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美國打著“國家安全”和“公平貿易”的幌子,對中國采取了一系列不公正的強硬措施,標志著兩國關系進入新局勢。美國發(fā)起貿易戰(zhàn),名義是平衡貿易關系,實則意圖遏制中國經濟發(fā)展和技術進步,以維護其全球霸主地位。美國拜登政府沿襲了特朗普政府對華貿易政策,以冷戰(zhàn)思維與“零和”博弈為基調,通過關稅戰(zhàn)、芯片戰(zhàn)、匯率戰(zhàn)和金融戰(zhàn),使中美貿易摩擦蔓延至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等多個領域,深層次地影響中美經貿合作的長遠利益。因此,在新局勢下,中國須保持戰(zhàn)略定力,構建高效投資框架和應急響應機制,探索“中國式區(qū)域合作”新模式,促進內部變革與區(qū)域合作協(xié)同發(fā)展,推動產業(yè)技術升級,完善市場體系,優(yōu)化投資結構,穩(wěn)固在新國際格局中的地位。
關鍵詞:中美關系;貿易摩擦;新局勢;商品貿易;貿易保護
中圖分類號:75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5559-(2024)03-0037-08
一、引言
中美兩國自1979年建立外交關系以來,雙方在多領域開展了多層次、多維度的廣泛合作,尤其是經貿領域,成績斐然。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勢崛起和在世界經濟事務中話語權的日益提升,中美兩國經濟關系漸漸步入新階段,形成“競爭-合作”新局勢,貿易摩擦開始成為美國政府對華經濟政策的主基調。特朗普讓“美國優(yōu)先”的主張開啟了中美建交后貿易領域美國對中國經濟層面的全面對抗,兩國貿易摩擦顯著增多。拜登在延續(xù)貿易領域對華強硬措施的基礎上,將相關不公正手段延伸至高科技、金融等領域,導致兩國良好的合作關系全面倒退。雖然美國兩屆政府逆全球化浪潮而動,罔顧事實,對中國橫加指責,但中國始終秉持合作共贏的理念,以中美兩國元首巴厘島和舊金山共識為基礎,推動中美經貿關系的發(fā)展。盡管中美兩國競爭凌駕合作之上的總體框架難以改變,但仍可能出現(xiàn)中美在特定領域積極推進優(yōu)先事項的機會。
二、中美新局勢的由來及表征
中美新局勢的形成是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政策導向變化的結果。特朗普政府通過對抗手段試圖改變中美經濟和戰(zhàn)略關系,而拜登政府雖繼承了一些對華強硬政策,卻也試圖在某些領域緩和緊張關系,通過加強內部能力建設和國際合作來應對中國的崛起。美國在面臨與中國戰(zhàn)略競爭的同時,仍尋求通過增強自身的經濟和技術基礎建設、深化與盟友的合作關系以及在必要時采取針對性措施來保護自身利益,避免全面的對抗或脫鉤。一方面,美國認識到與中國全面對抗的成本和風險,尤其是在全球化深度發(fā)展和國際關系相互依賴的背景下;另一方面,美國也在尋求維護自身的全球領導地位,防止中國在關鍵領域的崛起。在中美由全面合作走向部分合作和“競爭-合作”的景況下,中美新局勢有以下特征。
(一)由合作主導演變成競爭主導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中美兩國之間的經濟關系日益緊密,最初表現(xiàn)為互利但不對稱的特征。然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這種經濟互動的基調逐漸發(fā)生轉變,貿易緊張關系開始升級。隨著特朗普政府的上臺,對華貿易戰(zhàn)的發(fā)動標志著雙邊關系進入一個新的、充滿挑戰(zhàn)的時期。特朗普政府內部的極端反華鷹派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對華強硬政策,這不僅包括經貿領域的激烈對抗,還擴展到了政治、外交、文化等多個方面,構成了全面的“組合拳”(夏立平,2023)[1]。到了拜登政府執(zhí)政時期,這種“大國戰(zhàn)略競爭”的國家安全戰(zhàn)略并未出現(xiàn)根本性的改變。拜登政府在基本繼承了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對中國的競爭態(tài)勢。拜登政府將全球戰(zhàn)略重點聚焦在印太地區(qū),發(fā)布的《美國印太戰(zhàn)略》報告總體上延續(xù)并深化了“印太戰(zhàn)略”的框架和戰(zhàn)略思維,意在通過重構該地區(qū)的地緣政治與經濟架構,以使得美國在與中國的長期戰(zhàn)略競爭中占據(jù)有利地位。美國總統(tǒng)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杰克·沙利文強調,大國競爭將塑造未來世界的格局。在實現(xiàn)與中國的“競勝”戰(zhàn)略目標的過程中,拜登政府既延續(xù)了特朗普時期的對華強硬政策,還進一步推動與中國在高科技等多個領域的“脫鉤”,同時通過搞“小圈子”共同對抗中國。這一系列舉措加劇了中美之間的對抗性,對全球貿易發(fā)展和區(qū)域經濟合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前的國際格局之下,中美兩國的關系走向料將錯綜復雜。未來一段時期內,兩國間認知錯位恐將加劇、對抗性風險日益上升、戰(zhàn)略層面的博弈越來越激烈、沖突風險顯著增加,所有這些征兆均預示著中美關系將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
