閱讀習慣。
設計深層次閱讀任務。在《西游記》里,深層次閱讀任務可以包括分析角色形象、解讀寓意和探究文化內涵等內容,深層次閱讀任務則更加注重對故事的深入解讀。例如,可以要求學生分析角色的形象,了解每個角色的特點、背景和發展歷程。這樣,學生可以逐漸深入理解角色的心理和行為動機。同時,還可以要求學生解讀作品的寓意,探究作者用哪些手法來表達主題和思想。通過這樣的任務,學生不僅可以進一步理解故事的內涵,還可以鍛煉自己的分析和推理能力。除此之外,深層次閱讀任務還可以引導學生探究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例如,可以讓學生了解《西游記》中的一些傳統文化元素,如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以及中國古代的社會風貌。通過這樣的任務,學生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增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并且理解作品與社會歷史的關聯。
二、設計有層次的活動
在整本書閱讀的實施過程中,可以設計系列有層次的活動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西游記》這本書。通過一系列有層次的活動設計,學生可以在閱讀《西游記》的過程中有效地加深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這些活動也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力和分析總結能力,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
理清人物關系。眾所周知,《西游記》這本書出現的人物錯綜復雜。理解師徒四人的關系學生可能沒有什么難度,但是書里出現的妖精是非常多的,每個妖精涉及到的故事情節和關聯的人物也是很復雜的。因此,通過讓學生將《西游記》中的主要人物進行歸類和聯系,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每個人物的特征和關系。這個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對人物角色之間關聯性的思考,培養他們的分析能力。
演繹經典情節。五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愛模仿。針對這一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可以讓學生小組內選擇自己喜歡的章節或片段,并以戲劇的形式呈現。這種創作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能促進他們對故事內容的理解。通過學生用戲劇對經典情節的演繹,學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深入思考選取的章節或片段的重點,用自己的語言動作等表達他們對故事情節的理解,鍛煉了小組合作的能力。
編創新故事。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西游記》中某一印象深刻的情節進行深入思考,創新故事。例如,可以刪減某個人物,人物的命運會變得怎樣,故事的結局走向又會有怎樣的顛覆。這個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思維推理能力和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在編故事的過程中需要全面回顧故事的主要情節、人物形象以及故事的意義,增加自己的想法,并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系統性地表達出來。
三、優化評價方式
“用評價為教、學導航實際上是一種高質量教學的表現。”[2]評價既可以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也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因此,我們要設計科學有效的評價方式。一方面,以往教師采用的評價方式往往是重結果而輕過程,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自主閱讀,筆者認為評價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結果性評價為輔。另一方面,在以前的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評價主體較單一。單一閱讀評價主體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閱讀評價的主體應多元化,而不是局限于老師的評價。
關注過程性評價。在整本書閱讀評價的過程中,為了更加全面地評估學生的閱讀成果,過程性評價應貫穿全過程。筆者分別設置閱讀的前、中、后的評價量表。閱讀前可以從學生是否根據整本書的閱讀篇幅和內容以及自己的閱讀時間合理編制自己的閱讀計劃表。例如自己每天的閱讀時長和閱讀量。閱讀中則是評價學生能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效調整自己的閱讀計劃,對閱讀情況有跟蹤反饋,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晦澀難懂的問題,能夠做到記錄下來并且及時解決。閱讀后的評價則是注重評價學生的閱讀成果,鼓勵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經驗。
評價的主體多元化。閱讀評價主體不應僅僅局限老師的評價,大力開展自評和互評機制。通過自評,學生可以對自己的閱讀成果進行評估,總結經驗,并提出改進意見。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自己閱讀能力的認知,還能夠激發他們改進自身的動力。另外,將學生分為小組,并進行互相評價,可以促進合作學習和團隊精神的培養。在小組評價中,學生可以互相交流和討論彼此的閱讀情況、理解程度以及閱讀心得等。這種互評機制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書本知識,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此外,在評價方式上可以采用綜合評價的方法。除了對學生完成的任務進行評價外,還要考察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的創新能力、溝通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四、多渠道展示閱讀成果
《西游記》是中國古代文學經典之一,展示閱讀成果是檢驗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與感悟最有效的學習方式。筆者通過讓學生繪制人物思維導圖、制作手抄報等形式來展示對《西游記》的理解和感悟。
人物思維導圖畫西游。思維導圖憑借其圖文結合的方式就能展現思維過程又被稱為可視化的思維工具。《西游記》是古代經典的神魔長篇小說,人物關系錯綜復雜、情節跌宕起伏,故事出現的場景、兵器、法術等非常多。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走進文本。學生通過繪制人物思維導圖,發揮想象力,深入挖掘小說中每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更好地理解小說的主題和思想。
手抄報評比展西游。制作手抄報是小學生最為熟悉又很喜歡的一個作業。手抄報的完成需要學生將自己對小說的理解以簡明扼要的文字方式呈現出來,學生不僅可以提高文字表達能力,還鍛煉了排版能力以及繪畫能力。
人物隔空對話評西游。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聚焦西游人物,班級開展讀書分享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選擇《西游記》中感興趣的人物,再次走進名著與人物深入對話,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情節,從而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和文學欣賞能力,更是開拓了他們的思維和文化視野,為他們今后更好地探索和創作打下基礎。
展示《西游記》閱讀成果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更是對學生整體素養的培養。通過這樣的展示方式,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感受到樂趣和收獲,并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提高整體認知。
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重視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并結合具體的書籍內容設計相應的實施路徑和策略,不斷激發學生深度閱讀名著的濃厚興趣,全面提升語文素養。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4-15.
[2]于麗萍.基于標準的教學:教—學—評一致性區域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