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進入21世紀,北歐國家與中國經貿合作得到快速發展,“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冰上絲綢之路”共建、北歐次區域合作以及北極共同開發倡議等提升了雙邊經貿合作的戰略意義。近年來國際環境呈現復雜性與不確定性特征,北歐國家處理對華經貿關系時表現為于審慎中尋求再平衡。基于區域國別學研究視角,雖然北歐各國政策存在一定的趨同性,但各國在處理對華經貿關系時存在異質性。同時,作為市場運行主體的企業則表現得更為務實,北歐各國企業對“深耕”中國市場預期樂觀。現階段雙方合作機遇與挑戰并存,應在務實基礎上增進互信、關切北歐各國合作中的不同利益訴求、增強底線思維意識。同時,堅持積極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營造高質量
投資和營商環境、擴內需促增長,不斷增強市場吸引力。
關鍵詞:北歐國家;“一帶一路”;經貿關系
中圖分類號:F1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5559-(2024)03-0019-11
一、引言
本文涉及的北歐國家是指作為北歐理事會(Nordic Council)正式成員的挪威、瑞典、芬蘭、丹麥和冰島等五個主權國家。目前五國中瑞典、芬蘭和丹麥為歐盟成員國。由于地理、歷史、語言、文化傳統及發展水平等原因,北歐五國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北歐次區域合作機制。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北歐國家更為重視同中國的關系,而其中經貿合作被視為雙邊關系中的“壓艙石”。實際上,在進入21世紀,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北歐各國同中國的雙邊經貿往來得到快速發展。2021年雙邊貨物貿易額比中國“入世”前的2000年增加了近七倍。
北歐國家是自由貿易和貿易投資便利化的積極倡導方,與中國保持著長期積極的經貿合作關系。瑞典是第一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的西方國家,丹麥緊隨其后,并且是歐盟成員國中最早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在歐洲國家中,冰島首先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并與中國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挪威是第二個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歐洲國家,中挪兩國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自2008年起已經進行了十六輪。芬蘭則是首個與中國簽訂政府貿易協定的西方國家,2023年是協議簽署70周年。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在此框架下,2017年中俄正式提出“冰上絲綢之路”合作,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北極區域的延伸,北歐國家成為“冰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合作伙伴。與此同時,作為北歐次區域合作的一項重要議題,北歐國家為開發北極積極搭建多邊合作平臺,歡迎中國在內的各利益相關方的參與。此外,北歐國家普遍具有突出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先進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這與中國高質量發展理念有著極高的契合度。因此,深化中國與北歐國家的雙邊經貿合作關系以及積極參與北歐次區域經貿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國際關系格局復雜化、逆全球化趨勢增強、中美大國博弈加劇、地區沖突危機爆發等因素影響下,北歐國家對華關系的基調出現了由“中國發展契機論”向中國崛起影響更為復雜論調的某種轉向(嚴驍驍和余建華,2023)[1],這種變化引致北歐國家在處理與中國的經貿合作關系上出現了某些新動向。
二、北歐國家與中國經貿合作發展現狀
(一)整體特征
北歐國家與中國的經貿合作發展總體上呈現合作態度積極、規模穩步擴大、產業互補性強、合作領域多元、技術合作密切、合作空間潛力大、合作機制漸趨完善等特點(安寧,2018)[2]。長期以來雙方之間的經貿合作在雙邊關系中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
中國“入世”后,雙方經貿合作加速,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中國已經成為北歐各國在亞洲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入世”前的2000年,雙邊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約為92億美元,2022年貿易總額達到634億美元,增長近7倍,其中中國出口占比為60%(1)。圖1數據是基于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測算的2003-2021年雙邊進口、出口及貿易總額。
在雙邊貿易規模快速擴大的同時,雙方投資活動也表現活躍。截至2021年末,雙方投資累計316.55億美元。北歐國家同時是中國對外引進技術的主要來源地之一,對于這一點北歐國家也有清醒的認識,并成為其“對華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中國與北歐國家在開展創新研發合作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在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智能交通、節能環保、新能源、農業、林業、有色金屬、地熱、海洋與極地等領域尤為突出。
