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我國制造業面臨著市場增速放緩、生產技術沖擊、環境污染嚴重等內外部發展新約束,傳統低附加值的發展模式已難以推動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許多制造企業以期通過跨國并購推動轉型升級來獲取新的成長,然而跨國并購能否有效推動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仍未得到充分的理論解釋。本文基于汽車制造業的發展現狀,以轉型升級與產業鏈延伸為視角,深入剖析濰柴動力跨國并購的背景、過程及動因,并探討不同發展階段的跨國并購特征及其轉型升級效應。案例分析表明:濰柴動力跨國并購后轉型升級效果良好,并購績效符合預期,綜合競爭力進一步提升。明確戰略規劃,清晰并購目標,審慎制定并購方案,完善并購整合機制是濰柴動力跨國并購取得成功的原因。由此可以得出:制造業尤其是汽車制造企業可以在依托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匹配自身戰略規劃,明確目標公司,注重并購前的規劃和并購后的整合,從而加快企業轉型升級。
關鍵詞:跨國并購;轉型升級;制造業;濰柴動力
中圖分類號:F276;F01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5559-(2024)03-0054-11
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是社會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基石。為了適應新發展格局的需要,國家相關部委出臺了一系列制造業轉型升級規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從頂層設計層面強調了制造業創新在我國現代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確指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實現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首要目標。面對這一發展機遇,我國制造業企業積極創新,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汽車產業是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及產業轉型升級的推動下,跨產業技術融合已經成為發展趨勢,汽車行業正與人工智能、5G技術和新能源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在此背景下,汽車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對企業綜合能力也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為提升核心競爭力,許多企業選擇跨國并購策略,以獲取所需的各種核心資源并實現產業價值鏈的躍遷。通過跨國并購,汽車制造企業能夠直接吸取發達國家的先進生產技術和優秀管理經驗,同時有利于行業整合和產品線擴展,成為汽車企業借助外生力量實現彎道超車、推動轉型升級的優質路徑。
一、文獻綜述與理論框架
(一)文獻綜述
1.跨國并購對轉型升級的影響機制
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關于跨國并購如何影響企業轉型升級,國內外學者主要提出了三種作用機制。第一,企業通過跨國并購,優化戰略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戰略資源一般是指稀缺的關鍵性資源,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條件,如核心技術、品牌形象、銷售網絡、市場渠道等。Mathews(2006)認為企業可以利用資源杠桿從外部獲得戰略資源來實現企業轉型升級,并通過吸收、轉化實現外部資源內部化,不斷提高企業的技術與管理水平,實現創新能力的提高和轉型升級[1]。常嶸(2017)針對A 股傳統行業上市公司的跨國并購事件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跨國并購為企業提供了一個直接獲取發達國家優秀管理經驗和先進生產技術的機會,從而節省了自主研發和技術升級的時間和成本,是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的優質外部路徑[2]。董大全和黎峰(2018)基于我國民營企業數據,利用全要素生產率水平作為衡量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的變量,結合個體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了實證分析,他們發現,通過收購國外先進技術、品牌及市場渠道,企業能夠獲得國內稀缺的高級生產要素,進而優化企業要素稟賦結構并提高生產率。這對于實現規模經濟、調動閑置要素資源、改善要素配置效率具有顯著作用,從而有利于企業實現轉型升級[3]。
第二,跨國并購可以拓展企業市場空間,擴大市場份額。企業的轉型升級需要市場的支撐,而跨國并購是拓展企業外部市場空間的重要途徑,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跨國并購能使企業有效規避貿易壁壘,擴大出口規模,拓展國際市場空間;二是跨國并購能使企業更好地利用東道國的銷售網絡和品牌,改善出口結構(孟凡臣和谷洲洋,2021)[4]。根據 Stephen et al.(1977)的觀點,通過跨國并購進入新市場,企業能夠更好地接近目標消費人群,節約關稅和運輸費用,從而實現更優的投入產出效應[5]。
第三,跨國并購有助于企業產業鏈和價值鏈的躍升。通過研究中國臺灣的跨國并購案例, Lee(2013)發現發展中國家能夠通過跨國并購獲得技術趕超,實現自主創新,打造自主價值鏈,進而實現價值鏈的升級[6]。王杰等(2019)基于生存分析模型的研究指出,跨國并購有助于企業更好地把握逆向技術溢出效應,實現產品、工藝、功能和產業鏈的升級[7]。楊政銀(2019)通過對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研究發現,跨國并購為企業融入國際配套體系、接近核心技術資源、實現全球市場擴張和全球化高端人才培養提供了便捷通道,從而提升企業的全球價值鏈,為企業成功轉型升級找到新的支點[8]。