(二)意識形態(tài)左右經濟合作
在當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全球力量格局的“東升西降”重新定義了國際關系的動態(tài)平衡。美國將中國定性為“修正主義國家”及其“最嚴峻的競爭對手”,反映了深層次的意識形態(tài)分歧。這些分歧塑造了兩國的外交政策,更直接影響到雙邊乃至多邊的經濟合作模式。在拜登政府期間,美國強化了與盟友的關系,致力于構建一個基于共同價值觀的同盟體系,旨在于尖端科技、軍事安全及經濟合作領域形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張慧智,2022)[2]。這種基于意識形態(tài)的外交政策布局,凸顯了價值觀在國際經濟合作中的重要性,使得經濟合作越來越受到政治和安全因素的制約(張弛,2021)[3]。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將民主理念置于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的核心位置,用所謂的“價值觀”拉幫結派。在與印太地區(qū)國家領導人的交流中,美國官員高度重視維護和傳播共有的價值觀,堅定重申對民主制度和法治的承諾(李航,2023)[4]。然而,在一些領域,共享的理念或共同的挑戰(zhàn)也有可能成為促進經濟合作的催化劑。在應對氣候變化、推進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等全球性問題上,中美兩國盡管存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分歧,但在實際合作中也展現(xiàn)出了一定程度的共識和合作意愿。在特定的全球性挑戰(zhàn)面前,意識形態(tài)分歧有可能被共同利益所緩解,從而為經濟合作提供新的契機。
(三)“去風險”影響全球供應鏈安全
近期,“去風險”策略正逐步取代“脫鉤”概念,成為西方政界談論對華經濟關系的新論調。此策略是對“去中國化”緩和語境下的一種偽裝,是對一系列消極政策的美化。在本質上,“去風險”意味著將經濟貿易問題政治化及意識形態(tài)化,這違背了經濟學的基本規(guī)律,破壞了全球產業(yè)鏈與供應鏈的安全與穩(wěn)定,進而阻礙了世界經濟的復蘇與發(fā)展(寰宇平,2023)[5]。美國通過保護主義和強制性干預手段,試圖推動制造業(yè)回流,通過國內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yè)法案振興本土制造業(yè),旨在通過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產業(yè)結構與政治聯(lián)盟,強化其對華長期競爭的政治基礎。2023年2月,美國成立“顛覆性技術打擊小組”,以保護先進技術不被對手非法獲取和利用。在多邊合作方面,美日印澳的“四邊機制”強調建立一個排除中國參與的全球產業(yè)鏈,在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高技術領域進行技術封鎖(沈尤佳,2023)[6]。美國不僅在多邊平臺上推動其“去風險”策略,還在雙邊關系中積極拉攏合作伙伴,以強化對中國的遏制。美國對印度的頻繁訪問以及與越南、馬來西亞等國的合作強調都是為了穩(wěn)定供應鏈,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雖然“去風險”一詞似乎暗示了一種對抗和分離的減緩,但美國及其盟友仍將與中國的依存關系視為風險因素,企圖通過聯(lián)合行動降低中國在全球產業(yè)鏈中的重要性(蔡宏波,2024)[7]。然而,這種基于國家安全泛化的保護主義和遏制策略,實際上只會放大風險,造成更多和更大的全球問題。在不穩(wěn)定性和不確定性增加的國際形勢下,各國的安全關切理應得到重視,但將國家安全作為推行保護主義、遏制他國的借口,則是對全球經濟復蘇和發(fā)展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
(四)技術創(chuàng)新與科技競爭成為經濟角力的新前沿
中美科技競爭的核心在于經濟角力。科技創(chuàng)新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驅動力,同時也是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化的經濟體系中,科技優(yōu)勢能夠為國家?guī)砀蟮氖袌龇蓊~、更高的利潤以及在國際舞臺上的更大影響力。美國試圖通過限制技術和資本的流動,遏制中國科技自主能力的提升,阻礙中國在全球產業(yè)鏈中向高端環(huán)節(jié)升級。這種策略意圖將中國困滯在低附加值的環(huán)節(jié),進而限制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fā)展空間(張杰,2022)[8]。《2021年戰(zhàn)略競爭法案》提出的與盟友共享技術戰(zhàn)略,旨在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中提議的“芯片四方聯(lián)盟”(Chip4)、《2022年芯片與科學法案》中的大規(guī)模補貼投資芯片制造,以及禁止接受補貼的企業(yè)在中國內地投資先進制程的工廠,都體現(xiàn)了美國試圖削弱中國在關鍵技術領域的競爭力。