北歐國家與中國在推動和捍衛經濟全球化與多邊貿易體制方面具有相似的目標。北歐國家普遍確立自由貿易為其對外貿易政策的基石。在中歐貿易摩擦中,北歐國家是歐盟內部針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的重要制衡力量。例如,在歐盟對華紡織品、鞋類、光伏、通信設備等一系列反傾銷案中,瑞典、芬蘭等北歐國家對歐盟的貿易保護主義做法表示反對。這顯然也符合北歐國家的長遠利益,基于北歐國家的視角,Forsby (2019)[3]認為,整體上北歐國家在中國擁有巨大的軟實力和營銷潛力,北歐文化、設計和高品質的產品都與中國消費者產生了很好的共鳴,而且潛力仍待進一步開發。
(二)國別視角下的經貿合作發展現狀
1.中挪雙邊貿易與投資
2007年3月,挪威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2008年9月,雙方啟動自由貿易區談判,至2019年9月,中挪雙邊自貿協定完成第十六輪談判。其間,中挪經貿關系經歷了六年的低谷期(2010—2016年),有挪威學者測算,挪威出口因此損失7.8億—13億美元(Kolstad,2020)[4]。2017年雙邊關系正常化,兩國經貿往來又步入快速增長軌道。當前,中國是挪威全球第四大和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依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中挪貨物貿易總額152億美元,同比增長26.4%,占挪威當年貨物貿易總額的8.56%。其中,挪威從中國進口44億美元,同比增長20.5%;向中國出口108億美元,同比增長35.6%。2003—2021年中挪貨物貿易額增長了約8.7倍(見圖2)。從產品結構上看,挪威自中國進口的商品主要包括通信設備、辦公設備、服裝及配件、電子機械等,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包括化工產品、海產品、專業及科研儀器等。挪威對華直接投資始于1983年,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21年12月底,挪威在華投資總計9.2億美元,中國對挪威直接投資總計2718萬美元。
2.中瑞雙邊貿易與投資
作為第一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西方國家(1950年5月),瑞典與中國建有經貿聯委會機制。近年來兩國經貿關系穩定發展,兩國互為在亞洲和北歐地區最大貿易伙伴。依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中瑞雙邊貿易額209.3億美元,同比增長17.1%。其中,瑞典自中國進口110.3億美元、同比增長31.9%,向中國出口99億美元、同比增長4.1%。相較2003年,2021年雙邊貿易額增加了5倍(見圖3)。截至2021年底,瑞典對華投資項目累計1801個,實際使用的投資額達58.9億美元。同期中國對瑞典全行業直接投資額約112億美元。中瑞貿易互補性較強,瑞典在電信通訊、能源、交通、機械制造等領域具有很強的技術能力, 這些行業也是中國優先發展的領域。瑞典對于勞動密集型產品需求旺盛,中國在勞動力密集型的輕工業方面仍具有比較優勢。從產品結構來看,機電產品仍將是中國和瑞典貿易的主要產品。過去多年,機電產品是中國與瑞典的第一大貿易產品,但瑞典產品具有更強的技術優勢。
3.中丹雙邊貿易與投資
丹麥是最早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歐盟國家,也是首個申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北歐國家。中國則是目前丹麥除歐盟和美國之外最大的市場,也是丹麥海外第二大投資國。中丹貨物貿易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雙邊貨物貿易額178.5億美元,是2003年貿易額的7.2倍(見圖4)。其中,丹麥向中國出口達69.8億美元,自中國進口108.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6.1%和45.7%。丹麥產品在中國也有較大的市場潛力,根據丹麥統計局分類統計,2021年丹麥向中國出口主要大類產品包括化學品及相關產品、活體動物、食品、飲料和煙草、機械(不包括運輸設備)等。丹麥自中國進口的主要大類產品則包括雜項制品、機械(不包括運輸設備)、主要按材料分類的制成品、化學品及相關產品、船舶、飛機等。丹麥對中國投資始于1982年。截至2021年底,丹麥在中國投資項目共1212個,實際投資44.4億美元,主要集中在醫藥、制造業領域。同期,中國自丹麥引進技術和設備項目數1079個,合同金額59.1億美元。近年來,中國對丹麥投資的領域出現進一步拓寬、投資方式趨于多元化,截至2021年末,中國對丹麥直接投資存量2.54億美元。
4.中芬雙邊貿易與投資
芬蘭是首個與中國簽訂政府貿易協定的西方國家,2023年是協定簽署70周年。中芬兩國在經貿領域互補性強,目前中國是芬蘭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芬蘭則為中國在北歐地區的第四大貿易伙伴。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中國和芬蘭雙邊貨物貿易額為91.3億美元,較2003年貿易額增長了近3倍(見圖5)。其中,2021年中國出口芬蘭38億美元,中國自芬蘭進口53.2億美元。就商品結構而言,芬蘭對中國出口主要商品包括紙漿及廢紙、特種行業機械器具、儀器和器械、電力機械及其零配件、通用工業機械器具等,而芬蘭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主要包括電信、音像設備、電力機械及零配件、辦公用機器及自動數據處理設備、通用工業機械設備、服裝及衣著附件等。中國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芬蘭成為中國在北歐地區的第二大技術轉讓方和第三大投資來源地。創新合作是中芬兩國經貿合作最具潛力的領域,為此,中芬兩國于2021年成立創新企業合作委員會。近年來,中芬雙邊投資發展較快,成為中芬經貿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1年底,芬蘭對華直接投資項目數為702個,在華直接投資存量為16.2億美元。同期,中國在芬蘭直接投資存量為4.5億美元。
