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摘要:記敘文寫作教學是培養初中生語文素養的關鍵環節,通過閱讀與寫作,培養學生學會觀察自然風物、社會人生的基礎素養,從而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和記敘表達能力。論文以當前記敘文教學現狀為切入點,著眼于記敘文寫作教學的困境成因分析,從梳理教學序列、構建寫作模式、激發寫作熱情等方面,優化寫作教學策略,對于提升學生寫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困境;優化策略
初中語文內容豐富,教學目標清晰。其記敘文寫作的知識目標,旨在提升初中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記敘文在初中語文中占較大比重,題材包括小說、散文、游記、回憶錄、書信等多種形式,涵括寫人、記事、寫景、狀物四大類,以寫人、敘事為主,以抒發成長感悟、感受親情、摹寫自然風物、傳承民族文化、抒寫家國情懷等為主題。作為培養初中生語文素養的關鍵環節,記敘文寫作教學通過閱讀與寫作,培養學生學會觀察自然風物、社會人生的基礎素養,以提升初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記敘表達能力。論文以當前記敘文教學現狀為切入點,著眼于記敘文寫作教學的困境成因分析,以探索突破教學困境的優化策略,為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創造條件。
一、記敘文寫作教學的主要困境
記敘文寫作教學積累有豐富的經驗與優秀的個案,相關學者在教學模式、考評方法、能力訓練等方面都作了很好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與教學思考,發現當前的記敘文寫作教學仍然存在以下困境,需要討論和解決。
教學內容無序。當前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缺乏系統性和序列性,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把握教學重難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初中階段的寫作教學目標,但教學內容未經過精心設計,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可能僅僅掌握一些零散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單一。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往往依賴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如講授法、示范法等,這些方法過于單一,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教學手段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培養,導致寫作質量不高,甚至出現抄襲現象。現有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陷入模板化的寫作,缺乏創新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在課堂上缺乏積極參與,無法全面覆蓋記敘文寫作的各個方面,如構思、表達、語言素養的提升等,致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技巧支撐,很難提高寫作水平。
學生寫作能力普遍較低。記敘文寫作是一種文學創作活動,而一切創作的靈感都來源于生活[1]。但當今中學生,升學壓力大,與現實生活脫軌,寫作文就會感到素材匱乏,這與目前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有極大關系,作業多,考試累,睡眠都難以保證的孩子又怎么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生活,所以寫出的作文缺乏生動形象的語言,不能吸引讀者。
評價方式較為單一。評價方式的單一性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傳統的寫作評價往往側重于文章的完整性、語言的準確性以及結構的合理性等,雖然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評估學生的寫作水平,但也存在明顯不足。
過于強調寫作技巧,特別是對于初學者而言,他們可能更注重于如何表達清晰,而一味地追求技巧,會讓他們感到困惑和挫敗。寫作評價重視結果而忽視過程,而極少涉及寫作過程中的思考、研究和嘗試,包括他們的構思、素材搜集、寫作方法的應用等,不能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努力程度[2]。教師很少引導學生運用評價標準去分析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從而阻礙了其寫作技能的提升。
二、記敘文寫作教學的優化策略
語文教材所提供的代表性課文是記敘文寫作教學的范本與基石,面向上述教學困境,全面、深入地學習這些范文正是優化策略的第一原則。從第一原則出發,筆者在長期的記敘文教學中總結經驗,探索出具體有效的優化策略。
首先,構建學以致用的記敘文寫作教學序列。
教學中利用好課本資源,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記敘文寫作的教學序列[3]。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篩選的,可以學習環境描寫、人物描寫等。為此我根據教材編排與自我教學實際幫助學生梳理出了表1的記敘文教學序列。