綜上,并購重組作為外生式路徑,能夠優化戰略資源配置,拓展市場空間,促進價值鏈的躍升,是推動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式。
2.文獻評述
通過梳理國內外現有文獻可知,跨國并購和企業的轉型升級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從轉型升級的角度深入探究跨國并購的績效仍是一個相對新穎的領域,尤其是在汽車產業鏈方面進行的研究更為稀少。
在研究方法上,以往大部分研究采用單獨的案例研究或實證研究,而本文的創新之處在于將案例研究和實證研究有機結合來探討汽車零部件企業在全球化以及“走出去”背景下,如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通過跨國并購實現轉型升級。
在跨國并購轉型升級評價機制上,盡管許多學者已運用事件研究和財務指標對跨國并購績效進行了評估,并且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然而,并購成功的關鍵在于企業動態能力的提升,特別是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選擇將事件研究法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動態指標相結合,作為衡量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維度。這種綜合評價方法不僅豐富了跨國并購轉型升級績效的評價體系,而且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考方向。
(二)理論基礎
1.資源基礎理論
資源基礎理論是戰略管理領域中的一個核心理論框架,該理論強調了企業內部資源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和難以模仿性,以及對企業績效和競爭優勢的重要性;其中企業資源包括技術、品牌、人員、設備、資本、貿易關系等。
基于資源基礎理論,異質性資源的獲取是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企業可以通過內部研發獲取該資源,但耗時長、成本大,短時間內難以達到行業領先水平。通過并購的方式可以幫助企業快速獲取異質性資源,在充分吸收和有效整合的基礎上搭建資源壁壘,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幫助企業獲得高額利潤(Wernerfelt,1984)[9]。
2.規模經濟理論
規模經濟是產業經濟學中的核心理論,主要研究生產規模對成本和效率的影響。該理論認為,當企業產量增加時,固定成本會被更多的產量分攤,從而降低平均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企業追求規模經濟的主要目標是實現企業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
在實際操作中,并購是企業實現規模經濟最直接的方式。通過并購能大幅度增加企業資產、優化管理能力、獲取核心技術,促使企業的 LAC 曲線持續下降。具體來看,橫向并購能促進企業優勢互補,提高生產效率;縱向并購則能減少商品流通環節,降低流轉成本。但需要注意的是,LAC 曲線大體上呈“U ”型,說明在曲線降至最低點時會開始上升。因此,企業不能盲目擴張,否則在達到最優規模后繼續擴張可能會導致規模不經濟的情況。
3.協同效應理論
協同效應是指兩個或多個過程相互配合,產生的總效果大于各自單獨作用的總和。協同效應主要分為經營協同效應、管理協同效應和財務協同效應,并購是同時獲取這三種協同效應的有效手段(黃中文,2004)[10],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并購后企業通過整合可以更好地配置生產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與效果,實現經營效率的整體提升,獲得經營協同效應;二是并購前雙方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并購整合后管理能力較強一方的剩余管理能力將流向對方企業,實現管理能力的共享,從而提升整體運營效率,獲得管理協同效應;三是并購后雙方可以利用對方的閑置資金,拓寬資金來源,降低資金成本,同時并購雙方不同的稅收政策,有助于更好地實施納稅籌劃,減輕稅收壓力,獲得財務協同效應。
4.市場勢力理論
Comanor(1967)首次提出市場勢力理論,認為企業通過產業鏈并購建立的行業壁壘,可以限制其他企業的進入,從而提高了自身的行業地位[11]。
基于市場勢力理論,企業并購的主要目標是提升市場地位。通過擴大市場份額,企業能夠獲得一定的壟斷地位,增強自身的競爭優勢,實現利潤的可持續增長。企業通過并購實現市場勢力增強的主要方式包括:橫向并購,提高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擴大市場規模,增強企業話語權,提高企業的壟斷地位;縱向并購,擴大企業的經營范圍,增加收入來源,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混合并購,加強企業在產業網中的規模,顯著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綜上所述,本文的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
二、濰柴動力跨國并購案例簡介
(一)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簡介