5.中冰雙邊貿易與投資
冰島是第一個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歐洲國家。2013年4月,時任總理約翰娜·西于爾扎多蒂(JóhannaSigurzardóttir)訪華并與中方共同簽署了《中國—冰島自由貿易協定》,該協議不僅是中冰關系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對中歐經貿合作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和示范效應。目前,中國是冰島在亞洲最大貿易伙伴,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中冰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3.59億美元,占冰島同期對外貿易總量10%左右,是2003年的5.2倍(見圖6)。其中,冰島自中國的進口額為2.07億美元。從產品結構看,冰島向中國出口商品主要為水海產品、有色金屬、醫療儀器及器械、美容化妝品及護膚品、計量檢測分析自控儀器及器具、無線電導航雷達及遙控設備等,冰島自中國進口的商品主要包括金屬礦石、機電設備、服裝服飾等品類。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21年底,中方共批準冰島來華投資項目42個,實際利用外資6300萬美元,中國對冰島直接投資存量1473萬美元。
三、“冰上絲綢之路”與次區域多邊經貿合作
(一)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冰上絲綢之路”
“冰上絲綢之路”是“一帶一路”倡議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延伸。2017年7月,建設“冰上絲綢之路”首次被提出(李忠發,2017)[5],2018年1月,中國政府首份《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發布,報告明確提議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旨在為促進北極地區互聯互通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合作機遇。
北歐五國雖然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但北歐國家總體上對“一帶一路”倡議表現出積極態度。芬蘭總統紹利·尼尼斯托(Sauli Niinisto)表示,“冰上絲綢之路”不僅是一個運輸聯通的計劃,而且提供了一個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相互了解的愿景(2),并有意促進芬蘭2025 愿景中“北極走廊”建設與“一帶一路”建設進行對接。挪威前首相埃爾納·索爾貝格(Erna Sol- berg)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具有建設性,贊成中挪雙方在“一帶一路”框架內開展合作,共同促進歐亞大陸互聯互通和共同發展(3)。挪威政府對新絲綢之路涉及的極地路線表示出興趣,對于挪威政府而言,建設一條連接北歐和中國的北極航線是開發其最北端地區的機會(4)。2018年12月9日,挪威納爾維克(Narvik)附近的哈洛加蘭大橋(Halogaland)落成,見證了中挪在開發“一帶一路”倡議北極走廊領域的具體合作。瑞典“一帶一路”研究所副所長侯賽因·阿斯卡里(Hussein Askary)則認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具有全球性影響和歷史性意義,有利于實現全球共同發展、消除貧困、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國際和平與合作(5)。丹麥作為與中國擁有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北歐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可能創造的商機表現出高度關注(6)。2017年,時任丹麥首相拉爾斯·勒克·拉斯穆森(Lars L?kke Rasmussen)表示,愿在多層面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他認為,“一帶一路”倡議通過貿易和雙邊合作進一步聯系歐亞,有望成為兩個大陸未來增長與繁榮的“發動機”(7)。冰島政府對“一帶一路”倡議在加強歐亞間的互聯互通方面的重要意義也明確表示認同。同時,在北極合作方面,冰島政府表示歡迎有能力的非北極國家參與,并支持中國在2013年5 月的基律納(Kiruna)部長級會議上被接納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Forby,2019)[3]。冰島這種向該地區以外的其他參與者開放“北極空間”的策略,其目的與以此交換后者對冰島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的政策支持不無關系(Hastings,2014)[6]。
(二)探索與強化雙方北歐次區域合作