拜登政府將中國高科技企業(yè)列入各類技術管制清單,擴大對中國企業(yè)的禁運范圍,覆蓋了計算機技術、監(jiān)控設備、半導體設計與制造等關鍵技術部門。與此同時,通過增加經濟制裁,將更多的中資企業(yè)納入投資禁令,影響范圍擴展至半導體、航空航天、電子通信等關鍵技術領域(秦渝斌,2021)[9]。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前中國事務主任、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項目高級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指出,技術競爭而非軍備競賽或意識形態(tài)擴張,是21世紀中美競爭的核心。美國維持科技優(yōu)勢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提升其經濟與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成為新技術標準的制定者、促進國家安全以及提升美國在亞洲和全球的地位這四方面(Ryan Hass,2021)[10]。此外,中美科技競爭還對全球經濟格局和科技治理體系產生深遠影響。一方面,這場競爭加劇了全球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增加了全球經濟的風險。另一方面,中美在科技標準、數(shù)據(jù)安全、人工智能倫理等方面的競爭,也在推動全球科技治理體系的演變。如何在維護國家安全和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之間找到平衡,如何在競爭與合作之間建立有效的國際機制,已成為全球科技治理的關鍵議題。
三、新局勢下美國貿易保護政策的動因
(一)國家利益導向,本國產業(yè)優(yōu)先
在新的全球經濟格局中,中美貿易摩擦顯現(xiàn)為兩國雙邊關系的新常態(tài)。面對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yè)通過科技進步和提高產出水平而降低的勞動成本,作為先進農業(yè)、工業(yè)國的美國,其比較優(yōu)勢產品數(shù)量受到挑戰(zhàn),產業(yè)上升空間相對狹小,中國的崛起優(yōu)勢和自身的發(fā)展空間嚴重威脅其“國家利益優(yōu)先”理念。這種背景下,美國采取的貿易策略日益顯現(xiàn)出保護主義的特征,特別是通過其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對中國投資的嚴格審查,來保護關鍵技術和核心產業(yè)(劉露馨,2021)[11]。美國對華貿易戰(zhàn)的主導思路可以細化為三個方面(宋國友,2019)[12]:一是實力優(yōu)勢,即通過限制與中國的經濟互動來維護美國的經濟和全球競爭地位;二是模式優(yōu)勢,力圖確保美國在發(fā)展模式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全球影響力;三是秩序優(yōu)勢,意在確保美國在全球和地區(qū)經濟體系中的主導地位。2018年4月,美國對大約5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征收額外25%關稅(Ding G,2022)[13]。這種策略雖然在短期內減少了中美之間的雙邊貿易流量,但在后續(xù)使得全球貿易總量增加了3%,為其他國家如法國和西班牙帶來出口機遇。美國企業(yè)在摩擦不斷升溫的背景下,開始尋找其他國家的供應商以降低風險并使其供應鏈多元化。2023年上半年,美國從中國的進口下降了25%,影響了包括電子產品、工業(yè)設備、服裝、藥品和有機化學品在內的多個商品類別。同年10月,美國還對支持俄羅斯的42家中國實體實施貿易限制。這些都強化了美國在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方面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
(二)經貿領域施壓,追求貿易平衡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一直面臨著來自中國的顯著貿易逆差挑戰(zhàn)。從2003年開始,中國逐漸成為美國的主要逆差來源國(Yu,2018)[14]。近年來,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占美國總貿易逆差比例的50%(劉凱,2020)[15],這一比例遠超其他國家。為應對這種貿易失衡,美國政府開始采取一系列貿易保護主義措施。2017年10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依據(jù)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發(fā)起了針對中國在技術轉讓、知識產權和創(chuàng)新相關領域的不公平貿易行為的調查,以確定是否存在不合理或歧視性行為,并進一步為美國政府提供應對建議(USTR,2018)[16]。通過“301調查”,美國尋求減少與中國的貿易逆差,遏制中國的工業(yè)結構升級,并減緩中國的經濟增長。2023年1月,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貨物貿易逆差高達25, 160.3百萬美元。自2月份起,美國政府采用一系列經濟手段,包括提高關稅、反傾銷和反補貼等貿易政策,以及投資審查、對外援助和尋求盟友等外部手段,試圖限制進口以修正雙邊貿易失衡。同年9月,美國商務部發(fā)布新規(guī),阻止中國和其他被認為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國家使用半導體制造補貼。10月,美國政府進一步加強芯片管制,停止向中國出口英偉達(Nvidia)等公司設計的尖端人工智能芯片。新措施旨在限制更多先進芯片和芯片制造工具的出口,既針對中國,還針對伊朗和俄羅斯等國家。美國的貿易保護措施不僅是為了經濟上的平衡,也反映其對于技術領先地位的安全考量。這種新局勢下的貿易摩擦,雖以經濟名義進行,其根本動因涉及更廣泛的國家安全和全球戰(zhàn)略競爭。