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濰柴動力”)于2002年由濰柴集團聯合境內外投資者在山東濰坊創建。經過多年的發展,公司逐步構建起以動力系統為核心,以動力總成(發動機、變速箱、車橋)、整車整機、智能物流等業務板塊為協同的發展體系,搭建了完整的汽車產業鏈,成長為中國汽車生產的龍頭企業,引領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濰柴動力的主要產品涵蓋商用汽車、全系發動機、重卡、液壓產品、汽車零部件及智能物流等,擁有如“濰柴發動機”、“林德液壓”、“漢德車橋”和“德馬泰克”等多個品牌,暢銷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同行業處于領先地位。
(二)濰柴動力跨國并購的歷程
1.第一階段
濰柴動力在2009年提出“歐洲品質+中國制造”的公司戰略,旨在將西方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與中國較高的制造水平相融合,以滿足快速增長的亞洲市場需求。基于此戰略,濰柴動力于2009年2月23日宣布并購法國博杜安公司。通過對博杜安的并購,濰柴動力獲得了法國老牌船用柴油機廠商的優質資產,不僅為其新增了船用產品供給線,還打開了歐洲市場的銷路,進一步提升了品牌價值,為濰柴動力的國際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濰柴動力于2010年將博杜安的產品原裝進口到中國,提高了濰柴動力在中國區域船用發動機市場的品牌影響力。同年,濰柴動力還成立了濰柴—博杜安(新加坡)公司,作為東南亞銷售服務及倉儲服務的中心,為濰柴動力在東南亞市場的拓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進一步拓寬了國際市場并提升了公司的整體競爭力。
第一階段的跨國并購,濰柴動力不僅成功獲取了法國船用柴油機廠商的優質資產,拓展了產品線,開拓了國際市場,還加強了其品牌價值。同時,在新加坡設立的公司為拓展東南亞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極大地提升了公司的整體競爭力。
2.第二階段
基于優化產業布局的戰略考量,濰柴動力在2012—2016年間發起了數次海外并購。于2012年發起對凱傲集團的并購,之后通過凱傲集團主導完成了對林德液壓、Egemin、Retrotech和德馬泰克的并購,主要集中在叉車、高端液壓技術和智能物流領域。
通過對凱傲集團、林德液壓的海外并購,濰柴動力掌握了全球領先的液壓技術和叉車全系列產品。在此基礎上,濰柴動力將“動力+液壓”兩大核心技術融合,率先在行業內打造出“液壓動力系統”,成功進軍叉車行業并開展差異化競爭,市場競爭力再次得以提升。此次并購,濰柴動力完善了上游產業布局并獲得了全球領先的液壓技術和品牌,不僅增強了濰柴動力的核心競爭力,還實現了從傳統產業向高端市場的轉型。更重要的是,這一系列并購使中國市場在某種程度上擺脫了對國外少數企業產品和技術的依賴,打破了高端液壓方面的貿易壁壘,并打破了國外高端企業的技術壟斷。
此外,濰柴動力還通過并購Egemin、Retrotech和德馬泰克等企業,在自動化物料搬運和物流系統領域取得了領先地位。Egemin是自動化物料搬運的方案提供者,主要為企業內部物流提供設計、集成和維護等工程服務;Retrotech專注于自動化物流及搬運系統整合;德馬泰克則是全球第三、歐美領先的自動化物流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者。凱傲集團通過并購這三家公司,使其在原有的叉車及倉庫技術服務上,成為先進物料搬運領域的領頭企業。這幾次并購為濰柴動力提供了收發貨、倉儲等方面的核心技術及管理經驗,實現了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拓展了產業鏈,優化了產業布局。
第二階段的跨國并購,濰柴動力不僅獲取了海外核心技術、優質資源,還實現了傳統業務的升級、新興業務的拓展及產業鏈的延伸及優化,成功構筑起動力總成、整車整機和智能物流三大業務板塊協同發展的新格局,為其價值增長、轉型升級注入了新的動力。
3.第三階段
美國PSI 公司具有全球領先的發動機生產技術和分銷模式,其動力系統主要采用非柴油燃料,具有高性能和低排放的特點。對于大多數客戶而言,它是替代傳統燃料動力系統的理想選擇。濰柴動力通過海外并購美國PSI,獲得PSI的關鍵綠色技術、各項經驗和銷售資源,填補了自身技術短板,打開了北美市場的大門,提高了市場滲透力和品牌影響力。
隨后,濰柴動力于2018年先后完成對錫里斯和巴拉德的并購。作為全球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供應商的錫里斯,在新一代低成本燃料電池領域具有領先全球的技術,尤其是所特有的 Steel- Cell技術在業內具有顯著優勢。巴拉德則是創新型燃料電池和清潔能源解決方案的提供商,是全球最大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企業,擁有在零排放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領域的全球領先技術。通過這兩起跨國并購,濰柴動力順利進軍燃料電池行業,擴大了在零排放客車、商用卡車及物料搬運設備的市場份額,成為天然氣發動機、氫燃料電池和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等清潔能源動力解決方案的領先提供者。
2020年,濰柴動力又并購了歐德思與威迪斯。德國歐德思在大功率變頻和電源設備技術上擁有領先地位。通過對歐德思的資源整合,濰柴動力提升了其在新能源動力系統集成方面的優勢,構建了“電池+電機+電控”為一體的新能源動力系統集成體系。威迪斯專注于開發車輛驅動系統的研發,其眾多研究成果已在多個領域成功應用。這兩次跨國并購,不僅填補了中國在液壓傳動變速箱技術領域的空白,還有助于推動中國農業裝備向高端發展。通過這兩次并購,濰柴動力進一步優化了新能源總成和 CVT 液壓動力總成的產業布局,為其在新能源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階段的跨國并購,濰柴動力通過技術和資源的有效融合,掌握了清潔能源的核心技術,在強化原有產業鏈的同時,搭建起新能源產業鏈并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了技術綠色化、產業多元化、市場全球化,踐行了“綠色動力、國際濰柴”的使命。
(三)濰柴動力跨國并購的主要動因
1.第一階段:拓展產品結構,強化品牌價值