北歐國家普遍對在多邊合作領域中推進與深化同中國的經貿合作抱有期待。2015年4月,丹麥、芬蘭、挪威、瑞典和冰島等五國先后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意向創始成員國。2016年2月,北歐部長理事會作出了“探索實現北歐次區域與中國更大合作機遇”的決定,并就此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以明確合作范圍與路徑。2017年,習近平主席訪問芬蘭期間以及在會見來訪的瑞典、丹麥和挪威三國首相時均提出,中方愿同北歐國家加強政策溝通,推動中國—北歐合作不斷取得新成果。2018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集體會見北歐和波羅的海國家議會領導人時指出,發展彼此之間健康、穩定、可持續的雙邊關系、推進互利共贏的雙邊以及區域性合作,既符合各自國家的本身利益,又利于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向前推進(8)。
2017年11月,中國與北歐之間的首趟中歐班列——芬蘭科沃拉至西安線正式通車,常態化的對開班列顯著提升了中國與北歐互聯互通水平。瑞典“一帶一路”專家侯賽因·阿斯卡里在《中國日報》撰文稱,過去10年,歐盟經濟對中歐班列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特別是在全球疫情期間,中歐班列有力支持了歐盟防疫抗疫工作。而在俄烏沖突爆發后,中歐班列未間斷運行,體現出中歐班列的韌性及其對大多數歐亞國家的重要性(9)。2016年12月中挪發表“雙邊關系正常化聲明”,隨著雙方外交關系逐步破冰,雙方同意重啟擱淺的雙邊自貿協定談判,并恢復中挪經貿聯合委員會。疫情期間,中國與挪威舉行了自貿協定首席談判代表視頻會議,雙方均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情況下,加快自貿協定談判將有助于加強雙邊經貿合作,有利于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為深化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國與丹麥簽署了《中丹聯合工作方案(2017—2020)》,從政府層面推動雙向貿易投資合作的進一步擴大、加強農漁業、食品安全、醫藥衛生、生物技術等領域的互利合作,并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綠色協調發展、北極合作等領域打造亮點(10)。
四、北歐國家與中國經貿關系動態
(一)北歐國家調整對華經貿政策的外部影響因素
美中之間的大國競爭態勢、歐盟對華政策調整、逆全球化演化、地緣政治關系復雜化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北歐各國對中國的經貿政策,進而影響雙邊及次區域經貿合作發展。
美國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及中國在北極地區的所謂“存在”持批評態度,并將中國問題泛安全化。隨著爭議問題和利益沖突的數量和嚴重程度的增加,作為美國盟友或伙伴的北歐國家將被迫在大國博弈中選邊站隊。就歐盟而言,近年來,包括中美關系、全球疫情防控,特別是俄烏沖突等因素使得歐盟重新審視對華經貿合作關系,這種重新審視主要涉及到兩個重要的對華經貿關系問題,其一是不再簡單地將經貿關系視為雙方關系的“壓艙石”,而是要在重新考慮和平衡收益與風險的基礎上降低所謂的對華“經貿依賴”;其二是對所謂“經濟脅迫”和“經濟武器”的擔憂。俄烏沖突的負外部性導致歐盟加快所謂“反脅迫工具”的立法進程,以適應新的地緣經濟秩序,這一工具如果出臺將勢必對中歐經貿合作產生沖擊(嚴少華,2023)[7]。2020年底宣布達成的中歐雙邊投資協定在2021年5月被歐洲議會投票凍結,至今未能生效。同時,作為歐盟成員國的丹麥、芬蘭和瑞典在歐盟《外資審查法案》的框架下修訂了本國與投資審查有關的法規;2023年6月30日歐盟領導人布魯塞爾峰會提出,歐盟與中國應繼續伙伴關系,但歐盟必須在一些關鍵領域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峰會聲明將中國認定為既是伙伴也是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歐盟一方面重申中國仍然是其重要的貿易伙伴,且無意與中國脫鉤,一方面又強調雙邊經貿關系必須是“平衡”和互利的。
外部影響因素不斷增強并且逐漸內化的一個重要表現體現在北歐國家與中國的關系在2018年后出現了降溫的跡象[1]。不過,在戰略問題上,外部影響主要體現在指導層面。北歐各國對中國經貿政策調整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仍取決于各國各自的經濟、社會和政治考量,這是各國戰略制定的優先級,各國國家主權層面的考量仍然起到關鍵作用(11)。
(二)北歐各國對華經貿關系的審慎再平衡與異質性利益訴求
雖然北歐各國之間存在廣泛的共同利益,但同時在社會、經濟、政治安全等方面存在各自的利益訴求。正如芬蘭外交部2021年對華行動方案(第二版)(12)中指出的,北歐國家在對華政策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時,北歐各國又都采取了各自務實的做法,根據自己的優勢促進合作領域。實際上,北歐國家在中國市場也存在相互競爭,各國在各自的做法中保留一定的回旋余地是更為現實的選擇。一方面,作為歐盟成員國的丹麥、芬蘭和瑞典傾向于向歐盟“外包”敏感問題的政策處置。另一方面,芬蘭、瑞典、丹麥、冰島和挪威,在處理涉及所謂國家安全的經貿關系時也存在不同的立場。不同利益訴求雖然對中國與北歐各國雙邊以及北歐次區域的經貿合作帶來潛在挑戰(丁純等,2020)[8],但長遠的經貿利益顯然始終屬于各國的核心利益。