(三)拉幫結派擠壓,遏制中國發(fā)展
盡管中國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勞動生產率等指標上低于美國等發(fā)達國家,但中國經濟的迅猛增長和逼近美國的經濟體量展現(xiàn)了其強勁的發(fā)展勢頭,因此美國對中國產生了恐慌與排斥(閆小娜,2023)[17]。同時,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的位置和向高端邁進的計劃,以及其在全球價值鏈區(qū)域中心的地位,都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美國在全球價值鏈產業(yè)鏈中的主導權。這種變化使得美國組建“供應鏈中斷工作組”來審查和重塑全球供應鏈體系,并通過與盟友合作來限制中國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2022年5月,美國總統(tǒng)拜登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框架”,并向東盟提供1.5億美元的經濟援助,企圖形成“抗中聯(lián)盟”,遏制中國發(fā)展。2023年9月,美國貿易代表凱瑟琳·戴(Katherine Tai)強調世界貿易組織(WTO)需要重新審視中國的經濟政策。美國政府正在努力推動 WTO 對中國的經濟行為采取更嚴格的監(jiān)管立場,可能導致國際貿易規(guī)則中針對中國的貿易做法進行相應的調整。此外,美國在2023年上半年與荷蘭、日本這三個掌握著世界頂尖半導體設備技術的國家達成協(xié)調一致的出口管控協(xié)議,共同限制對中國出口先進半導體制造設備。美國拜登政府利用修訂對華政策的舉動修復和強化了與盟友的政治關系,以獲取更廣闊的戰(zhàn)略空間和更強大的盟友支持。當前中美之間的摩擦已經演化成一場涉及文明和意識形態(tài)的較量,美國的做法顯然是在用貿易政策作為遏制中國發(fā)展的工具,同時利用政治同盟對中國進行戰(zhàn)略擠壓。
(四)脫鉤斷鏈威脅,凸顯“冷戰(zhàn)”思維
特朗普與拜登兩屆政府在中美貿易摩擦的策略和手段上都體現(xiàn)了一致的對華方針,其核心不僅基于經濟或商業(yè)考慮,而且更深層地蘊含了冷戰(zhàn)遺風下的對抗性戰(zhàn)略和零和性邏輯。美國政治高層已經明確將中國視為唯一具備意圖和能力重塑國際秩序的競爭者,認為其對美國構成最嚴重的地緣政治挑戰(zhàn)。這一認知催生了一套旨在以經濟手段限制中國崛起的政策體系。這些政策聚焦于抑制中國的出口市場,同時進一步阻礙中國在先進科技和高端產業(yè)領域的成長。拜登政府在2021年10月揭示的中美貿易戰(zhàn)略,明確“為美國工人和整體經濟增強韌性和競爭力”的總體目標,強調與盟友及伙伴合作市場多元化,并限制中國的戰(zhàn)略影響力。美國推動了諸如《芯片與科學法》《通脹削減法》和芯片四方聯(lián)盟(CHIP4)等更為全面的法律和政策機制。與此同時,美國努力通過構建與盟友的聯(lián)盟來維護其主導的“國際秩序”。借由北約、七國集團(G7)、美歐峰會等多邊平臺,美國進一步推動了跨大西洋貿易與技術理事會(TTC)的成立,目的在于創(chuàng)建一個基于其“價值觀”而排除中國的高科技產業(yè)供應鏈。拜登政府的地緣戰(zhàn)略重心逐漸轉向“印太地區(qū)”,據(jù)此制定了以圍堵和排除中國為目標的“印太經濟框架”。此外,拜登政府還致力于推進以工人為中心的貿易政策,其向國會提交的2022貿易政策議程和2021年度報告反映了其在中美貿易關系中更廣泛的地緣戰(zhàn)略目標。在政策實施方面,拜登不僅簽署了“美國救援計劃”《兩黨基礎設施法》以減緩就業(yè)壓力,還通過調整法規(guī)以鼓勵工人加入工會,并全面實施改善勞工待遇的舉措(趙明昊,2021)[18]。因為美國工會是限制對華貿易的主要社會基礎,所以當拜登政府在對華關稅問題上出現(xiàn)猶豫時,工會便會對國會發(fā)出強烈呼吁——主張維護國內本土制造業(yè)和就業(yè)市場。而拜登政府格外注重爭取工會的支持及選票,因此其在對華政策上不僅繼承了前任政府的戰(zhàn)略思維和方針,還在經貿、高科技產業(yè)及地緣政治等多維度進一步深化這一策略。
四、中美新局勢下貿易摩擦對兩國經貿關系的影響
(一)加劇兩國經濟負擔,重塑全球供應鏈格局