經過多年的發展,濰柴動力已經在動力系統領域擁有了較強的話語權,但其作為單一的發動機制造商,易受上游配套和下游需求的影響。此時的濰柴動力面臨三大挑戰:產品單一、技術落后和品牌附加值低。重型柴油機可能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而且無法為輕型柴油機和乘用柴油機提供配套。濰柴動力仍依賴斯太爾技術,隨著排放標準的提高和新技術產品的出現,它將極大可能失去現有的市場地位。此外,濰柴動力品牌在國際市場認可度有限,品牌附加值相對較低,影響了產品的定價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綜合來看,此時的濰柴動力急需拓展產品線,提升技術和品牌附加值,提高市場占有率,以穩固自身在整個汽車產業鏈中的地位。
2.第二階段:優化產業布局,滲透高端市場
經過前期的經營和發展,濰柴動力已在原有重卡產業鏈中占據了堅實的地位,但主要優勢僅集中在汽車零部件產業,業務結構單一,抵御風險能力較弱。此階段,濰柴動力的傳統優勢產業正處于戰略轉型時期,隨著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重卡行業的增長也到達了瓶頸。由于國內公司技術較為落后,其產品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場,難以打開國際中高端市場。因此,為了填補技術空白,擺脫產品結構單一、技術附加值低的現狀,濰柴動力急需通過跨國并購整合海外關鍵技術和優質資源,進而擴大其在國際市場中的份額。
3.第三階段:進軍新能源產業,實現綠色轉型升級
隨著我國政府“綠色發展”“推廣新能源”等議題的提出以及公眾環保意識的增強,結合2030年前碳達峰和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宏偉目標,可以預見清潔能源勢必成為未來汽車市場發展的主導力量。作為行業領軍企業,濰柴動力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堅定布局新能源領域,提出了“2030年引領全球新能源行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并在第三階段穩步推進新能源戰略實施,推動企業綠色轉型升級。
三、濰柴動力跨國并購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效應分析
我國制造企業跨國并購的戰略目標和根本動因在于實現企業轉型升級,因此衡量跨國并購成功與否的關鍵標志在于企業轉型升級效應。綜合來看,企業轉型升級效應可以從“一短三長”維度評價,短期維度可以從市場績效體現,長期效應可以從收入及業務結構、技術及研發能力、品牌與市場效應來體現。
(一)市場績效分析
股價的波動能夠反映股東財富的變化,因此可建立預期收益率模型,運用事件研究法,計算各個事件的累計超額收益率,從而分析濰柴動力數次跨國并購的短期市場績效。
1.事件研究法設計
將濰柴動力各次跨國并購定義為一次事件,并購公告日作為事件日,記作“t=0”,將事件日前165個交易日(t=-165)至事件日前16個交易日(t=-16)確定為估計期150天,將事件日前15個交易日(t=-15)至事件日后15個交易日(t=15)確定為窗口期。
2.市場績效分析
借助公司年報及巨潮資訊數據庫,將濰柴動力三階段的海外并購事件進行梳理,基于對各個事件的數據收集、處理、計算、論證,得出濰柴動力數次跨國并購后市場風險調整收益模型及對應的累計超額收益率,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在濰柴動力數次海外并購中,除了并購凱傲及林德液壓、PSI、歐德思及威迪斯的累計超額收益率為負值外,其余跨國并購事件的累計超額收益率均為正值,特別是在并購錫里斯和巴拉德時,濰柴動力的累計超額收益率分別達到了0.177085和0.172827,這表明市場對濰柴動力的大部分海外并購持樂觀態度,其市場績效表現突出。
從圖2可以看出,盡管濰柴動力并購凱傲及林德液壓、PSI、歐德思及威迪斯在窗口期內的累計超額收益率并未漲至正值,但整體都由下降轉為上升趨勢,說明市場對這幾次跨國并購仍是比較正面的評價。
綜上所述,盡管濰柴動力數次跨國并購的累計超額收益率有正有負,但整體來看,并購后的短期財富效應得到了增強,市場績效表現較為突出。
(二)收入及業務結構分析
濰柴動力通過三個階段的跨國并購,在鞏固原有動力系統產業鏈的基礎上,延伸出叉車產業鏈、液壓產業鏈、智能物流產業鏈,以及布局新能源領域,不僅極大提高了公司的總收入規模,還優化了業務結構,實現了公司收入的量和質的雙重提升。同時,新技術的融合也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進一步鞏固了濰柴動力在行業的龍頭地位。
從圖3的整體趨勢來看,濰柴動力跨國并購整合效果顯著,主營業務收入呈現出大幅增長的態勢。
通過第一階段(2009—2011年)的并購,濰柴動力新增優質船用產品供給線,打開了國際市場的銷路。2010年濰柴動力的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77.29%,其中整車及關鍵零部件同比增長了207.95億元,非汽車用發動機同比增長了27.57億元,同比增長率分別達到78.16%和90.68%,達到了第一階段的頂峰。2011年受市場宏觀政策的影響,濰柴動力主營業務收入同比減少6.56%,但新增的非汽車用發動機仍保持了增長,同比增長1.63%,并且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擴大至10.41%,這一增長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其他業務收入的下降,還優化了公司的業務結構,分散了單一產品線帶來的固有風險。
通過第二階段(2012—2016年)的并購,濰柴動力在原有重卡產業鏈的基礎上,延伸出叉車、液壓及智能物流三大產業鏈,優化了收入結構,擴大了市場份額。從圖3可以看出,第二階段的主營業務收入呈現上升趨勢,2014年濰柴動力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6.57%,為第二階段的峰值,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新增的智能物流業務的迅速崛起,其中34.25%的增長率由智能物流業務所貢獻。2015年宏觀政策的調整和排放法規的加強給公司帶來一定的挑戰,導致主營業務收入有所下滑。原最大業務量的整車及關鍵零部件收入同比下降36.74%,但智能物流業務依然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同比增長了77.66%,有效緩解了重卡市場下滑帶來的壓力。至2016年,濰柴動力的主營業務收入相較于2012年增長了93.47%。在收入構成方面,整車及關鍵零部件、非汽車用發動機、智能物流分別占到了40.23%、7.12%、44.07%。這表明,第二階段濰柴動力完成了重卡、液壓、叉車及智能物流產業鏈的布局,其主營業務收入增長明顯,產品結構優化效應突出,抵御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