進入21世紀后的中挪雙邊經貿關系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兩國經貿關系因政治因素的影響經歷了2010年10月至2016年12月長達六年的低谷期,期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停擺。但兩國關系最終于2017年實現“破冰”,雙邊經貿關系走向正常化并快速發展。即使是在雙邊關系陷入低谷期間,挪威政府和主流媒體仍然十分重視與中國的合作關系。如ScandAsia發文指出,“中國和挪威現在彼此熟悉對方的觀點。我們聽取了中方的反應,并考慮了已經說過的話。我們現在有共同的責任,應在相互尊重和互利的基礎上向前邁進”(Wildau,2011)[9]。
瑞典努力在不同聲音中尋求務實合作。近年來針對中國企業在瑞典并購的擔憂是游蕩在歐盟已久的中國“經濟脅迫”論調的投射。瑞典國防研究機構2019年的一份報告傾向于提醒公眾關注中國在瑞典收購公司的數量急劇增加。報告顯示,2002年后,中國(企業)控制了瑞典的51家企業,并購買了14家企業的少數股權,而這些投資活動大多數是在2014年之后完成。哥德堡大學的弗雷德里克·費爾曼(Fredrik F?llman)對瑞典媒體《快報》(Expressen)的一番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認為與中國進行貿易可能會影響瑞典對中國問題的“自由發言”,對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依賴可能會成為一個問題(Larsen,2021)[10]。不過,西瑞典商會首席執行官約翰·特魯韋(Johan Trouvé)卻就此指出,中瑞之間的緊密聯系可以追溯到18世紀,必須認真區分中國的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不加區別地與國家政治掛鉤是一種先入為主的表現。瑞典前貿易和工業部長比約恩·羅森格倫(Bj?rn Rosengren)也強調了瑞典和中國之間經濟關系的重要性。他舉例說,沒有中國吉利,沃爾沃無法取得今天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而中國如果將關閉沃爾沃作為向瑞典施加壓力的一種方式也不符合其本國利益(Larsen,2021)[10]。2022年由瑞典貿易大臣安娜·哈爾貝里(Anna Hallberg)委托智庫完成的一份報告(13)中指出,歐盟應尋求與中國建立工作關系,脫鉤不是一種選擇。盡管存在諸多挑戰,但瑞典在處理與中國的經貿關系時表現出的務實性似乎可以用比約恩所強調的觀點進行概括,比約恩說:“生意就是生意”(Larsen,2021)[10]。
丹麥對經貿依賴風險表現出有限擔憂。貿易立國是丹麥經濟發展的一大特色,與中國保持穩定和積極的經貿關系符合丹麥的國家利益。但是近年來有關在經貿領域所謂對中國的過分依賴可能引發的風險與脆弱性的辯論在一定程度上干擾著丹麥的對華經貿政策(Forsby, 2022)[11]。2018年后旨在減少潛在的風險和脆弱性的多項立法措施便是這種擔憂與相關政策辯論在決策層面的內化體現。約翰·西曼(John Seaman)等(11)認為,在丹麥,立法措施往往側重于安全問題,這源于對中國在格陵蘭島的投資以及華為在丹麥關鍵數字基礎設施中的地位的擔憂。而另一方面,雖然有關政策辯論也涉及到中國對丹麥企業、全球供應鏈和氣候變化挑戰影響等問題,但丹麥方面所進行的總體評估結果表明,其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和范圍相對而言“非常有限”(Forsby,2022)[11]。
經貿合作仍是中芬雙邊關系的壓艙石。在芬蘭國內,自2018年芬蘭媒體中有關“中國依賴”的新聞報道的絕對數量有所增加(11)。在主流媒體上,“中國依賴”相關新聞與討論主要集中在中國市場對芬蘭企業的重要性方面,涉及安全角度的討論有限。麗塔·科索寧(Riitta Kosonen)則指出,中國正在使其在芬蘭的經濟活動多樣化,以便更有力地參與北極議程,但中國的地緣政治利益與安全問題無關,而是與“一帶一路”倡議相關的地緣經濟利益有關。2021年6月,芬蘭外交部發布了第二版的《政府對華行動方案》(Govern- mental Action Plan on China)(第一版發布于2010年)。該行動方案被認為體現了芬蘭政府對中芬關系的戰略共識, 方案認為“中國作為大國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崛起是影響國際環境的最重要變化因素之一”(12)。雖然方案在呼吁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確保經濟關系互惠等方面與歐盟政策相呼應,并提及在處理對華經貿關系上應重視與北歐國家、歐盟、美國和波羅的海國家的協調,但同時,該版行動方案明確指出,“對于芬蘭來說,基于本國原則和利益,保持與中國合作的連續性是非常必要的”。中國將繼續成為提升芬蘭優勢和利益的關鍵市場,芬蘭政府將繼續支持兩國公共和私營部門的合作。該行動方案認為,對于雙邊關系中偶然出現的緊張情況,必須本著對話、連續性和一致性的精神,以務實方式,公開處理任何分歧和困難問題。
中冰關系成為冰島最具“新聞價值”的亞洲關系。在冰島國內,中冰雙邊關系是公眾最感興趣和最具新聞價值的亞洲關系(14)。相當一部分民眾,特別是那些企業經營或國際貿易活動的從業者,對中冰貿易增長普遍給予積極評價。他們認為,根據雙方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冰島從對華貨物、服務和專有技術貿易中獲益,冰島人也因進口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而有可能增加家庭儲蓄。對于技術與經貿領域的中冰互動與合作,冰島公眾、政府和企業界的看法趨同,均表現出積極態度,普遍支持與中國建立密切合作關系。但另一方面,公眾對于那些所謂敏感行業保持“警覺”,他們擔心這方面的接觸可能導致對冰島主權的威脅,而其中中國對冰島的直接投資尤其受關注。雖然冰島政府和企業家們認為來自中國的直接投資會帶來資金、就業和北極開發等多方面的機會,但公眾更在意外國直接投資對冰島的國家地位所構成的潛在風險。在一項全國性調查中,45%的受訪者支持發展與中國的貿易,反對者只占25%,而其他不到三分之一(30%)的受訪者保持中立的態度。但當涉及到直接貿易以外的與中國的經濟接觸時,受訪者則傾向于謹慎與擔憂。冰島國內普遍不愿意接受外國(不僅中國)對冰島土地、漁業和能源部門的控制,在民眾看來,與其面臨主權風險不如自力更生。努力建立一種相互信任似乎是解決問題的一條重要路徑(Hastings,2014)[6]。