長期以來,中美之間的貿易關系在貿易摩擦中遭遇困境,侵蝕了已建立的貿易紐帶,從而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影響兩國經濟的深遠發(fā)展。2019年底,美國對約為35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征收關稅,而中國則對1000億美元的美國出口商品實施反制關稅。據(jù)估計,中美貿易摩擦使美國的平均貿易加權關稅率從2018年的3.1%上升到2020年的19.3%,而中國對美國商品的平均關稅率也從8%增加到20.9%。美國將工業(yè)產品關稅提高了六倍,其中中間產品和資本貨物的關稅增幅尤其大,而中國則將美國農產品關稅提高了五倍多。這種關稅的相互加征導致兩國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上漲,影響消費者可選購的商品種類和成本,進而給兩國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中美向對方進口總額分別減少了4.9%和4.5%(Zheng J,2023)[19]。盡管美國發(fā)起貿易戰(zhàn)的初衷是保護和重振國內本土產業(yè),但很多美國公司在面對高成本的壓力時,選擇將生產線遷往其他低成本國家,而非回歸美國。這一策略實際上并沒有實現(xiàn)美國預期的產業(yè)復蘇效果,反而可能促使全球供應鏈的重新布局。
(二)影響企業(yè)經營信心,制約兩國合作深化
每當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標增加1個單位,中國企業(yè)的投資和研發(fā)支出平均減少2.3%,而利潤下降幅度達到11.5%(Benguria,2022)[20]。每當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減少1個單位,中國規(guī)模以上企業(yè)的經營績效會下降78.33個單位(郭揚,2022)[21]。美國在某些關鍵領域對中國的進口禁令不僅給中方企業(yè)帶來直接經濟損失,還對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崛起構成障礙,打擊中國企業(yè)的發(fā)展信心。在如此充滿變數(shù)的營商環(huán)境中,兩國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和研發(fā)活動也因此受到一定抑制。中美貿易摩擦增加了中國信息和通訊技術(ICT)企業(yè)的運營成本,阻礙了其技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Chen,2023)[22]。同時,與中國有直接供應商聯(lián)系的美國企業(yè)深受貿易關稅影響,運營績效大幅下降(Fan,2022)[23]。首先,由于與中國的緊密經濟聯(lián)系,供應鏈的中斷使得眾多美國企業(yè)面臨成本上升和生產延誤的困境,進而威脅到其全球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其次,貿易摩擦所帶來的不穩(wěn)定性導致美國企業(yè)在資本投資和研發(fā)上產生猶豫,這種猶豫不僅抑制美國的技術創(chuàng)新,更長遠地影響其增長潛力;更為重要的是,美國對中國高科技企業(yè)打壓后,中國企業(yè)便轉向其他國家以尋找技術合作和供應,減少對美國技術的依賴。這種去美化行徑將給美國的高科技企業(yè)帶來巨大的經濟虧損;最后,美國在采取制裁措施時可能并沒有充分預見到,該策略會對其在國際市場的地位造成威脅,其他國家可能因此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并減少對美國的交流合作。美國的制裁禁令雖對中國產生不良影響,但在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下,其更多地損害的是美國自身的經濟利益和市場地位。
(三)破壞雙邊貿易秩序,挑戰(zhàn)現(xiàn)有國際規(guī)則
美國挑起貿易爭端已是大勢所趨,而且從長期看,中美貿易摩擦將伴隨著中國的崛起進程一直存在。當前,中美貿易摩擦呈現(xiàn)“威脅-反制”角力逐步升級的新特征,這種對抗對國際貿易秩序和貿易互惠原則構成挑戰(zhàn)。中美雙方加征關稅,導致全球貿易壁壘的重新升高,對基于互惠原則的國際貿易秩序提出挑戰(zhàn),這違背了過去幾十年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努力。同時,貿易摩擦導致中美之間的貿易大幅減少,并引發(fā)對來自其他地區(qū)的進口的貿易轉向,從而重新組織東亞價值鏈。這種貿易轉向可能會影響全球資源的合理配置,進一步影響全球經濟的一體化進程。這樣的策略不僅與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背道而馳,更是對 WTO 基本規(guī)則和原則的挑戰(zhàn),還會對整個國際法秩序帶來不穩(wěn)定性。盡管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xié)議的簽署暫時避免了沖突的進一步升級,但兩國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并未得到根本性解決(徐泉,2021)[24]。美國作為國際公共產品的提供大國,其意愿、領導力和合法性基礎正在受到侵蝕。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全球對于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的信心遭受嚴重打擊。
五、新局勢下我國對美的新策略
(一)戰(zhàn)略定力與目標識別:適應新局勢下的中美關系
