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豐澤


摘要:當下部分中國歌劇存在復演率低的問題,這是因為“速成型創演模式”讓作品缺少推敲打磨,致使其質量不高,而過度求新求異的“先鋒歌劇”又脫離當代普遍大眾審美。本文通過探討中國歌劇復演率低的現象,揭示其原因并尋找發展的新出路。
關鍵詞:中國歌?。划敶鑴。粡脱萋?/p>
一、中國歌劇復演率低的現狀
筆者據期刊《歌劇》2019年發布的“中國2018年度歌劇演出概覽”統計計算得知:2018年度歌劇演出中,在列的中國原創歌劇共計54部,達到2個演出地點2場次演出的歌劇只有13部,而達2個以上演出地點2場次以上演出的歌劇只有6部。據2022年發布的“中國2021年度歌劇演出概覽”劇目計算:在列中國原創歌劇多達69部,而達2個以上演出地點2場次以上演出的僅有7部。據2023年發布的“中國2022年度歌劇演出概覽”劇目計算:在列中國原創歌劇有43部,達2個演出地點2場次演出的共有7部,達2個以上演出地點2場次以上演出的僅有4部。
以上三組數據統計客觀反映了近年歌劇創演的“低復演率”現象。在2016年紀念“興城會議”30周年論壇中,原《人民音樂》副主編于慶新曾指出:“有些作品的世界首演其實幾乎都是絕演,就演一次。但復演率卻是衡量一部作品藝術價值和生命力的重要標準?!盵1]
二、中國歌劇復演率低的原因
(一)速成型創演導致歌劇質量欠佳
時代飛速發展,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部分創作者急功近利、內心浮躁,造成了當代歌劇“速成型創演”現狀,進而引發作品質量欠佳帶來歌劇低復演率的現象。
較之歷經了半個多世紀創演沉淀的《白毛女》及諸多經久不衰的早期歌劇創作,當下某些歌劇的創演模式好似踩著風火輪走高速,平均僅幾個月的創作周期,與早期歌劇數年創作不計時間成本、深入挖掘、充分打磨之下的精誠之作相比,自然相差甚遠。當下許多歌劇在創作技法更成熟、舞美制作更先進、創作條件更便利的情況下,整體創作質量的深刻度、感人度、耐品度、精致度等方面還未達到早期經典歌劇的質量。找其因再除其弊,就得回到創作初心上來。早期經典歌劇都是在不慕名利、純粹堅定地為大眾創作初心導向中創作出的。而當下歌劇大多為評獎而創演,對是否獲得觀眾的認可以及復演率高低卻漠不關心。
這種“快歌劇”生產模式下,通常一個歌劇的誕生從定題創作、劇本音樂寫作到排練演出只有幾個月甚至短至月余。在這種拆彈倒計時般的創作中,還存在不少歌劇演員同時出演幾部歌劇的情況,排練及趕場時間過于短促緊張而致使最終發揮與呈現效果大打折扣。這種創作態度下,短短月余的時間就要將一部歌劇搬上舞臺,排練期間劇本音樂仍在創作并屢屢修改,以至“譜無定譜”,甚至在公演前幾天還沒有完全定稿,整部劇還沒有完整排演過一遍。這樣的“速成型創演”歌劇與經典精品藝術的創作規律及精神背道而馳。
在演出制作方面,部分制作方為了突出效果對歌劇逐漸形成了大制作、大場面、大投資等要求,忽視了其內在的音樂與戲劇核心,且為了呈現“足量”舞臺音響效果而出現了大量“帶麥”演唱的情況。
現代精品歌劇的創作都有一個共同特征,便是創作的發心正、歷時久、周期長。如歷時三年打造的歌劇《駱駝祥子》;從文本創作到音樂創作,再到首演歷時近七年之久的歌劇《蘭花花》;從醞釀創作到首演成功前后歷時近十年,易稿八次的歌劇《邊城》。
藝術經典的誕生離不開純粹求真的發心導向,只有至真至情、精誠投入的匠人精神才會創造出藝術經典。藝術創演的創作周期有其科學規律,欲速則不達,作品質量差觀眾不買賬是導致歌劇低復演率現狀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曲高和寡”的“先鋒”“現代”歌劇脫離當代大眾審美
有的先鋒歌劇“為了創新而創新”,盲目追求新技法,背離了社會現實、時代精神、民族文化與社會價值觀,不是出于表達戲劇內涵的必要手段之需,只是一種標新立異式的“現代化”。“先鋒歌劇”根據藝術表現的需要恰當選擇無調性的手法是可取的,但須在遵循歌劇本體音樂與戲劇性合理性關系的基礎上,建立與當代大眾審美的客觀規律、觀眾耐受度的平衡適配度相統一的創作準則。在此基準下,可以再通過多種媒體及平臺增加面向廣大觀眾的交流與互動的機會,逐漸提高大眾鑒賞力。否則,沒有鑒賞基礎的觀眾聽到先鋒劇的反傳統音樂會難以適應,那些不諧和與不確定性音樂“支離破碎”“極度刺耳”,使未經“專業訓練”的普通觀眾難以理解接受,甚至誤解為搞怪。像1952年美國著名作曲家約翰·凱奇在紐約演奏的“4分33秒”那樣的先鋒派音樂作品,在今天演奏也還是觀眾稀少?!跋蠕h歌劇”要打破傳統的審美規律獲得觀眾,還需要循序漸進,耐心培養觀眾的鑒賞能力。