五、企業界對“深耕”中國市場的預期
(一)企業界相互合作積極、投資活躍
中國與北歐國家的企業之間相互合作與投資日益加強。北歐國家一向以“小國家、大企業”著稱,跨國企業和行業隱形冠軍的數量處于全球領先水平。中國“入世”之后,北歐跨國企業對華投資與技術合作的步伐明顯加快。愛立信、沃爾沃、宜家家居、諾基亞、通力、馬士基、嘉士伯、諾和諾德、海德魯、挪威船級社、冰島怡之航等均視中國為其全球重要的生產、采購基地與潛力市場。2023年是瑞典企業愛立信在中國開展業務的第132個年頭,愛立信全程經歷了中國從1G到5G的發展歷程,并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瑞典商會主席孔翔飛(Ludvig Nilsson)看來,過去的二十多年中,瑞典企業拓展中國市場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鄭青亭,2023)[12]。最初是以愛立信、沃爾沃等“巨頭”為首抱團進入中國,而如今,當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日益強調可持續發展之際,那些可以提供環境友好型解決方案的瑞典企業在中國迎來商機。芬蘭銀行研究主管利卡·科爾霍寧(Lika Korhonen)表示,中國已經成為歐盟以外最受芬蘭企業歡迎的目的地之一。芬蘭通力集團副董事長尤西·赫林(Joshi Herring)表示“對芬蘭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來說,中國是非常重要的市場”,他表示通力集團長期在華發展見證了中國發展的同時也從發展紅利中受益,該集團近年不斷加大在華生產和研發投入,希望未來能夠繼續搭乘中國發展快車(15)。即便是在疫情期間,北歐企業也沒有停下進入中國市場的腳步。2021年總部在瑞典的全球燕麥植物基領先品牌噢麥力(OATLY)在安徽馬鞍山的亞洲最大自建工廠投入運營。宜家家居則宣布繼續在中國市場投資53億美元。2022年,瑞典貨車及巴士制造廠商斯堪尼亞(SCANIA)在江蘇如皋投資設廠,以期在全球最大的卡車市場站穩腳跟。2023年,全球知名空氣過濾設備和潔凈空氣解決方案提供商瑞典康斐爾集團(CAMFIL)太倉工廠投產。中國企業對北歐投資也出現增長態勢,代表性的案例如華為技術公司2008年落戶芬蘭,2012年在芬蘭建立研究所,累計投資1.5億美元。中國吉利汽車于2010年以18億美元從福特汽車手中收購瑞典沃爾沃轎車。中國化工集團下屬藍星公司2011年以20億美元全資收購了挪威化工能源行業的埃肯公司(ELKEM)。2016年,上海硅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以1.7億美元全資收購芬蘭硅晶圓制造商 OKMETIC,2017年再注資4000萬歐元擴大產能,2022年5月,又宣布計劃將8英寸晶圓廠的產能提高一倍。
(二)北歐企業對“深耕”中國市場預期樂觀“春江水暖鴨先知”,企業是市場運行的微觀主體。針對北歐各國在華企業對未來經營預期,北歐主要國家駐中國使領館和商會等組織分別進行了針對本國在華企業的調研活動。調研結果顯示,總體而言,北歐各國企業界對中國市場及在中國未來經營持樂觀態度。
2021年11月至12月期間,丹麥大使館和丹麥商會(DCCC)等共同組織了針對在華丹麥企業的調研(16)。后因俄烏沖突的爆發等原因,2022年4月至5月間又進行了一次補充調研。調研結果顯示,中國市場不僅僅是丹麥企業的制造中心,80%左右的丹麥企業在中國開展銷售以及客戶服務等相關經營。基于2020年營業額,近一半的丹麥企業反饋中國市場在其全球市場業務份額中排名前三。83%的丹麥企業認為中國業務對其全球表現來說至關重要。受訪者同時對在華業務的財務前景表示樂觀,62%的受訪者認為未來兩年中國產生的營業額份額將增加,只有約10%的受訪企業認為會有所下降。60%的受訪企業與位于中國的外部合作伙伴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65%的丹麥企業表示在未來的兩年中將顯著提升其在中國的產能,絕大多數企業計劃擴大雇員規模和增加資產投資。大多數丹麥企業(72%)在華業務中都有新產品研發活動,這些公司優先考慮在華進行研發活動的主要原因在于提升產品對中國市場的適應性。
2023年3月挪威上海總領事館委托德勤公司調查撰寫了一份題為《中國的挪威生意:挪威企業看發展潛力》的商業調查報告(17)。調查對象為在中國開展經營的163家跨地區、行業的挪威企業,調查分析結果顯示,91%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未來三年業務前景“樂觀”(53%)或“中性”(38%)。多數企業從戰略著眼,與當地同行建立了伙伴關系。雖然受訪企業中有15%的企業有轉移供應鏈的計劃,但23%的受訪企業則計劃進一步擴大其在中國的供應鏈規模。89%的企業計劃在2023年增加或保持其在中國的雇員數量。同時,有41%的受訪企業反饋他們注意到經營環境方面因市場交易條件的變化所帶來的某些挑戰,其原因可以部分歸因于新冠疫情防控帶來的各方面的限制以及地緣政治造成不確定性。但只有6%的受訪者表示2023年計劃減少在中國的投資。挪威海產局首席執行官克里斯蒂安·克萊默(Chris- tian Chramer)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我們在這里的投入將是長期的”(18)。
同期,瑞典商會針對在華瑞典企業進行了一次關于(中國)商業景氣度的調研(19)。不同行業的100余家企業參與調研,結果顯示,盡管面臨市場挑戰和動蕩的地緣政治環境,多數在華瑞典企業對前景仍然保持樂觀。其中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將在2023年增加對市場的投資,部分企業還希望擴大其供應規模。調研結果還顯示,盡管疫情期間經營遇到巨大挑戰,但2022年62%的受訪瑞典企業仍然保持盈利。而對于2023年,分別有65%和56%的受訪者預計收入和利潤將增加。調研結果顯示,瑞典企業仍然對中國市場感到興奮,受訪者認為市場規模,潛力和 GDP 增長是該國商機的主要外部驅動力。