其次,構建適合學生需要的記敘文寫作模式。
面對作文教學,筆者力求為學生搭建出適合寫作需要的大體構架,具體內容再由學生來完善補充。比如可以先對記敘文進行大致分類,分為簡單記敘文和復雜記敘文兩大類。簡單記敘文可理解為是寫一人一事的,復雜記敘文是寫一人(多人)多事的。它們的共同特征是重視記敘和描寫,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構建雙線并行的寫作模式。一人一事型的記敘文,要強化“背景”和細節的“選點”。人物的活動不是單一的幾個動作、幾句話語。人物活動、情節展開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背景之下,這背景,就是我們平時強調的環境;強化“背景”設置,就是強化環境描寫。基于這樣的認識,對這類記敘文,要給學生梳理出框架,就是要寫好景物的線,選好敘事的點。這就構成了類似于文學作品中的雙線并行結構。教學中的雙線結構,可搭景物線,搭敘事線,還可搭情感變化的線。當然雙線推進法,也只是記敘文寫作的一種模式,教學生寫作的方法多種多樣,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構建片斷組合的寫作模式。復雜的記敘文,寫的事多,表現的內容更為豐富。我主要借助楊初春快速作文法當中的片斷組合的方式來處理的[4]。做好事件的疊加,可以按時間順序重疊,可以按地點的變換組合,形式也更為豐富,給每個事件起個小標題,或者干脆就寫上一二三等幾組數字,或運用好過渡句銜接等都可以。
第三,多措并舉,提高寫作能力。
利用新媒體優勢,激發學生寫作熱情。新媒體的出現,為寫作教學開創了更多可能性。搭建線上寫作平臺,讓學生在微信公眾號上進行寫作交流。這樣既能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又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他們的寫作積極性[5]。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寫作的樂趣和成就感,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開展師生間的線上寫作交流,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
寫后升格,提升自我評價能力。作文升格訓練,是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先從班級選出6名寫作底子較強的同學,選出好的作文做例文,全班欣賞;再選出7篇典型問題作文進行升格,公認最難改的1篇交給教師,其余的6篇每人一篇進行升格,形成電子稿。講評課上,先以教師的講評為主,而后其余6人依次講自己升格作文的過程。其他學生在自己的作文上標出共性的問題,而后修改自己的文章。
以《從這個春天出發》作文升格為例:
遠方正在熠熠發光,通往光明的道路曲折而漫長;黑暗深處隱藏著未知,胸前卻熾熱發燙。我向著遠方,無絲毫畏懼,這一程,從這個春天出發。(點評:設置懸念,開篇點題。但缺少了對春景的描寫,點題生硬)
我猶豫著,是放棄還是繼續?但那灌滿了疼痛的雙腿卻已無力向上攀登,臉上的汗水與淚水早已分不清,流進嘴里,澀澀的。上山前的我滿懷自信,此刻自信早已煙消云散,山頂變得那么遙不可及……(點評:你要寫爬山嗎?與下文內容不符啊)
我思緒萬千,然后回到了現實,望著鏡子里的自己,偌大的舞蹈室里,就我一個人,坐在冰冷的地板上,我雙臂環膝,埋頭嗚咽起來。
“你看你的動作那么僵硬,活像一只企鵝,還學什么舞蹈哇?”同學嘲笑的話語在我耳邊回響。眼淚如決堤的河水般涌了出來。想當初我眨著眼睛,告訴媽媽我要學跳舞時的情景,那時我是多么羨慕那些會跳舞的女孩子,但現在,就放棄?心中有一個聲音在質問著自己,我揉揉那隱隱作痛的關節,胡亂抹了抹臉上的淚水,咬咬嘴唇,站了起來。(點評:有動作、有語言、有心理描寫,表現了學舞蹈時遇到的問題,人物很鮮活,事件很具體)
既然已經選擇了這條路,又怎么能原路返回,便從這出發。
(點評:緊承文題“出發”較好,但又好像少了點什么?)
……
終于,我的舞姿有了柔美之感,站在舞臺上,我高傲地抬起頭,心中不禁泛起陣陣甜密,我沖出了迷霧,找回了自己。(點評:不是出發,而是到達,與出發相矛盾了,出現了文意的反復)
春天終于到了,這次,我將繼續,從這里出發,似乎我佇立在山頂,強勁的風呼嘯著,我的衣襟飄動著……(點評:似乎首尾照應,但仍讓人疑惑,這是硬扣題嗎?)
原文升格:
開篇點題,寫景襯情,引出下文:
原文:遠方正在熠熠發光,通往光明的道路曲折而漫長;黑暗深處隱藏著未知,胸前卻熾熱發燙。我向著遠方,無絲毫畏懼,這一程,從這個春天出發。
改文: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昏黃的天宇下,那些此來彼往的寒氣,蕭瑟著通往這個季節的所有路口。這個春天似乎只剩下一個被呼為“春天”的名詞,一切都那么了無生氣,甚至連陽光也隱匿了它明亮的姿影,心便一直晦暗著。
轉入人物事件敘寫,承題入文:
改文:加景物描寫,承題入文:
沿著昔日熟悉的小徑一路前行,昨日的一幕又浮現眼前,一些酸楚的味道涌上心頭。也許這樣的天氣,原本就能醞釀一懷悲涼,無邊的衰草,織就了一張冷漠的網,心便再也穿不透這片荒涼,理不出思緒便順從了它的無序。
原文:小心翼翼的向后折腰,一個簡單的動作我已嘗試了多次,可僵硬的腰板怎么也不聽使喚,不協調的肢體讓我“撲通”一聲摔倒在地板上,關節處傳來錐心的疼痛,重來,我好像聽到了老師嚴厲的話語,我吃力地爬起,一次、二次、三次……額前的劉海濕漉漉的貼在腦門上,可我還是失敗了,臺下似有人竊竊私語……
改文:舞蹈,我真的喜歡。它是用肢體演繹出靈魂深處的語言。我向往舞臺,愿意在鎂光燈的閃爍中,講述那些打動人心靈的故事……而如今……人生也多如這個春天吧,總向美好處凝望卻時時布滿了無常!