在當前的國際關系背景下,中美貿易摩擦的升級不僅僅是兩國經濟領域利益沖突的體現(xiàn),更是全球戰(zhàn)略平衡變動的一種反映。在這種情形下,中國的首要任務是從歷史和戰(zhàn)略的高度,識別貿易摩擦的本質及美國的深層次意圖。美國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動貿易政策,其目的不僅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也是在尋求通過經濟手段來實現(xiàn)其全球戰(zhàn)略目標。這種策略反映了美國對現(xiàn)有國際秩序的重新定位及其在全球范圍內的戰(zhàn)略調整。中國已經認識到,單靠經濟手段是不足以全面解決貿易摩擦問題。因此,中國在經濟層面上努力維持和諧穩(wěn)定的同時,也須在戰(zhàn)略層面展現(xiàn)堅定的策略意志。國內方面,中國強調必須確保民眾準確理解中美貿易摩擦的真實性質與企圖,防止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情緒的過度升溫。國外方面,盡管中美在許多議題上存在分歧,但對話與合作始終是尋找解決方案的關鍵。2023年8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對華訪問,這是拜登政府上臺后的首次最高級別經濟訪問。盡管美方明確表示這是為了緩解中美緊張關系并探索更多合作機會,但中國強調,只有美國真正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解決重大關切并停止干預中國內政,撤銷加征關稅,雙方才可能為經貿合作營造積極良好的氛圍。
中美貿易關系是否能迎來真正的轉機,取決于美國能否在互尊互信、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通過對話與磋商來解決現(xiàn)存分歧,進而推動雙邊關系走向共贏之路。面對來自美國的貿易壓力,中國展現(xiàn)出更大的戰(zhàn)略智慧和外交手腕,通過雙邊和多邊渠道的對話與合作,處理和解決現(xiàn)存的分歧,為雙方乃至全球經濟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開辟新的道路。這種做法體現(xiàn)了中國在新局勢下對美策略的深思與熟慮,也展示了中國在維護全球經濟秩序和促進多邊合作方面的責任和擔當。
(二)制度優(yōu)化與法律應對:構建高效靈活的反應機制
面對外部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通過制度優(yōu)化可以提高我國治理效率,增強國家對外部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應對能力;而強化法律應對策略能夠進一步保障我國企業(yè)在國際市場中的合法權益,能夠更有效地應對外部法律和政策的挑戰(zhàn),并在國際法律框架內更好地維護我國的利益。其一,優(yōu)化制度環(huán)境主要體現(xiàn)在地方政府政績考核體系的深度改革上。這種改革通過調整考核指標,減輕地方政府對簡單經濟增長的過度依賴,從而激勵各地區(qū)更加注重產業(yè)轉型升級。在這一新的國際局勢下,我國的策略強調在維護自身發(fā)展利益的同時,也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和規(guī)則的制定。通過這樣的雙管齊下策略,我國旨在構建一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經貿環(huán)境,為中國企業(yè)提供更加堅實的后盾,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確保我國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的有利位置。其二,面對國際貿易領域的法律和規(guī)制環(huán)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已遠遠超出傳統(tǒng)的關稅和貿易限制,已擴展到知識產權、網絡安全等敏感領域。這要求我國跨境企業(yè)建立全面的法律團隊,熟練掌握國際貿易法等,以應對全球法律環(huán)境的變化。政府應與國際組織建立溝通協(xié)作機制,為企業(yè)提供支持,共同應對外部風險。與此同時,加快完善反外國制裁法的配套制度,保障企業(yè)和個人的法律權益較為緊迫。通過促進反外國制裁法律體系中各法律部門間的協(xié)調配合,建立一個統(tǒng)一且具有協(xié)調與執(zhí)行職能的專門機構,我國可以更有效地應對外國的單邊制裁。而在對外關系法草案中,完善其反制等方面的專門性立法不僅有利于在執(zhí)行反制措施時有法可依,更能在實踐過程中提供相關法律指導,增強反制措施的執(zhí)行力度。這一點對于明確政府、司法機關等部門的職責,提高善意履行國際法義務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蔡從燕,2018)[25]。除了完善國內法律法規(guī)外,對美反制裁還應關注國際反制措施方面,運用國際法以及雙多邊條約的相關規(guī)則進行反制。此外,中國貿促會的“全球經貿摩擦指數(shù)”工具可為建立應急法律響應機制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積極推動完善、利用此類監(jiān)測和分析工具,以此來預測和應對全球經貿摩擦中新的風險點,促進中國在全球市場的穩(wěn)定發(fā)展。