民族歌劇之所以能獲得觀眾喜愛,在多種歌劇風格類型中較具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吸引力,就是因其歌劇審美品格扎根于民歌和戲曲等傳統藝術的深厚土壤中。其來源的多樣性、包容性使之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豐富性,正是這種滋養,才使其有了無窮的藝術魅力。
上世紀90年代的歌劇創作雖然在作曲技巧上有了很大提升,但有些歌劇作品明顯盲目地去模仿西方歌劇的創作模式,并沒有實現歌劇的本土化轉化,導致創作出來的作品不倫不類、怪腔怪調。將潛在的觀眾拒之門外,使廣大觀眾敬而遠之,形成歌劇太過高雅的觀后陰影。
當代先鋒歌劇創作中存在輕視可聽性、可看性等體現歌劇美的重要因素,一味追求先鋒性而摒棄犧牲歌劇美的偏頗創作觀念。關于先鋒歌劇中先鋒性與可聽性的關系與處理,應把握好兩者間符合當下大眾審美規律與觀眾接受度的平衡和比例。因為上述方面的不足,先鋒歌劇至今難以深入走進大眾視野。對大部分老百姓而言,先鋒歌劇還是一門難以接受的藝術形式。
三、中國歌劇復演率低問題的解決辦法
(一)發揮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作用
國家藝術基金應制定新標準,加大對復演率高的歌劇的支持力度。國家藝術基金支持是歌劇運轉的主要形式,支持的標準引領著歌劇創作、演出的方向。在制定資金支持標準時,應該將歌劇復演率、觀眾數量作為一項重要的指標。不要只追求形式創新,還要根據當前的形勢實行題材和主題多元化,鼓勵創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
經典歌劇的誕生與確立不僅需要經過同類作品的大量比對、歷史的沉淀與考驗,更需要在反復舞臺實踐中不斷磨煉提升,這既是一部歌劇誕生的使命意義所在,也是能夠流傳與經典化的必要途徑。歌劇復演率高,在多次舞臺實踐中接受廣大觀眾的考驗,既經得起專家評審,也要經得起人民喜聞樂見的淘選。
2013年12月30日,國家藝術基金正式成立,截至2021年資助歌劇創作51部。成立國家藝術基金,開展歌劇節評選活動,實施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等一系列舉措,在保護保障藝術創作、鼓勵創作、帶動創作積極性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引領作用。但是由于國家藝術基金、歌劇節的評選活動以及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都對歌劇的創作主題及題材有特定的限制與要求,一些歌劇作品開始一味地迎合這些要求。
2013年后,中國歌劇創作步入繁榮的高峰期,同時也進入政府主導時期。2013年至今,歌劇創作從資助方式看,以政府資金為主導;從題材看,創作題材較為單一,主題基本大同小異。
筆者認為,國家藝術基金對歌劇的資助面應更大一些,除了紅色歌劇,還可增加一些勵志、道德、友愛、愛情、孝敬等主題的歌劇,這也是大眾價值認可的主題。
(二)發揮市場作用增加資金融入
歌劇是綜合的藝術,包括文學、音樂、舞蹈、舞美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歌劇不僅具有商品價值,還可以實現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的社會價值。[2]
但是,歌劇的發展如果單靠政府資助是有限度的,還需要通過市場運作增加資金融入。
本雅明藝術生產理論中指出:“藝術創作者的作品也是商品的一種,作品的欣賞者就是作品的消費者,因此藝術生產的過程便是藝術創作者生產作品,欣賞者去消費作品。”
通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中國當下歌劇的創作與生產可實現更為良性的發展。有的地方搞戲劇節,讓戲劇搭臺經濟唱戲,以戲劇引來四海賓朋,拉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一部優秀的地方歌劇可以打造成地方名片,到外地上演的過程也是宣傳當地文化的過程,可以帶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3]
(三)明確創作目的創演當代經典
創作的目的理念決定著創作導向,創作導向則決定創作周期、主題內容、方式成本、質量品質等一系列問題,故創作目的與理念問題是發展中的首要問題。