改文:加景物描寫,銜接過渡:
雨,無聲無息地暗暗襲來。有雨,倒也切合此刻的心境。絲絲細雨輕訴著天國的絮語,輕輕敲擊著舊日的傷與痛,雨花飛濺,一地紛亂的情絲在這片荒蕪間蔓延,夢的綠葉還能再一次返青嗎?
原文:“你的動作那么僵硬,活像一只企鵝,還學什么舞蹈?你看人家張藝萱,那手臂軟的像水,那腰肢柔的像風,再看看你……還說要參加比賽?”娜娜的話,銳得像一把匕首,生硬地將我的心捅出一個窟窿。身體仿佛失去了所有的熱量,我再也撐不住,一下跌坐在地上,淚水像決堤的河……沒有人來安慰我,偌大的舞蹈室里,只剩下我一個人。感覺自己像個小丑,徹徹底底淪為別人眼中的笑料。
改文:加心理描寫,與下文描寫銜接:
淚,不知何時滑落。關節處還在隱隱作痛。難道我真的不適合學舞蹈嗎?可既然做出了選擇又怎能原路返回?
找到情感轉折的觸動點,生發感觸,深入扣題:
原文:又一次落選,我壓抑著心中的情緒去找老師,從老師冷漠的眼神中,我似乎明白了什么,眼淚便落了下來,忽然,一個聲音在用力推我向前走,要到達山頂,我必須走下去。
改文:加景物描寫,描到情感變化的觸發點:
眼前,一朵不知名的野花正在怒放!猶如一簇燃燒的圣火,又如一枝挺起的桅桿,它是我浩浩黑海上忽然聳起的燈塔,它在歌唱,它在舞蹈,它嘹亮地吹響春天的號角,于瑟瑟春寒中,撕開明亮的一角!整個冬天,它都在默默扎根,一絲暖風,一滴清雨,一下喚醒了它內心所有的渴望,它以開花的方式,表達著愛與信念的堅毅!只要有夢,只要心還在跳動,誰都可以創造奇跡!
結束文章,首尾呼應,點明主題。
原文:終于,我的舞姿有了柔美之感,站在舞臺上,我高傲地抬起頭,心中不禁泛起陣陣甜密,我沖出了迷霧,找回了自己。
春天終于到了,這次,我將繼續,從這里出發,似乎我佇立在山頂,強勁的風呼嘯著,我的衣襟飄動著……
改文:加景物描寫,點明主旨,首尾呼應:
也許明天還有寒流入侵,但沒有誰能阻止春天的腳步,它是季節的發端,它是夢想的開源,它是所有生命旅程的出發點。
也許遍體鱗傷,也許無人喝彩,也許前方還是我一個人的舞臺,但這個春天讓我重新找到了出發點。
我似乎就佇立在舞臺中央,衣袂飄飛,梨渦帶笑,用舞姿講述一個屬于自己的傳奇……
通過這樣的升格訓練,學生能及時發現自己習作中出現的問題,加以修正,從而不斷提升自我的寫作水平。
第四,多元評價,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作文教學評價多元化策略是指在作文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和方法對學生的作文能力、寫作過程和成果進行綜合評價,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階段性分層評價:根據學生的作文水平和寫作技能,將評價分為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
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的寫作過程,而非僅僅關注作品本身。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學生的寫作過程,了解他們的思考方式、寫作技巧和審美觀念,從而進行全面評價。
互動式評價:鼓勵學生參與評價過程,與教師、同學互動,共同探討作文技巧、表達方式和審美觀念。通過互動,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促進他們主動學習。
多元化評價主體:邀請家長、其他教師以及學生共同參與評價,從不同角度審視學生的作文能力,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有益的建議。
綜合性評價:結合學生的語文素養、思維品質、審美觀念等多方面因素,進行全面評價。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總之,初中記敘文教學研究是一個漫長的面向學生全面成長的探索過程,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在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前提下得以實現。實際教學中,應結合學生實際,努力引導學生通過不同方法積累寫作素材,構建適合學生需要的寫作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寫作熱情,培養學生寫作興趣,促進學生語言表達力、思維邏輯性及核心素養的提升。
注釋:
[1]葉圣陶著.怎樣寫作[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9:18-24.
[2]潘新和.寫作學觀念的回視與反思[J].寫作,2020(3):5-13.
[3]吳文靜.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策略的思考[J].名師在線,2022(12):16-18.
[4]楊初春.實用快速作文教學法[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63-66.
[5]侯永敏.信息技術助力初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初探[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010):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