通過第三階段(2017—2020年)的并購,濰柴動力全面進軍新能源領域,不僅完成了技術遷移和技術提升,還引領傳統產業排放升級。從圖3可以看出,第三階段主營業務收入呈現強勁的增長態勢。2017年濰柴動力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62.66%,其中整車及關鍵零部件、非汽車用發動機、其他零部件同比增長76.78%、71.47%和107.53%,實現主要業務收入同比增長高達79.07%。通過并購多家新能源企業,濰柴動力實現了技術協同升級,持續推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有力地推動新能源產業的落地。即使在新冠疫情影響的2020年和2021年,濰柴動力依然保持了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速,同比增長分別為13.15%和3.17%,其中2020年動力總成、整車整機及關鍵零部件收入同比增長27.83%,2021年智能物流業務同比增長20.78%,分別彌補了當年其他業務收入下滑帶來的影響。第三階段濰柴動力在鞏固原有產業的基礎上,布局新能源動力系統業務,推動企業綠色轉型。公司主營業務收入飛速增長,業務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抗風險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持續增強。
(三)技術與研發能力分析
研發資金的投入是提升企業研發能力的關鍵因素,它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研發產出,更高的研發投入能顯著增強企業的研發能力并提升研發成果的質量(鄭江淮,2019)[12]。因此,本部分將重點分析濰柴動力三階段跨國并購的研發資金投入、研發人員配置及研發成果產出,以評價濰柴動力跨國并購后的技術與研發實力。
1.研發資金投入
研發活動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充足的資金支持,只有投入足夠的研發資金,企業才能夠在技術研發與創新方面取得顯著進展。通常,研發投入的增加意味著企業在技術研發與創新方面具有更高的保障,進而有助于提升企業的研發能力與技術創新績效。
由圖4可知,濰柴動力三個階段的研發投入不斷增加,尤其是第三階段,相比于第二階段,其研發投入增幅顯著,2021年高達85.69億元。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研發投入與營業收入之間呈現出同方向的增長趨勢。這一趨勢進一步印證了濰柴動力研發投入的有效性,表明隨著研發資金投入的增加,技術整合與成果轉化效果不斷提升,最終呈現出的產品也具有更高的技術含量和價值。
2.研發人員配置
研發人員的配置是企業研發能力提升的基本保障。從圖5可知,隨著技術的遷移、協同與創新,濰柴動力對研發人員的數量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從2012年的1,887人到2021年的10,421人,研發人員的數量增長了近五倍,為企業技術的持續創新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與此同時,研發人員占在職員工人數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從2012年的4.7%提高至2021年的12.62%,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才支撐。
3.研發成果
濰柴動力通過跨國并購這一重要途徑,顯著提升了研發資金投入和研發人員配置,實現了技術融合、技術協同和技術創新的全面升級。這一升級不僅增強了企業的核心技術及研發能力,更在多個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具體來說,2015年濰柴動力的內燃機可靠性重點實驗室被評選為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行業內唯一的企業內燃機可靠性國家重點實驗室。2017年濰柴產品實驗室成為國內唯一通過美國 EPA 認證的發動機試驗室,同時商用車動力總成關鍵技術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技進步特等獎。2018年多款發動機獲得歐盟歐Ⅵ(D)認證,引領了行業排放升級。此外,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20年濰柴動力在全球率先推出首款熱效率突破50%的商業化柴油機,樹立了全球柴油機熱效率的新標桿,同時還建成2萬臺產能的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工廠,成為當前全球最大的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制造基地。2021年搭載340馬力 CVT 智能拖拉機亮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展示了濰柴動力在智能拖拉機技術方面的創新成果。2022年濰柴動力先后發布全球首款本體熱效率51%、52%的柴油機,再次刷新全球紀錄。
濰柴動力依托全球協同研發平臺,以技術協同、技術創新為主線,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實現了一系列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企業的技術及研發能力顯著增強。
(四)品牌與市場效應分析