(三)推動貿易與技術合作:構筑共贏的國際合作框架
中國采取深化內部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雙軌策略,通過內部市場改革和技術創(chuàng)新提升自身的經濟效率和全球競爭力,積極參與區(qū)域合作,如“一帶一路”倡議和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經濟、文化和科技合作。在中美經貿關系方面,中國的對美策略正逐漸聚焦于促進變革轉型和推進區(qū)域合作。中國不滿足于僅僅模仿或引進外部技術,而是致力于建立以自主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技術體系,旨在減少對外部技術的依賴,并在全球價值鏈中尋求新的發(fā)展機會。同時,中國也在市場機制的推動下,保證企業(yè)持續(xù)處于技術創(chuàng)新的前沿。在應對美國的貿易政策和地緣政治策略時,中國通過增強內部經濟體制的靈活性和韌性,推動與亞太及其他地區(qū)的緊密合作,有效應對美國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
在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的博弈中,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面臨著地緣經濟分裂的風險和全球貿易增長的持續(xù)低迷。因此,兩國應加強合作,共同維護自由貿易和全球產業(yè)鏈供應鏈的穩(wěn)定性。這包括停止將科技問題政治化,避免以“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為界限劃分科技轉移和擴散的范圍,積極推動科技成果的互惠共享。同時,建立科技創(chuàng)新溝通與合作機制,聚焦公共衛(wèi)生、經濟援助、糧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通過公平、合理、透明的共同規(guī)則,促進國際社會在技術標準、共享機制和數(shù)據(jù)安全等方面的合作。此外,我國持續(xù)加強與國際社會的科技與人文交流,共同探討科技發(fā)展所帶來的制度沖突、社會風險和倫理挑戰(zhàn),完善全球科技創(chuàng)新的法律法規(guī)與監(jiān)管體制,激發(fā)全球創(chuàng)新能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貿易摩擦不僅影響兩國及區(qū)域經濟,更是深刻影響到整個全球經濟體系。因此,中國須更積極地參與并引領多邊經貿規(guī)則的制定,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根本改革,與其他國家構建利益共同體,共同抵御被制裁的風險,并加強多邊機構的引領作用,促進國際規(guī)則的協(xié)調與一致性。這種多邊合作能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推動多邊貿易體系的加強與創(chuàng)新,為中美經貿關系的穩(wěn)健發(fā)展提供關鍵支撐。
(四)溝通與形象構建:強化國際話語權與影響力
貿易摩擦的本質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國際關系和外交政策的反映。中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兩國之間的互動對全球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此背景下,我國通過有效的國際溝通,積極參與多邊對話和國際合作,緩解由貿易摩擦帶來的緊張氣氛。這種參與不僅限于直接的貿易談判,還包括國際組織的交流活動,以及與其他國家的多邊或雙邊會談。同時,國際形象的構建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我國通過開放的市場政策展示、公平的貿易實踐、國際媒體的正面?zhèn)鬟f等,以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理解和好感。面對西方媒體中存在的偏見與誤解,我國須積極采取措施,提高國內媒體的專業(yè)素質,發(fā)揮文化優(yōu)勢,利用新媒體傳播的優(yōu)勢和特點,增強對外傳播的時效性、針對性和影響力,有效縮小信息流動“逆差”,逐步消除中國真實形象與西方主觀印象之間的“反差”(石家宜,2019)[26]。中國在堅持自身發(fā)展道路的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展現(xiàn)出更加開放、包容、負責任的國家形象。通過這種方式,促進中國經濟建設中的經濟合作與人文交流,進一步強化我國的國際話語權與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夏立平.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與中美關系[J].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23(02):37-55.
[2]張慧智.中韓建交30年:雙邊關系發(fā)展、挑戰(zhàn)與前景展望[J].東北亞論壇,2022,31(05):15-27.