芬蘭駐華大使館、上海總領館等在2023年6 月組織了一項調研,調研對象為在華芬蘭企業,其中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占比分別為52%和48%。調研旨在了解在華芬蘭企業對近期中國營商前景的預期(20)。調研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企業對銷售增長持積極樂觀預期,少部分企業反饋為“中性”,這部分企業認為疫情后中國經濟復蘇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具體到制造業,制造業整體上經營環境相對穩定,只有13%的企業反饋經營狀況可能會惡化,大多數企業正在經歷積極發展期。在采購和供應業務方面,調研結果顯示整體環境穩定,表示出負面預期的企業只占11%。同時,調研結果顯示受訪企業認為產品和服務有關的研發活動所處環境持續改善。
六、結語
進入21世紀,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北歐國家與中國的經貿合作領域進一步拓寬,貿易額和投資額快速增長。雖然北歐國家與中國的貿易總額在中國全球貿易總額中的占比依然有限,但北歐國家與中國經貿合作關系的戰略意義不斷提升。這主要體現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冰上絲綢之路”建設與北極開發合作,中國與北歐國家及波羅的海國家的次區域合作強化與拓展,北歐國家在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技術與理念方面的優勢與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具有高契合度,以及北歐國家在歐盟和其他區域組織中所能發揮的作用等。
如果按照安寧(2018)[2]的劃分方法,將2018年之前中國與北歐國家的經貿關系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對外開放合作前沿階段(1978—2000年)、經貿合作快速發展階段(2001—2007年)、經貿合作保持穩定階段(2008—2013年)、新的更快發展階段(2014—2018年)。那么,2018年至今則可以確定為一個新的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是中國和北歐國家經貿活動總體穩定發展,但北歐國家在對華經貿關系處理上進入審慎再平衡階段。
雖然北歐國家之間基于地理、歷史、文化、經濟發展水平等原因存在廣泛的共同利益,但各自在社會、經濟、政治安全問題等方面的利益訴求存在著異質性。基于國別學研究視角,近年來,中挪經貿關系走出低谷再次步入快速道,瑞典在處理對華經貿關系時表現出努力尋求務實合作的姿態,丹麥自身評估對中國的所謂“經濟依賴”程度“相當有限”,芬蘭在決策中仍視與中國的經貿合作為雙邊關系的“壓艙石”,冰島則在總體持積極態度的同時,對特定領域的直接投資保持“警惕”。
雖然經濟學中將企業(廠商)列入微觀分析的范圍,但企業作為市場運行主體具有敏銳感知市場環境變化的“稟賦”。因此,企業界對經濟合作與市場前景的預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北歐主要國家近期的企業調研結果顯示,北歐各國企業界普遍對中國市場及在中國經營前景持積極樂觀態度。
雖然北歐國家與中國經貿關系進入審慎平衡的階段,雙邊合作存在階段性的阻力、也存北歐部分國家在中美大國競爭中選擇靠近美國一方的傾向,但雙邊經貿合作的基礎仍然牢固。因此,仍要在務實基礎上增進互信、保持政府間和民間交流暢通。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愿景為引導、以“一帶一路”倡議為藍圖、以北歐各國不同利益訴求為抓手、堅守底線的前提下求同存異、不斷推進經貿合作健康發展。同時,堅持積極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對內做好自己的事情、營造高質量的投資和營商環境,擴內需促增長、不斷增強市場吸引力。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歐洲司:《2022年1-12月中國與歐洲國家貿易統計表》,2023年3月22日,http://ozs. mofcom.gov.cn/article/zojmgx/202303/20230303397466. shtml.
(2)新華網,《“冰上絲路”極地起航構筑人類新夢想》,2018年7月 24 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6831182220662271amp;wfr=spideramp;for=pc.
(3)新華社,《綜述:挪威期待“一帶一路”助推合作再起航》,2017年6 月14日,http://www.xinhuanet.com/ world/2017-06/14/c_1121143285.htm.
(4)OBOReurope,“A Belt, a Road, and a Bridge in Nor- way”,2018-12-16,https://www.oboreurope.com/en/belt- road-bridge-norway/.
(5)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專訪:“一帶一路”倡議助力全球共同發展行穩致遠——訪瑞典“一帶一路”研究所副所長阿斯卡里》,2023年6月30日,http://fec.mof- com.gov.cn/article/fwydyl/zgzx/202306/20230603419286. shtml.
(6)Andreas B?je Forsby ,Yang Jiang,“Has China ’s grand “Silk Road ”project reached Denmark?”,2017-01-27, https://www.diis.dk/en/research/has- chinas- grand- silk-road-project-reached-denmark.