企業的品牌價值與營業收入之間有明顯正相關關系(朱靜文,2019)[13],提升品牌價值能顯著增加公司的市場份額和收入(Mahajan,R. Rao 和 Srivastava,1994)[14]。同時,在衡量海外品牌和市場績效時,海外市場份額和銷售收入是重要的指標(吳曉云等,2015)[15]。因此本部分主要通過分析主營業務收入的漲幅和海外收入占比的增速來評估品牌價值和市場效應的提升程度。
從圖6可以看出,濰柴動力在三個階段的主營業務收入均大幅增長,2021年的主營業務收入較2009年增長了1,693.73億元,增幅高達495.61%。同時海外收入占比也在穩步提升,從2009年的9.49%增長至2021年的42.08%,也就是海外收入從2009年的32.42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856.54億元。濰柴動力通過跨國并購,成功整合了海外生產資源、核心技術、高端品牌及銷售網絡等戰略資源,不僅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而且有力拓展了國際高端市場。因此,濰柴動力的品牌價值和市場效應得到顯著提升。
濰柴動力三個階段的跨國并購,從短期效應看市場績效顯著提升,從長期效應看,主營業務收入穩定增長,業務結構持續優化;研發投入及研發人員數量大幅提高,技術和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品牌價值和市場效應顯著增強,抗風險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持續增強。綜合來說,濰柴動力跨國并購下的轉型升級效應顯著。
四、研究結論及啟示
(一)研究結論
通過跨國并購來獲取核心技術、管理經驗、銷售渠道等優質資源,已成為國內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本文以濰柴動力三個階段跨國并購為研究事件,基于并購背景、并購過程、并購動因,從短期與長期績效分析并購后的轉型升級效應,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三個階段的跨國并購事件對濰柴動力短期財富效應產生了較為積極的影響,市場看好公司未來的發展,整體給出了較為樂觀的評價,市場績效表現較為突出。
第二,三個階段的跨國并購完善了濰柴動力的產業布局,成功構筑起了動力總成(發動機、變速箱、車橋、液壓)、整車整機、智能物流、新能源等產業板塊協同發展的新格局,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得到了質和量的提升,業務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抗風險能力和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
第三,濰柴動力通過跨國并購完成技術整合、技術協同、技術創新的技術升級格局,在不斷提高研發資金投入和研發人員數量的情況下,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術,取得了眾多科研成果,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與引領,研發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第四,濰柴動力通過跨國并購,整合了海外核心技術、高端品牌及銷售渠道,打造出“濰柴動力發動機”“法士特變速器”“漢德車橋”“陜汽重卡”“林德液壓”等眾多深得客戶信賴的品牌,形成了品牌集群效應,拓展了國際高端市場,提升了品牌價值和市場效應。
(二)研究啟示
1.匹配企業戰略目標,精選標的公司
在當前的產業政策背景下,高端制造、綠色發展和數字化轉型成為企業發展的主旋律,明確企業的戰略目標是轉型升級過程中的首要任務(劉海云和李敏,2016)[16]。在進行跨國并購以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時,確保并購行為與企業的長期戰略方向一致至關重要。在順應國家產業發展政策的前提下,企業根據自身戰略目標與發展規劃,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與自身業務有協同效應、技術互補或者市場互補的標的公司,可以使企業更好地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加速技術和市場的雙重擴張。
選擇匹配的標的公司需要企業對國際資源整合趨勢有敏銳的洞察,并深入理解行業的發展動態、競爭格局以及各類資源的戰略價值。當合適的并購時機出現時,企業能夠迅速反應,鎖定最有戰略價值的目標公司。
2.健全風控及決策機制,審慎制定方案
跨國并購涉及多國法律、文化、經濟等差異,具有天然的高風險特征。因此,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和決策機制,審慎制定并購方案至關重要。
首先,企業需要完善風險管理,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盡職調查,全面了解目標公司在法律、財務、技術、管理等方面的真實狀況,降低因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帶來的風。深入研究國際投資的相關法規、政策導向以及潛在風險,并充分利用外部專業機構的知識和經驗,確保并購活動的順利推進。同時,企業還需要建立一套嚴謹的決策程序和流程,明確各個環節的責任人、任務和時間節點,以確保整個并購活動的高效和順利進行。
其次,在制定并購方案和決策過程中,企業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評估目標公司的市場定位、產品線、技術實力等,確保其與企業的戰略方向相一致。分析目標公司的財務狀況,如收入結構、成本構成、盈利能力等,以確定其真實的經濟價值和增長潛力。對目標公司的管理團隊、企業文化等進行評估,以確保并購后可以順利實現文化融合和管理協同。
此外,企業需要特別關注文化差異問題。文化差異是跨國并購中經常被忽視但又極為重要的風險因素。企業需要對目標公司所在國的文化背景進行深入了解,包括其價值觀、工作方式、溝通習慣等,避免因文化差異導致沖突和矛盾。在并購策略中制定相應的文化融合措施和計劃,確保并購后的企業文化整合能夠順利進行。
3.重視并購整合,實現協同效應