[3]張弛.試析拜登政府“印太戰(zhàn)略”背景下的美國東北亞政策[J].美國問題研究,2021(02):127-149.
[4]李航.美國中期選舉與印太戰(zhàn)略調整[J].美國問題研究, 2023(01):113-136.
[5]寰宇平.不合作是最大的風險不發(fā)展是最大的不安全[N].人民日報,2023-07-05(015).
[6]沈尤佳, 陳若芳.中美競爭背景下中國產業(yè)鏈供應鏈安全:困境與出路[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08):79-96.
[7]蔡宏波, 鄭涵茜,余天賜.美國“去風險”對中國產業(yè)鏈供應鏈安全的影響及應對[J].財經問題研究,2024(01):33-43.
[8]張杰.中美科技創(chuàng)新戰(zhàn)略競爭驅動下的全球產業(yè)鏈演變格局與應對策略[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22(04):1-21.
[9]秦渝斌,江天驕.拜登政府對華技術地緣政治競爭:限度與應對[J].國際展望,2023, 15(03):73-94.
[10]Ryan Hass. Stronger: Adapting America ’s China Strate- gy in an Age of Competitive Interdependence[M]. USA:Yale University Press,2021.
[11]劉露馨.大國競爭、精英聯(lián)盟與制度變遷: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制度演進邏輯[J].當代亞太, 2021(03):75-109.
[12]宋國友.中美貿易戰(zhàn):動因、形式及影響因素[J].太平洋學報,2019,27(06):64-72.
[13]Ding G, Guo G, Wu C, et al. China-US trade friction and welfare: The role of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J]. Eco-nomic Modelling, 2022, 113:105877.
[14]Yu Y. A trade war that is unwarranted[J]. China amp; World Economy, 2018, 26(5):38-61.
[15]劉凱.加征關稅如何影響美國貿易逆差及全球福利:基于美元本位下兩國動態(tài)一般均衡框架的分析[J].金融研究,2020(12):56-74.
[16]USTR. Section 301 Investigation Fact Sheet [EB/OL].(2018.06) [2024.02.29].https://ustr.gov/about- us/policy- offices/press-office/fact-sheets/2018/june/section-301-in- vestigation-fact-sheet.
[17]閆小娜.中美經貿關系的現(xiàn)實困境與未來選擇[J].世界經濟研究,2023(07):3-14
[18]趙明昊.大國競爭的內政化:以拜登政府重建中產階級政策為例[J].美國研究,2021,35(06):9-34.
[19]Zheng J, Zhou S, Li X, et al. Effects of eliminating the US-China trade dispute tariffs[J]. World Trade Review, 2023, 22(2):212-231.
[20]Benguria F, Choi J, Swenson D L, et al. Anxiety or pain? The impact of tariffs and uncertainty on Chinese firms in the trade war[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22, 137:1-40.
[21]郭揚,林珊.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制造業(yè)發(fā)展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亞太經濟, 2022(04):134-143.
[22]Chen Y, Zhang S, Miao J.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US- China trade war on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ICT industry[J]. Technovation, 2023, 123:102734.
[23]Fan D, Zhou Y, Yeung A C L, et al. Impact of the US –China trade war on the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US firms: The role of outsourcing and supply base complexi- ty[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22, 68(8):928-962.
[24]徐泉, 郝荻.美國互惠貿易政策:演進、邏輯與挑戰(zhàn)[J].甘肅政法大學學報,2021(04):25-36.
[25]蔡從燕.中國崛起、對外關系法與法院的功能再造[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71(05):130-143.
[26]石家宜, 郭繼榮.“中美貿易戰(zhàn)”涉華輿情、層級成因及對策研究:基于Youtube平臺的考察[J].情報雜志,2019, 38(08):135.
Trade Frictions Under the Current State of Sino-US Relations: Causes,Impacts, and China's Countermeasures
CHEN Jie, WANG Xiaok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guise of \"national security\" and \"fair trade\", the United States has adopted a series of unfair and tough measures against China, marking a new phase in bilateral relations. The United States initiated a trade war under the pretext of balancing trade relations, but its real intention was to conta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o maintain its global hegemony.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has continued its predecessor's trade policies towards China, using a Cold War mentality and a zero-sum approach as the basis. Due to the wars in tariff, chip, currency and finance, Sino-US trade frictions have permeated into fields of economy, technology, culture, and sociey, deeply affecting the long-term interests of Sino-US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Therefor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hina must maintain strategic focus, build an efficient investment framework and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 explore new models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mote internal reform and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further boost technological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mprove the market system, optimize the investment structure, and solidify its position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Keywords: Sino-US relations; trade friction; current state; commodity trade; trade protection
(責任編輯:周俊)