(7)人民網,《丹中關系再上新臺階——訪丹麥首相拉斯穆森》,2017年5月2 日,http://world.people.com.cn/n 1/2017/0502/c 1002-29246829.html.
(8)央廣網,《習近平“四大伙伴關系”推動中歐合作共贏》,2018年7月19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6385138001866405amp;wfr=spideramp;for=pc.
(9)中國日報網,《瑞典專家:中歐班列對世界經濟至關重要》,2022年9月14日,https://china.chinadaily.com.cn/a/202209/14/WS63219ba8a310817f312ee070.html.
(10)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李克強同丹麥首相拉斯穆森舉行會談》,2017年5月3日,https://www. gov.cn/guowuyuan/2017-05/03/content_5190688.htm.
(11)John Seaman, Francesca Ghiretti, Lucas Erlbacher, et, al. Dependence in Europe ’s Relations with China, Eu- ropean Think-tank Network on China (ETNC), 2022.
(12)Ministry for Foreign Affairs of Finland, Governmental Action Plan on China, Helsinki,2021.
(13)Building a Better World--Trade Policies for a New Era, 2022-05-18, https://www.government.se/reports/2022/05/building-a-better-world---trade-policies-for-a-new- era/.
(14)Jesse Hastings,Edward H. Huijbens,Gustav Pétursson, et al, Chinese Chess in the Wild West—How Icelanders view the Growing Iceland-China Relationship,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Reykjavík, 2015.
(15)The Danish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 (DCCC), Survey of Danish Companies in China(2022), Beijing, 2022.
(1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芬蘭政商界看好中國市場愿加強對華合作》,2023年6月6日,https://www. gov.cn/yaowen/liebiao/202306/content_6884928.htm.
(17)Deloitte,Norwegian Business in China:Norwegian companies ’view on future potential,2023.
(18)鳳凰衛視,《百家跨國公司看中國》,2023年6月9日, http://ah.ifeng.com/c/8QU2SkpO1wL.
(19)Swedish Chamber of Commerce, Business Climate Sur- vey for Swedish Companies in Mainland China (2023), Business Sweden, Beijing,2023.
(20)Team Finland. Finish Companies Short-Term Outlook on China, 2023.
參考文獻:
[1]嚴驍驍,余建華.北歐國家對華政策調整及其影響[J].現代國際關系,2023,(05):54-72.
[2]安寧.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與北歐國家的經貿關系[J].國際貿易,2018,(10):22-28.
[3]Forsby A B. Nordic – China Cooperati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M]. NIAS Press, Copenhagen,2019.
[4]KolstadI.Too big to fault? Effects of the 2010 Nobel Peace Prize on Norwegian exports to China and foreign policy[J].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20,41(2), 207-223.
[5]李忠發.習近平會見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N].經濟日報.2017-11-02(1).
[6]Hastings J G .The rise of Asia in a changing Arctic: a view from Iceland[J].Polar Geography, 2014, 37(3):215-233.
[7]嚴少華.歐盟對華政策新趨勢及展望[EB/OL].(2023-03-02)[2024-02-01].http://caes.cass.cn/yjdt/202303/t20230302_5600695.shtml.
[8]丁純,徐浩棟,蔣帝文.“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北歐國家經貿合作潛力及深化路徑分析[J].德國研究,2020,35(02):52-68.
[9]Wildau B. Relations between Norway and China.(2011-10-30)[2024-02-01]. https://scandasia.com/9749-relations-be- tween-norway-and-china/.
[10]LarsenM.China Has Major Economic Interests in Swe- den but Trade is not Unproblematic.(2021-04-21). https:// scandasia.com/china- has- major- economic- interests- in- sweden-but-trade-is-not-unproblematic/.
[11]Forsby A B.Denmark: Enhanced Vigilance in Countering Potential Dependencies on China.(2022-04-26)[2024-02-01]. https://www.diis.dk/en/research/denmark- enhanced- vigilance-in-countering-potential-dependencies-on-china.
[12]鄭青亭.瑞典企業看好中國經濟前景搶占可持續前沿商機[N].21世紀經濟報道.2023-05-25(5).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and Dynamics of Economic and TradeCooperation Between Nordic Countries and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NIU Jianguo, ZHAO Lei, ZHANG Xinxin
(Shandong Women ’s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3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Nordic countries and China has devel- oped rapidly. The joint construction of the Ice Silk Roa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Nor- dic sub-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the Arctic joint development initiative have enhanced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bilateral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of the international envi- ronment have led the Nordic countries to seek rebalance with prudence in handling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with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untry and regional studies, although there is a certain convergence of poli- cies in Nordic countries, there is heterogeneity in the handling of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with China. Enter- prises that are the main players of the market are more pragmatic, and enterprises in Nordic countries generally give optimistic expectations for a deeper exploration of the Chinese market. At this stage, the two sides should en- hance mutual trust on a pragmatic basis,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interests of Nordic countries, and enhance the bottom-line thinking. At the same time, we will actively create the \"dual circulation\" development paradigm, build a high-quality investment and business environment, expand domestic demand to promote growth, and continuous- ly enhance market attractiveness.
Keywords: Nordic countri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責任編輯:丁曉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