跨國并購后的整合工作是實現協同效應、確保轉型升級成功的關鍵所在。企業需要充分識別并購雙方的關鍵資源特征和已有資源匹配程度,加強自身研發、運營體系與并購獲取關鍵資源的有效銜接與融合。通過高效的整合工作,雙方資源能夠更好地實現優勢互補,達到1+1gt;2的協同效果,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整合工作中,企業需從多個維度全面推進,包括發展戰略、組織架構、人力資源、管理政策以及企業文化等。特別是文化融合部分,不同的國家文化差異巨大,比如經營理念、工作習慣、經營模式以及傳統習俗等都會有明顯差異。企業需要在尊重和理解雙方差異的基礎上取長補短,制定包容性的管理政策,增強企業的合力。通過有效的文化融合,企業可以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和全球發展趨勢,為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有力保障。
4.依托政策支持,營造良好環境
跨國并購企業的轉型升級效應的充分發揮離不開政府引導與支持。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為企業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降低跨國并購的難度和成本,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首先,政府可以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如增加對跨國并購企業的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以降低企業跨國并購的成本,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此外,政府還應制定相關政策來鼓勵企業加大對數字化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力度,推動數字化轉型的發展。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有助于企業優化業務流程和管理模式,提高效率和質量,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其次,政府可以設立政策性跨國并購引導基金,為企業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以緩解其融資困難的問題。通過引導基金的運作,企業可以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為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強大的推動力。同時,政府還可以通過綠色環保基金引導企業加強環保技術的應用和管理,推動產業的綠色轉型及發展。
此外,政府還應加強監督管理工作,完善審批監督制度。在跨國并購過程中,企業必須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規定,確保并購活動的合法性和合規性。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跨國并購活動的監管力度,防止不正當競爭情況的發生,為企業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參考文獻:
[1]Mathews J. A. Dragon multinationals: New players in 21 century globalizations [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 ment, 2006, 23(01):5-27.
[2]常嶸.并購戰略性新興企業對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7(12):88-101.
[3]董大全,黎峰.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與民營企業成長:兼議“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8(01):159-172.
[4]孟凡臣, 谷洲洋.利用跨國并購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問題論析[J].中州學刊,2021(09):22-27.
[5]Stephen J K,Buckley P J,Casson M 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77,41(04):219-222.
[6]Lee H.Y,Lin K.S,Tsui H.C. Home Country Effect of For- eign Direct Investment: from a Small Economy to a Large Economy[J].Economic Modelling,2013,26(05):1121-1128.
[7]王杰,段瑞珍,孫學敏.對外直接投資與中國企業的全球價值鏈升級[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39(02):43-50.
[8]楊政銀, 楊博.跨國并購:汽車零部件企業的轉型升級戰略[J].清華管理評論,2019(07):10-16.
[9]Wemerfelt,B . A Resource- based View of the Fim[J].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1984(05):171-180.
[10]黃中文.八大并購理論述評[J].生產力研究,2004(05):187-188.
[11]Comanor W S. Market Structure, 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Industrial Researc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 ics, 1967(04):639-657.