20世紀40年代中期的民族歌劇《白毛女》、20世紀五六十年代“十七年歌劇”時期的《洪湖赤衛隊》《江姐》《小二黑結婚》等諸多經久不衰的經典歌劇,都是在物質條件匱乏、創作條件簡樸、理念技法等皆不夠先進的年代創作出來的。這些歌劇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創作者的初心是為群眾。
當下精優的歌劇作品創作也是,例如歷時三年打造,由郭文景譜曲、徐瑛編劇、遲立明執導,在2014年6月首演于國家大劇院的《駱駝祥子》。其藝術創作的初心定位即如曲作家郭文景所言:“用世界性的藝術語言講述中國故事,讓中國文化走出去。”自首演來,廣受好評。
又如取材陜北同名民歌,從文本創作到音樂創作再到2017年10月1日國家大劇院首演歷時近七年之久,由作曲家張千一攜手編劇趙大鳴、導演陳薪伊主創的歌劇《蘭花花》。這部歌劇集音樂性、戲劇性、交響性、大眾化于一體,具有較高藝術水準,成為當代歌劇中探索中國歌劇民族化的代表之作。
還有從2013年黃永玉先生題寫劇名算起,到創作、排演、試演、修改,在2022年10月28日中央歌劇院劇場迎來成功首演的歌劇《邊城》。此歌劇從醞釀創作到首演成功,前后歷時近十年,易稿八次。通過十年孕育鍛造,得以成為一部能夠代表新時代中國美學、民族情感、中國氣象的作品。正是其對經典文學的敬畏之心,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守護之念,對歌劇藝術守正創新的探索精神,締造了一部當之無愧的當代精品歌劇,也創造了民族歌劇新高度。
這些當代精品歌劇的創作都有一個共同特征,便是創作的發心正、歷時久、周期長。獲獎不是主要目的,讓作品精益求精不負時代和大眾才是歌劇創演者應有的“守正”初心。
(四)融通借鑒西洋歌劇和傳統戲曲的精髓
中國歌劇為舶來品出身,所以發展中就更需要保持開放的培養模式和學習心態。要學習西方的相關科學方法體系,如基于解剖學、嗓音訓練的科學發聲方法等,進而豐富中國歌劇的演唱魅力,為中國歌劇注入新的活力。西方歌劇的美聲唱法是一套科學系統的聲音訓練方法,氣息的控制、喉部的放松、腔體的共鳴等都有科學的技巧訓練,易于推廣和普及。而傳統戲曲重視口傳心授,輕視譜子的規范教材,不利于推廣和普及。
我們吸收外來文化精髓,還要結合本土文化精粹。然而當下一些歌劇的創作只是硬搬西方歌劇的模式,主題、內容、歌調都脫離了大眾的審美風格。民族歌劇既要學習西方歌劇的精髓、借鑒西方歌劇的要素,又要立足中國博大精深的戲曲文化,兩者結合,兼收并蓄,缺一不可。
中國戲曲傳承千年留下了千百部優秀作品,有古代的優秀劇本也有近現代的音像資料,有名家的演出資料也有無數鑒賞和評論資料,還有無數梨園戲曲演出的經營模式和理念。中國戲曲重視價值觀,以戲傳道,承載著育人的功能,如孝敬、忠誠、大愛等主題深被國人所認可。戲曲的語言針對不同的觀眾雅俗共賞,戲曲情節講究緊張曲折巧合,戲曲唱詞唱腔特別注重人物內心的細膩感情,這些都是中國歌劇需要充分借鑒和汲取的。
《白毛女》《小二黑結婚》等就是借用西方歌劇的形式立足中國戲劇的成功典范。獲2019年文華獎的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就是當代歌劇的成功典范,用歌劇的形式,借用山東戲曲風格的歌唱,插入山東快書等傳統文化元素,運用膠東方言的對白,講述了大槐樹村第一書記馬向陽拋棄城市的舒適生活,來到農村為鄉親們突破一個個難關,幫助大槐樹村成功脫貧的故事。創演者深入農村生活熟悉農民關心的熱點,那些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事在舞臺上生動逼真地演繹出來,貼近觀眾生活,引起強烈共鳴。
四、結語
中國歌劇在至今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通過眾多劇作家、作曲家、演員、學者的共同努力,中西交融愈深,技法理論日臻完備,歌劇創作的綜合水準全方位提升,出現了一些讓人稱道的歌劇精品。優秀的歌劇既要能接地氣又要能弘揚正能量,無數次復演輾轉各地深受觀眾喜愛而百演不衰,從而贏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4]
(浙江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 鄭錦揚.一個夢想三點思考[J].音樂探索,2020(3):62-73.
[2] 王春燕.歌劇藝術市場化運作的可行性研究[J].歌劇,2017(11):90-92.
[3] 滿新穎.從2013年的原創狀況看當下中國歌劇的兩個根本問題[J].歌劇,2015(4):6-13.
[4] 楊揚.完全的“市場化”是戲劇的災難[J].中國戲劇,2007(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