[12]鄭江淮, 張玉昌.政府研發資助促進企業創新的有效性:激勵效應異質性假說與檢驗[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9(12):17-34.
[13]朱靜文.品牌價值、營業收入與企業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D].江蘇大學,2019.
[14]Vijay Mahajan, Vithala R.Raoamp; Rajendra K.Srivastava. An Approach to Assess the Importance of Brand Equity in Acquisition Decis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4, 11(03):221-235.
[15]吳曉云, 李輝, 吳化民.中國跨國企業的海外營銷資產及其向績效的轉化[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3(06):60-69.
[16]劉海云,李敏.均勝電子在汽車零部件領域推進跨國并購模式的做法及啟示[J].對外經貿實務,2016(08):80-82.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Effect of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Weichai Power
JIN Zhenzi1, KONG Junjie2
(1.WuhanDonghu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12;2.Wuhan Branch of China Everbright Bank, Wuhan Hubei 430014,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facing new internal and external development con- straints such as slowing down of market growth rate, impact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sever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o that the traditional low value-added development mode finds it difficult to promote further develop- ment. Man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expect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rough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o obtain new growth power. However, this method can't find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cur- rentl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quo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 ground, process and motivation of Weichai Power's cross-border Mamp;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industry chain extension, and then furth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 of cross-border Mamp;A at different stages. The case study shows that Weichai Power has achieved good effect i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 congruence of performance and expectations, and the enhanced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The reasons of the success can be attributed to its defining strategic planning, clear-cut Mamp;A objectives, prudent formu- lation of Mamp;A schemes, and improved Mamp;A integration mechanism.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manufacturing enter- prises, especiall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can accelerate thei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y for- mulating their own strategic planning, clarifying the target companies,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pre-merger plan- ning and post-merger integration with a view to the current policy support.
Key words: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ei- chai Power
(責任編輯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